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拖拉机多路阀软轴操纵机构分析及改进
1
作者 裴高院 徐允飞 +2 位作者 赵鑫 姚雪侠 宋国风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4年第2期92-94,共3页
对拖拉机多路阀软轴操纵机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操纵力大及舒适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在软轴和多路阀之间增加传动机构的解决方案。此方案只需对操纵机构进行局部改动,具有改进周期短,通用性高的特点,节约了... 对拖拉机多路阀软轴操纵机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操纵力大及舒适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在软轴和多路阀之间增加传动机构的解决方案。此方案只需对操纵机构进行局部改动,具有改进周期短,通用性高的特点,节约了生产制造成本,且易配套推广,为拖拉机操纵力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多路阀 软轴 操纵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eo机构应用程序的拖拉机前悬挂运动仿真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明斐 董昊 +2 位作者 姚雪侠 杜东辉 裴高院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1年第2期16-18,共3页
主要介绍了在Creo中对某型号前悬挂进行运动机构建模,建立分析特征,设置分析参数,并利用Creo内置的机构应用程序进行运动学仿真和力平衡仿真,从仿真分析结果中得到了前悬挂在挂钩处及610 mm处的提升速比、提升力等数据。同时,根据相关... 主要介绍了在Creo中对某型号前悬挂进行运动机构建模,建立分析特征,设置分析参数,并利用Creo内置的机构应用程序进行运动学仿真和力平衡仿真,从仿真分析结果中得到了前悬挂在挂钩处及610 mm处的提升速比、提升力等数据。同时,根据相关公式对该悬挂进行了提升速比、3个特殊位置提升力的理论数据计算,最后将理论计算数据与仿真分析数据、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证明了运动学仿真、力平衡仿真方法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为设计及研究前悬挂的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前悬挂 仿真分析 提升速比 提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E的液压前悬挂提升能力分析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明斐 徐书雷 +2 位作者 董昊 姚雪侠 陈静芳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8年第2期22-25,共4页
介绍了基于PRO/E三维软件的液压前悬挂提升能力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以动态图像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液压前悬挂的提升分析过程,不仅可以简便地获取提升速比、提升力、提升高度等各项提升曲线及提升参数数值,而且能够对不满足设计标... 介绍了基于PRO/E三维软件的液压前悬挂提升能力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以动态图像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液压前悬挂的提升分析过程,不仅可以简便地获取提升速比、提升力、提升高度等各项提升曲线及提升参数数值,而且能够对不满足设计标准要求的提升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从而获得更优的各项前悬挂设计参数,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设计液压前悬挂和分析其提升能力的便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前悬挂 提升速比 提升力 多目标设计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式拖拉机全液压转向系介绍及分析改进
4
作者 裴高院 宋国风 +2 位作者 姚雪侠 赵鑫 何明斐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3年第3期54-56,70,共4页
主要对轮式拖拉机全液压转向系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转向油箱溢油、液压油高温、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提出一种在双联泵后泵出油口加装单路稳定分流阀的解决方案。此方案取消了转向油箱和恒流泵,节约了生产制... 主要对轮式拖拉机全液压转向系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转向油箱溢油、液压油高温、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提出一种在双联泵后泵出油口加装单路稳定分流阀的解决方案。此方案取消了转向油箱和恒流泵,节约了生产制造成本,易配套推广,为拖拉机转向系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液压 转向油箱 单路稳定分流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与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负荷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鲍东 姚雪侠 +1 位作者 魏相磊 武玉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7期4-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斑块负荷采用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与超声(US)评价的效能。方法:前瞻性采集2019年2月-2020年3月于我院行常规体检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的88例患者,分别行HR-VWI与US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对颈动... 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斑块负荷采用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与超声(US)评价的效能。方法:前瞻性采集2019年2月-2020年3月于我院行常规体检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的88例患者,分别行HR-VWI与US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对颈动脉斑块负荷的评价效能,并对比其评价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MR-VWI评价96个颈动脉斑块,其中阳性44个,阴性52个,评价灵敏度为95.56%,特异度为98.04%,准确率为96.88%;US评价96个颈动脉斑块,其中阳性38个,阴性47个,评价灵敏度为84.44%,特异度为92.16%,准确率为88.54%;MR-VWI评价颈动脉斑块负荷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US,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评价颈动脉斑块负荷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WI相比常规超声可更为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负荷,临床可借此更具前瞻性地制定后续诊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 超声 颈动脉斑块 负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DMOS器件参数及IDSS失效问题研究
6
作者 李明 姚雪霞 +1 位作者 曹婷 刘国梁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第6期27-30,共4页
功率VDMOS就是垂直导电的双扩散结构器件,功率VDMOS克服了其他MOS的各种缺点,是在功率集成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电子器件。IDSS是衡量VDMOS器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影响VDMOS产品良率的各个参数,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从V... 功率VDMOS就是垂直导电的双扩散结构器件,功率VDMOS克服了其他MOS的各种缺点,是在功率集成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电子器件。IDSS是衡量VDMOS器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影响VDMOS产品良率的各个参数,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从VDMOS器件结构及工艺入手,对参数失效原因做了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了VDMOS器件参数失效的因素及对应的工艺控制难点。以供VDMOS工作者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MOS IDSS DS漏电 DS短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 被引量:14
7
作者 戴青华 丁永前 +2 位作者 陈卫 姚雪霞 薛金林 《高等农业教育》 2021年第4期84-87,共4页
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应借势新工科建设与新农科建设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分析了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动因,归纳了农业院校工程类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五化一失"六方面制约因素,指明了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 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应借势新工科建设与新农科建设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分析了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动因,归纳了农业院校工程类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五化一失"六方面制约因素,指明了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遵循与关键举措,提出了农业院校工程类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已任,构建"工农融合"的跨学科育人体系;以"三农"问题与现代农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农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以管理机制为抓手,培养"工农融合"的跨学科思维意识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工程专业 农业院校 跨学科人才 工农融合
原文传递
Interaction specific binding hotspots in Endonuclease colicin-immunity protein complex from MD simulations
8
作者 yao xuexia JI ChangGe +1 位作者 XIE DaiQian ZHANG John Z.H.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1143-1151,共9页
The binding of Endonuclease colicin 9 (E9) by Immunity protein 9 (Im9) was found to involve some hotspots from helix III of Im9 on protein-protein interface that contribute the dominant binding energy to the complex.I... The binding of Endonuclease colicin 9 (E9) by Immunity protein 9 (Im9) was found to involve some hotspots from helix III of Im9 on protein-protein interface that contribute the dominant binding energy to the complex.In the current work,MD simulations of the WT and three hotspot mutants (D51A,Y54A and Y55A of Im9) of the E9-Im9 complexe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specific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three hotspot residues.The changes of binding energy between the WT and mutants of the complex were computed by the MM/PBSA method using a polarized force field and we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 values,verifying that these three residues were indeed hotspots of the binding complex.Energy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inding by D51 to E9 was dominated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arboxyl group of Asp51 which hydrogen bonds to K89.For binding by hotspots Y54 and Y55,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from the aromatic side chain of tyrosine provided the dominant interaction.For comparison,calculation by using the standard (nonpolarizable) AMBER99SB force field produced binding energy changes from these mutations in opposite direc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Dynamic hydrogen bond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formations sampled from MD simulation in the standard AMBER force field were distorted from the native state and they disrupted the inter-protein hydrogen bond network of the protein-protein complex.The current work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electrostatic polariz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odulating protein-protein bi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binding hotspot mutation Endonuclease Colicin immunity protein MD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