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2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外科》迎接21世纪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志强 消化外科 CSCD 1999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腹部外科 胃切除胃肠道重建术 胆囊切除术 分子生物学 血液保存 影像学 临床输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消化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胰外科的回顾与发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志强 消化外科 CSCD 2003年第2期77-86,共10页
关键词 回顾 发展 消化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消化外科'99回顾——肝胆胰外科(J Am Coll Surg'99)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志强 消化外科 CSCD 2000年第1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消化外科 肝胆疾病 胰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中日消化道肿瘤论坛会议纪要
4
作者 冯晓彬 郑树国 +1 位作者 陈敏 董家鸿 消化外科 CSCD 2005年第6期468-470,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人民解放军 《消化外科》 消化道肿瘤 学术会议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论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纪要 外科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贲门区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关系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镇 王雄彪 +1 位作者 李涛 裘法祖 消化外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68-373,共6页
研究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对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制,以及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并可阐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该术式主要离断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反常血流,因而能达... 研究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对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制,以及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并可阐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该术式主要离断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反常血流,因而能达到即刻和确切止血,而且不影响门脉的入肝血流。实践表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1,2]。1 食管下端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研究食管下端和近端胃的静脉解剖,以期阐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易于破裂出血的原因和机制。虽然食管曲张静脉的范围可分布很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贲门区 解剖生理特点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耿智敏 徐军 +4 位作者 刘青光 向国安 刘效恭 韩庆 王康敏 消化外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 光镜及电镜显示:在整个胆管修复过程中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TGF-β1、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由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和细胞膜;α-SMA表达于MFB胞浆、平滑肌组织。MΦ、TGF-β1及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①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②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③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狭窄 良性 瘢痕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肾ET-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莹 石承先 +3 位作者 别平 李玉祥 黄平 任娟娟 消化外科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SAP肾脏ET-1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AP肾脏损伤的机制。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模型组、药物组均以5%牛磺胆酸钠经胰管内逆行注射(1ml/kg)复制SAP模型。药物组则在制模后肌肉注射丹参(2ml·kg-1...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SAP肾脏ET-1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AP肾脏损伤的机制。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模型组、药物组均以5%牛磺胆酸钠经胰管内逆行注射(1ml/kg)复制SAP模型。药物组则在制模后肌肉注射丹参(2ml·kg-1·d-1),每6h使用一次。对照组仅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在术后24h测血淀粉酶、ET-1和腹水量。使用原位杂交和图象分析检测肾脏ET-1mRNA的表达强度,并观察肾脏的病理变化。结果(1)血中淀粉酶和腹水量:模型组分别为(2156.05±355.87)u/L和(9.87±2.34)ml,显著高于药物组的(1439.21±332.99)u/L和(5.27±2.81)ml及对照组的(215.67±37.27)u/L和0ml(P均<0.001)。(2)血中ET-1:模型组为(185.47±20.80)pg/ml,高于药物组的(164.27±18.53)pg/ml和对照组的(72.90±17.27)pg/ml(P<0.05,P<0.001)。(3)模型组、药物组的ET-1mRNA在肾脏中表达均增高,模型组显著高于药物组(P<0.001)。(4)模型组、药物组肾脏均有病理改变,但药物组较模型组减轻。结论(1)SAP肾脏的ET-1mRNA高表达导致ET-1过度生成并与肾脏损伤有关。(2)丹参能抑制肾脏的ET-1mRNA的过度表达,从而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ET-1 MRNA 丹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 被引量:42
8
作者 刘全达 周宁新 +3 位作者 王茂强 史宪杰 段云鹏 王刚 消化外科 CSCD 2004年第4期232-236,共5页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方法 介绍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经验。结果  6 1例肝移植病例中 ,1例术前伴有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例肝移植术后出现激素冲击难以控制的高胆红素血症 ,Doppler超声...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方法 介绍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经验。结果  6 1例肝移植病例中 ,1例术前伴有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例肝移植术后出现激素冲击难以控制的高胆红素血症 ,Doppler超声提示肝动脉血流频谱偏弱 ,腹腔动脉造影证实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经脾动脉栓塞后治愈。结论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为肝移植术后少见的肝动脉并发症 ,可以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损害 ,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动脉盗血 脾动脉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胰Ⅱ号对香猪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肺损害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兑丹华 彭慈军 +2 位作者 赵鹏 高占峰 李泳渝 消化外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acutepancreatitis ,SAP)模型血浆淀粉酶、内毒素、IL 1β、IL 6、肺、胰腺的变化及清胰Ⅱ号对其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 16只贵州香猪 ,雌雄不拘 ,随机分为 2组 ,各组n =8:生理盐水 (NS)组 ;中药清胰Ⅱ...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acutepancreatitis ,SAP)模型血浆淀粉酶、内毒素、IL 1β、IL 6、肺、胰腺的变化及清胰Ⅱ号对其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 16只贵州香猪 ,雌雄不拘 ,随机分为 2组 ,各组n =8:生理盐水 (NS)组 ;中药清胰Ⅱ号 (ChineseMedicineQingyiⅡ ,CMQ)组。推注 5 %牛磺脱氧胆酸钠 (0 .5ml/kg体重 )复制SAP模型。分别于制模前 ,制模后 1、6、12、2 4、4 8、72、96h采静脉血 ,检测血浆中淀粉酶、内毒素、IL 1β、IL 6浓度。光镜下 ,观察胰、肺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 CMQ可减轻SAP猪的胰腺及肺的病理性损伤 ,可减轻胰出血、坏死程度和减轻肺间质水肿、肺泡毛细血管壁缺血、缺氧程度 ,显著降低各时间点 (除制模前、制模后 1小时外 )血浆内毒素浓度和血清淀粉酶、IL 1β、IL 6的浓度 (P <0 .0 1)。结论 清胰Ⅱ号可减轻内毒素血症 ,抑制内毒素对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损伤 ;减少早期炎症介质IL 1β、IL 6的产生 ,减轻其引发的一系列损伤反应。对胰肺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胰Ⅱ号 重症急性胰腺炎 内毒素血症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及胸胃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熊刚 吴蔚 +3 位作者 杨康 廖克龙 王明荣 曾会昌 消化外科 CSCD 2004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及胸胃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间 136 9例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重建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 16 .2 4 %。胸内...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及胸胃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间 136 9例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重建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 16 .2 4 %。胸内吻合口及胃瘘发生率为 2 .0 % ,死亡率2 8.0 % ;前 6年和近 7年相比 ,胸内瘘的发生率为 3.33%对 1.4 6 % (P =0 .0 31)。胸内机械吻合瘘的发生率为 0 .5 1%。结论 吻合口瘘及胸胃瘘是食管重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应用机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外科手术 吻合口瘘 胸胃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肝癌-1号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李起 刘作金 +2 位作者 张俊 石毓君 龚建平 消化外科 CSCD 2006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中药复方肝癌-1号逆转阿霉素(ADM)诱导的HepG2/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机制。方法以亲本细胞HepG2为对照,MTT法观察肝癌-1号对HepG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1号作用后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表达阳性率;逆转录聚... 目的分析中药复方肝癌-1号逆转阿霉素(ADM)诱导的HepG2/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机制。方法以亲本细胞HepG2为对照,MTT法观察肝癌-1号对HepG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1号作用后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表达阳性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表达水平;MTT法观察肝癌-1号处理后的HepG2/ADM细胞对阿霉素、表阿霉素、氟尿嘧啶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肝癌-1号<50μmol/L对HepG2/ADM细胞无明显毒性,半数抑制率(IC50)为75μmol/L;50μmol/L的肝癌-1号可部分抑制HepG2/ADM细胞P-gp合成及MDR1 mRNA的表达,可逆转HepG2/ADM的耐药性,对阿霉素、表阿霉素、氟尿嘧啶的逆转倍数分别为3.94(P<0.01),1.72(P<0.05),1.67(P<0.05)。结论肝癌-1号通过抑制HepG2/ADM耐药细胞MDR1 mRNA的表达及P-gp合成,能部分逆转HepG2/ADM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中药 多药耐药 复方肝癌-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门奇断流术(附12例报告)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雪峰 金红旭 +4 位作者 李瑾 吴国强 蒋会勇 宗修锟 郑成竹 消化外科 CSCD 200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手术技术。方法 用手助腹腔镜完成 12例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结果  12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 15 0~ 2 6 0min ,平均 2 0 0min。术中出血 2 0 0~ 15 0 0ml,平均 5 80ml。切除脾重 5 0 0~ 2 ...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手术技术。方法 用手助腹腔镜完成 12例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结果  12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 15 0~ 2 6 0min ,平均 2 0 0min。术中出血 2 0 0~ 15 0 0ml,平均 5 80ml。切除脾重 5 0 0~ 2 0 0 0 g ,平均 870g。住院时间 8~ 18d ,平均 11d。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疼痛少 ,5例术后用止痛剂 ,2 4~ 74h排气 ,平均 5 2h。手助切口愈合良好 ,1例出现并发症 ,1例死亡。结论 手助腹腔镜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不但安全可行 ,而且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 ,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脾切除术 门奇断流术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胃吻合术后胃排空障碍探讨 被引量:26
13
作者 赵云平 王如文 +2 位作者 蒋耀光 马铮 龚太乾 消化外科 CSCD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原因、合理的预防措施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982年 1月~ 2 0 0 2年 4月间 32例食管胃吻合术后胃排空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胃排空障碍病人 ,食管胃颈部吻合 2 4...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原因、合理的预防措施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982年 1月~ 2 0 0 2年 4月间 32例食管胃吻合术后胃排空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胃排空障碍病人 ,食管胃颈部吻合 2 4例 ,胸腔内吻合 8例。占同期食管癌手术 1378例的 2 .3%。 2 5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病人中 2 2例经保守治愈 ,1例死亡 ,死亡率为 4 .0 % ;7例机械性胃排空障碍病人经手术治愈。结论 胃排空障碍多见于高位食管胃吻合术后 ,以食管胃颈部吻合者多见 ,其发生与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不当有关 ,胃排空障碍多为功能性 ,少数为机械性。前者大多可经保守治疗而痊愈 ,后者则必须手术解除梗阻。本文还对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外科治疗 食管胃吻合 胃排空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汪兴伟 刘海峰 +3 位作者 房殿春 何俊堂 冯早明 陈刚 消化外科 CSCD 200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 研究大黄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肌电节律的影响。方法 利用复方苯乙哌啶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首粒黑便时间及肠道传输功能,利用 BL 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大黄治疗前后STC大鼠结肠慢波频率...  目的 研究大黄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肌电节律的影响。方法 利用复方苯乙哌啶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首粒黑便时间及肠道传输功能,利用 BL 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大黄治疗前后STC大鼠结肠慢波频率、振幅等肌电生理活动变化。结果大黄组大鼠首粒黑便时间为(400±15)min,便秘大鼠首粒黑便时间为(600±24)min,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便秘频率减慢组大鼠经大黄治疗后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加快,平均频率为(8.62±1.20)次/min,振幅降低,平均振幅(0. 33±0. 05) mV,频率变异系数为 16. 05%,振幅变异系数为10.58%。便秘频率加快组大鼠经大黄治疗后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减慢,平均频率为(23.21±3.86)次/min,振幅强弱不等,平均振幅(0.19±0.03)mV,波形较不稳定,且出现基线位移,频率变异系数为10.38%,振幅变异系数为 12.48%。结论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慢波存在节律紊乱,慢波频率及振幅异常可能是导致结肠传输减慢的重要因素。大黄可使便秘大鼠结肠异常的慢波频率和振幅恢复,这可能是大黄治疗便秘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便秘 结肠 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原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卢倩 闫军 +6 位作者 王曙光 别平 杨占宇 王槐志 张雷达 何宇 董家鸿 消化外科 CSCD 2004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9年 11月至 2 0 0 3年 6月间的 130例肝脏移植进行前瞻性调查 ,统计其发病率、病死率 ,描述其时间分布、病原学分布 ,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9年 11月至 2 0 0 3年 6月间的 130例肝脏移植进行前瞻性调查 ,统计其发病率、病死率 ,描述其时间分布、病原学分布 ,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 32 .31% ,病死率为 35 .71%。 78.5 7%的肺部感染发生在术后第一周。革兰氏阴性菌是最常见肺部感染病原体且多高度耐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包括 :术后使用呼吸机≥ 2d、长时间手术、纤支镜检查或治疗、术前大量腹水、术后气管切开、术后肾功能异常、术后肺水肿、术后长时间留置胃管、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结论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多发生在移植术后早期 ,具有高发病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病原体多为具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围手术期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成为肺部感染的诱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 肺部感染 病原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门静脉转流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 被引量:17
16
作者 董家鸿 李昆 +3 位作者 段恒春 彭志明 蔡景修 何效东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 评估在排除门静脉淤血条件下动物耐受入肝血硫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利用大鼠肝脏及肝蒂分支分叶的解剖特点,阻断肝左、中和右叶肝蒂,以尾叶静脉系统作为阻断入肝血流期间门静脉血液的流出道,肝脏复流后切除尾叶。在这一模型上,以... 目的 评估在排除门静脉淤血条件下动物耐受入肝血硫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利用大鼠肝脏及肝蒂分支分叶的解剖特点,阻断肝左、中和右叶肝蒂,以尾叶静脉系统作为阻断入肝血流期间门静脉血液的流出道,肝脏复流后切除尾叶。在这一模型上,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动物7d存活率、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的严重度及可逆性来推断动物耐受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结果 门静脉转流下阻断入肝血流90min以内,术后7d动物全部存活,其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以肝窦淤血和肝细胞变性等可逆性病变为主,而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得以代偿和恢复。阻断入肝血流100、110、120min后动物7d存活率分别为50%、30%和20%,肝脏缺血120min后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则以大量肝组织坏死为显著特性,其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而陷入失代偿状态。结论 大鼠在门静脉轻流时对常温下持续入肝血流阻断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其安全时限是9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转流 安全时限 肝血流阻断 缺血-再灌流损害 门静脉淤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大网膜包肾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邹卫龙 杨镇 +1 位作者 孙政 梁志鹏 消化外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评价规范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大网膜包肾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手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1994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我院 195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接受规范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大网膜包肾术 ( 136例 )和... 目的 评价规范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大网膜包肾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手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1994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我院 195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接受规范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大网膜包肾术 ( 136例 )和没有联合包肾术 ( 59例 )手术后 30d内发热、脾窝渗液和手术 30d后上消化道再出血、胃黏膜损伤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大网膜包肾组病人手术近期脾窝渗液和发热率明显低于未联合包肾组 (P <0 .0 5) ;包肾组病人随访期间上消化道再出血率较低 ( 3.7%和 5.1% ,P <0 .0 5)、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 ( 2 9 4 %和 6 6 .1% ,P <0 .0 1) ;但并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 (P≥ 0 .0 5)。结论 联合大网膜包肾术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大网膜包肾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手术后并发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牟江洪 李增鹏 +3 位作者 王东 马瑜 肖华亮 张沁宏 消化外科 CSCD 200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多种肿瘤蛋白标志物的改变情况及联合检测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139例大肠癌患者和63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多种肿瘤蛋白标志物的改变情况及联合检测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139例大肠癌患者和63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 PSA,PSA,βHCG及HGH)的水平,分析其差异,并评估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单项指标中,大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242和CA125阳性率分别为48.20%、32.37%、28.06%和28.06%,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采用多项指标判定标准的结果,联合检测既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特异性。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对大肠癌诊断具有辅助价值,其中CEA、CA199、CA242和CA125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肿瘤标志物 蛋白芯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脾组织免疫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洪波 周宁新 +6 位作者 李志伟 张培瑞 张效东 张珂 纪旭 赵景民 周光德 消化外科 CSCD 2004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以及巨脾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探讨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脏切除术合理性的免疫学基础。方法 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 ,术前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 ...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以及巨脾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探讨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脏切除术合理性的免疫学基础。方法 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 ,术前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 、CD8+ 、CD2 0 + )及NK细胞 ;白介素 2(IL 2 )和白介素 10 (IL 10 ) ;γ干扰素 (IFN γ) ;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及补体C3、C4。脾切除术后 1周、1月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 ,检测CD3+ 、CD8+ 、CD2 0 + 、CD6 8+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 ,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①脾切除术后 1月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均升高 (P <0 .0 5 ) ,IgM、IgA呈增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②脾切除术后 1月IL 2、IFN γ明显升高 ,但仍低于正常人 ;IL 10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人。③脾切除手术前后外周血CD4 + 、CD8+ 、CD4 + /CD8+ 、CD2 0 + 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仅CD3+ 、NK细胞术后 1月明显升高 (P <0 .0 1)。④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 ,CD3+ 、CD8+ 、CD2 0 + 、CD6 8+ 细胞数均减少。结论 经部分免疫学指标检测 ,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免疫功能降低 ,脾切除术能使门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脾亢 脾切除术 免疫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方式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柏和 易滨 +3 位作者 张宝华 姜小清 彭林辉 吴孟超 消化外科 CSCD 200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 研究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 ,探讨手术方式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 1995年 6月 - 2 0 0 1年 6月手术治疗的 5 6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 6例患者中男性 2 0例 ,女性 36例 ,男∶女为 1∶1.5 ... 目的 研究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 ,探讨手术方式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 1995年 6月 - 2 0 0 1年 6月手术治疗的 5 6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 6例患者中男性 2 0例 ,女性 36例 ,男∶女为 1∶1.5 6。 34例合并胆囊结石。腹痛 (83.9% )和黄疸(41.1% )是主要的症状。 30例患者 (包括NevinⅡ期 5例 ,Ⅲ期 3例 ,Ⅳ期 4例 ,Ⅴ期 18例 )获得根治性切除或扩大的根治性切除 ,11例NevinⅤ期施行姑息性切除 ,行剖腹探查活检及改善症状的姑息手术者 15例。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后存活时间与以下 3个因素显著相关 :手术方式、Nevin分期、是否合并胆囊结石 ;但与以下 6个因素关系不显著 :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级、术前血清胆红素、肿瘤涉及胆囊部位个数。将根治性手术以Nevin分期归类 ,Ⅱ期根治术后患者全部存活 ,Ⅲ -Ⅴ期根治术、Ⅴ期姑息性切除、Ⅴ期活检及减轻症状手术的术后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别。结论 随着胆囊癌病理分期的增加 ,相应各期根治性手术的术后生存时间逐渐缩短。对于NevinⅤ期的患者 ,施行根治性切除者的术后生存时间长于姑息性切除者 ,而后者术后存活比活检及减轻症状手术者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预后 手术方式 Nevin病理分期 Ⅱ期根治术 Ⅲ-Ⅴ期根治术 Ⅴ期姑息性切除术 Ⅴ期活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