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泌体及其miRNA在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武 牛晓晨 +7 位作者 张萌 程叶 卢英 田甜 杜姗 米颜 史文珍 田晔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21-326,共6页
外泌体(exosome)主要来源于细胞内的多囊泡内体,通过多囊泡内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胞外间隙,直径为30~100 nm,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细胞间传递生物信息的载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在细胞... 外泌体(exosome)主要来源于细胞内的多囊泡内体,通过多囊泡内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胞外间隙,直径为30~100 nm,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细胞间传递生物信息的载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中,外泌体能够促进神经再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文对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这3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多囊泡内体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ergistic“Anchor‑Capture”Enabled by Amino and Carboxyl for Constructing Robust Interface of Zn Anode 被引量:5
2
作者 Zhen Luo Yufan Xia +9 位作者 Shuang Chen Xingxing Wu Ran Zeng Xuan Zhang Hongge Pan mi yan Tingting Shi Kai Tao Ben Bin Xu Yinzhu Jia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65-280,共16页
While the rechargeable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AZIBs)have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viable batteries for scale-up application,the instability on Zn an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bottleneck the further devel... While the rechargeable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AZIBs)have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viable batteries for scale-up application,the instability on Zn an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bottleneck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ramatically.Herein,we utilize the amino acid glycine(Gly)as an electrolyte additive to stabilize the Zn anode–electrolyte interface.The unique interfacial chemistry is facilitated by the synergistic“anchor-capture”effect of polar groups in Gly molecule,manifested by simultaneously coupling the amino to anchor on the surface of Zn anode and the carboxyl to capture Zn^(2+)in the local region.As such,this robust an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inhibits the disordered migration of Zn^(2+),and effectively suppresses both side reactions and dendrite growth.The reversibility of Zn anode achieve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ith an average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99.22%at 1 mA cm^(−2)and 0.5 mAh cm^(−2)over 500 cycles.Even at a high Zn utilization rate(depth of discharge,DODZn)of 68%,a steady cycle life up to 200 h is obtained for ultrathin Zn foils(20μm).The superior rate capability and long-term cycle stability of Zn–MnO_(2)full cells further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Gly in stabilizing Zn anode.This work sheds light on additive designing from the specific roles of polar groups for AZ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an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Polar groups Synergistic“anchor-capture”effect Side reactions Dendrite grow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hine Learning-Assisted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 for On-Demand Customization of Advanced Energetic Materials 被引量:7
3
作者 Siwei Song Yi Wang +2 位作者 Fang Chen mi yan Qinghua Zhang 《Engineering》 SCIE EI 2022年第3期99-109,共11页
Finding energetic materials with tailored properties is alway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due to low research efficiency in trial and error.Herein,a methodology combining domain knowledge,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and... Finding energetic materials with tailored properties is alway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due to low research efficiency in trial and error.Herein,a methodology combining domain knowledge,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and experiments is presented for accelerating the discovery of novel energetic materials.A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HTVS)system integrating on-demand molecular gener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covering the prediction of molecular properties and crystal packing mode scoring is established.With the proposed HTVS system,candidate molecules with promising properties and a desirable crystal packing mode are rapidly targeted from the generated molecular space containing 25112 molecules.Furthermore,a study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shows that the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of the target molecule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ed results,thus ver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This work demonstrate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discovering novel energetic materials and can be extended to other organic materials without manifest obsta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etic materials Machine learning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 Molecular properties Synth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erometric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and Cadmium Sulfide Quantum Dots 被引量:1
4
作者 ZHANG Jin-lei TAN Xue-cai +4 位作者 ZHAO Dan-dan TAN Sheng-wei HUANG Zeng-wei mi yan HUANG Zai-yi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41-545,共5页
A novel third-generation hydrogen peroxide(H2O2) biosensor(Hb/CdS/MWNTs/GCE) was fabricated through hemoglobin(Hb) adsorbed onto the mercaptoacetic acid modified CdS QDs/carboxyl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 A novel third-generation hydrogen peroxide(H2O2) biosensor(Hb/CdS/MWNTs/GCE) was fabricated through hemoglobin(Hb) adsorbed onto the mercaptoacetic acid modified CdS QDs/carboxyl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NTs) films. Cyclic voltammogram of Hb/CdS/MWNTs/GCE showed a pair of well-defined and quasi-reversible redox peaks with a formal potential(E^0) of-0.230 V(vs. Ag/AgCl) in 0.1 mol/L pH=8.0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 which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b heme Fe(Ⅲ)/Fe(Ⅱ) redox couple. The biosensor shows an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 the reduction of H2O2. The response time of the designed biosensor to H202 at a potential of-0.30 V was less than 2 s and linear relationships were obtained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s of 2.0×10^-6-2.7×10^-3 mol/L and 2.7×10^-3-7.7×10^-3 mol/L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3.0×10^-7 mol/L(S/N=3). The apparent Michaelis-Menten constant Km was estimated to be 1.324 mmol/L that illustrated the excellent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fixed 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GLOBIN CdS quantum dot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BIOSENSOR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参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生的研究
5
作者 南蕾 玄红运 +1 位作者 米焱 王彩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371,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的作用及其激活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未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且肾组织活检诊断为IMN的患者135例,10例因肾结核及肾肿瘤行肾切除的患者...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的作用及其激活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未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且肾组织活检诊断为IMN的患者135例,10例因肾结核及肾肿瘤行肾切除的患者肾脏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肾组织样本NLRP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Caspase-1、NF-κB p65、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ERK1/2(p-ERK1/2)、磷酸化p38(p-p38)及磷酸化JNK(p-JNK)因子表达;收集IMN患者血液和24 h尿液,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尿素氮等一般临床资料,对尿蛋白与NLRP3、Caspase-1、IL-1β、TNF-α及NLRP3与TRAF6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MN患者24 h尿蛋白和血肌酐明显升高(均P<0.05),肾组织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Ⅱ期IMN患者肾组织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最高,IL-1β和TNF-α表达增强(均P<0.05),其中Ⅱ期IMN患者肾组织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最强,NF-κB p65、p-ERK1/2、p-p38和p-JNK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IMN患者24 h尿蛋白与肾组织NLRP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89,P<0.01),与Caspase-1蛋白呈正相关(r=0.614,P<0.0001),与IL-1β呈正相关(r=0.708,P<0.0001),与TNF-α呈正相关(r=0.594,P<0.01)。结论:TRAF6通过NF-κB激活诱导ERK1/2、p38、JNK信号通路刺激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促进IMN发生和大量尿蛋白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P3炎症小体 特发性膜性肾病 TRAF6-NF-κB-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自噬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敏 米焱 王彩丽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8期677-680,共4页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伴有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以局灶肾小球硬化和足细胞足突消失为特征。现研究已证实足细胞损伤是FSGS发病的核心,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炎症、近端小...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伴有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以局灶肾小球硬化和足细胞足突消失为特征。现研究已证实足细胞损伤是FSGS发病的核心,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炎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roxim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s,PTECs)和肾小球内皮细胞(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GECs)的紊乱有助于FSGS的发展。近年来自噬在诸多研究领域备受瞩目,许多证据表明自噬在FSGS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也为FSGS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靶点,本文就自噬及其在FSGS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自噬 mTORC1 AT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磁场幅值对制备聚硅氧烷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影响规律
7
作者 米彦 刘灿辉 +2 位作者 朱亚奎 陈勇 李政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49-3257,共9页
脉冲磁场已被证实通过诱导纳米粒子在基体中取向排列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然而脉冲磁场幅值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因此,采用脉宽为10μs、频率为50Hz的脉冲磁场诱导片状羰基铁(flaky carbonyl iron... 脉冲磁场已被证实通过诱导纳米粒子在基体中取向排列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然而脉冲磁场幅值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因此,采用脉宽为10μs、频率为50Hz的脉冲磁场诱导片状羰基铁(flaky carbonyl iron,FCI)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中定向排列,研究磁场幅值(0~0.7T)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纳米粒子的取向和排列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脉冲磁场可以有效控制羰基铁的取向和排列,形成导电网络结构,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最终显著提高取向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脉冲磁场对复合材料的屏蔽效能增强效果可达27%,达到的最高屏蔽效率为15.36dB。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证实了微秒级脉冲磁场在改善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方面的有效性。该研究制备的高性能柔性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具有应用于先进电子设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秒脉冲磁场 取向 聚硅氧烷 羰基铁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ctive effect of active ingredient of Ferula sinkiangensis o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ce
8
作者 ZHANG Wen-qiang mi yan +2 位作者 XU Ji-kai LI Ning HOU Yue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35-735,共1页
OBJECTIVE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s one of the common sequelae of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post-stroke dementia"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For post-stroke dement... OBJECTIVE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s one of the common sequelae of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post-stroke dementia"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For post-stroke dementia,there is still no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In the present study,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of Ferula sinkiangensis,AW09,o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ce.METHODS The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reperfusion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W09 on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mice with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Y-maze and Morris water maze were used to test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mice.RESULTS Y-maze test showed that AW09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pontaneous alternation rate of BCCAO model animals an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otal number of arm entries.The results of Morris water maze showed that AW09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scape latency of BCCAO mice during the training period.During the probe test phase,AW09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wimming time in target quadrant,distance in target quadrant and number of platform crossings and decreased the swimming time in the quadrant opposite the target quadrant of BCCAO mice.CONCLUSION AW09,the active ingredient of Ferula sinkiangensis,can improve working memory impairment and spatial memory impairment in animals with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suggesting that AW09 h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for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ula sinkiangensis ISCHEMIA-REPERFUSION learning and mem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和平 米焱 +3 位作者 王彩丽 吴雅茹 张丁予 魏凯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39-49,共11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清洁级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20只为健康对照组,其余30只采用链脲菌素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模型组),两组大鼠饲养12周。第1...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清洁级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20只为健康对照组,其余30只采用链脲菌素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模型组),两组大鼠饲养12周。第12周,随机选取两组大鼠各3只分别尾静脉注射DiR-HUMSCs,代谢12~16 h后在小动物活体光学3D成像系统下观察DiR-HUMSCs在大鼠体内的分布。随机选取9只模型组大鼠进行HUMSCs移植(HUMSCs移植组)。HUMSCs移植采用尾静脉注射方式移植浓度为1×10^(6)个/mL HUMSCs 500μL至大鼠体内,每周1次,连续4周,共28 d。检测3组大鼠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肌酐(Ucr)、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大鼠血清HIF-1α水平;采用PAS和Masson染色进行肾脏组织病理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3组大鼠肾组织HIF-1α、Slc12A3和Aquaporin1蛋白的表达。结果移植HUMSCs治疗4周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HUMSCs移植组大鼠Ucr水平降低(P<0.05),Scr、24 h UPro、BUN、UCAR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UMSCs移植组大鼠U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r、24 h UPro、BUN、UCAR均降低(P<0.05)。糖尿病肾病大鼠病理损伤缓解,系膜增生和基底膜增厚改善,小管空泡变性减少,间质纤维化减轻。模型组大鼠血清HIF-1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HUMSCs移植组血清HIF-1α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远端小管中HIF-1α蛋白水平增加(P<0.05);HUMSCs移植组的HIF-1α蛋白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远端小管标记蛋白Slc12A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HUMSCs移植组Slc12A3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HUMSCs移植组的Aquaporin1蛋白水平较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降低(P<0.05)。糖尿病肾病大鼠近端小管中无HIF-1α表达。结论HIF-1α主要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远端小管表达,且HUMSCs可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修复肾小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HIF-1Α 远端小管 近端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冗余容错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盖佳林 弭艳 马兵兵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综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冗余容错技术研究,介绍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在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及其不断发展的需求,强调了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作用,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示了... 综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冗余容错技术研究,介绍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在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及其不断发展的需求,强调了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作用,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示了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在故障诊断系统冗余容错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具体应用实例,阐述了冗余容错技术对于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当前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几种经典冗余容错手段,指出各冗余结构对于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与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双机热备实现方案,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从当前研究遇到的技术挑战再到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冗余容错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综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冗余容错 故障诊断 容错控制 双机热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
11
作者 吴雅茹 米焱 +3 位作者 魏凯悦 高和平 张丁予 王彩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967-2973,共7页
背景: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肠道屏障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和... 背景: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肠道屏障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0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在糖尿病肾病成模后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周1次,连续4周,健康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注射等体积PBS。末次注射后1周,光镜下观察肾脏和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ZO-1和Occludin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D-乳酸和脂多糖水平。此外,还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DiR染料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的示踪分布,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人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4和CD90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显著抑制了糖尿病肾病大鼠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水平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增加(均P<0.05);②在糖尿病肾病大鼠结肠中发现了人源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和CD90的表达;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与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显著提高了Occludin和ZO-1的表达;④与模型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显著降低了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D-乳酸和脂多糖水平;⑤结果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增强糖尿病肾病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来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肾病 肠道屏障 ZO-1 OCCLUD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糖尿病肾脏疾病血清中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代谢物的变化
12
作者 杨洁 米焱 王彩丽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目的:应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变化,综合分析血清差异代谢物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 目的:应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变化,综合分析血清差异代谢物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部20例DKD患者作为疾病研究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收集血液标本。经液相色谱/质谱(LC/MS)检测,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血清代谢物的差异性,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学分析,阐明血清代谢物在DKD中的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KD患者血清中苯丙氨酸途径的代谢产物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马尿酸(Hippuric-acid)、D-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Phenlacetyl-L-Glutamine)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血清代谢物参与的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参与DKD的发展过程。DKD患者苯丙氨酸途径的血清代谢产物苯丙氨酸、马尿酸、D-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与临床指标Scr、FBG、HbA1c呈正相关。结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可能参与DK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代谢组学 糖尿病肾脏疾病 苯丙氨酸代谢途径 血清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氢钠林格液和复方林格液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3
作者 米琰 白玉 +2 位作者 徐刚 李素芬 卢锡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和复方林格液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肝切除术患者的酸碱平衡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CLCVP肝切除术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和复方林格液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肝切除术患者的酸碱平衡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CLCVP肝切除术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碳酸氢钠林格液组和复方林格液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至肝实质离断前,碳酸氢钠林格液组患者输注碳酸氢钠林格液,复方林格液组患者输注复方林格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1))、手术开始时(T_(2))、术中2 h(T_(3))、术中4 h(T_(4))和手术结束时(T_(5)),使用血气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的pH值、碱剩余(BE)、血乳酸(Lac)水平;分别于术前24 h和术后24 h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水平;比较2组患者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尿量、手术过程中酸碱平衡变化及手术前后肝肾功能变化。结果2组患者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2组患者pH值、BE、L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1)时比较,复方林格液组患者T_(2)时pH值升高,T_(3)~T_(5)时均降低,T_(2)~T_(5)的BE及Lac水平均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碳酸氢钠林格液组患者T_(2)时pH值显著升高,T_(3)时显著下降,T_(2)、T_(3)时BE及La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_(4)、T_(5)时pH值、BE、Lac水平与T_(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5)时碳酸氢钠林格液组患者pH值显著高于复方林格液组,BE及Lac水平显著低于复方林格液组(P<0.05)。术前24 h,2组患者ALT、AST、BUN及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4 h与术前24 h时的ALT、AST、BUN及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患者的ALT、AST、BUN及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LCVP肝切除术中,相较于复方林格液,碳酸氢钠林格液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更小,可有效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稳定,且2种晶体溶液的使用均未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 碳酸氢钠林格液 复方林格液 酸碱平衡 肝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隋华秀 李燕平 +3 位作者 黄姗 米燕 俞燕萍 伊雪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0期1166-1170,共5页
急性肺损伤(ALI)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给临床带来严峻挑战,ALI的特征主要为剧烈的炎症反应以及较高的病死率。胆碱能抗炎通路(CAP)作为调节炎症反应的关键机制,通过迷走神经刺激、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以及乙酰胆... 急性肺损伤(ALI)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给临床带来严峻挑战,ALI的特征主要为剧烈的炎症反应以及较高的病死率。胆碱能抗炎通路(CAP)作为调节炎症反应的关键机制,通过迷走神经刺激、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激活显著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和肺部损伤。目前关于CAP治疗ALI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未来深入研究CAP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可为ALI和ARDS患者提供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胆碱能抗炎通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心律失常及其他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周芳 米艳 +1 位作者 谭梦琴 王福军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63-566,571,共5页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ICIs引发的心脏毒副作用带来较高的死亡风险。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和报道对ICIs相关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ICIs引发的心脏毒副作用带来较高的死亡风险。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和报道对ICIs相关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其部分类型和其他ICIs相关心电图改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律失常 心电图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研究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教学实践
16
作者 姜利荣 张玉贞 +1 位作者 米艳 杜方凯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22期187-190,共4页
有机化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结合前沿科学课题,将有机化学学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融入近几年研究热度较高的科研课题“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的新兴分析技术到本科教学实... 有机化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结合前沿科学课题,将有机化学学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融入近几年研究热度较高的科研课题“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的新兴分析技术到本科教学实践中。针对近红外荧光探针分子喹啉季铵盐(DCQN)的合成,构建高信背比、高特异性、超灵敏和快速无损检测原位激活型近红外(NIR)荧光探针DCQN,避免食品样品背景荧光的干扰,用于检测食品中HSO~-_3的光谱变化及反应机理的研究,有效提升了学生有机化学课程专业能力与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和专业科研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为相关领域输送优秀的有机化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开辟新途径。为实现课程的全方位育人与育才提供保障,同时推动了有机化学一流学科专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科研课题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单细胞穿孔特性仿真 被引量:11
17
作者 米彦 徐进 +2 位作者 刘宏亮 姚陈果 李成祥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17-4230,共14页
为研究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细胞的穿孔特性,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含核膜的典型二维单细胞空间区域进行离散,建立其网格传输网络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单元节点赋予电传输与孔传输双向耦合特性,以空间每个节点的电位及内外膜上每对节点不同... 为研究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细胞的穿孔特性,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含核膜的典型二维单细胞空间区域进行离散,建立其网格传输网络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单元节点赋予电传输与孔传输双向耦合特性,以空间每个节点的电位及内外膜上每对节点不同孔半径下的孔密度为未知量,建立常微分方程组并进行求解。仿真模拟单细胞在电场强度为5k V/cm、脉宽250ns、上升沿30ns、仿真总时长为10s的10串高频纳秒脉冲作用下的电穿孔动态变化过程,并研究了串内脉冲个数及频率对内外膜穿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脉冲作用时,穿孔数量基本不变,穿孔半径有一定的累积效应;重复脉冲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孔数量衰减的幅度;增加串内脉冲个数可少量增加外膜孔数量,不会影响核膜孔数量;增加串内脉冲频率基本不会影响外膜孔数量,但可大幅度增加核膜孔数量。本文的仿真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脉冲电场作用于生物细胞的穿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纳秒脉冲串 网格传输网络模型 单细胞 穿孔数量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压器电压电流图形特性的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方法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成祥 朱天宇 +3 位作者 姚陈果 夏麒 米彦 赵仲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32-3539,共8页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为了对变压器内部绕组状况开展实时在线监测、及时发现绕组变形故障,提出了一种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变压器原副边电压电流信号构造特征图形,通过图形的变化来反映绕组变形情况...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为了对变压器内部绕组状况开展实时在线监测、及时发现绕组变形故障,提出了一种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变压器原副边电压电流信号构造特征图形,通过图形的变化来反映绕组变形情况。论文首先借助仿真软件建立模型,模拟绕组正常和故障情况,进行仿真测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模拟实验平台,设置不同的绕组故障,并开展了一系列重复性及灵敏度验证实验。在仿真及实测条件下,测试得到的特征图型参数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重复性良好。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所提的方法能够灵敏地反映出变压器的绕组变形故障情况,具有一定的工程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绕组变形 在线监测 特征图形法 SIMULINK仿真 绕组故障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纳秒脉冲电场联合多壁碳纳米管对人皮肤癌A375细胞的杀伤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米彦 李盼 +3 位作者 刘权 徐进 杨骐瑜 唐均英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4-970,共7页
为了探究低强度纳秒脉冲电场联合多壁碳纳米管对细胞的杀伤效果,在多壁碳纳米管毒性实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CCK-8检测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研究引入多壁碳纳米管后不同幅值的纳秒脉冲电场对A375细胞活性、凋亡坏死率的影响。研究表明,... 为了探究低强度纳秒脉冲电场联合多壁碳纳米管对细胞的杀伤效果,在多壁碳纳米管毒性实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CCK-8检测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研究引入多壁碳纳米管后不同幅值的纳秒脉冲电场对A375细胞活性、凋亡坏死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多壁碳纳米管质量浓度≤200mg/L时,其对细胞无毒性效应;只有当质量浓度≥300 mg/L时,其诱导的细胞毒性才具有剂量依赖性,即质量浓度越高,对细胞的毒性越强。固定频率为1 Hz、脉宽为300 ns、脉冲个数为100个时,凋亡率、坏死率随着场强的增加而增加,细胞活性随着场强的增加而减小。多壁碳纳米管的引入不影响上述变化规律,但是明显提高了对应的杀伤效果,可以在保持纳秒脉冲电场治疗肿瘤的优势前提下提高临床治疗中的电气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纳秒脉冲电场 CCK-8 ANNEXIN V/PI 细胞活性 凋亡坏死率 电气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皮肤肿瘤热效应的多参数有限元仿真与实验 被引量:15
20
作者 米彦 彭文成 +2 位作者 芮少琴 况东东 罗庆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64-274,共11页
为综合传统微秒脉冲电场和纳秒脉冲电场治疗肿瘤的优点,提出一种高频纳秒脉冲串的脉冲形式来治疗肿瘤。研究此高频纳秒脉冲串在生物组织中产生的热效应,并通过多参数有限元方法对施加镊子电极的皮肤黑色素肿瘤的温度以及热损伤进行仿真... 为综合传统微秒脉冲电场和纳秒脉冲电场治疗肿瘤的优点,提出一种高频纳秒脉冲串的脉冲形式来治疗肿瘤。研究此高频纳秒脉冲串在生物组织中产生的热效应,并通过多参数有限元方法对施加镊子电极的皮肤黑色素肿瘤的温度以及热损伤进行仿真。施加的电场强度范围为1~10k V/cm,脉宽范围为50~500ns,脉冲串内重复频率介于100k Hz和1MHz之间,一串脉冲的长度为100μs,脉冲串重复频率为1Hz。对于皮肤肿瘤,施加电场强度5k V/cm、脉宽500ns、脉冲串内重复频率1MHz的脉冲,1s后肿瘤的最高温度仅为37.4℃,热损伤可以忽略不计。对不同电场强度、脉宽、重复频率下皮肤黑色素肿瘤的温度和热损伤进行仿真计算,研究肿瘤温度以及热损伤与脉冲参数的关系,并确定使肿瘤不发生热损伤的脉冲参数范围。对裸鼠在体黑色素肿瘤的温度进行实测,肿瘤的温升结果与仿真中的平均温度变化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纳秒脉冲串 温度 热损伤 肿瘤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