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湖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站付 吴波 +4 位作者 罗永婷 金丽文 蔡颖 陈德辉 王全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156,共7页
2010年6至7月,对西太湖流域113个河流断面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调查。浮游动物经鉴定共有38种,其中,轮虫6科15属29种,桡足类4科4属4种,枝角类4科5属5种。流入西太湖的河流上游农业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最小,中游城市工业及生活区浮游动物多样... 2010年6至7月,对西太湖流域113个河流断面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调查。浮游动物经鉴定共有38种,其中,轮虫6科15属29种,桡足类4科4属4种,枝角类4科5属5种。流入西太湖的河流上游农业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最小,中游城市工业及生活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有所增加,下游濒临太湖区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明显增大。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生物指示法评价了流域内水质状况、生态系统稳定性。西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优劣顺序为:下游濒临太湖区、中游城市区、上游农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太湖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散射辐射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乔艳丽 古松 +6 位作者 唐艳鸿 杜明远 赵亮 李英年 张晓春 江莎 高玉葆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8,共10页
利用大量连续观测数据阐明了青藏高原散射辐射的时间变化特征,揭示了晴空指数(R_s/R_o)与散射辐射的关系,以及不同晴空指数条件下散射辐射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散射辐射日最高值出现在午后,年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日晴空指数小于0.3时,太... 利用大量连续观测数据阐明了青藏高原散射辐射的时间变化特征,揭示了晴空指数(R_s/R_o)与散射辐射的关系,以及不同晴空指数条件下散射辐射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散射辐射日最高值出现在午后,年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日晴空指数小于0.3时,太阳辐射基本以散射辐射形式到达地面,日晴空指数大于0.3时,散射辐射占总辐射的比例随晴空指数的增加而呈线性递减.日晴空指数达到0.45左右时,散射辐射占大气外界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比例最高.散射辐射随太阳高度角的升高呈指数递增,但晴空指数在0.3~0.7范围内时,散射辐射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辐射 散射辐射 太阳高度角 晴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生长和摄食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秀明 于丽娟 +2 位作者 曹振东 付世建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8,共6页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摄食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静止代谢率、SDA时间及峰值时间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静止代谢率和摄食代谢峰值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但摄食率、SDA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训练导致两种鱼类的生长率都显著下降;在力竭训练条件下两种鱼类采用的摄食代谢适应策略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力竭训练 摄食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景观结构及其分形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毕如田 白中科 +1 位作者 叶宝莹 李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分维数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排土场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乔灌混交地和灌木混交地保持着较高的分维数,新造复垦地和草地的分维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则差别不大;植被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在南排土场、西排土场受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的影响为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在内排土场、西排扩大区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为主;草灌混交地的景观多样性远高于其它现有的复垦植被区,但其景观优势度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南排、西排及西排扩大区的景观过程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为主,内排则着重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景观结构 分形 安太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干流基于河床地形的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1 位作者 杜浩 王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共7页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别出的深潭和浅滩总体上较为吻合,少数几个识别结果不一致的位置,可以结合对河床形态的综合分析加以解决。多数情况下,局部高程差异法的识别结果更加准确有效,但同时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加深对研究区域的认识并使识别结果得到确证。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采用局部高程差异法(T=1.0Sd)应是最佳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潭 浅滩 河床地形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北部地区地形分异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志斌 陈树旺 +3 位作者 邢德和 高飞 卞雄飞 王海娇 《地质与资源》 CAS 2006年第4期304-308,289,共6页
辽北地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存在植被垂直分异现象,中部平原区和西部沙质草甸草原区存在植被水平分异现象.对它们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区域地形特征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地方气候和小气候、风化和成土作用、水文地质作用、表生带地... 辽北地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存在植被垂直分异现象,中部平原区和西部沙质草甸草原区存在植被水平分异现象.对它们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区域地形特征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地方气候和小气候、风化和成土作用、水文地质作用、表生带地球化学过程等生态环境条件,进而控制和影响着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即地形影响和决定生态环境条件,进而影响生物界(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地形与生物界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密切关系.中小地形影响小气候,而小气候影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北地区 地形 分异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泌地区流动沙地景观破碎化与沙漠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常学礼 高玉葆 +2 位作者 何兴东 陈雅琳 崔步礼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9,共6页
借助RS和GIS技术提取了科尔泌沙地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流动沙丘的空间分布信息,通过对景观数量和形状破碎化指数的计算分析,探讨了科尔泌沙地的主景观要素流动沙丘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和及其对沙漠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景观... 借助RS和GIS技术提取了科尔泌沙地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流动沙丘的空间分布信息,通过对景观数量和形状破碎化指数的计算分析,探讨了科尔泌沙地的主景观要素流动沙丘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和及其对沙漠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景观数量破碎化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 1974年在破碎化程度最高,1958年和1998年相对最低,这一变化趋势与同期的沙漠化过程呈线性正相关.流动沙丘景观形状破碎化指数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呈直线型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科尔泌沙地近40年来的各种土地利用过程的变化对流动沙丘斑块形状的影响都起促进作用.从形状破碎化与沙漠化的相互关系来看,随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将导致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降低.总的来看,在科尔泌沙地景观中,干扰过程的交替使流动沙丘景观数量破碎化指数呈下降趋势,使形状破碎化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景观破碎化 沙漠化 科尔泌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植被NPP估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春林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8年第3期323-327,I0006,共6页
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遥感估测为研究内容,以地学和生态学知识为基础,利用RS、GIS技术手段,综合遥感光谱数据、DEM数据、统计数据、定位点的实测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了NPP遥感地形模型,计算出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7月份的植被NPP。最... 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遥感估测为研究内容,以地学和生态学知识为基础,利用RS、GIS技术手段,综合遥感光谱数据、DEM数据、统计数据、定位点的实测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了NPP遥感地形模型,计算出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7月份的植被NPP。最终完成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植被生产力的定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遥感地形模型 植被指数 地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山生境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研究——以阜新矿区孙家湾矸石山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许丽 贺晓 +2 位作者 许文军 许爱丽 郑彬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6-10,共5页
实地观测结果表明:煤矸石山生境在昼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呈“V”字型变化趋势。在生长季内,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8月>7月>9月>6月>5月。对于同一坡向,排矸年限较长、植被状况较好样地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排矸... 实地观测结果表明:煤矸石山生境在昼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呈“V”字型变化趋势。在生长季内,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8月>7月>9月>6月>5月。对于同一坡向,排矸年限较长、植被状况较好样地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排矸年限较短、植被状况较差的样地;对于排矸年限相同、坡向不同的样地,阴坡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阳坡。整个生长季中,阴坡排矸25 a^45 a样地的月均相对湿度比排矸8 a以下样地高4.4%;阳坡排矸25 a^45 a样地比排矸8 a以下样地高5.5%,植被的存在对于改善干热的矸石山小气候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空气相对湿度 阜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李辉霞 周红艺 余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0-332,共3页
以MOD17A3数据集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与统计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方法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西北植被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0多年,研究区植被生产力呈现出... 以MOD17A3数据集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与统计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方法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西北植被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0多年,研究区植被生产力呈现出稳中略降的趋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此后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在空间上,植被NPP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相反,NPP变化斜率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3)NPP变化斜率随高程上升而递减,峰丛洼地NPP负增长趋势最为明显;(4)NPP变化随土地利用类型存在较大分异,林地NPP负增长趋势明显,耕地NPP则呈正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 喀斯特 桂西北 植被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颂 《生物学教学》 1997年第11期6-6,共1页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昌化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被引量:50
12
作者 肖明 吴季秋 +3 位作者 陈秋波 金美佳 郝雪迎 张扬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31-238,I0007,共9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趋势,找出系列变化与其驱动因子间的关系,该文以海南昌化江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CA-Markov模型,基于1998年、2008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降雨、坡度、距离等因素对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模... 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趋势,找出系列变化与其驱动因子间的关系,该文以海南昌化江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CA-Markov模型,基于1998年、2008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降雨、坡度、距离等因素对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模拟出2009年预测数据与解译数据进行对比,得到模拟精度为77.67%,说明模型可信度较高。进一步分析了天然地类(河流、天然林)的转出与人均GDP、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口数量3个地类变化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天然林和河流面积主要转出变为了果园。从与变化驱动因子的关系上看,河流转出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升高而增大,天然林在分布上主要在低人均GDP水平的地区转出;人口在20~47万规模的地区河流与天然林面积转出最多,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地区的天然资源的保护措施,改变发展模式,保护和利用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该文的研究可为生态保护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元胞自动机 模型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分析 昌化江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土塬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62
13
作者 李志 刘文兆 郑粉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6-352,F0003,共8页
研究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为其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基于CA-Markov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黑河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速度、类型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模拟了2015年土地利用情景。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以耕地... 研究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为其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基于CA-Markov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黑河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速度、类型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模拟了2015年土地利用情景。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以耕地和中覆盖草地为主;1985-2000年林地和农地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其他类型变化很小;林地和草地相互转化与耕地转出是两大变化类型;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沟壑区。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00-2015年土地利用将保持1985-2000年的变化趋势,因此,需加强耕地保护措施,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 高程和坡度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白马河流域景观格局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学 张祖陆 张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115,共5页
基于ArcGIS和IDRISI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白马河流域1984~2008年景观类型数量及空间格局的变化;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流域2008年的景观格局,预测了2020年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景观类型以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建设用... 基于ArcGIS和IDRISI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白马河流域1984~2008年景观类型数量及空间格局的变化;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流域2008年的景观格局,预测了2020年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景观类型以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为主;1984~2008年流域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他各景观类型均呈增加趋势;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复杂程度提高,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渐趋均匀;CA-Markov模型预测表明,2008~2020年流域均衡性持续提高,但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景观格局 预测 白马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的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宏利 张晓楠 +2 位作者 张义文 张景森 周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5期200-206,共7页
为了定量分析邯郸市土地空间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异规律,采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从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结构2方面着手,借助1km×1km网格进行空间表达,阐述了2006年邯... 为了定量分析邯郸市土地空间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异规律,采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从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结构2方面着手,借助1km×1km网格进行空间表达,阐述了2006年邯郸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邯郸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现从中部及东南部向四周辐射状降低的趋势;邯郸市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林地聚集分布于西部山区,耕地呈环绕状分布于东南部地区,城镇住宅用地呈饼状分布,农村住宅用地呈现星罗点状分布,交通用地呈现条带及换代分布等特征;邯郸地区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同时呈现出从中部城镇聚集区向四周边缘地区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生态结构 邯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欧云峰 王洪亮 +1 位作者 王宫 王清海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2-166,共5页
植被护坡是公路边坡防护的有效途径,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效果,为道路边坡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依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植被护坡中,理想植物群落设... 植被护坡是公路边坡防护的有效途径,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效果,为道路边坡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依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植被护坡中,理想植物群落设计组合应该是草-灌混合群落;豆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是评价护坡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护坡植被覆盖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本土植被侵入和群落演替;护坡群落由人工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护坡 黄土高原 生态效果 群落设计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自然保护地组成结构和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祝亚云 王磊 +1 位作者 谢斐 江浩 《江苏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29-32,共4页
以江苏省整合优化后178个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和地理数学方法对其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梳理和量化,结果表明:(1)江苏省自然保护地由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组成,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2个保护管理级别。数量上地方级... 以江苏省整合优化后178个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和地理数学方法对其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梳理和量化,结果表明:(1)江苏省自然保护地由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组成,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2个保护管理级别。数量上地方级自然保护地占多数,并以自然公园为主体;面积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占比大;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的面积大致呈9∶11的比例。(2)江苏省自然保护地在省域地理空间的分布模式为“随机型”,在空间上相对形成2个高密度聚集区,分别为宁-镇-扬三角区和苏-锡环太湖区。(3)江苏省自然保护地在13个设区市间呈不均衡分布,数量层面的不均衡性较低,面积层面的不均衡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自然保护地 自然公园 组成结构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Y♀-YY♂型罗非鱼繁殖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永铨 张海明 陈远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3,共5页
为实现超雄罗非鱼的自然繁殖,按照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基础和种质标准,不断选育尼罗WY雌性鱼,然后与尼罗YY超雄鱼相组合,形成尼罗罗非鱼WY♀-YY♂繁殖体系。研究结果显示:WY♀-YY♂繁殖体系能自然繁殖YY超雄鱼和WY... 为实现超雄罗非鱼的自然繁殖,按照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基础和种质标准,不断选育尼罗WY雌性鱼,然后与尼罗YY超雄鱼相组合,形成尼罗罗非鱼WY♀-YY♂繁殖体系。研究结果显示:WY♀-YY♂繁殖体系能自然繁殖YY超雄鱼和WY雌鱼;能保持性比平衡;不用测交直选超雄鱼。此种繁殖体系可使超雄鱼规模化制种,实现三系配套转变为二系配套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Y雌性鱼 WY♀-YY♂繁殖体系 自然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鑫鼎泰矿区土地地貌景观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晋宝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11期137-139,共3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有效缓解有限的土地面积与土地需求的增长之间的矛盾,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地进行土地复垦工作,以...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有效缓解有限的土地面积与土地需求的增长之间的矛盾,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地进行土地复垦工作,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土地利用随地形、地貌环境的不同,在结构、形态、景观、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通过探索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形特征,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分形理论 分形维数 稳定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湿地潮沟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艾熙航 辛琨 曾书军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3-616,共14页
潮沟作为潮滩上特殊的连通性地貌单元,其承担的水文连通、物质运输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逐渐受到关注。潮沟能够保持潮滩水盐平衡,运输海—陆沉积物,为滨海植物种子提供传播通道,并作为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境和庇护所,对维护潮滩系统... 潮沟作为潮滩上特殊的连通性地貌单元,其承担的水文连通、物质运输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逐渐受到关注。潮沟能够保持潮滩水盐平衡,运输海—陆沉积物,为滨海植物种子提供传播通道,并作为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境和庇护所,对维护潮滩系统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在受到极端气候、人类活动等扰动后,潮沟形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是潮滩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标志,故研究其形态变化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潮沟演变和生态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潮沟分级方法、潮沟形态特征变化、潮沟变化影响因素以及潮沟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3个方面:滨海湿地潮沟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滨海湿地潮沟植物种子运输功能模拟及预测;滨海湿地潮沟形态差异对水文连通及生态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沟 形态特征 影响因素 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