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775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四书集注》点校本价值刍议
1
作者 郭海文 王琪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笔者在从事文献学、妇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过程中,经常要引用《女四书》,但苦于古籍版本众多,不便阅读和使用。个别今人的标点本也非古籍整理意义上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学术参考价值。幸好,202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李志生等人点校... 笔者在从事文献学、妇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过程中,经常要引用《女四书》,但苦于古籍版本众多,不便阅读和使用。个别今人的标点本也非古籍整理意义上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学术参考价值。幸好,202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李志生等人点校的《女四书集注》,解决了这一难题。该书由三部分组成。(1)《整理弁言》。(2)点校:包括《女四书集注(点校)》以及单行本点校,即《女孝经(点校)》《女诫(后汉书本)(点校)》《内训(永乐初刻本)(点校)》《女论语汇校》。(3)附录:包括相关研究论文、《女四书》相关史料。该书厘清了《女四书》的概念,阐明了同时整理《女四书集注》与单行本《女四书》的原因,推动了整理《女四书集注》与单行本《女四书》的进程,肯定了《女四书集注》与单行本《女四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四书》 古籍整理 点校 学术参考价值 中华书局出版 标点本 初刻本 古籍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家文化”:在流动中的重塑与再造
2
作者 杨笛 金一虹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2-139,F0002,共19页
流动对于家文化具有怎样的影响?流动家庭是否形成了属于自身的流动家文化?这一文化又是怎样的一种文化?通过对16个具有两代以上流动打工经历的家庭的长期观察记录,尝试分析并思考“受流动影响的农民家庭”的家文化中更具建设性的面向发... 流动对于家文化具有怎样的影响?流动家庭是否形成了属于自身的流动家文化?这一文化又是怎样的一种文化?通过对16个具有两代以上流动打工经历的家庭的长期观察记录,尝试分析并思考“受流动影响的农民家庭”的家文化中更具建设性的面向发现:在大流动时代,流动家庭已经逐渐形成具有比较明确特征的流动家文化,但其内部也存在着由性别、代际、城乡及阶层叠加的张力。流动家庭在追求生活世界和人生“整全意义”的同时,其下行的“家庭主义”“抗脆弱性”和对孝道的修补性体现了父系家庭的韧性,但年轻女性也开始尝试把流动的家庭作为“重塑性别秩序”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家文化 流动家庭 抗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制度·权力——以近代湖南新式女子教育为中心
3
作者 侯杰 朱旭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2-71,共10页
近代中国,女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女性不断摆脱传统性别制度、文化和观念的束缚,逐渐实现自我的解放,并进一步争取性别权力。位于两湖地区的湖南女子教育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从1903年第一所女子学校建立到1921年“男女同学”,是湖南... 近代中国,女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女性不断摆脱传统性别制度、文化和观念的束缚,逐渐实现自我的解放,并进一步争取性别权力。位于两湖地区的湖南女子教育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从1903年第一所女子学校建立到1921年“男女同学”,是湖南新式女子教育的重要发展时期,为湖南女性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新式教育的湖南女性不仅坚决反抗“男尊女卑”的传统伦常,而且追求男女平等,获得一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职业权、婚姻自决权等,改变着性别制度和社会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兴女学” 妇女解放 性别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更幸福?当代青年婚恋状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来自陕西省的调查发现
4
作者 靳小怡 刘诗奇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44-58,共15页
随着人口转变与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念与行为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并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对2023年“陕西省青年婚恋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已婚者的主观幸福感整体高于未婚者,婚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强;结婚意愿显著提高了未婚者... 随着人口转变与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念与行为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并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对2023年“陕西省青年婚恋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已婚者的主观幸福感整体高于未婚者,婚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强;结婚意愿显著提高了未婚者的主观幸福感,恋爱关系对提升未婚青年的幸福感有促进作用;婚姻对男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未婚男性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未婚女性,说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仍占主流,男青年普遍面临来自婚恋的经济压力,而女性因婚育成本高而收益少,倾向于主动维持未婚状态。在强调自我价值的文化变迁中,恋爱经历对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结婚意愿及其幸福感回报并不完全取决于浪漫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婚恋观 亲密关系 世代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工作、父母经济依赖与性别观念的代际传递
5
作者 刘爱玉 罗聪聪 姜凤姝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依托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代际匹配与夫妻匹配数据,基于性别地位实践视角,可考察性别观念在代际间的传递与变迁。父母以教育、职业、收入为核心表征的绝对地位和由此型构的父母相对地位,以及父母的性别角色观念,共同塑造了子代的性... 依托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代际匹配与夫妻匹配数据,基于性别地位实践视角,可考察性别观念在代际间的传递与变迁。父母以教育、职业、收入为核心表征的绝对地位和由此型构的父母相对地位,以及父母的性别角色观念,共同塑造了子代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性别观念代际传递上,父母双方的性别观念对子代性别观念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父亲的影响程度高于母亲。父母性别观念的传递在不同性别的子代间存在差异,儿子要比女儿更倾向于继承传统的性别观念。工作稳定性状况所代表的父母绝对地位,显著影响了子代性别观念。父母相对地位上存在的经济依赖关系,对女儿持有现代性别观念具有显著性影响。子女的性别观念正是在以父母为核心组建的家庭场域中,通过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经由父母的教养实践和性别角色期待所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工作 性别角色观念 代际传递 性别地位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身生育与多元形态家庭生活:育龄青年新生育现象
6
作者 韩敏 吴卓然 杨雪珂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一代青年已进入生育年龄,他们具有高度个体主体意识,生育观念迥然于父辈,同时积极地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前卫的生育观念,大龄女性青年单身生育就是其中之一。以社交媒体平台上单身生育博主的数字化内容为研究对象... 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一代青年已进入生育年龄,他们具有高度个体主体意识,生育观念迥然于父辈,同时积极地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前卫的生育观念,大龄女性青年单身生育就是其中之一。以社交媒体平台上单身生育博主的数字化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单身生育母亲对这一新生育行为的认知、动机和困惑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展演“无偶式育儿”的单身生育博主经济实力较强,对于自我生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享受单身生育幸福感的同时,她们也存在着对于父职缺席的文化困惑与情感需求。这种由女性主导生育的“新返祖行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松动,中国的家庭生活将出现多元化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身生育 新生育现象 多元家庭 新返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训佐作品
7
作者 郑训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性别化记者”的质疑:新世纪中国女记者媒介形象的建构、流变及其语境
8
作者 徐星星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9-92,共14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中国女记者多以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现身公共领域。进入21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新的建构与流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分析新世纪六位代表性女记者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中国女记者多以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现身公共领域。进入21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新的建构与流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分析新世纪六位代表性女记者的新闻文本及评论文本,可回溯女记者媒介形象流变的发生及时代语境。将新闻文本关键词和评论文本情感数值对照分析可发现一对矛盾关系:女记者的性别身份愈发凸显,网民对女记者的情感表达愈发正向。换言之,这种正向的认可更多是建立在女记者的性别身份之上,而非职业身份。新世纪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历经了“媒体宝贝”“战地玫瑰”“网红记者”“国民初恋”等流变,其背后隐匿着社会文化观念对女记者乃至女性整体的时代认知。重性别身份轻职业身份的吊诡现象值得警惕,高曝光个案营造出女记者享有较高关注度及职业地位的幻象,但本质上消解了女记者作为“职业记者”而非“性别化记者”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同时削弱了女性艰难获取的公共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记者 性别化记者 媒介形象 公共话语权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养”之间:父亲育儿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马缨 马冬玲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3-104,F0002,共13页
利用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从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理论出发,考察性别意识、时间约束与相对经济资源三个因素对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和“养”的影响以及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发现性别意识越平等,父亲越倾向于较多地参与“教”和“... 利用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从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理论出发,考察性别意识、时间约束与相对经济资源三个因素对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和“养”的影响以及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发现性别意识越平等,父亲越倾向于较多地参与“教”和“养”;父亲在家庭中相对其配偶的经济资源越丰富,越倾向于较少地参与孩子的日常照料和学习辅导,尤其是年龄较大孩子的日常照料;配偶工作对父亲参与的作用不显著,但与长辈同住会降低父亲参与0~6岁孩子的日常照料的概率。受益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我国男性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得到增加,但男性对“教”和“养”仍存在选择性投入,我国独特的家庭居住模式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使时间约束对父亲参与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育儿参与 性别意识 时间约束 相对经济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子宫技术合理性及其悖谬的社会考量
10
作者 杨洁 吴宁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人造子宫技术作为现阶段人类医学领域的重大进步和发现,为解决人类生育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人造子宫技术虽在降低母婴死亡率、推动女性解放、稳定人口数量、重塑社会性别分工等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引发了诸如女性自我角色的冲突... 人造子宫技术作为现阶段人类医学领域的重大进步和发现,为解决人类生育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人造子宫技术虽在降低母婴死亡率、推动女性解放、稳定人口数量、重塑社会性别分工等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引发了诸如女性自我角色的冲突、人造子宫与自然孕育的对立、婚姻关系的失衡等新的社会伦理问题。加强对人造子宫技术的伦理规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女性的生育选择,明晰人造子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边界,促进人造子宫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充分发挥人造子宫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从而增进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子宫技术 自然孕育 性别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点选编
11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西尔斯案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史学西尔斯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性别歧视诉讼之一。两位妇女史家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和罗萨琳·罗森博格分别代表控辩双方--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和西尔斯百货公司出庭... 西尔斯案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史学西尔斯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性别歧视诉讼之一。两位妇女史家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和罗萨琳·罗森博格分别代表控辩双方--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和西尔斯百货公司出庭,对美国妇女就业历史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该案引起妇女史界广泛关注。控方的败诉引发美国学界对史家公共责任的探讨,以及对妇女与性别史研究长达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反思,体现了美国女性主义史家对性别关系的新思考,以及对妇女与性别史研究新方向的探索。西尔斯案的史学反思助推性别史兴起,是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转入第三波的催化剂。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学者对西尔斯案的关注仍旧停留在女性主义内部分裂与对抗方面,而未关注其背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因素。如果只是将视角局限在女性本身,未免忽略了女性与现实世界的复杂联系。尽管妇女史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在通过女性看世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通过世界看女性。同时,美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还应该摆脱对既定框架的依赖,参考与借鉴域外文明经验,是美国妇女与性别史真正突破本土视角盲区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斯 妇女史 控方 公共责任 性别史 凯斯勒 本土视角 控辩双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12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女子学院主办的妇女/性别研究专刊。本刊主要刊登女性与社会发展、性别平等理论、妇女史、女性世界与文化叙述、性别与法律、性别与教育、性别与家庭、国外女性研究、生育研究等为主要...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女子学院主办的妇女/性别研究专刊。本刊主要刊登女性与社会发展、性别平等理论、妇女史、女性世界与文化叙述、性别与法律、性别与教育、性别与家庭、国外女性研究、生育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本刊已被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来稿一经刊发,将同时被上述数据库和期刊群全文收录。如果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教育厅 数字化期刊 山东女子学院 核心期刊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期刊群 妇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13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女子学院主办的妇女/性别研究专刊。本刊主要刊登女性与社会发展、性别平等理论、妇女史、女性世界与文化叙述、性别与法律、性别与教育、性别与家庭、国外女性研究、生育研究等为主要...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女子学院主办的妇女/性别研究专刊。本刊主要刊登女性与社会发展、性别平等理论、妇女史、女性世界与文化叙述、性别与法律、性别与教育、性别与家庭、国外女性研究、生育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女子学院 学术论文 妇女史 文化叙述 妇女/性别研究 性别与法律 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举办
14
作者 蔡双喜 杨舒羽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会前对中国妇女研究会工作提出要求,强调新... 202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会前对中国妇女研究会工作提出要求,强调新征程上中国妇女研究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整合研究资源,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讲好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中国故事,为中国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妇女事业 妇联工作 全国妇联 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妇女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 妇女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点选编
15
作者 杨菊华 史冬梅 +40 位作者 丁金宏 赵启行 宋健 陈文琪 徐宏宇 柯姝琪 石人炳 黄盈盈 王力 周思瑶 赵翠翠 石智雷 王璋 徐燕 尹韬 张雨欣 刘倩 张静 张艳霞 刘远冬 林漫 薛宁兰 崔丹 邱婷 黄燕 梁丽霞 孔煜也 王洪喆 郭未 蔡正广 赵永华 陈苒 窦书棋 施磊磊 柳建坤 何晓斌 卿石松 王嘉昊 吴小英 郭戈 郇建立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利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等宏观和微观数据,可系统描画当代青年人恋爱观、婚姻观的新特征及变动趋势,分析青年人婚恋观念变化对个体婚姻...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利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等宏观和微观数据,可系统描画当代青年人恋爱观、婚姻观的新特征及变动趋势,分析青年人婚恋观念变化对个体婚姻行为、生育以及社会舆论等带来的后果,并提出形塑社会新型婚恋观的对策思考。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呈现出很多新特征。青年人的恋爱观自由化,恋爱动机由婚姻目的转为情感目的,择偶条件由工具性标准转为表达性标准,亲密关系态度由“嫁得好”转为“干得好”,情感动机由现实吸引转为虚拟驱动,性观念由保守传统转为开放接纳。同时,青年人的婚姻观自主化,婚姻目的更趋个体化、婚姻关系注重平等化、离婚观念自由开放、单身主义观念得以强化。青年人的婚恋观念变迁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体现,但个体的“婚恋小事”“私事”事关国家的“人口大事”“公事”,一系列婚恋态度的嬗变不仅降低了结婚率,加剧了生育率的低迷,还形成了整体偏于消极的婚恋舆论。营造积极的新型婚恋文化,丰富婚恋服务供给,消解青年人的婚恋难题,推动他们树立健康的婚恋观,有助于个体获得内生性、稳定性、长久性的幸福体验,也有助于提振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人口普查 变迁研究 青年婚恋观 恋爱动机 婚恋观念 恋爱观 婚姻关系 中国统计年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彩礼返还纠纷中女性保护的司法困境与纾解
16
作者 康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05-121,共17页
男女双方在彩礼返还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引发了彩礼返还纠纷。在农村彩礼返还纠纷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可以使用法律话语、政治话语、道德话语、治疗性话语四种诉讼话语。其中,男方当事人青睐运用法律话语和政治话语来主张彩礼的返还;女方当... 男女双方在彩礼返还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引发了彩礼返还纠纷。在农村彩礼返还纠纷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可以使用法律话语、政治话语、道德话语、治疗性话语四种诉讼话语。其中,男方当事人青睐运用法律话语和政治话语来主张彩礼的返还;女方当事人则更多地选择道德话语和治疗性话语来加以抗辩。各种诉讼话语间的不同等力量关系,以及双方当事人间的不对等诉讼地位,致使农村彩礼返还纠纷司法实践陷入了女性保护的困境之中。化解这一困境需要在具体裁判指引中弱化性别表述;法院裁判时应当强化对道德话语和治疗性话语的考量;民众需要转变彩礼习俗中的男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彩礼返还 性别 女性保护 诉讼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健康权视角下保障经期健康的国家义务
17
作者 孙萌 江颖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91-104,共14页
经期健康作为妇女生殖健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妇女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保障经期健康是促进性别平等和实现妇女人权的重要措施。目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各国国内,对于经期健康的关注显著提升,经期健康已逐步被纳入生殖健康权等妇女人... 经期健康作为妇女生殖健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妇女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保障经期健康是促进性别平等和实现妇女人权的重要措施。目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各国国内,对于经期健康的关注显著提升,经期健康已逐步被纳入生殖健康权等妇女人权的范畴。将经期健康纳入健康权框架,不仅有助于厘定保障经期健康的国家义务,还能促使国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促进性别的实质平等。中国在保障经期健康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仍应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提升保障水平,从而推动妇女健康权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健康权 经期健康 国家义务 妇女人权 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迁建中“大娘”的性别身份与生计重构——以黄河滩S安置社区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实践策略为例
18
作者 闫红红 郭燕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5-27,共13页
黄河滩区迁建等移民搬迁民生工程能有效帮助群众走出发展的困境,但移民安置后面临的生计冲击亦不容小觑。学界对移民搬迁后的生计状况及政策支持已作出详尽的探讨,然而相关研究往往缺乏性别研究的视角,也较少考察移民如何发挥自身能动... 黄河滩区迁建等移民搬迁民生工程能有效帮助群众走出发展的困境,但移民安置后面临的生计冲击亦不容小觑。学界对移民搬迁后的生计状况及政策支持已作出详尽的探讨,然而相关研究往往缺乏性别研究的视角,也较少考察移民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来应对生计的变化和重构日常生活。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项目作为背景,聚焦鲁西北S外迁安置社区老年妇女这一常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分析她们如何运用各种性别化策略应对安置后生计危机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在移民安置后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农村老年妇女既会通过展演“弱势的女性气质”与基层干部进行利益协商,也会及时切换自身性别角色,成为重建家庭生活的主导者;但另一方面,受制于“贤妻良母”、隔代抚养“代母职”等性别身份想象,她们只能在繁重的家务和看护劳动的缝隙打着各式零工帮补家计。通过照见农村老年妇女应对生活困难的非凡韧性,不仅可呈现出移民安置这一特定情境下女性主体性的具体实践经验,还可勾勒出移民搬迁中性别身份认同与经济实践相互作用的复杂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年妇女 易地迁建 性别身份 性别展演 生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阶级·底层:论罗淑乡土叙事的女性文学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19
作者 陈鸣镝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80-90,共11页
四川简阳籍女作家罗淑是百年中国女性文学史上较早自觉致力于创作乡土文学的作家,其女性乡土叙事突破现代女作家较少书写乡村的局限,在男作家主导的乡土文学创作中别有特色。运用比较分析、文本细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研究罗淑... 四川简阳籍女作家罗淑是百年中国女性文学史上较早自觉致力于创作乡土文学的作家,其女性乡土叙事突破现代女作家较少书写乡村的局限,在男作家主导的乡土文学创作中别有特色。运用比较分析、文本细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研究罗淑的乡土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罗淑的乡土叙事富有蜀地特色,展现当时四川简阳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表述与革命时代风潮相契合的阶级关系之思,描绘知识女性较少贴近的底层生活。罗淑的作品呈现带有鲜明本土色彩的乡土中国,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罗淑的创作拓宽了知识女性文学创作的题材和视域,为新世纪以来兴起的女性乡土叙事潮流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淑 女性乡土叙事 地域 阶级 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性别意识形态:基于“生物—社会学”的性别文化审思
20
作者 蒋洪利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在当代社会,一谈起性别问题,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将之归为“妇女问题”,甚至在很多时候,性别权利、性别平等等话语可以直接等同于妇女权利、妇女平等。殊不知,这正是性别意识形态所设下的认知陷阱。它在窄化性别观念、驱逐男性的同时也... 在当代社会,一谈起性别问题,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将之归为“妇女问题”,甚至在很多时候,性别权利、性别平等等话语可以直接等同于妇女权利、妇女平等。殊不知,这正是性别意识形态所设下的认知陷阱。它在窄化性别观念、驱逐男性的同时也放逐了性别话语的有效性。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种基于“生物—社会学”建立起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因其“自然化”而被视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存在。它使得性别解放的概念很容易被挪用、误置和错置。在这种“非反性别意识形态”认知的作用下,性别差被固化在某些知识结构与观念谱系里,成为阻碍性别解放的关键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社会学” 性别意识形态 性别解放 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