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411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自水域的视角:江南水生态与灾害治理的历史动态考察
1
作者 王建革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共6页
狭义的江南指太湖以东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包括苏州、上海和嘉湖地区。太湖水东出太湖后,散流入一个低平原地带,然后进入沿海冈身高地出海,形成一个从低地流向高地的溢流体系和感潮体系。东有进潮动力,西有清水顶托,清水在高低地间缓流,... 狭义的江南指太湖以东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包括苏州、上海和嘉湖地区。太湖水东出太湖后,散流入一个低平原地带,然后进入沿海冈身高地出海,形成一个从低地流向高地的溢流体系和感潮体系。东有进潮动力,西有清水顶托,清水在高低地间缓流,河网充水,形成了支持中国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所需要的稻作农业环境和手工业城乡环境。为应对水旱灾变,古人兴建了海塘、圩田、堤防和各种闸坝,这一溢流水利体系利用了浊潮与清水的顶托动态,使清水不至于快速排泄,为生产与生活提供用水,为传统的丝织业和棉织业提供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业 城乡环境 稻作农业 灾害治理 平原地带 顶托 潮动力 动态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发展——灾害区域的协调与应对
2
作者 段伟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人与自然间究竟应保持什么关系?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追问这一问题。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做出了多种回答。有人提出人类中心论,也有人提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④这无疑是最... 人与自然间究竟应保持什么关系?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追问这一问题。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做出了多种回答。有人提出人类中心论,也有人提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④这无疑是最有生命张力的表述。他全面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中心论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生态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生命共同体 多边主义 人与自然 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波斯帝国官方历史书写中的史学萌芽及其潜在局限性——以《贝希斯敦铭文》为例
3
作者 吕厚量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居于全球主导地位,史学史与历史哲学研究在此大背景下兴起,多数有影响力的相关著作将古希腊史学视为近现代史学的唯一重要源头,同时有保留地承认,中国古代史学与《旧约圣经》等古代近东文...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居于全球主导地位,史学史与历史哲学研究在此大背景下兴起,多数有影响力的相关著作将古希腊史学视为近现代史学的唯一重要源头,同时有保留地承认,中国古代史学与《旧约圣经》等古代近东文献中的历史书写也在世界古代史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书写 史学史 近现代史 《旧约圣经》 贝希斯敦铭文 保留地 古波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城邦:中亚述的历史叙事与国家集体身份的构建
4
作者 袁指挥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亚述作为新兴力量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对亚述而言,在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过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它需要继承并妥善处理城邦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大国间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亚述还需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色,向当时的国际社会证明其与其他文明相比毫不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身份 西亚北非 文化遗产 自我认知 大国政治 历史叙事 认同过程 亚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唐代宰相制度
5
作者 孟宪实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相制度既有变迁,又各具特色,从每个朝代的宰相制度是否能够得出君主专制获得发展的结论,显然是需要具体论证的。唐代宰相制度的研究,通常是在三省制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唐代的宰相制度也有自己的发展变化。唐代宰相制度经过三个历史时期,政事堂时期是兼职宰相时期,中书门下时期是专职宰相时期。自唐后期至北宋,是首相制时期。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君相斗争的结果?而从兼职宰相到专职宰相再到首相制,宰相的职权明显是处在加强的进程中,按照君相斗争的习惯思路,难道是君主在君相斗争中败下阵来?恐怕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外,唐宋历史的关系,向来有“唐宋变革论”,强调唐宋之别,但从宰相制度来看,唐宋历史的联系性似乎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政事堂 中书门下 首相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国家视野下的州县驿站财政
6
作者 刘文鹏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 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县驿站财政发生结构性变化。以河南为例,在官绅合作下,州县组建以车马局为代表的非正式机构,系统管理境内驿站差徭的摊派和使用,由此建立起国家制度之外的额外财政体系。驿站额外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是清中后期州县驿站财政转型的结果,它大幅提升了大一统国家汲取基层资源的能力,为近代州县地方财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 驿站财政 车马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勒密时期的埃及王权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7
作者 史海波 李智琳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作为外族统治者的托勒密王朝历代国王,通过采用埃及传统王权符号、沿袭前朝本土法老的外观和王名等方式,在具象层面构建了正统的埃及王权形象。同时,托勒密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宗教和仪式表现出虔敬的态度,并以此塑造合法的埃及法老身份,... 作为外族统治者的托勒密王朝历代国王,通过采用埃及传统王权符号、沿袭前朝本土法老的外观和王名等方式,在具象层面构建了正统的埃及王权形象。同时,托勒密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宗教和仪式表现出虔敬的态度,并以此塑造合法的埃及法老身份,包括神化自身,强调神圣世系的继承,以及宣传恢复国家秩序和维护传统宗教仪式等方式。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托勒密统治者更为重视希腊君主的身份,法老身份只是他们用于维持统治的宣传工具。由于现实中经济、阶层和种族矛盾的存在,包括祭司、权贵和平民在内的埃及臣民对外族法老身份的认同也相对有限。在征服与统治的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很难形成完全的互相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勒密时期 古埃及 王权形象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乡村借贷新探
8
作者 马新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借贷行为,经营性或扩大再生产的借贷颇为少见;还有较强行政性,王朝官方既是重要放贷方,又是监管者与仲裁人,直接介入乡村经济事务。这些特点减少了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繁荣。但是,从长时段视角看,它也影响乡村社会对外来经济要素的接纳,制约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其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村社会 借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期盛京将军统御下的辽沈地区地方行政建制——论满汉文化交融中的碰撞与选择
9
作者 刘凤云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0,共15页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陪都盛京设置了旗民双向建制的地方行政机构,即八旗驻防与府州县制。由于府州县建在八旗驻防区内,二者的辖区重叠错落,作为政治中心的旗署与民署同置一城,形成两种政治文化的交融共体。在政治运行中,虽有旗民分治之名,...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陪都盛京设置了旗民双向建制的地方行政机构,即八旗驻防与府州县制。由于府州县建在八旗驻防区内,二者的辖区重叠错落,作为政治中心的旗署与民署同置一城,形成两种政治文化的交融共体。在政治运行中,虽有旗民分治之名,但因府州县佐贰官的设置不足,使得城守尉等旗官直接参与钱粮刑名等政务。而民人不断冲破封禁,流寓各州县和八旗驻防区,又使国家不得不在这些区域中派出府级佐贰官“通判”行使正印官的职能,从而形成旗民之间的满汉文化在权力空间中的碰撞、攘夺与交融。虽然统治者为维护“满洲根本之地”的利益,将府州县官、通判等设为满缺,令五部侍郎监管奉天府府尹的事权,但是清朝统治者在诸种力量的作用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驻防 城守尉 奉天府 理事通判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文学与制度变革:17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民谣
10
作者 张炜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5,共15页
政治民谣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地下文学的代表,表达了一部分社会民众对时事变化的看法。由于克伦威尔主政期间采取了较为严厉的书报审查措施,因此这一时期政治民谣的表达方式比较隐晦,但创作手段多样。面对英国政治制度的频繁变化,政治民... 政治民谣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地下文学的代表,表达了一部分社会民众对时事变化的看法。由于克伦威尔主政期间采取了较为严厉的书报审查措施,因此这一时期政治民谣的表达方式比较隐晦,但创作手段多样。面对英国政治制度的频繁变化,政治民谣对时局做出了迅速且深入的分析判断。一方面,民谣呈现了克伦威尔以武力取代国王的非正义性;另一方面,民谣中的议会不得人心,议员们贪婪敛财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深度解构了西方近代文明话语中“人民”“民主”等政治词汇的意涵。大量民谣将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指向回归君主制,展现了君主制在17世纪英国民众中的强大生命力。在此意义上,政治民谣为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奠定了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民谣 英国 君主制 护国政体 地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厨、职田与空饷:中晚唐官员的俸禄制度
11
作者 张国刚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共18页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署经费的变革。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时代,边疆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俸禄靠吃官健空饷的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似乎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随着这些改革的消失以及其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俸禄 公厨 职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邢侯簋铭文论先秦时期的“君臣之盟”
12
作者 黄国辉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4,共9页
邢侯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命人对邢侯的职事加以确认并进行赏赐之事。铭文记录了周王与诸侯间的互动细节,是探析上古君臣关系的重要史料。铭文“昭朕福盟”之“盟”指君臣之盟,即周天子以命服、赏赐等方式与臣下订立的盟约。邢侯簋铭文反映... 邢侯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命人对邢侯的职事加以确认并进行赏赐之事。铭文记录了周王与诸侯间的互动细节,是探析上古君臣关系的重要史料。铭文“昭朕福盟”之“盟”指君臣之盟,即周天子以命服、赏赐等方式与臣下订立的盟约。邢侯簋铭文反映了周代册命金文在某种意义上均具有“盟”的属性。相关盟约被存于盟府,需要时可随时调用。君臣之盟是双向的,君主做出许诺,臣下则表示效忠。臣下的效忠之辞亦被记入文书,是盟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书被藏入盟府象征着君臣间责任、义务等关系的最终确立。君臣之盟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君臣关系尚未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方面,君臣间以盟誓来确立并巩固双方关系,也反映了早期政治中尚存有朴素的信义观念,后世所谓“愚忠”之观念在当时并未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侯簋 册命金文 盟誓 君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英国霍乱地图及其意义
13
作者 赵秀荣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
19世纪30年代,随着霍乱在英国的流行,霍乱地图随之诞生。霍乱地图的出现,是英国制图技术进步、人口统计学发展、登记总署建立与人们对“可见性”痴迷的结果。19世纪中叶,托马斯·沙普特、奥古斯都·彼得曼、亨利·阿克兰及... 19世纪30年代,随着霍乱在英国的流行,霍乱地图随之诞生。霍乱地图的出现,是英国制图技术进步、人口统计学发展、登记总署建立与人们对“可见性”痴迷的结果。19世纪中叶,托马斯·沙普特、奥古斯都·彼得曼、亨利·阿克兰及约翰·斯诺绘制的霍乱地图较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的霍乱地图具有空间性、可视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对公共健康、医学地理学及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霍乱地图经常被作为当时流行的瘴气论的依据,具有时代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霍乱地图 传染病 医疗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都督府权力的嬗变
14
作者 曹循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5,共14页
明初大都督府长官皆太祖心腹近侍出身,其下有一套文职幕僚班子处理全国机要军务。五府分置后,机要军务转归兵部处理,更加符合文书行政的需要。太祖晚年赋予五府统领京军与藩王内外配合拱卫皇室的使命,奠定了五府为朝廷“腹心”的基本属... 明初大都督府长官皆太祖心腹近侍出身,其下有一套文职幕僚班子处理全国机要军务。五府分置后,机要军务转归兵部处理,更加符合文书行政的需要。太祖晚年赋予五府统领京军与藩王内外配合拱卫皇室的使命,奠定了五府为朝廷“腹心”的基本属性。京营成立以后,实行五府长官提督京营、五府机构办理营务的“以府管营”体制;五府长官以“管军大臣”身份参议军务、边务及将领选任。正德、嘉靖之际,“以府管营”的弊端愈加明显,明廷在郭勋事件后建构出府、营不可兼管的“祖制”,从而遮蔽了五府这一行使百余年的职能。“庚戌之变”后,五府与京营正式分离,丧失管军权力的五府长官依然参议国政,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都督府权力缩小的实质是明朝统治的“私性”减弱和“公性”增强,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都督府 勋臣 京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与国族:中国民族理论构建的新探索
15
作者 孙琬婷 赵永春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7,共11页
民族可以区分为广义民族和狭义民族两大类型,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民族六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广义民族是指具有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狭义民族以上的多个狭义民族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可以区分为广义民族和狭义民族两大类型,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民族六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广义民族是指具有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狭义民族以上的多个狭义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国族属于广义民族中的一种类型,只要有国家就会有国族,一个国家的国族只有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狭义民族是文化共同体,不具有政治属性,既可以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多个不同的狭义民族,又可以超越国家限制,成为包括移居不同国家的狭义民族而形成的跨界民族共同体。狭义民族与国族的关系不完全是上下位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国族(政治共同体)与国族内部的狭义民族(文化共同体)虽然属于上下位的关系,但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多个狭义民族可以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等同于国族的新的狭义民族(仍然是文化共同体),其与国族的关系就不再属于上下位的关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族可以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也可以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而发展壮大,而狭义民族(包括新形成的狭义民族)则不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可以与其他狭义民族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形成新的国族(一个狭义民族一般不会单独发展成为新的国族),也可以与其他狭义民族建立多个国家而形成多个新的国族,也可以融入其他狭义民族之中而消亡,也可以继续融合其他狭义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演变和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狭义民族 广义民族 国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藩阀与政党之间:日本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研究(1917—1922)
16
作者 李卓燃 戴宇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1917年6月,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为了压制反对党,以统一外交方针为由成立了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成为日本政府藩阀与政党高层协商外交问题的平台,一度压制了日本外务省,在日本武装干涉苏俄和巴黎和会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7年6月,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为了压制反对党,以统一外交方针为由成立了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成为日本政府藩阀与政党高层协商外交问题的平台,一度压制了日本外务省,在日本武装干涉苏俄和巴黎和会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藩阀的衰落、外务省的复兴及首相原敬遇刺,该委员会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外交一元化”进程中被外务省取代,最终于1922年9月遭到解散。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的演进历程,在政治层面反映了日本从藩阀政治向政党政治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在外交层面则反映了寺内正毅内阁和原敬内阁时期日本政府外交方针的转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 外务省 藩阀 政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过渡地带与中国环境史学的深化——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17
作者 崔思朋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内存在诸多差异显著的生态系统,在没有极强外力的干扰下,各生态系统通常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受此影响,人们会长期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生业活动,自然和社会景观也较为固定。但生态系统的边缘尤其是两种不同生态系统相邻...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内存在诸多差异显著的生态系统,在没有极强外力的干扰下,各生态系统通常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受此影响,人们会长期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生业活动,自然和社会景观也较为固定。但生态系统的边缘尤其是两种不同生态系统相邻地带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调控能力均比较弱,极易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异,环境问题在这一地带也出现较多,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也增加了环境变迁与环境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修复能力 北方农牧交错带 生态系统 环境史学 环境变迁 自然环境 调控能力 过渡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个视角看灾害:向灾而生与内化为同的文化史解读
18
作者 周琼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灾害以其对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和恐惧性体验而被记忆和书写。个体及群体记忆与情感的沉痛感知、心理的哀伤体验等,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灾害所强化和定型,形成了因灾罹难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书写体系。故历史记忆与人类的阶段性超越,往... 灾害以其对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和恐惧性体验而被记忆和书写。个体及群体记忆与情感的沉痛感知、心理的哀伤体验等,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灾害所强化和定型,形成了因灾罹难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书写体系。故历史记忆与人类的阶段性超越,往往与灾害相伴生。有关灾害的负面认知理念及其破坏性、灾难性形象,也被代代相传并被塑造和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性影响 文化史 历史记忆 群体记忆 话语体系 灾害 负面认知 阶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化与神秘化:中国古代灾害文化演进的两种路向
19
作者 卜风贤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英国学者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将文化划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①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结构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具有普遍的社会分层特征,在文化分层过程中,置身于不同... 英国学者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将文化划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①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结构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具有普遍的社会分层特征,在文化分层过程中,置身于不同阶层的社会组织会对文化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灾害文化作为文化类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历史灾害演变及人地关系互动的双重作用下,是否也会出现内部的分化或者分层现象?灾害文化的分化特征及其产生何种社会影响也是灾害史研究中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林诺夫斯基 灾害文化 文化演进 分层特征 分层现象 人地关系 分化特征 神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集刊》启事
20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史学集刊》编辑部采编平台自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本刊将不再收取纸质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http://shxz.cbpt.cnki.net,原用电子邮箱不再收取稿件,仅用于作者沟通、联系。《史学集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 《史学集刊》编辑部采编平台自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本刊将不再收取纸质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http://shxz.cbpt.cnki.net,原用电子邮箱不再收取稿件,仅用于作者沟通、联系。《史学集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超星期刊城出版平台、龙源期刊网、维普网、华艺线上图书馆、博看网、新华网学术中国等全文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数据库 龙源期刊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采编平台 新华网 核心期刊 电子邮箱 纸质稿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