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钩视角下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李江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92,共10页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 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人地系统的基本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脱钩理论模型,探究了河南省2005-2015年间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差异,确定了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综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耦合状况整体趋于优化,以人地双增且人口增速超前的扩张负脱钩为主;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的耦合状况阶段性特征明显,由不协调向极不协调方向发展,2008年前以人地双减且人口减速超前的衰退脱钩为主,2008年后人减地增的强脱钩状态在省域范围呈极化趋势。2)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尺度依存效应,1 a间隔下城乡人地脱钩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动态特征,5 a间隔下脱钩状态较好反映出地区发展政策背景及其执行效果,10 a间隔下的脱钩状态是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的长期累积效应和整体性发展趋势。3)河南省18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协调状况可被划分为3大类、5小类,各地市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分析认为,廉价用地吸引招商、形式化政绩工程、二元户籍制度固化、土地管理制度缺失、基层规划缺位是造成河南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分类结果提出了未来改善人口与用地关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口 城乡建设用地 多时间尺度 脱钩状态 综合协调类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恢复力视角下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川 漆雁斌 +1 位作者 何仁伟 邓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1,129,共9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贫困人口搬迁后生计恢复力影响着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该文从生计恢复力视角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的研究框架,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三方面对易地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贫困人口搬迁后生计恢复力影响着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该文从生计恢复力视角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的研究框架,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三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生计资本是促进农户转变生计策略、恢复可持续生计的关键;以外力帮扶提升农户的自组织能力、以激发内在动力提升农户的学习能力是促进生计资本积累和生计策略转型的有效手段。今后应从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系统研究、个体差异化的生计恢复力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动态观测与增强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恢复力 易地扶贫搬迁 缓冲能力 自组织能力 学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farmers under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poor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e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被引量:4
3
作者 he ren-wei GUO Shi-li +1 位作者 DENG Xian ZHOU K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958-973,共16页
Social capital in the form of social resources or social network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poor households and increase income. It is imp... Social capital in the form of social resources or social network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poor households and increase income.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reasons underlying the livelihood strategy choices of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under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study, the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 area, and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livelihood strategie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non-agricultur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On average, with a one-unit increase in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the ratio of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income to total productive income(Income_Rto) increased by 0.002% and 0.062%,respectively. Collective social capital, with the Peasant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PECO) as the carrier,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non-agricultur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farmers;on average, with a oneunit increase in PECO, Income_Rto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0.053%. However, this effect was only significant in the river valley area.(2) The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y types were explained by the livelihood strategy choices of farmers. As non-agricultural work can bring more benefits, the labor force exhibited one-way migration from villages to cities, resulting in a lack of the sub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PECO in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come for farmers. Finally,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policy recommendations with respect to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apit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Village type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or mountain areas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方方 何仁伟 何砚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4-242,共9页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Ⅰ)、重点开发区(Ⅱ)、农产品主产区(Ⅲ)与生态保护区(Ⅳ)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Ⅰ)、重点开发区(Ⅱ)、农产品主产区(Ⅲ)与生态保护区(Ⅳ)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高至低依次为Ⅱ>Ⅰ>Ⅲ>Ⅳ,四大地域类型区不同时期耕地利用效率值及其增速各异;2)回归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Ⅰ、Ⅱ、Ⅲ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Ⅳ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基于此,应采取培育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农用地用途变更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等措施,构建不同地域类型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引导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理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就业非农化 耕地利用效率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固定效应模型 地域类型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重构——以藏北那曲县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1 位作者 刘运伟 方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8-712,共15页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寒牧区的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FM)对青藏高原藏北地区那曲县展开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并评估其现状聚落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聚落未来重构的思路。结果表明:(1)那曲县对于聚落布局...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寒牧区的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FM)对青藏高原藏北地区那曲县展开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并评估其现状聚落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聚落未来重构的思路。结果表明:(1)那曲县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整体较低,适宜性水平高于一般适宜的区域零散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低缓的河谷地区,仅占全县面积的12%。其他适宜性较低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8%,分布相对集中。不同乡镇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差异显著。(2)那曲县现有的聚落空间占全县总面积的0.47%,为7594 hm^2,其中分布在一般适宜及以上等级区的面积占聚落总面积的86.47%,而较不适宜、不适宜和禁建区内的聚落占比高达13.53%。那曲县聚落空间布局倾向于较高级别的适宜区,聚落用地适宜性条件较好的乡镇其布局合理性越高。那曲县局部聚落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缺失空间布局指引、村级行政区划欠佳、藏民对神山的宗教信仰和历史遗存的地域环境认同。(3)聚落的空间重构可推动生态移民、适度"村庄化"等要素的整合来实现。聚落的经济重构要建设由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村镇系统、充分利用"点-轴"结构的辐射效应等结构要素的重组来实现。聚落的社会重构需要通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增强藏族社会关系组织程度、提倡藏区优秀文化传承等优化功能的措施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聚落用地 SOFM神经网络 适宜性评价 聚落重构 那曲县
原文传递
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 被引量:59
6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1 位作者 李立娜 李光勤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52-2671,共20页
构建适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ESDA方法分析1995—2018年间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并划分出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拐点,环首都地区县域... 构建适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ESDA方法分析1995—2018年间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并划分出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拐点,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经历了先减后增的"U"型变化历程,整体趋势向好;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距先增后减,总体趋于缩小。北京及环京三市区域间的差异对总体城乡融合水平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环京三市内部差异是造成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张家口市与保定市内部差异是影响环京三市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保定市内部差异占主导地位。(2)低水平融合区的数量波动减少,高水平融合区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高、低值区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且经历了"单组单核—多组多核—单组多核"的动态演变历程;城乡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性先增后减;城乡融合热点区呈团簇状集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呈环形或带状布局在保定市中心城区外围,状态渐趋温和;城乡融合"冷热"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联系紧密。(3)可将环首都地区划分为五类城乡融合区:城乡融合引领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发展区、城乡融合优化升级区、城乡融合转型提升区和城乡融合落后欠发达区,并根据各类型区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县域尺度 时空分异 实施路径 环首都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