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适应分区域麻雀算法的氢燃料电池供气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
1
作者 许昆 崔勇 +3 位作者 邓环武 王景欢 付波 游笔佳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第19期108-110,共3页
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传统的PID控制已经无法满足氢燃料电池空气供应系统的实时调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自适应分区域麻雀搜索算法(APSSA)的PID控制器。首先,针对麻雀搜索算法存在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过快导致算法精度不高等问题... 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传统的PID控制已经无法满足氢燃料电池空气供应系统的实时调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自适应分区域麻雀搜索算法(APSSA)的PID控制器。首先,针对麻雀搜索算法存在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过快导致算法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分区域麻雀搜索算法。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APSSA的PID控制器,用于整定PID参数:定义积分时间加权绝对误差(ITAE)为目标函数,按照APSSA的核心迭代步骤对Kp、Ki、Kd三个参数迭代优化,确定最佳的参数组合。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验,将其与PSO-PI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PSSA-PID相较PSO-PID,稳定性更强,花费的时间成本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燃料电池 优化算法 自适应分区域 PID控制器 参数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骨蚌制品制作工艺研究
2
作者 贾尧 张光辉 王小娟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遗址主体年代为龙山晚期,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骨器、玉器和铜器。本文对小玉梁台地出土... 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遗址主体年代为龙山晚期,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骨器、玉器和铜器。本文对小玉梁台地出土的95件骨蚌制品做了系统梳理,器类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三类,均为小型器类。骨蚌制品的加工注重实用性,不同的器型在选料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未形成专业的骨器加工产业链,呈现“因材作器”为主的生产模式,其制骨手工业应为家庭式小作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县碧村遗址 小玉梁台地 龙山时期 骨蚌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殷墟骨笄的制作工艺流程
3
作者 韩天乐 张良仁 《文物春秋》 2024年第4期14-22,共9页
河南安阳殷墟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骨笄坯料、半成品和废料等,这些遗物上保留了商代制骨工匠留下的加工痕迹。通过对这些加工痕迹的研究,弄清了骨笄加工的各个环节和加工方法,从而复原了骨笄的制作流程,认为殷墟时期骨笄制作已具... 河南安阳殷墟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骨笄坯料、半成品和废料等,这些遗物上保留了商代制骨工匠留下的加工痕迹。通过对这些加工痕迹的研究,弄清了骨笄加工的各个环节和加工方法,从而复原了骨笄的制作流程,认为殷墟时期骨笄制作已具有较高程度的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殷墟 制骨手工业 骨笄制作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新石器时代“蚝岗人”遗骸的鉴定和保存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德兴 张文光 +4 位作者 贺新红 汪华侨 冯家骏 冯孟钦 邱立诚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58-59,i004,共3页
目的 对东莞市南城蚝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具人体遗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保存。方法 依据遗骸骨块尚存的骨性标志、长骨长度和牙齿特征等参数 ,按邵象清、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 ,对遗骸的性别、年龄、身长和人种等作出鉴定 ;并因... 目的 对东莞市南城蚝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具人体遗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保存。方法 依据遗骸骨块尚存的骨性标志、长骨长度和牙齿特征等参数 ,按邵象清、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 ,对遗骸的性别、年龄、身长和人种等作出鉴定 ;并因地制宜进行了原地原位封存。结果 该遗骸属男性、死前年龄约 4 0~ 4 5岁、身长约 16 6 、人种为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原地封存至今效果良好。结论 该遗骸的鉴定和保存为距今 5 0 0 0年的广东最早人类村落遗址“珠三角第一村”提供了确凿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长 鉴定 年龄 长骨 保存 男性 牙齿 原地 结论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赫章发现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凌霞 张立召 +2 位作者 许春华 王新金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7-484,共8页
贵州毕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黑寨组采石场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重点研究了具有时代鉴别意义的貘化石。貘上颌牙齿及下颌骨尺寸的大小比较发现,它与华南早更新世的山原貘最接近,其地质时代应该为早更新世。赫章松林坡黑寨采石场是... 贵州毕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黑寨组采石场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重点研究了具有时代鉴别意义的貘化石。貘上颌牙齿及下颌骨尺寸的大小比较发现,它与华南早更新世的山原貘最接近,其地质时代应该为早更新世。赫章松林坡黑寨采石场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第二个早更新世化石点。此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动物骨片,其形状及片疤分布特点疑似经人工加工的骨制品,提示贵州毕节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赫章 黑寨组采石场 早更新世 山原貘 疑似人工骨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明代古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德兴 张文光 +4 位作者 贺新红 汪华侨 冯家骏 钟创坚 李润权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60-62,i004,共4页
目的 对东莞出土的 2具明代古尸进行清理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 详细剖检并用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对性别、年龄、身高等进行鉴定 ;用组织学方法对器官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检查 ;用直接涂片法和飘浮沉淀法镜检肠道寄生虫卵 ;应用本室获得... 目的 对东莞出土的 2具明代古尸进行清理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 详细剖检并用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对性别、年龄、身高等进行鉴定 ;用组织学方法对器官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检查 ;用直接涂片法和飘浮沉淀法镜检肠道寄生虫卵 ;应用本室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对此 2具古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 男性古尸死时年龄约 5 0岁、生前身高约 1 70m、出土时体重 4 5kg ,女性古尸死时年龄约 80岁、生前身高约 1 5 8m、出土时体重 2 2kg ;组织学检查 ,男性古尸部分横纹肌镜下可见肌纤维胞核、女性古尸子宫平滑肌镜下可见肌纤维胞核 ;男性古尸肠道镜检可见华支睾吸虫卵、鞭虫卵和蛔虫卵 ,女性古尸肠道除上述虫卵外 ,还可见布氏姜片虫卵 ;此 2具古尸经塑化保存数年 ,外观、质地至今完好如初。结论 此 2具古尸的鉴定和保存对东莞明代历史发展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现代生物塑化技术是长期优质保存古尸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尸 男性 虫卵 身高 保存 年龄 女性 体质人类学 浮沉 国家发明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颖教授在稻作(种)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 被引量:5
7
作者 赵艳萍 倪根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6-271,共6页
丁颖教授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作、稻... 丁颖教授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作、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颖 稻作起源 稻种起源 探索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痕迹考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长初 吕江明 +2 位作者 伍昭龙 龚兴牡 余沛然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122-125,共4页
目的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猛虎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的状态与原因,探索湘西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方法观测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剖面的形态结构,以区别食肉类动物群的咬痕与人类打造的印迹.结果经4... 目的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猛虎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的状态与原因,探索湘西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方法观测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剖面的形态结构,以区别食肉类动物群的咬痕与人类打造的印迹.结果经40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鹿等残骨化石标本断裂痕迹剖面的观测,发现有部分骨化石断裂剖面圆钝,似啮齿动物的咬痕,但大部分骨化石断端剖面呈锥形切削改造,有的双面削刮呈锐利器型,有的存在明显打击或铲刮的“印记”,初步认为属早期人类制作骨器的遗迹.结论结合地理环境和地学结构分析,猛虎洞可能属晚更新世(10-5)万年前旧石器人类穴居的营地或系同生代古脊椎动物的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更新世 哺乳动物 化石裂痕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资阳人遗址出土的骨锥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乐 吴秀杰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四川资阳人遗址因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而备受关注,但该遗址1951年出土的唯一一件有机质工具——骨锥却鲜被提及。该骨锥长度约为10 cm,距今超过7500年。本文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和激光元素仪等技术手段,对这件骨锥的形态、原料... 四川资阳人遗址因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而备受关注,但该遗址1951年出土的唯一一件有机质工具——骨锥却鲜被提及。该骨锥长度约为10 cm,距今超过7500年。本文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和激光元素仪等技术手段,对这件骨锥的形态、原料选择、制作技术、使用与废弃过程及锥尖部的红色残留物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骨锥的制作原料取自大型鹿类胫骨骨干;主要采用刮削技术制作而成,但刮削痕迹并不规整,推测制作者更侧重器型的规整和对称;锥尖部的磨圆、抛光和横向擦痕可能是穿孔过程中产生的,其工作对象主要应为兽皮等软性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锥尖部还发现有赭石粉末残余,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利用赭石处理皮毛及缝制衣物的技术。资阳骨锥应是中国史前规范骨器中一器多用的典型例证,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沾染赭石的有机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阳人 骨器 骨锥 赭石 微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象牙的由来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剑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17,共7页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 ,数量之庞大 ,在考古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惊人发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 ,这些象牙很可能是本地所产 。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象牙 古代蜀人 祭祀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贾湖骨笛承载的社会信息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爽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9-93,共5页
前人对骨笛、骨哨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种乐器,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当时的音乐水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年代、种类和材料等方面,对中外出土的史前骨笛、骨哨进行比较,分析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贾湖骨笛的发展历程和选料上鲜明的偏好性。
关键词 史前文明 音乐史 骨笛 骨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家店下层文化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包曙光 余肖肖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36-41,共6页
本文通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动物遗存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文化人群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兼有狩猎业和渔猎业的多种经营方式,且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畜饲养业;再加工制作的骨制品显示该文化人群已经存在特定的骨器加工... 本文通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动物遗存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文化人群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兼有狩猎业和渔猎业的多种经营方式,且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畜饲养业;再加工制作的骨制品显示该文化人群已经存在特定的骨器加工操作链;以大甸子墓地为代表的殉牲现象是该文化独特的殡葬习俗,表现了墓主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但这种特殊象征意义的葬俗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店下层文化 青铜时代 动物遗存 殉牲现象 骨器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姆渡骨器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国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0-182,136,共4页
骨器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器具类型之一。河姆渡骨器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其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具的形制和纹饰上,这两方面正是骨器的形式范畴。形制是造型艺术的内容,纹饰则更具美学内蕴,它们已经是真正的艺术形态了。
关键词 河姆渡骨器 造型艺术 纹饰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韦江 蒋学松 《四川文物》 2002年第1期4-8,共5页
本文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 ,分析广西那坡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的年代、用途、功能及发现的意义 ,同时 ,对广西青铜文化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 感驮岩遗址 牙璋 青铜文化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君孝 冯维伟 +2 位作者 张翔宇 柴怡 吴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石等。其中大量器物只用一两个步骤即可制成。两种繁简不同的制作方法表明,本遗址先民的骨器制作以“因材作器”模式为主,以“因器制料”模式为辅;湿度较高的骨料,原料利用率与成品率均较高;骨器表面痕迹以左斜向为主,表明制作者主要习惯使用右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骨器工艺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骨制品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超荣 冯兴无 +1 位作者 郁金城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33,共21页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不仅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 ,而且也含有较为丰富的骨制品。骨制品可分为骨核、人工骨块、骨片、骨屑和骨器五大类 ;骨片约占骨制品总数一半 ;骨器包括刮削器、尖头器、雕刻器和骨铲四类。观察发现 :79件骨制品和骨骼可...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不仅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 ,而且也含有较为丰富的骨制品。骨制品可分为骨核、人工骨块、骨片、骨屑和骨器五大类 ;骨片约占骨制品总数一半 ;骨器包括刮削器、尖头器、雕刻器和骨铲四类。观察发现 :79件骨制品和骨骼可以拼合成 33组 ,4 5件上有古人类砍砸、切割或刻划的痕迹。丰富的骨制品进一步反映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的进步性 ;同华北地区类似制品比较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遗物分布特征表明 ,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古人类的临时居住地。出土的石器、骨器遗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表明 ,王府井古人类不仅能够制作石器与骨器用来宰杀与支解猎物 ,而且具有用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制品 加工技术 人类行为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线刻司马迁骨质牌饰”考辨
17
作者 王莉 《文博》 2015年第2期52-56,共5页
馆藏牌饰,原名有误,应为明线刻司马迁骨质牌饰。本文从用材、画像、书刻、圈椅等方面进行考证,均具有明代特征。正面线刻人物与背面刻书互为印证,反映同一主题,即"史圣"司马迁。刻书内容广博,用《龙门史》喻《史记》,并与汉... 馆藏牌饰,原名有误,应为明线刻司马迁骨质牌饰。本文从用材、画像、书刻、圈椅等方面进行考证,均具有明代特征。正面线刻人物与背面刻书互为印证,反映同一主题,即"史圣"司马迁。刻书内容广博,用《龙门史》喻《史记》,并与汉代诸家相较,无以比肩。牌饰正面所表现的圈椅,在已发表的家具资料中不见,为研究明式家具提供了新资料。牌饰材质的探讨也为区别牙质与骨质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明代 骨质 圈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骨探源——三峡地区原始骨器的发展
18
作者 陈文武 《三峡论坛》 2012年第1期6-11,147,共6页
三峡地区原始骨器从发现的实物来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只要有古人类化石出土的地方,均有骨制品出土。旧石器时代的建始人遗址、巫山人遗址、奉节兴隆洞遗址、长阳伴峡、鲢鱼山、榨洞等骨器的发现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长阳的桅杆坪遗... 三峡地区原始骨器从发现的实物来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只要有古人类化石出土的地方,均有骨制品出土。旧石器时代的建始人遗址、巫山人遗址、奉节兴隆洞遗址、长阳伴峡、鲢鱼山、榨洞等骨器的发现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长阳的桅杆坪遗址、宜都城背溪遗址、巫山大溪遗址、中堡岛遗址的屈家岭地层等也有骨制品出土,特别是长阳香炉石遗址群有精美骨的制品出土,且时代跨度大、品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原始骨器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出土的骨器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琪瑶 张伟 +1 位作者 陈全家 田禾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1-763,共13页
骨器研究是近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30年梁思永发现昂昂溪遗址的骨质工具以来,骨器正在成为学界研究嫩江流域史前经济形态的重要依据。2013、2014、2015和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洪河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主要... 骨器研究是近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30年梁思永发现昂昂溪遗址的骨质工具以来,骨器正在成为学界研究嫩江流域史前经济形态的重要依据。2013、2014、2015和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洪河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主要遗存归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除陶器、石制品和青铜器等,还出土了大量骨器,器类丰富,更有多种以往未曾见过的器类。本文通过对该遗址四个年度出土的343件骨制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梳理,分析该遗址骨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生产变化,为进一步探讨该遗址乃至嫩江流域史前的生业模式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洪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靖横大路墓地出土铜器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晓岑 赵凤杰 +1 位作者 刘成武 康利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对曲靖横大路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横大路铜兵器的材质以锡青铜为主,加工方法以冷加工和热冷加工为主,铜锡配比和加工方法具有地方传承性,与曲靖潇湘平坡兵器的...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对曲靖横大路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横大路铜兵器的材质以锡青铜为主,加工方法以冷加工和热冷加工为主,铜锡配比和加工方法具有地方传承性,与曲靖潇湘平坡兵器的技术特征相比,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滇东 滇文化 夜郎文化 横大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