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女性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玮 赖维 +8 位作者 王学民 李利 田燕 吕瑛 吴琰瑜 李艳 张萍 吴艳 陈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0-423,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的变化。结果:接受调查的404名城市女性在引导性调查和自主性调查中,Ⅲ型皮肤分别占71.1%和74.3%,Ⅱ型分别占14.7%和25.6%,Ⅳ分别占14.2%和1.0%。未见Ⅰ、Ⅴ、Ⅵ型皮肤。上述皮肤类型和所测定的MED值和MPPD值有较好的对应变化关系,即从Ⅱ型到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所调查的中国女性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是Ⅱ型和Ⅳ型。皮肤类型和所测的MED、MPPD值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女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瑛 韩济生 王韵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 ,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 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 ,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经化学机制 ,骨质破坏、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及神经侵蚀都参与了癌症痛的产生。本文综述了癌症痛动物模型、癌症痛的产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痛 癌症病人 生活质量 神经生物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面像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栋 高惠合 +1 位作者 温宝珠 寿小云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2-56,共5页
本文使用红外热象仪对116例健康人面部温度分布进行观察,并对面部热象图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有助于中医研究面像以及面部疾病的热像图诊断。
关键词 人体颜面 温度分布 红外热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培养条件下神经生长因子对毛囊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屠军波 杨壮群 +1 位作者 姚天华 赵小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29,141,共4页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对离体培养条件下的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 在离体人头皮毛囊培养模型中 ,加入 10 0 μg·L -1的NGF ,测量毛囊长度的变化以及 2 4hDNA合成率。结果 目镜测微器观测 10 0 μg...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对离体培养条件下的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 在离体人头皮毛囊培养模型中 ,加入 10 0 μg·L -1的NGF ,测量毛囊长度的变化以及 2 4hDNA合成率。结果 目镜测微器观测 10 0 μg·L -1的NGF与 12 5mg·L-1的米诺地尔一样能明显地促进游离的人头皮毛囊生长 (P <0 .0 5 ) ,尤以前 8d较为明显 ;3 H TdR掺入检测的DNA合成率亦明显增高。结论  10 0 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体外培养 毛囊生长 神经调控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CB2受体在大鼠皮肤的表达分布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华 王建平 李恒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7-508,共2页
目的 研究大麻CB2受体在大鼠皮肤组织的表达分布。方法 用兔抗鼠抗CB2受体N末端抗体做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肤、脾脏和肝脏组织CB2受体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CB2受体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大鼠有毛皮肤表皮和毛囊组织。大鼠脾脏CB2受体表... 目的 研究大麻CB2受体在大鼠皮肤组织的表达分布。方法 用兔抗鼠抗CB2受体N末端抗体做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肤、脾脏和肝脏组织CB2受体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CB2受体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大鼠有毛皮肤表皮和毛囊组织。大鼠脾脏CB2受体表达阳性,CB2受体在肝脏组织无表达。结论 CB2受体在大鼠皮肤主要分布在有毛表皮和毛囊组织,可能参与了皮肤的某些生理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大麻酚 CB2 皮肤 毛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指及趾皮肤触觉小体的比较研究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惠东 黎晓华 +2 位作者 丁宝志 庄蕾 陈铿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计算机显微图像摄影与分析系统检测各标本触觉小体数量(以个/mm表示)。SPSS17.0统计分析各部位触觉小体数量及差异。结果:光镜下各部位触觉小体形态相似,均集中位于真皮乳头层内。手指指腹触觉小体数量为(0.43±0.30)个/mm,手掌为(0.20±0.15)个/mm,手背为(0.11±0.12)个/mm、前臂内侧为(0.03±0.06)个/mm、趾腹为(0.34±0.28)个/mm。手指指腹与足趾趾腹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掌、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足趾趾腹与手掌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掌、手背、前臂内侧三者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相近,手指指腹中触觉小体数量最丰富。手指指腹、手掌与足趾趾腹部位触觉小体数量最相近。对于手指、手掌部位的皮肤缺损,足趾是较手背、前臂内侧更为理想的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小体 皮肤缺损 皮肤感觉 手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鞘内注射P物质引起的痛阈和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阮怀珍 李希成 黎海蒂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5-69,共5页
本文采用测痛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大鼠鞘内注射(it)P物质(SP)所引起痛反应与剂量有关,小剂量(0.5μg,1μg)对痛阈无明显影响,大剂量(5μg,10μg)可使之降低,并可诱发脊髓c-fos的表达。it吗啡(10μg)不仅使痛阈提... 本文采用测痛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大鼠鞘内注射(it)P物质(SP)所引起痛反应与剂量有关,小剂量(0.5μg,1μg)对痛阈无明显影响,大剂量(5μg,10μg)可使之降低,并可诱发脊髓c-fos的表达。it吗啡(10μg)不仅使痛阈提高,还可抑制itSP产生的痛反应及脊髓C-fos表达,此效应可被纳洛酮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鞘内注射 吗啡 痛域 原癌基因 蛋白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表面酸碱度及其测定方法 被引量:16
8
作者 马慧军 朱文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48-450,共3页
皮肤表面pH值在维持正常的皮肤生理屏障功能、参与角质层细胞代谢酶的活性调节、保持皮肤微生态平衡和正常的皮肤感觉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参与并影响皮肤表面pH值的形成,皮肤pH值测定方法的改进为临床皮肤生理、病理的研究奠定... 皮肤表面pH值在维持正常的皮肤生理屏障功能、参与角质层细胞代谢酶的活性调节、保持皮肤微生态平衡和正常的皮肤感觉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参与并影响皮肤表面pH值的形成,皮肤pH值测定方法的改进为临床皮肤生理、病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PH值 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尔马林引起的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泳涛 吕国蔚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为深入开展内脏痛的研究,建立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方法:实验选用Wistar 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40~270 g。本实验分两个部分:①大鼠乙状结肠壁粘膜下注射福尔马林(0 .1ml,5 %) 复制急性内脏炎症痛模... 目的:为深入开展内脏痛的研究,建立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方法:实验选用Wistar 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40~270 g。本实验分两个部分:①大鼠乙状结肠壁粘膜下注射福尔马林(0 .1ml,5 %) 复制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②检测吗啡(1 mg/kg,2 mg/kg,4 mg/kg)对模型疼痛分数的影响。结果:①福尔马林具有显著的致痛效应,实验组的疼痛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 ;②疼痛分数能够反映内脏疼痛程度;③吗啡对模型具有显著、剂量依赖的止痛效应(P< 0.01) 。结论:①大鼠乙状结肠壁粘膜下注射福尔马林可作为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②疼痛分数能客观反映了内脏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炎症 福尔马林 内脏痛 疼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及皮神经超声检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唱文娟 张淼 +1 位作者 康春松 王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97-498,共2页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皮肤、皮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取刚处死的 5只猪两侧胸肋部连皮带骨肉共计 10块 ,用高频超声检测猪第 3、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区 ,测量皮肤、皮下组织厚度和皮神经直径。然后解剖分离皮肤、皮下组织、皮神经及肌...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皮肤、皮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取刚处死的 5只猪两侧胸肋部连皮带骨肉共计 10块 ,用高频超声检测猪第 3、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区 ,测量皮肤、皮下组织厚度和皮神经直径。然后解剖分离皮肤、皮下组织、皮神经及肌筋膜 ,在各层间用针标定 ,比较超声与大体标本测值。最后将检测部位部分组织送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超声声像图所示猪皮肤各层结构与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所见正确对应 ,超声可清晰显示猪皮肤各层结构。结论 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测皮肤、皮下组织、皮神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皮神经 超声检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4 位作者 葛世丽 周岗 韩冰 孙同柱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血管形成因子 1(Ang 1)、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 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4种基因在不同胎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病理学技术检...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血管形成因子 1(Ang 1)、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 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4种基因在不同胎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13~ 32周 )的胎儿皮肤和 6例少儿 (4~ 12岁 )皮肤组织的总 RNA后 ,分离 m 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这 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VEGF、Ang 1、a FGF和 b FGF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 ,VEGF和 Ang 1基因表达较强 ,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两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妊娠早期的皮肤中 ,a FGF基因表达水平较低 ;而在妊娠中期皮肤内 ,该基因表达水平升至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 ;在少儿皮肤中 ,a FGF基因几乎没有表达。在胎儿皮肤组织中 ,b FGF基因呈强阳性表达 ,转录产物含量较高 ;而在少儿皮肤组织内该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 .0 5 )。结论  VEGF、Ang 1、a FGF和 b FGF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内表达规律不相一致 ,显示这些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血管的形成十分重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因子-1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 胞生长因子 胎儿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自由基致痛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丽 方明 +2 位作者 戴俐明 陈志武 宋必卫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 探讨羟自由基 (·OH)参与疼痛调控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Ca2 + 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 (Ver)及N 甲基 D 天 (门 )冬氨酸 (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氯氨酮 (Ket)预处理观察·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与Ca2 + 、NMDA受体之间的关系 ... 目的 探讨羟自由基 (·OH)参与疼痛调控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Ca2 + 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 (Ver)及N 甲基 D 天 (门 )冬氨酸 (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氯氨酮 (Ket)预处理观察·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与Ca2 + 、NMDA受体之间的关系 ;并测定小鼠疼痛过程中脊髓、脑、血中前列腺素(PGs)的含量。结果 Ver(5mg/kg ,ip)、Ket(30mg/kg ,ip ;0 5mg/kg ,ith)可拮抗·OH的致痛敏作用 ,但icv·OH后不影响PGs的含量。结论 ·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高钙及NMDA受体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自由基 致痛作用机制 药理学 疼痛调控 维拉帕米 N_-甲基-D-天(门)冬氨酸 前列腺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性腺大鼠外周痛阈的改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樊娟 韩红 +3 位作者 余立华 徐明娟 马蓓 倪鑫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性激素对外周痛觉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去卵巢、去睾丸大鼠模型,采用甩尾热痛仪和弗莱毛测痛法观察去性腺后雌性和雄性大鼠外周痛阈,并与各自假手术组作对比。结果:雌性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明显增加,子宫质量明显减轻(P<0.0... 目的:探讨性激素对外周痛觉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去卵巢、去睾丸大鼠模型,采用甩尾热痛仪和弗莱毛测痛法观察去性腺后雌性和雄性大鼠外周痛阈,并与各自假手术组作对比。结果:雌性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明显增加,子宫质量明显减轻(P<0.01);雄性大鼠去睾丸后体质量无明显变化。雌性大鼠去卵巢后后肢足底皮肤对机械性刺激的100%缩腿阈值明显降低(P<0.01),而热痛阈无明显改变。雄性大鼠去睾丸后后肢足底皮肤对机械性刺激的100%缩腿阈值和热刺激甩尾潜伏期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雄激素水平的改变对大鼠外周痛阈无明显影响,而卵巢激素可能抑制大鼠外周机械性痛敏的形成,但对热痛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激素 痛阈 甩尾热痛仪 弗莱毛测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与伤害性感受 被引量:6
14
作者 姬广臣 董志强 +1 位作者 张玉秋 吴根诚 《生命科学》 CSCD 2002年第5期265-268,共4页
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引起疼痛的概念,现已广泛被人们接受。大量实验表明,伤害性感受器兴奋性的变化与一些离子通道有关。对河豚毒素不敏感的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TTXr)选择性地分布于与伤害性感受有关的初级感受神经元。炎症反应和神经... 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引起疼痛的概念,现已广泛被人们接受。大量实验表明,伤害性感受器兴奋性的变化与一些离子通道有关。对河豚毒素不敏感的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TTXr)选择性地分布于与伤害性感受有关的初级感受神经元。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诱发的慢性疼痛可诱发这种TTXr功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TTXr通道蛋白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DN)处理可对抗炎症或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或超敏。提示TTXr在伤害性感受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特异性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Xr 疼痛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 伤害性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上肢不同部位的温度觉阈值20例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富表 奈良进弘 陈彤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87-1088,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正常人温度觉阈值的正常范围,以及各阈值与性别、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神经感觉分析仪(TSA-Ⅱ)的Limits法测定20例正常人上肢10个部位的冷觉、温觉、冷痛、热痛阈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部位的冷觉、温觉个体差异不显著... 目的初步探讨正常人温度觉阈值的正常范围,以及各阈值与性别、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神经感觉分析仪(TSA-Ⅱ)的Limits法测定20例正常人上肢10个部位的冷觉、温觉、冷痛、热痛阈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部位的冷觉、温觉个体差异不显著,冷痛觉和热痛觉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男女之间在有些部位的温度觉阈值上有一定差异;左右侧在某些部位和某些温度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正常人的温度觉阈值与性别、部位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定量感觉检查 温度觉 阈值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体多毛部位皮肤雌激素受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光平 兰长贵 姚先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1-73,共3页
应用直接荧光组化法对10例正常男性头皮、眉部、胡须、腋部、阴部皮肤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皮肤和附属器均有雌激素受体(ER)存在,而部位不同,含量各异。阻断对照:阻断率50%~90%。进一步证实皮肤是雌激素靶器官之一。
关键词 皮肤 毛发 受体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与皮肤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杰 王冬艳 +1 位作者 姜洪池 唐朝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270-273,共4页
关键词 表皮增生 创面愈合 生物学特性 辐射 皮肤肿瘤 金属硫蛋白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PSIS法评价黑种乌头与白种乌头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先菊 申李丹 +4 位作者 柏远 董悦 武宙阳 李啟恩 李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8-513,共6页
目的通过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估黑种乌头(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APB)和白种乌头[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Maxim.)Stapf.,ATS]的体外抗神经病理性疼痛... 目的通过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估黑种乌头(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APB)和白种乌头[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Maxim.)Stapf.,ATS]的体外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用三磷酸腺苷(ATP)诱导体外神经疼痛模型。设空白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及APB和ATS醇提物给药组,以细胞活力、NO释放量、炎症因子IL-6、iNOS mRNA表达和P2X4、P2X7 mRNA表达等作为评价指标,探讨APB和ATS对各指标的影响。并通过TOPSIS法将各指标数据归一化,计算两者相对接近度,综合评价优势方案。结果ATP可导致BV2细胞活力下降并促进细胞上清液中NO的释放,使iNOS和IL-6 mRNA水平显著升高,而APB和ATS提取物可显著抑制上述指标变化。而且,APB和ATS对ATP诱导的P2X7 mRNA水平上调具有更明显抑制作用。TOPSIS法结果提示,ATS的相对接近度比APB更靠近理想方案NC组。结论APB和ATS均可显著抑制ATP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且通过TOPSIS法综合分析可得,ATS在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SIS法 黑种乌头 白种乌头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感性皮肤的认识与评判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学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5-686,共2页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异常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与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感觉神经的高输入性和皮肤免疫性增加有关,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表现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大类。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皮肤化学探头试验、生物物理参数...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异常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与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感觉神经的高输入性和皮肤免疫性增加有关,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表现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大类。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皮肤化学探头试验、生物物理参数和皮肤试验的检测来进行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皮肤屏障 临床表现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在毛囊皮脂腺单位发育中的作用(下) 被引量:2
20
作者 屠军波 姚天华 +1 位作者 杨壮群 张引成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2年第4期396-398,共3页
10PSU失调中雄激素治疗的作用多毛症可被美容的方法如刮、拔、蜡脱和电解等脱毛法控制.在治疗痤疮中局部因子和视黄醛起重要作用,而米诺地尔首选用来治疗斑秃.然而,机械脱毛不能根本转变多毛症随时间恶化的趋势,并且局部治疗经常产生痤... 10PSU失调中雄激素治疗的作用多毛症可被美容的方法如刮、拔、蜡脱和电解等脱毛法控制.在治疗痤疮中局部因子和视黄醛起重要作用,而米诺地尔首选用来治疗斑秃.然而,机械脱毛不能根本转变多毛症随时间恶化的趋势,并且局部治疗经常产生痤疮的不完全控制,特别是当有高雄激素基础时.PSU高雄激素表现的性激素治疗或是用来控制卵巢和肾上腺雄激素产生或是阻断雄激素在皮肤中的作用(表五).有代表性的是因为长的毛发生长周期需要9~12个月的治疗来判断该治疗在毛发生长上的效用,而且也需要2~3个月来观察治疗痤疮的全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毛囊 皮脂腺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