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的RAPD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龚国淑 叶华智 +5 位作者 张敏 刘萍 陈希芹 邵宝林 余霞 杨丹玲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2-27,共6页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内共有69个菌株,包含来自不同区域的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优势类群,其余 2个类群主要是一些致病能力较弱或不致病的菌株。结果表明,新月弯孢菌种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相关,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弯孢菌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Curvularia lunata variety discovered in Huanghuaihai Region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CHANG Jia-ying LIU Shu-sen +3 位作者 SHI Jie GUO Ning ZHANG Hai-jian CHEN 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51-560,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pathogens of Curvularia leaf spot and their pathogenicity variation in Huanghuaihai Reg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In 2013 and 2016–2017,the occurrences of Curv...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pathogens of Curvularia leaf spot and their pathogenicity variation in Huanghuaihai Reg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In 2013 and 2016–2017,the occurrences of Curvularia leaf spots on maize were investigated in fields located in Henan,Hebei,Shandong,and Anhui provinces,and 292 fungi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eaves.These fungal isolates were subjected to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and 232 isolates were found to have about 70%uncurved conidia and were identified as Curvularia lunata var.Most of the conidia of 2 representative isolates,namely,HNWB-131 and HNWB-185,were oblong with parallel septations and were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a reference isolate CX-3.For further determination,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PDH),the large subunit(LSU),and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F1-α)sequences of HNWB-131,HNWB-185,and CX-3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The results of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4 gene sequences from the 3 isolates had a similarity of more than 99%to C.lunata.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ITS and the combined data of the 4 genes,neighbor-joining trees were construct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3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C.lunata.The expression of Clg2 p and ClUrase genes in mycelia and conidia was significantly(P<0.05)higher in CX-3 than in HNWB-131 and HNWB-185.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ominant pathogen of Curvularia leaf spot was a new variety of C.lunata with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Huanghuaihai Region from 2013 to 2017.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C.lunata var.was 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d,and the expression of Clg2 p and ClUrase genes of C.lunata var.wa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rvularia lunata curvularia leaf spot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鄢洪海 高增贵 +1 位作者 陈捷 夏淑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69-371,共3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月弯孢菌 叶斑病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捷 蔺瑞明 +3 位作者 高增贵 邹庆道 鄢洪海 郭红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PR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抗性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木质素可能是在病菌侵染初期发挥抗侵入的作用。抗病品种叶片汁液可能含有抑菌物质,病菌侵染有利于刺激这种物质抑菌作用的提高,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酶系 抗性机制 PR蛋白 弯孢菌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及遗传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蔺瑞明 高增贵 +6 位作者 崔明珠 纪明山 陈捷 朱茂山 宋书宏 张凯 韦利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共3页
对11份玉米常用骨干自交系及8份重点推广的玉米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试材之间抗性差异较大,抗性较好的试材有沈137、Mo17、799、沈试29、丹玉13和丹408等。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与母本及父母本中亲值相关密切,... 对11份玉米常用骨干自交系及8份重点推广的玉米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试材之间抗性差异较大,抗性较好的试材有沈137、Mo17、799、沈试29、丹玉13和丹408等。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与母本及父母本中亲值相关密切,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和094,而与父本相关系数r为017,母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决定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斑病 弯孢菌 抗病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及鉴定技术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捷 鄢洪海 +2 位作者 高增贵 薛春生 庄敬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5,共5页
从我国20余个主栽玉米品种和20个骨干自交系中筛选出沈135、78599-1、Mo17、477、C8605、E28、7922和黄早4等8个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来研究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表明,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在温室进行... 从我国20余个主栽玉米品种和20个骨干自交系中筛选出沈135、78599-1、Mo17、477、C8605、E28、7922和黄早4等8个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来研究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表明,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在温室进行的苗期鉴定与田间成株期鉴定的生理分化结果一致。苗期鉴定具有操作简单、鉴定环境条件易控制等特点。通过8个鉴别寄主将采自我国玉米产区的20株弯孢叶斑病菌分为6个致病类型,其中类型A致病性强、分布广,为优势致病类群;类型D主要分布在我国零星发生的地区,为弱致病类群。同时研究了影响病菌生理分化鉴定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湿度、温度和植株营养状况对病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有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叶斑病菌 生理分化 鉴定技术 新月弯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弯孢菌营养体亲和群鉴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龚国淑 余霞 +4 位作者 叶华智 唐志燕 张敏 刘萍 陈希芹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0-408,共9页
采用菌株直接配对、显微镜观察菌丝融合和硝酸盐缺陷型 ( 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 ,对 44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中的新月弯孢菌 ( Curvularia lunata)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分析。在野生型菌株的两两配对中 ,C.lunata菌株... 采用菌株直接配对、显微镜观察菌丝融合和硝酸盐缺陷型 ( 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 ,对 44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中的新月弯孢菌 ( Curvularia lunata)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分析。在野生型菌株的两两配对中 ,C.lunata菌株接触产生 4种反应类型 ,但无明显的抗衡反应产生。在菌丝融合显微观察中 ,光学显微镜下只见大多数菌丝反应为一菌丝向另一菌丝无限靠近 ,未见融合 ,但在电子显微镜下 ,发现两菌丝细胞已不再是独立的。这些结果表明 ,因两菌落间的抗衡反应和菌丝融合特征都不明显 ,故不宜采用直接配对和显微观察来划分 C. lunata的营养体亲和群。在 nit突变体互补测试中 ,菌株在 KCl O3 浓度 1 .5 %~ 3.0 %的 KPS中诱导表明 ,2 .0 %~ 3.0 % KCl O3 适宜于大多数菌株。抗氯酸盐突变体在 Czapek培养基中能鉴定出 nit突变体 ,但在 MM上却不能。全部 364 0抗氯酸盐突变体在 Czapek中共鉴定出 2 40个稳定的 nit突变体 ,其中 nit1占 5 9.2 % ,nit3占 39.2 % ,Nit M占 0 .8% ,nit D( 3种氮源都不能利用 )占 0 .8%。44个菌株中 ,2 4个 ( 5 5 % )获得了 nit突变体 ,2 0个 ( 45 % )还没有 ,仅 2个菌株 ( 1 2 4和 1 5 5 )各获得了 1个 Nit M突变体。各菌株突变体类型间只有 Nit M与 nit1或 nit3是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弯孢菌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营养体亲和性 硝酸盐缺陷型(nit)突变体 菌落配对 菌丝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兰浩 孙阳 +3 位作者 穆平 裴玉贺 张恩盈 宋希云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新月弯孢菌 抗病性 玉米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艳菊 赵珊 +2 位作者 杨森 周莹莹 赵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3,共7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 病原鉴定 新月弯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叶草叶斑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金龙 刘文波 +5 位作者 贺春萍 易克贤 习金根 粱艳琼 Gbokie Jr Thomas 吴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6-1091,共6页
为鉴定钝叶草叶斑病的病原,通过对61份来自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苏,以及美国和南非的疑似钝叶草叶斑病的叶片样品进行分离培养,获得120个菌株,对其进行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利用来自海南的钝叶草为靶标寄... 为鉴定钝叶草叶斑病的病原,通过对61份来自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苏,以及美国和南非的疑似钝叶草叶斑病的叶片样品进行分离培养,获得120个菌株,对其进行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利用来自海南的钝叶草为靶标寄主,并利用rDNA-ITS、GAPDH、TUB2引物对55号菌株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经柯赫氏法则验证40株菌株不致病,70株致病性较弱,10株致病性强;选择55号致病性强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初步确定该病的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lvularia lunata),经3种引物的PCR扩增测序鉴定,和C.lunata相似性达到99%,进一步确定钝叶草叶斑病的致病菌为新月弯孢霉。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对钝叶草叶斑病的发病规律、防治方法及抗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叶草 叶斑病 新月弯孢菌 病原菌鉴定 致病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匍匐翦股颖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海霞 韩烈保 秦赓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8期88-91,共4页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在着显著影响,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中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31℃,pH值为5~6。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1~34℃,pH值为5~6。12 h光照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匐翦股颖 叶斑病 新月弯孢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窦艳萍 金庆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4-247,共4页
为了解玉米弯孢叶斑病新月弯孢菌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8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22个新月弯孢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①22个受试分离株共产生89条谱带,其中70条为多态性带,约占谱带总数的79%;②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 为了解玉米弯孢叶斑病新月弯孢菌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8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22个新月弯孢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①22个受试分离株共产生89条谱带,其中70条为多态性带,约占谱带总数的79%;②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65为阈值,将22个受试菌株分为5种遗传类型。上述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新月弯孢菌群体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即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新月弯孢DNA图谱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肖兰 郑行恺 +3 位作者 赵爽 郑浩 陆翠梅 蔡秀清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44-50,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从三亚南滨农场等南繁种植基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致病力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菌C24。利用柯赫氏法则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速率测定等方法 ,分别从培养基(PSA、PDA、 Czapek、 PSA+玉米绿叶煎汁、玉米... 为了深入研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从三亚南滨农场等南繁种植基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致病力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菌C24。利用柯赫氏法则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速率测定等方法 ,分别从培养基(PSA、PDA、 Czapek、 PSA+玉米绿叶煎汁、玉米绿叶煎汁、 PDA+玉米绿叶煎汁、燕麦)、温度(10、 15、 20、 25、 28、33、 37、 41℃)、光照(全日光照、全日黑暗)、 pH(5、 6、 7、 8、 9、 10、 11)、碳源(蔗糖、麦芽糖、乳糖、 D-木糖、 D-果糖、可溶性淀粉)、氮源(甘氨酸、苏氨酸、 NaNO3、 L-缬氨酸、 L-丝氨酸、 L-精氨酸、 L-谷氨酰胺、 L-赖氨酸、 L-脯氨酸、 L-亮氨酸)6个方面对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2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24鉴定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Boedijn)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生长温度在28~37℃;最适pH值为7~9;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L-亮氨酸。本研究发现玉米弯孢霉菌能引起南繁区玉米病害,较适应热带地区高温天气,在28~37℃生长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种植区 玉米 弯孢霉叶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禾本科草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能力的研究
14
作者 刘金平 张新全 刘朝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295-298,共4页
试验以草绿菌株(Curvularialunata)为病原,对9种常见禾本科草进行接种后,观测草的生长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发病部位、病斑大小、病斑密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供试草的抗感性。结果说明,弯孢叶斑病菌都可以侵染供试草,使草生长速度降低,新... 试验以草绿菌株(Curvularialunata)为病原,对9种常见禾本科草进行接种后,观测草的生长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发病部位、病斑大小、病斑密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供试草的抗感性。结果说明,弯孢叶斑病菌都可以侵染供试草,使草生长速度降低,新生叶片形成慢,形成的叶片短而窄,节间缩短。但是症状出现时间与严重程度不同,症状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剪股颖、狗牙根、多花黑麦草、鸭茅、高羊茅、牛鞭草、一年生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假俭草。供试禾本科草的抗感性:假俭草为R,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早熟禾为MR,高羊茅为MS,牛鞭草为R,剪股颖、狗牙根、多花黑麦草和鸭茅为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牧草 草坪草 牛鞭草 假俭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宏 吕国忠 +1 位作者 纪明山 张士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76-478,共3页
对12个玉米杂交种 ,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田间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杂交种3262、沈9728和丹3034对弯孢菌叶斑病具有较稳定的抗性 ,适合在葫芦岛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的快速鉴定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克苁 郭新梅 +2 位作者 魏志刚 张恩盈 宋希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8-172,共5页
为了探寻一种室内初步鉴定玉米自交系弯孢菌叶斑病抗病性的方法,比较新月弯孢菌粗毒素与纱布过滤的菌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种子生长抑制情况与田间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纱布过滤的菌液中蛋白质及多糖质量浓度高于粗毒素中两... 为了探寻一种室内初步鉴定玉米自交系弯孢菌叶斑病抗病性的方法,比较新月弯孢菌粗毒素与纱布过滤的菌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种子生长抑制情况与田间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纱布过滤的菌液中蛋白质及多糖质量浓度高于粗毒素中两者的质量浓度,在稀释同等倍数的前提下,两者的致病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过滤的菌液对种子萌发、胚芽及胚根的生长抑制情况与田间抗病性的表现基本一致,可作为初步衡量玉米自交系弯孢菌叶斑病抗病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新月弯孢菌 鉴定方法 粗毒素 滤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叶斑病害病原的鉴定及其与稻瘟病的比较研究
17
作者 焦泽宇 李琼燕 +5 位作者 郭敬玮 李金璐 肖倩 王兴丽 张敏 罗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3-760,共8页
【目的】明确2018年海南陵水大面积发生的水稻叶斑病病原及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危害。【方法】通过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采用离体叶鞘接种对病原菌侵染水稻的早期生物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利用喷雾接种法... 【目的】明确2018年海南陵水大面积发生的水稻叶斑病病原及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危害。【方法】通过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采用离体叶鞘接种对病原菌侵染水稻的早期生物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利用喷雾接种法研究病原菌对13个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明确了海南水稻叶斑病的病原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弯孢属(Curvularia)新月弯孢(C.lunata)。典型症状是在水稻叶片形成较大的椭圆形褐色病斑;其侵染水稻的生物学过程与稻瘟病菌相似,但从分生孢子萌发到菌丝扩展的时间更短。该真菌对供试的13个水稻材料表现出了强致病性。【结论】鉴定了1种对水稻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新叶斑病病原,明确了该病原引起的水稻病害区别于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特征,该病原对供试的13个水稻材料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包括广谱抗稻瘟病水稻地谷。研究结果有助于该病害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害 病原鉴定 新月弯孢 水稻叶斑病 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地区制种玉米值得重视的弯孢霉叶斑病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积兵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9期37-40,共4页
经采用田间调查、室内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种子带菌检测相结合方法,对河西地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系统检测。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区弯孢霉叶斑病主要是由优势种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自交系、... 经采用田间调查、室内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种子带菌检测相结合方法,对河西地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系统检测。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区弯孢霉叶斑病主要是由优势种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品种均表现为感病,症状特点较为典型,发病率低。且种子表面和内部均可带菌,但带菌率较低。并提出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种子引进及包衣质量管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建议,为保证河西地区玉米种子的质量,生产上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霉叶斑病 新月弯孢霉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新华 高金欣 +4 位作者 高士刚 刘铜 陆志翔 李雅乾 陈捷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3-444,共12页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叶斑病 新月弯孢菌 致病机理 基因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