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中国女记者多以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现身公共领域。进入21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新的建构与流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分析新世纪六位代表性女记者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中国女记者多以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现身公共领域。进入21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新的建构与流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分析新世纪六位代表性女记者的新闻文本及评论文本,可回溯女记者媒介形象流变的发生及时代语境。将新闻文本关键词和评论文本情感数值对照分析可发现一对矛盾关系:女记者的性别身份愈发凸显,网民对女记者的情感表达愈发正向。换言之,这种正向的认可更多是建立在女记者的性别身份之上,而非职业身份。新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媒体宝贝”“战地玫瑰”“网红记者”“国民初恋”等流变,其背后隐匿着社会文化观念对女记者乃至女性整体的时代认知。重性别身份轻职业身份的吊诡现象值得警惕,高曝光个案营造出女记者享有较高关注度及职业地位的幻象,但本质上消解了女记者作为“职业记者”而非“性别化记者”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同时削弱了女性艰难获取的公共话语权。展开更多
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中国女记者多以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现身公共领域。进入21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新的建构与流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分析新世纪六位代表性女记者的新闻文本及评论文本,可回溯女记者媒介形象流变的发生及时代语境。将新闻文本关键词和评论文本情感数值对照分析可发现一对矛盾关系:女记者的性别身份愈发凸显,网民对女记者的情感表达愈发正向。换言之,这种正向的认可更多是建立在女记者的性别身份之上,而非职业身份。新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媒体宝贝”“战地玫瑰”“网红记者”“国民初恋”等流变,其背后隐匿着社会文化观念对女记者乃至女性整体的时代认知。重性别身份轻职业身份的吊诡现象值得警惕,高曝光个案营造出女记者享有较高关注度及职业地位的幻象,但本质上消解了女记者作为“职业记者”而非“性别化记者”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同时削弱了女性艰难获取的公共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