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_(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青 徐天蓉 郑肇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1-43,I008,共4页
目的:研究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与多种恶性肿瘤相鉴别。方法:对9例ALCL淋巴结活检材料常规处理后,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9例均呈CD30阳性,4例为... 目的:研究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与多种恶性肿瘤相鉴别。方法:对9例ALCL淋巴结活检材料常规处理后,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9例均呈CD30阳性,4例为T细胞性,3例为B细胞性,2例既无T也无B细胞免疫表型表达。其形态特征为: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肿瘤细胞核为多形,窦内浸润及巢状浸润。结论:ALCL为非同源性但形态特征相似。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Hodgkin病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淋巴结转移 免疫表型 CD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附10例临床和病理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小吾 王文仲 +2 位作者 赵孟尧 洪波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78-481,共4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附10例临床和病理报告)胡小吾,王文仲,赵孟尧,洪波,周晓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绝大多数起源于B淋巴...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附10例临床和病理报告)胡小吾,王文仲,赵孟尧,洪波,周晓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绝大多数起源于B淋巴细胞,属于非何杰金淋巴瘤。可发生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病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L的AgNOR定量研究及其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景琴 张顺利 李素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2-194,T202,共4页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方法,是近年来肿瘤病理研究中的新技术。对3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石蜡包埋切片进行了Ag NOR定量研究,探讨与组织类型及预后的关系。不同恶性程度组别的组织学类型之间以及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AgNOR...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方法,是近年来肿瘤病理研究中的新技术。对3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石蜡包埋切片进行了Ag NOR定量研究,探讨与组织类型及预后的关系。不同恶性程度组别的组织学类型之间以及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AgNOR均数差别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AgNOR可望成为NHL组织分型及估计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核仁组成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IL-4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人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晓东 李成荣 +1 位作者 杨锡强 蒋丽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从PCD-hIL-4质粒中扩增得到人白细胞介素4(hIL-4)的cDNA-。DNA序列测定证实此片段包含完整的IL-4开放阅读框架。应用DNA重组技术,将此cDNA重组于逆转录病毒载休...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从PCD-hIL-4质粒中扩增得到人白细胞介素4(hIL-4)的cDNA-。DNA序列测定证实此片段包含完整的IL-4开放阅读框架。应用DNA重组技术,将此cDNA重组于逆转录病毒载休LXSN。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此重组质粒导入病毒包装细胞PA317。得到滴度为2.5x10CFU/ml的感染性病毒。病毒感染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及Burkit淋巴瘤细胞株Raji,使之表达并分泌IL-4。逆转录PCR(RT-PCR)法证实hIL-4cUNA可在上述肿瘤细胞中持续转录。ELISA怯证实病肿瘤细胞分辨IL一4水平可高达300P/10细胞.24小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转IL一4基因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价值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瘤 白细胞介素4 逆转录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郭瑞珍 梁国桢 +2 位作者 何妙侠 肖庆邦 刘华庆 《实用癌症杂志》 199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合肥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合肥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VDNA阳性率为76.1%(35/46);EBER1/2阳性率为67.4%(31/46)。鼻腔、鼻咽、口咽T淋巴瘤EBER1/2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71.4%(5/7)、47.6%(10/21)。在多形细胞性淋巴瘤中,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EBER1/2阳性率为80.0%(16/20),小多形细胞性为73.3%(11/15)。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中线T淋巴瘤关系密切,它在该肿瘤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线T淋巴瘤的EBV感染率与解剖学部位有关,多形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线T细胞 MTL E-B病毒 RNA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孟庆祥 郝玉书 +6 位作者 王立 唐克晶 秘营昌 徐开林 邵宗鸿 钱林生 焉丽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为研究EGFR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GFR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酶标法检测了48例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真性红... 目的:为研究EGFR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GFR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酶标法检测了48例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例)、21例骨髓良性增生性疾病及4例正常人骨髓细胞的EGFR表达情况,以A432细胞系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正常人及骨髓良性增生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未见EGFR表达,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也未见EGFR表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EGFR可能在人类骨髓造血细胞中较少表达,EGFR的表达较少参与人类恶性血液病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血液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定量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潘文生 徐元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随机抽取我院1968~1984年B淋巴细胞来源的弥漫型非何杰金淋巴瘤55例,应用英国AMS公司VIDSⅢ图象分析仪进行细胞形态定量测定,获得细胞的核面积、周径、直径、体积、长径、短轴与长轴之比及形状因子等参数,结果发现随着淋巴细胞的转化,... 随机抽取我院1968~1984年B淋巴细胞来源的弥漫型非何杰金淋巴瘤55例,应用英国AMS公司VIDSⅢ图象分析仪进行细胞形态定量测定,获得细胞的核面积、周径、直径、体积、长径、短轴与长轴之比及形状因子等参数,结果发现随着淋巴细胞的转化,核的多项指标均呈递增曲线,尤其细胞核体积在淋巴瘤各亚型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据此,我们试图将淋巴瘤细胞分为小、中、大三类:核体积<50μm^3为小淋巴细胞;50~140μm^3为中淋巴细胞;>140μm^3为大淋巴细胞。从恶性程度和细胞大小来看,本文这一分类法与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分类法是相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形态定量 B细胞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纪小龙 李维华 史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49-150,共2页
本文对我科800余例淋巴瘤中8例软组织淋巴瘤从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方面进行了分析。部位上臂3例、前臂2例、胸壁2例、下肢1例。临床均以无痛性包块而就诊,病程从1周至3个月。8例中有6例位于骨骼肌内,2例位于皮下结缔组织中。手术切除时大小... 本文对我科800余例淋巴瘤中8例软组织淋巴瘤从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方面进行了分析。部位上臂3例、前臂2例、胸壁2例、下肢1例。临床均以无痛性包块而就诊,病程从1周至3个月。8例中有6例位于骨骼肌内,2例位于皮下结缔组织中。手术切除时大小从2.5×2cm至12×6cm之间。病理组织学上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呈弥漫型。细胞形态上为淋巴母细胞性1例、淋巴浆细胞样1例、裂细胞性3例、无裂细胞性1例、裂无裂混合性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软组织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闵碧荷 孟沛霖 杨宏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85-286,共2页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闵碧荷,孟沛霖,杨宏斌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rimaryextranodallymphoma;PENL)是指恶性淋巴瘤原发于一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可伴有或不伴有区域淋巴结浸润。1974年至...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闵碧荷,孟沛霖,杨宏斌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rimaryextranodallymphoma;PENL)是指恶性淋巴瘤原发于一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可伴有或不伴有区域淋巴结浸润。1974年至1993年我院共收治PENL7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结外组织 病理学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淋巴瘤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良中 杨文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1-144,共4页
1964年,Epstein与Bar报告在Burkit淋巴瘤(BL)中找到EB病毒(EBV),从而创始了EBV与人类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发现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其中与淋巴瘤的关系特别密切。Aozasa等将这些淋... 1964年,Epstein与Bar报告在Burkit淋巴瘤(BL)中找到EB病毒(EBV),从而创始了EBV与人类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发现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其中与淋巴瘤的关系特别密切。Aozasa等将这些淋巴瘤称之为EBV相关淋巴瘤(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EB病毒 霍杰金淋巴瘤 非霍杰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WT1基因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嵘 郁知非 +2 位作者 张洹 李菊湘 波西雁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200-202,共3页
目的 :了解 WT1基因在各造血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筑巢式 RT- PCR检测 63例血液系肿瘤 WT1基因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初诊时 WT1基因的表达率 81.9% ,完全缓解期的表达率 60 .0 % ;慢性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并不表达 WT1基因 ... 目的 :了解 WT1基因在各造血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筑巢式 RT- PCR检测 63例血液系肿瘤 WT1基因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初诊时 WT1基因的表达率 81.9% ,完全缓解期的表达率 60 .0 % ;慢性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并不表达 WT1基因 ,但慢粒进展至原始细胞危象期 ,均表达 WT1基因。造血系统的其它恶性病 ,如恶性组织细胞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率分别为60 .0 %和 58.3%。正常人外周血并不表达 WT1基因 ,造血系统非肿瘤性疾病的骨髓有核细胞 WT1基因表达率极低 ( 1/ 10 )。结论 :WT1基因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有关。WT1基因的 RT- PCR检测可作用白血病残留细胞病检测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1基因 恶性肿瘤 造血系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血中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平 陈蕃 +3 位作者 李翠贞 陈少辉 蔡小燕 关明媚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77-78,共2页
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了解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我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45例次患者血清 EPO 水平,同时测定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正常人血清 EPO 水平为4.2... 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了解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我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45例次患者血清 EPO 水平,同时测定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正常人血清 EPO 水平为4.2±2.9mu/ml(±s),男女之间,年龄组间差剐无显著性(P>0.05)。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EPO 明显升高,以急性白血病最为明显(P<0.01)。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与 EPO之间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334和-0.379,两 r 值间差异无显著性(u 检验,P>0.05)。EPO 水平的变化除与 Hb 有关外,尚与疾病的性质、病种、疾病的进展阶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恶性血液病 ELISA 白血病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恶性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容 卢洁 +2 位作者 董增义 谷仁凯 林荣军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1-163,共3页
为寻找小儿恶性淋巴瘤(ML)染色体改变的规律及与其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并探讨染色体重排与ML的关系,应用淋巴结改良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及骨髓短期培养法对24例小儿ML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23例获得满意分裂相。结果表明:... 为寻找小儿恶性淋巴瘤(ML)染色体改变的规律及与其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并探讨染色体重排与ML的关系,应用淋巴结改良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及骨髓短期培养法对24例小儿ML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23例获得满意分裂相。结果表明:全部淋巴结染色体及4例骨髓染色体显示克隆性异常。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染色体众数多为二倍体及亚二倍体,分布似与组织学分型有关;霍奇金淋巴瘤(HD)染色体众数从亚二倍体到四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以6q-较多见。本组出现的染色体相互易位大都涉及到14q32及其附近,表明14q32的断裂重排与ML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细胞遗传学 儿童
原文传递
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洪军 王玮 莫秀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41-442,共2页
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探讨李洪军,王玮,莫秀芬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儿科(长春市130031)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为探索其发病规律,现将本院1986年5月至1995年1月经临床、病理学确诊恶性淋巴瘤46例报告如下... 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探讨李洪军,王玮,莫秀芬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儿科(长春市130031)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为探索其发病规律,现将本院1986年5月至1995年1月经临床、病理学确诊恶性淋巴瘤4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诊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_1密度基因多态性分布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邬伟秀 杨新潮 +2 位作者 郭峰 张俊结 赵书平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60,共2页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密度基因多态性分布变化邬伟秀1杨新潮1郭峰2张俊结2赵书平2作者单位: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85)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免疫室补体受体1型(CR1)具有调控补...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密度基因多态性分布变化邬伟秀1杨新潮1郭峰2张俊结2赵书平2作者单位: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85)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免疫室补体受体1型(CR1)具有调控补体活化、清除免疫复合物、增强调控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淋巴系肿瘤 补体受体1型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恶性淋巴瘤的自然检出率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华 赵连生 +4 位作者 王连虎 柴克勤 郑志超 范东旭 杨丽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6期571-572,共2页
本文报告了我院30年间经活检证实的 1332例恶性淋巴瘤,其中男性占70%,女性29%;年龄最大 83岁,最小20个月。HD 305例,NHL 972例,不能分类者 55例。ML在我省 60、70、80年代间的增长速度是 3倍和 1.5焙,发病年龄高峰也早于国内大宗报道... 本文报告了我院30年间经活检证实的 1332例恶性淋巴瘤,其中男性占70%,女性29%;年龄最大 83岁,最小20个月。HD 305例,NHL 972例,不能分类者 55例。ML在我省 60、70、80年代间的增长速度是 3倍和 1.5焙,发病年龄高峰也早于国内大宗报道的 10年,而且结外ML的比例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活检 流行病学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1基因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钱思轩 朱广荣 +1 位作者 夏薇 盛瑞兰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790-792,共3页
目的 探讨WT1基因mRNA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测定 141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 10名正常人外周血WT1基因的表达。结果  6 9 9%急性白血病 (AL)WT1表达阳性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 目的 探讨WT1基因mRNA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测定 141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 10名正常人外周血WT1基因的表达。结果  6 9 9%急性白血病 (AL)WT1表达阳性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6 5 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77 8% ;40 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WT1表达阳性 ,其中 7例急变者全部为阳性 ;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RAEBTWT1表达阳性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多发性骨髓瘤 (MM )均为低表达 ;3例MDS RA ,10名正常人WT1表达阴性。结论 WT1基因在各类型白血病、MDS中均能表达 ,表达水平与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数量、病程进展等相关。可作为化疗和骨髓移植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敏感指标 ,也是研究白血病、MDS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WT1基因 微小残留病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原发粘膜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立 赵敏 +1 位作者 陈凤林 王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8-40,I005,共4页
目的:研究粘膜恶性淋巴瘤的构成与本质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48例原发于胃肠、鼻腔、口咽、甲状腺与膀胱粘膜的恶性淋巴瘤。对其中41例进行了免疫学标记。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形态学分型。结果:经典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来源的恶... 目的:研究粘膜恶性淋巴瘤的构成与本质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48例原发于胃肠、鼻腔、口咽、甲状腺与膀胱粘膜的恶性淋巴瘤。对其中41例进行了免疫学标记。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形态学分型。结果:经典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来源的恶性淋巴瘤(MALT-ML)仅占全部病例的1/3。临床上粘膜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晚于女性。B细胞性总体预后优于T细胞性,小细胞性预后优于混合细胞性与大细胞性。结论:(1)确实存在胃肠粘膜假性淋巴瘤,但其中部分可能为MALT-ML的早期阶段。(2)关于真性肠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与肠粘膜原发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有待近一步研究。(3)尚无法完全排除粘膜原发霍奇金病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粘膜 免疫表型 分型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中E2F1与BIRC5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荣芳 谢黎明 +4 位作者 赵强 王婧 王艳 文龙 甘润良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E2F1、BIRC5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恶性淋巴瘤及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E2F1、BIRC5蛋白的表达。结果恶性淋巴瘤中E2F1、BIRC5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组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E2F1、BIRC5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恶性淋巴瘤及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E2F1、BIRC5蛋白的表达。结果恶性淋巴瘤中E2F1、BIRC5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组中的表达(P<0.05)。E2F1、BIRC5蛋白在侵袭性及高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惰性淋巴瘤中的表达(P<0.01),而两者在侵袭性与高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2F1、BIRC5蛋白在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中的表达(P<0.01)。此外,经统计学分析,E2F1、BIRC5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2F1与BIRC5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E2F1和BIRC5的高表达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E2F1 BIRC5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中心型淋巴瘤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翔 徐天蓉 郑肇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85-187,共3页
血管中心型淋巴瘤为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新亚型。本文报告2例并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的研究。2例均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例1尚表现为肝、脾肿大及胸腹部皮肤弥漫性红色丘疹。淋巴结活检最显著的特征是瘤细胞广泛浸润血管壁并可围... 血管中心型淋巴瘤为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新亚型。本文报告2例并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的研究。2例均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例1尚表现为肝、脾肿大及胸腹部皮肤弥漫性红色丘疹。淋巴结活检最显著的特征是瘤细胞广泛浸润血管壁并可围绕血管呈洋葱皮样。免疫组化检测提示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本文尚对本病的命名、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血管中心型 病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