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葵花籽油微乳体系对玉米黄素增溶性能研究
1
作者 吴红艳 王可意 +2 位作者 于晓丹 杨佳萌 田英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1,70,共5页
文章研究了葵花籽油微乳包封玉米黄素的能力,考察了玉米黄素在微乳不同相中的分配系数及葵花籽油微乳增溶玉米黄素的能力。结果表明,微乳的pH值在4~6之间时,体系稳定;pH值在2~4和8~10时,粒子分布不均匀,包封率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 文章研究了葵花籽油微乳包封玉米黄素的能力,考察了玉米黄素在微乳不同相中的分配系数及葵花籽油微乳增溶玉米黄素的能力。结果表明,微乳的pH值在4~6之间时,体系稳定;pH值在2~4和8~10时,粒子分布不均匀,包封率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微乳的粒径和PDI增大,包封率逐渐下降。微乳在4℃和25℃下储存时较稳定并且粒径、PDI和包封率无明显改变;在45℃时,粒径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包封率降低。微乳体系中玉米黄素的溶解度高于葵花籽油中玉米黄素的溶解度;在水包油型中,80%含水量的微乳增溶玉米黄素52倍,是水增溶玉米黄素的330倍。理论上可以确定有64个混合表面活性剂分子增溶1个玉米黄素分子。因此,葵花籽油微乳体系对玉米黄素具有良好的增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黄素 微乳 葵花籽油 增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炒工艺对葵花籽仁油风味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劲廷 张立伟 +3 位作者 罗质 陈建国 许毅 郑竟成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籽仁油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吡嗪、醛类物质含量较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焙炒过程中细胞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结晶度降低,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仁油 风味 微观结构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Rosmarinus officinalis and Origanum majorana extracts on stability of sunflower oil during storage and repeated heating
3
作者 Ali Sahunie 《Oil Crop Science》 CSCD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Both rosemary(Rosmarinus officinalis)and marjoram(Origanum majorana)are abundant in phenolic compounds,exhibiting exceptional antioxidant activity.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rosemary and marjoram extracts... Both rosemary(Rosmarinus officinalis)and marjoram(Origanum majorana)are abundant in phenolic compounds,exhibiting exceptional antioxidant activity.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rosemary and marjoram extracts on the stability of sunflower oil during storage and repeated heating.Sunflower oil supplemented with herbal extracts or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A)at a concentration of 200 ppm was stored for six months under light and dark condi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Peroxide value(PV),p-anisidine value(An-V),and total oxidation(TOTOX)value were measured to monitor lipid oxidation progression.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was observed between light and dark storage for all studied samples regarding oxidation parameters.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rosemary exhibited higher antioxidant activity compared to BHA and other extracts.Furthermore,sunflower oil supplemented with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rosemary underwent weekly treatment at 100℃for 30 min over four consecutive weeks.Although all oxidation indicators increased during repeated heating,the addition of rosemary and marjoram extracts as well as BHA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se indicators.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both rosemary extracts and marjoram extracts can serve as natural antioxidants in edible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lic compounds BHA Marjoram extract Rosemary extract Sunflower 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柴杰 金青哲 +2 位作者 薛雅琳 王兴国 张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61,共6页
研究了溶剂浸出法、压榨法、烘烤后压榨法及水酶法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浸出... 研究了溶剂浸出法、压榨法、烘烤后压榨法及水酶法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最低;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影响小;烘烤后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最多,有51种;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生育酚、甾醇含量高,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角鲨烯含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油工艺 葵花籽油 品质 微量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贮存期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黄诚 傅伟昌 +3 位作者 黄群 吴竹青 余佶 麻成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9-83,共5页
采用Schaal耐热试验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葵花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葵花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更明显;TBHQ对葵花籽油具有良... 采用Schaal耐热试验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葵花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葵花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更明显;TBHQ对葵花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均对TBHQ与PG复配而成的复合抗氧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且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优于柠檬酸;添加0.015%TBHQ+0.005%PG+0.02%柠檬酸或0.015%TBHQ+0.005%PG+0.02%抗坏血酸复配而成的复合抗氧化剂,可使葵花籽油在20℃条件下的预期贮藏时间从3个月延长至1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抗氧化剂 增效剂 复合抗氧化剂 贮藏时间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对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的贡献 被引量:16
6
作者 宋志华 周萍萍 +3 位作者 黄健花 王兴国 金青哲 王珊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30,共6页
通过研究比较脱脂葵花籽粕烘烤前后的氨基酸组成及风味变化,建立了以浸出一级葵花籽油为基质的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比较分析了12种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体系中形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 通过研究比较脱脂葵花籽粕烘烤前后的氨基酸组成及风味变化,建立了以浸出一级葵花籽油为基质的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比较分析了12种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体系中形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化合物的异同。结果表明: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对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的贡献最大,是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3组模型体系中美拉德反应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化合物相同的共有12种,其中吡嗪类化合物8种、醛类化合物2种、醇类化合物1种、呋喃类化合物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葵花籽油 风味 美拉德反应 氨基酸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葵花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鉴定 被引量:27
7
作者 周萍萍 黄健花 +1 位作者 宋志华 王兴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28-131,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葵花籽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优化了萃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萃取温度50℃和萃取时间50min下解吸5min萃取效果最好,经数据库检索,葵花籽油中共鉴定出97种化合...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葵花籽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优化了萃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萃取温度50℃和萃取时间50min下解吸5min萃取效果最好,经数据库检索,葵花籽油中共鉴定出97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3.14%,包括吡嗪、呋喃、醛、酯和酸等化合物。初步判断葵花籽油主要香气成分中包含2-戊基呋喃和2,5-二甲基吡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炼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柴杰 薛雅琳 +2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朱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5,共4页
研究了精炼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系统分析了葵花籽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的常规指标、微量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精炼使葵花籽油色泽变浅,酸值、过氧化值显著降低;葵花籽油中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变... 研究了精炼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系统分析了葵花籽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的常规指标、微量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精炼使葵花籽油色泽变浅,酸值、过氧化值显著降低;葵花籽油中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变化不大;生育酚、角鲨烯、甾醇含量显著降低,损失率分别为11.43%、48.82%、32.52%,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增长率为57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精炼 品质 微量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的工艺 被引量:21
9
作者 冷玉娴 许时婴 +1 位作者 王璋 杨瑞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7-131,共5页
研究了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的工艺。通过三因素(水∶籽、酶∶籽、酶解时间)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提油工艺参数,即干法粉碎脱壳葵花籽,m(水)∶m(籽)=5∶1,复合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5%(w/w),搅拌速度250 r/min,反应温度50℃,酶解时间7 h,... 研究了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的工艺。通过三因素(水∶籽、酶∶籽、酶解时间)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提油工艺参数,即干法粉碎脱壳葵花籽,m(水)∶m(籽)=5∶1,复合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5%(w/w),搅拌速度250 r/min,反应温度50℃,酶解时间7 h,游离油得率达到90%左右。提取得到的葵花籽油色泽淡黄清亮,气味芬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水酶法 离心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潘娜 屈文娇 +1 位作者 君睿红 陈贵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2-45,共4页
为研究不同品种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采用Schaal烘箱法连续加热12 d,分别测定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亚油酸与α-生育酚含量。结果表明:在氧化过程中油葵6号过氧化值在6 d时均... 为研究不同品种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采用Schaal烘箱法连续加热12 d,分别测定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亚油酸与α-生育酚含量。结果表明:在氧化过程中油葵6号过氧化值在6 d时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品种,共轭二烯含量显著低于T012244和内葵杂3号,碘值在9 d时显著高于内葵杂3号但与白葵杂6号和T012244差异不显著,酸值与共轭三烯含量在12 d时均显著低于白葵6号、T012244。油葵6号过氧化值、酸值和碘值在6 d内均未超过国标规定的标准。油葵6号中亚油酸与α-生育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油葵6号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品种 氧化稳定性 Α-生育酚 亚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抗氧化剂协同作用对葵花籽油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徐金瑞 邓翌凤 列丽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42,共3页
以POV作为油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温度、光照、TBHQ、BHA、BHT及复合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对葵花籽油的氧化过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温度影响更为显著。TBHQ、BHA和BHT 3种抗... 以POV作为油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温度、光照、TBHQ、BHA、BHT及复合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对葵花籽油的氧化过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温度影响更为显著。TBHQ、BHA和BHT 3种抗氧剂单独作用均能明显提高葵花籽油的稳定性,其中以TBHQ效果最好;在同等剂量下,除TBHQ外,复合抗氧化剂比抗氧化剂单独使用效果更显著;柠檬酸(CA)对抗氧化剂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抗氧化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秋葵籽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加兴 李偲 +3 位作者 吴越 覃敏杰 李敬业 周炎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共4页
摘要:研究了溶剂浸提法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重点探讨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黄秋葵籽出油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石油... 摘要:研究了溶剂浸提法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重点探讨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黄秋葵籽出油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石油醚(沸程60~90℃)作为浸提溶剂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秋葵籽出油率为16.22%;黄秋葵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41.13%)、棕榈酸(37.27%)和油酸(17.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籽油 提取 脂肪酸组成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制油及综合利用 被引量:24
13
作者 赵富荣 袁有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3,共5页
2 0 0 3年世界葵花籽产量达到 2 6 0 8. 6万t,比 1980年增加 1 72倍。我国葵花籽产量比 2 0年前增长 2.2倍。葵花籽制油工业从无到有 ,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相继建成了 30~ 30 0t/d规模的葵花籽制油加工厂 ,年加工葵花籽能力达 5... 2 0 0 3年世界葵花籽产量达到 2 6 0 8. 6万t,比 1980年增加 1 72倍。我国葵花籽产量比 2 0年前增长 2.2倍。葵花籽制油工业从无到有 ,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相继建成了 30~ 30 0t/d规模的葵花籽制油加工厂 ,年加工葵花籽能力达 5 0 0~ 80 0万t ,葵花籽油年精炼能力达到 2 0~ 30万t。葵花籽的制油工艺、设备水平接近国外 2 0世纪 80年代水平。葵花籽壳、仁、粕的综合利用处于起步状态。到 2 0 2 0年 ,我国葵花籽总产量可望增加到 10 0 0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油工艺 葵花籽油 食用油 综合利用 加工厂 设备 精炼 增加 中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葵花籽油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亚丽 黄庆德 +2 位作者 马建国 朱正伟 李来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14,共6页
以葵花籽(油葵)为原料,研究炒籽压榨、压榨油吸附精炼和冷冻脱蜡生产浓香葵花籽油技术。炒籽压榨操作条件为:炒籽温度160℃,炒籽时间40 min,入榨前加入热水3%;吸附精炼操作条件为:吸附剂加入量1.5%,吸附温度60℃,搅拌吸附时间40 min;冷... 以葵花籽(油葵)为原料,研究炒籽压榨、压榨油吸附精炼和冷冻脱蜡生产浓香葵花籽油技术。炒籽压榨操作条件为:炒籽温度160℃,炒籽时间40 min,入榨前加入热水3%;吸附精炼操作条件为:吸附剂加入量1.5%,吸附温度60℃,搅拌吸附时间40 min;冷冻脱蜡操作条件为:带吸附剂冷冻温度4℃,冷冻时间24 h。采用该技术生产的葵花籽油满足GB 10464—2003压榨三级葵花籽油技术指标要求,具有浓香葵花籽油特征香味,天然VE保留率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炒籽 压榨 吸附精炼 浓香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制备葵花油凝胶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殷俊俊 马传国 +2 位作者 王伟 裴梦雪 王化林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一级压榨葵花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浓度的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混合物制备出葵花油凝胶,探究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葵花油凝胶硬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6%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混合物添加量葵... 以一级压榨葵花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浓度的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混合物制备出葵花油凝胶,探究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葵花油凝胶硬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6%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混合物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的最优制备条件。试验表明,影响葵花油凝胶硬度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冷却温度>γ–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比例>加热时间>加热温度;6%γ–谷维素与β–谷甾混合物醇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加热温度140℃,加热时间50 min,冷却温度5℃,γ–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质量比例60∶4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6%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硬度为479.61±9.18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油凝胶 微观结构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康雪梅 李桂华 +2 位作者 刘斌 祝品 毛程鑫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8,47,共5页
以富含油酸、亚油酸的葵花籽油为原料,探讨葵花籽油在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葵花籽油在190±5℃煎炸24 h,酸值(KOH)由0.26 mg/g增加至0.89 mg/g,过氧化值由4.40mmol/kg上升为8.20 mmol/kg,羰基值由8.39 meq/kg上升至74.47... 以富含油酸、亚油酸的葵花籽油为原料,探讨葵花籽油在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葵花籽油在190±5℃煎炸24 h,酸值(KOH)由0.26 mg/g增加至0.89 mg/g,过氧化值由4.40mmol/kg上升为8.20 mmol/kg,羰基值由8.39 meq/kg上升至74.47 meq/kg,丙二醛的含量由0.25mg/100 g上升至2.07 mg/100 g,总反式酸含量由0.45%增加至1.40%,维生素E含量由39.52mg/100 g下降为14.23 mg/100 g,极性组分由3.80%升至35.30%,煎炸12 h羰基值为44.44meq/kg,18 h极性组分含量为26.70%,指标含量已接近GB 7102.1—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指标》相关规定标准。因此,葵花籽油不宜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煎炸食品,且煎炸时间不宜超过1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煎炸 品质变化 反式脂肪酸 极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葵花籽油甘油三酯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宁 薛雅琳 +1 位作者 朱琳 张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8-130,144,共4页
对来自我国葵花籽主产区的油用葵花籽和普通葵花籽进行油脂提取,并对两类葵花籽油甘油三酯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及比较。结果表明:两类葵花籽油均由14种甘油三酯组成,其中LLL、OLL、PLL、OOL、SLL+OPL、OOO、OLS的含量之和均达到91%以上... 对来自我国葵花籽主产区的油用葵花籽和普通葵花籽进行油脂提取,并对两类葵花籽油甘油三酯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及比较。结果表明:两类葵花籽油均由14种甘油三酯组成,其中LLL、OLL、PLL、OOL、SLL+OPL、OOO、OLS的含量之和均达到91%以上;两类葵花籽油的甘油三酯含量区间呈现完全包含或交错重叠的关系;除SSL+POS外,其他甘油三酯含量在油用葵花籽油中的差异比在普通葵花籽油中的差异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甘油三酯 组成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庆利 秦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7-201,共5页
以海滨锦葵籽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了固液比、提取温度、酶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出油率的影响,确定了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影响因... 以海滨锦葵籽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了固液比、提取温度、酶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出油率的影响,确定了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海滨锦葵籽仁油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酶用量>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的优化工艺参数为:酶用量0.024 mL/g,提取温度63℃,固液比1∶6,提取时间23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海滨锦葵籽仁油提取率达到24.2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滨锦葵籽仁油 提取 水酶法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炒籽对压榨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洁 洪振童 +1 位作者 王远辉 刘国琴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8,共4页
以油葵为原料,研究了炒籽对压榨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和炒籽时间的延长,葵花籽油的出油率逐渐降低,色泽逐渐加深,最终呈现深红色,过氧化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酸价是逐渐升高的,氧化诱导时间呈现升高的... 以油葵为原料,研究了炒籽对压榨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和炒籽时间的延长,葵花籽油的出油率逐渐降低,色泽逐渐加深,最终呈现深红色,过氧化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酸价是逐渐升高的,氧化诱导时间呈现升高的趋势;而炒籽对葵花籽油脂肪酸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高温炒籽可以提升葵花籽油的香味以及氧化稳定性,但炒籽温度最好不超过170℃,炒籽时间不超过4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籽 压榨 葵花籽油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油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会琴 李惠荔 +1 位作者 刘月英 张红兵 《河北化工》 CAS 2007年第6期26-28,共3页
应用超声波法和索氏法,采用均匀实验设计,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葵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葵花籽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葵花籽油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索氏法 超声波法 均匀实验设计 葵花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