期刊文献+
共找到87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Socio-cultural Impacts on the Japanese Mind
1
作者 Atsuko Hayakaw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12期640-649,共10页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day, the essential discussions of "otherness", coupled with the agenda of bilateral approaches to its untranslatability, are much more intense than ever.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day, the essential discussions of "otherness", coupled with the agenda of bilateral approaches to its untranslatability, are much more intense than ever.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Japan as something quite alien yet enchanting in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 Tale of Genji for instance, are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modem novels, where the experience of conflicts with the West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could not be ignored. Shusaku Endo's Silence for example, paradoxically question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Japanese mind. By reading some translated text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we come to be awar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otherness" inherent in Japa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which, in some socio-cultural ways, has had an interesting effect on Japanese minds. With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world literature," "otherness" and "untranslatability" illuminated in the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with which we can re-think our sense of history of moder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re-evaluate the uniqueness of Japanese language on the other.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not Japanese, but who have an excellent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enables a new Japanese culture to emerge. This is evident in the works of Arthur Binard, an American poet and translator, who enthusiastically criticizes the Japanese policy of atomic energy in his translations of the Japanese poems after World War II, and in the very inspiring essays on Japanese by Roger Pulvers, an Australian writer and playwright who won prizes for his translations of Kenji Miyazawa. Along with such new trend of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ow it affects the Japanese mind will b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ture ORIENTALISM "otherness" MODERNIZATION worl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hina in Japanese Literature
2
作者 Xinghao Che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0年第7期73-77,共5页
Due to the established narrative patterns and powerful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influen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image of China has been re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construction,an... Due to the established narrative patterns and powerful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influen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image of China has been re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construction,and experience of Japanese writer or researcher,with many distor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The image of China in Japanese literature is an impression and illusion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literary classics.The following article will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Chinese image in Japanes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ese literature Chinese image Historical tra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horship Identification of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3
作者 Gen Tsuchiyama Masakatsu Murakami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3年第12期631-640,共10页
Singular authorship of"The Tale of Genji," which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in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is doubtful In this study,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whether the author of Uji Jujo, which comprises t... Singular authorship of"The Tale of Genji," which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in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is doubtful In this study,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whether the author of Uji Jujo, which comprises the last ten chapters of the "Tale of Ganji," is same as that of other chapters b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andom forests.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es of word frequency shows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word usage between the ten chapters and others. Thus, we conclude that it is highly possible that the chapters' author is same as that of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YLOMETRY authorship attribution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andom for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literature journals”说开去——兼论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视域下的抗战文学期刊诸问题
4
作者 韩晗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1-67,共7页
从“抗战文学期刊”这一词语的英译入手,结合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这一大背景,进行抗战文学期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性意义。抗战文学期刊除具有文学意义之外,还拥有政治史、社会史与经济史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 从“抗战文学期刊”这一词语的英译入手,结合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这一大背景,进行抗战文学期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性意义。抗战文学期刊除具有文学意义之外,还拥有政治史、社会史与经济史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为切入点,可以将抗战文学期刊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期刊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策略探析
5
作者 方海燕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日本文学概论”是日语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鉴于文学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文学类课程具有较高的思政价值。在进行“日本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从时代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学审美等方面挖掘日本文学中的思政元素,... “日本文学概论”是日语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鉴于文学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文学类课程具有较高的思政价值。在进行“日本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从时代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学审美等方面挖掘日本文学中的思政元素,采用三步教学法,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加以区分,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自然地融为一体,以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概论” 文学类课程 课程思政 策略 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阅读史分析
6
作者 王瑞方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而言,通过译介、欣赏和读解形成了其广义上的“阅读史”。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可以看出外国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某些规律性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端康成文学在中国的读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 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而言,通过译介、欣赏和读解形成了其广义上的“阅读史”。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可以看出外国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某些规律性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端康成文学在中国的读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一般文学”层面的读解,主要在于揭示川端康成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二是“日本文学”“日本人”“日本国”层面的读解,其指归是服务于国别研究;三是在互联网普及与新媒体技术发达的背景之下,川端康成文学的读解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弥散化的特征。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既是外国文学在中国阅读史上的一个典型,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文学接受与文化包容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阅读史 川端康成文学 日本文学 国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桦派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佣书写
7
作者 张萱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通过对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女佣形象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这一通常被忽视的文学形象实则蕴含着丰富内涵,极具研究价值。女佣在当时日本上流及中产阶级家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不仅是家务劳动的承担者,更与家庭内部的阶级结构、情... 通过对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女佣形象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这一通常被忽视的文学形象实则蕴含着丰富内涵,极具研究价值。女佣在当时日本上流及中产阶级家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不仅是家务劳动的承担者,更与家庭内部的阶级结构、情感交流、伦理道德紧密相连,是家庭中无血缘关系的他者,处于家庭内外分界线上的特殊存在。日本白桦派作家大多出身于上流阶层,青年时期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强烈影响。基督教对性欲的彻底否定,使他们的创作或多或少带有“性压抑”与“性苦闷”的色彩。他们将自身与女佣失败的恋爱经历升华为文学创作的动力,借此确立了作品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派 志贺直哉 日本近代文学 女佣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探析
8
作者 盖晓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1期5-9,共5页
该文重点研究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表现与影响,分析两种文化在语言文学层面的互动特质与融合实践。通过梳理文献与典型案例,探讨家园观念、语言结构、谚语与诗词等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融入日语文学表达。研究指出,日语文学在吸收安... 该文重点研究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表现与影响,分析两种文化在语言文学层面的互动特质与融合实践。通过梳理文献与典型案例,探讨家园观念、语言结构、谚语与诗词等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融入日语文学表达。研究指出,日语文学在吸收安宁、和平、家园情怀等文化价值的同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此外,儒家思想和书法艺术深刻影响着日语文学的精神内核,在伦理观念与语言美学方面塑造了新的表达方式。研究揭示,中日文学交流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动态互动,为文化融合与理解开辟了重要路径,并拓展了东亚文学研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 家园观念 谚语与诗词 书法艺术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子华抗战文学中边民的“符号自我”认同研究
9
作者 王世灿 《文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马子华的抗战文学书写隐含着其自身对国、对民、对人生的思路历程。从边民的“符号自我”认同视角出发,可将此历程具体化为:表现边民反抗压迫的书写,其本质是边民为维护本体安全感,故反抗意识具有模糊性;表现边民投身抗战的书写,由于需... 马子华的抗战文学书写隐含着其自身对国、对民、对人生的思路历程。从边民的“符号自我”认同视角出发,可将此历程具体化为:表现边民反抗压迫的书写,其本质是边民为维护本体安全感,故反抗意识具有模糊性;表现边民投身抗战的书写,由于需要现代性启蒙的注入,所以是一种“受激”型的“觉醒”;表现边民真实生活的书写,以冷峻的眼光进行存在性反思,还原边民的复杂。这些作品揭示出边民自我认同的深刻性,丰富了“现代中国”与“现代文学”的内涵,并以文本自携信息启示:建构信任关系,或许是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国家共同感”的有效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子华 抗战文学 边民 符号自我 国家共同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方书写看战时“边地中国”形象的文学建构
10
作者 何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地方书写作为“地之景”与“人之情”相融合的文学创作,是探寻战时作家文化心理、构建战时“边地中国”形象的研究对象。其中,战时红河的地方书写因自身地理文化与作家群体构成而独具特殊性,战时红河“地之景”的呈现主要分为两类,一为... 地方书写作为“地之景”与“人之情”相融合的文学创作,是探寻战时作家文化心理、构建战时“边地中国”形象的研究对象。其中,战时红河的地方书写因自身地理文化与作家群体构成而独具特殊性,战时红河“地之景”的呈现主要分为两类,一为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师生对“诗意蒙自”的浪漫回忆书写,二为战时学者前往滇南调研过程中对战时“乱世边地”的现实书写。浪漫与现实的“地之景”承载着的是作家“人之情”的惆怅与忧思。地方书写中浪漫却又现实的边地面貌与作家愁思的情感基调,共同构建起战时“边地中国”的多元文学形象,为战时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书写 边地中国形象 抗战文学 文学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瘦竹的“小城”时光与戏剧转辙——从新见《声价》手稿本讲起
11
作者 史峻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6-71,共16页
1943年小说《声价》写就后,剧人陈瘦竹在文艺创作上一途封笔,全面转向戏剧批评与研究。从馆藏《声价》手稿本及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档案入手,可以管窥、再现陈瘦竹创作之际的小城生活情状,以及其小说向戏剧过渡的文体之转辙。陈瘦竹封笔之... 1943年小说《声价》写就后,剧人陈瘦竹在文艺创作上一途封笔,全面转向戏剧批评与研究。从馆藏《声价》手稿本及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档案入手,可以管窥、再现陈瘦竹创作之际的小城生活情状,以及其小说向戏剧过渡的文体之转辙。陈瘦竹封笔之作《声价》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其生活史层面的自叙传,在斑驳修改中呈现出剧人对戏剧性问题的思索与实践迹象。倘置之于文学场域,以“经济”视角书写的《声价》在某种意义上也彰显出陈瘦竹对乡土批判的文人立场,以及抗战大后方文学的多重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瘦竹 《声价》手稿 戏剧转辙 经济视角 大后方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秀红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0,共8页
文章调研分析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深度整合、数据壁垒妨碍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展示形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即扩充原始文献,推进系统性数字化开发;强... 文章调研分析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深度整合、数据壁垒妨碍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展示形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即扩充原始文献,推进系统性数字化开发;强化整合重聚,促进数据资源再生创造;丰富展示形式,探索数字化场景应用;分步推进实施,构建全国统一资源平台;转变思维观念,提升文献资源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 红色文献 数据资源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柴红梅 刘楚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新认识“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本文在探讨外国文学研究作为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视角,应根植于中国现实,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越境...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新认识“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本文在探讨外国文学研究作为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视角,应根植于中国现实,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以战后日本作家笔下的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中国形象为例,深度阐释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经过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以博大的胸怀,善待和救助被日本政府抛弃的日本侨民,展现了中日两国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带来了迥异的国家前途和各自的民族命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并借以批判和否定了日本的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越境 日本文学研究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景观视域下抗战时期黄河文学论
14
作者 刘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中国现代黄河文学产生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带来民族文学繁荣,黄河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隐喻,深深烙上民族和国家印记。抗日战争期间黄河上游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战争爆发致使国防资源开发重要起来,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展开艰苦卓绝... 中国现代黄河文学产生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带来民族文学繁荣,黄河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隐喻,深深烙上民族和国家印记。抗日战争期间黄河上游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战争爆发致使国防资源开发重要起来,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展开艰苦卓绝的抵御外族入侵战争的广阔战场,也是灾害频繁发生地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河流域产生了西北社会生活图景、民族精神书写、英雄叙事、流民图等不同文学样态,不仅为动员抗战、夺取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塑民族精神,激活民族伟大自信心和自信力。作家们在政治、社会、历史的描摹之外,更关注黄河流域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示,从而建构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呈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前进的民族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景观 抗日战争 黄河文学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学者对“日本文学”的发现——以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为中心
15
作者 郭雪妮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晚清士人对“文学”启蒙的重视,一般被认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赴日名人为先驱。然而,作为晚清首批赴日游历使的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却很少被提及。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中专设“日本文学”一门,上卷... 晚清士人对“文学”启蒙的重视,一般被认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赴日名人为先驱。然而,作为晚清首批赴日游历使的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却很少被提及。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中专设“日本文学”一门,上卷以江户儒学为中心,兼论诗学、书学、医学、兵学,下卷专论明治时期日本的学校教育。傅云龙的文学观虽然未脱士大夫风的广义“文学论”,但他通过对明治二十年日本的踏查,既感知到了西学与汉学地位之升降,亦捕捉到了西洋教育对文学“启蒙”“开化”之重视。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在晚清的日本研究著作中具有重要的先驱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云龙 《游历日本图经》 日本文学 明治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赋作中的抗战书写
16
作者 赵俊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抗战赋从多个方面真实记录了抗战经过,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侮、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的伟大斗争,堪称赋史。与前代同类赋作不同,抗战赋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同时,抗战赋雅俗并存,充分发挥了报刊文学的宣传、鼓动功能,尤其是通... 抗战赋从多个方面真实记录了抗战经过,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侮、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的伟大斗争,堪称赋史。与前代同类赋作不同,抗战赋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同时,抗战赋雅俗并存,充分发挥了报刊文学的宣传、鼓动功能,尤其是通俗之作,语言通俗、押韵自由、骈散随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赋的文体规范。以上三个方面反映了抗战赋对古代同类赋作的超越,不仅体现了抗战赋的价值,也体现了传统赋体写作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报刊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期生活书店与新疆文艺关系考论(1937—1942)
17
作者 杨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3,共8页
全面抗战前期生活书店在新疆的活动以及与新疆文艺关系的研究,至今尚未全面和深入。有研究在涉及相关问题时多将其作为背景材料一语概之而缺乏必要考证,因此仅“是否设立分店”这一基本史实亦不明确。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后期对新疆文... 全面抗战前期生活书店在新疆的活动以及与新疆文艺关系的研究,至今尚未全面和深入。有研究在涉及相关问题时多将其作为背景材料一语概之而缺乏必要考证,因此仅“是否设立分店”这一基本史实亦不明确。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后期对新疆文化做出极大贡献的杜重远、茅盾、张仲实等人,其身份之一均为生活书店编委。在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下,生活书店与新疆发生了诸多联系,对新疆抗战文艺及新疆文化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且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前期 生活书店 新疆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回译视角下抗战文学汉译研究——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18
作者 阎瑾 吴李敏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4-99,共6页
文化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旨在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译为B国语言并使其回归B国文化。从文化回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汉译本,根据谭载喜提出的“还原式”和... 文化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旨在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译为B国语言并使其回归B国文化。从文化回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汉译本,根据谭载喜提出的“还原式”和“建构/重构式”文化回译理论,归纳并阐释回译本中涉及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文化负载词的语言回译和涉及信息缺失表达、解释性表达、误读表达的文化回译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以期指导抗战文学的回译实践,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式”回译 “建构/重构式”回译 抗战文学 《红星照耀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学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总结——以日语文学选读课程为例
19
作者 呼斯乐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51-156,共6页
“日语文学选读”是大学日语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大部分日本文学类课程都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将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高校日语文学类课堂教学实践中,根... “日语文学选读”是大学日语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大部分日本文学类课程都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将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高校日语文学类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小组分工、学生课下分工合作、课堂展现、教师总结等几个步骤进行了教学试验和实践。实践证实合作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法是提高日语文学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同时也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学习法 日本文学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旭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69-173,共5页
文化作为主体意识观念,是人类社会中独具特色的现象。日本作为中国的毗邻国,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语言交流日益成熟,日本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内有些高校甚至开设了日语语言文学课... 文化作为主体意识观念,是人类社会中独具特色的现象。日本作为中国的毗邻国,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语言交流日益成熟,日本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内有些高校甚至开设了日语语言文学课程,体现出学界对日语语言文学及日本文化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探讨日语语言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对其发展主要特点与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旨在能丰富与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 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