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on Habitat Quality in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han nianlong YU Miao +2 位作者 JIA Peihong ZhanG Yucheng HU K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519-532,共14页
Due to long-term human activity interference,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HTRNP)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and with the expanding s... Due to long-term human activity interference,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HTRNP)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and with the expanding scope and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impact,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A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habitat quality in the HTRNP is a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disturbance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can also provide scientific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 in 2000,2010,and 2020,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at quality(HQ)and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in the HTRNP were explored using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System dynamics and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s were also combined to conduct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2000–2020,the habitat quality of the HTRNP improved,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decreased each year,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Second,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could be well coupled with th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by combining socio-economic and natural factors.The simulation scenarios of the coupling model showed th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HD)scenario is effective in curbing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decreasing trend of habitat quality,with a weaker trade-off between the two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development(BD)and investment priority oriented(IPO)scenarios.To maintain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HTRNP,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 habitat quality(HQ) bivariat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ystem dynamics model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HTRNP)of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流域水土保持服务供需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
2
作者 韩念龙 纪家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准确识别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供需匹配时空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东江流域为例,基于RUSLE模型量化2000-2020年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并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求主导因子对水土保持服务供... 准确识别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供需匹配时空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东江流域为例,基于RUSLE模型量化2000-2020年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并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求主导因子对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关系变化之间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约64.46%)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表现为盈余状态,供需赤字状态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2000-2020年的供需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2010、2020年的供需比分别为0.042、0.037、0.044)。(2)水土保持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类型为低高型(低供给-高需求)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东南部,是改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失衡的重点区域。(3)归一化植被指数对东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影响最大,且表现出全局正向促进作用;年均降雨量、人口密度、高程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则有正有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由研究结果可知,近10年来东江流域水土保持服务正在逐步改善,但仍需关注“低高型”水土保持服务供需类型区域,重点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各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空间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服务供需 时空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 东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海口市江东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蔡春英 韩念龙 +1 位作者 穆晓东 韦仕川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2期88-94,共7页
为满足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优化的基本要求以及海口市江东新区发展定位的合理规划,选取了区域的自然、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共10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基于GIS空间分析进行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等级评价,S1... 为满足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优化的基本要求以及海口市江东新区发展定位的合理规划,选取了区域的自然、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共10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基于GIS空间分析进行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等级评价,S1、S2、S3、S4、S5占比分别为9.67%、34.89%、25.01%、11.59%、18.84%。海口市江东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整体较高,从空间上呈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受东部区域生态环境的限制;西北部主要为优先开发区域,建成区相对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基础设施完善度较高;东南部开发受到生态环境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生态 自贸区 GIS 江东新区 海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亦清 韩念龙 +1 位作者 张伟璇 黎兴强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6期52-62,共11页
热带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独特特征,通过多情景模拟可以了解其变化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引导土地规划,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利用FLUS模型,基于2014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结合自然、交通、... 热带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独特特征,通过多情景模拟可以了解其变化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引导土地规划,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利用FLUS模型,基于2014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结合自然、交通、社会发展及POI等14个变量作为驱动因子对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同时,分别以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及生态控制三种情景模拟预测2030年的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FLUS模型模拟精度高,Kappa系数为0.82,总体分类精度为87.17%;基于三种情景的模拟及比较分析发现,生态控制情景下林地与水域等生态空间得到保护,耕地总量条件得以满足,同时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扩张,因此基于FLUS模型的生态控制情景较适用于三亚市的未来土地利用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 土地利用变化 情景模拟 生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土地利用及产水量时空变化模拟 被引量:12
5
作者 韩念龙 张亦清 张伟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7,共9页
采用InVEST模型的产水模块研究海南岛1995—2015年的产水量时空变化,同时基于FLUS模型利用1995年与2015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及自然、交通和社会因子,模拟2035年海南岛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产水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 采用InVEST模型的产水模块研究海南岛1995—2015年的产水量时空变化,同时基于FLUS模型利用1995年与2015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及自然、交通和社会因子,模拟2035年海南岛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产水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5年海南岛城镇化加剧导致建设用地增加,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耕地的转换;1995—2015年海南岛产水量处于增长状态,产水深度总体呈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海南岛仍延续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建设用地将增加36.7%,由此导致海南岛产水量较2015年增长0.67%;生态空间保护情景下的产水量增长率为-0.21%,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可以很好地抑制产水量的增加,能够降低洪涝风险,保障海南岛生态系统产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产水量 InVEST模型 FLUS模型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20年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及地理探测 被引量:9
6
作者 韩念龙 刘子荣 +1 位作者 贾培宏 张伟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3-201,共9页
[目的]分析影响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区域识别及保护,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定量分析海南岛1996-2020年水源涵养的时空... [目的]分析影响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区域识别及保护,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定量分析海南岛1996-2020年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并对海南岛的水源涵养影响因素展开地理探测分析研究。[结果]①1996-2020年海南岛水源涵养总量略微上升,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77 mm,水源涵养总量为1.42×10^(9)m^(3)。空间上,海南岛水源涵养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及北高南低的特征。各地类中,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强,且面积占比大,对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贡献显著。②水源涵养量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明显聚集特征,水源涵养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中部、东部沿海海岸带以及海口市西部的火山熔岩湿地。③各因子对水源涵养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实际蒸散发和高程;因子交互作用,尤其是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显著增强水源涵养分布的解释。[结论]气候作用和人类活动主导了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未来既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通过建立有效措施确保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有效适应全球变化,又要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确保土地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水源涵养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珂 韩念龙 +1 位作者 于淼 张育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9,共9页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监测及约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SEI)监测评估2014和2018年的海南省三亚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RSEI监测结果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划分...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监测及约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SEI)监测评估2014和2018年的海南省三亚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RSEI监测结果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出不同生态约束条件,结合PLUS模型模拟2030年不同生态约束情景的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014—2018年间三亚市RSEI从0.656下降至0.632,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生态环境退化区域主要发生在经济开发热点区域。2030年的模拟显示,自然发展情景中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同时侵占林地和耕地,对生态安全和耕地造成威胁;结合RSEI的2种生态约束情景模拟显示,建设用地扩张和林地下降趋势均得以控制,严格生态约束情景对生态空间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示加强生态约束可以有效抑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以及维持森林数量,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PLUS模型 生态约束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 三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海南岛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韩念龙 张伟璇 张亦清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80-287,共8页
通过InVEST模型对海南岛产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特征展开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产水量均值在1995—2015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增幅为17%,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中高和西南低的不均衡分布;在1995—2005年间海南岛产水量的冷热点区域... 通过InVEST模型对海南岛产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特征展开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产水量均值在1995—2015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增幅为17%,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中高和西南低的不均衡分布;在1995—2005年间海南岛产水量的冷热点区域分布较为零散,2005—2015年间显著集聚且扩大,最终形成沿东北—西南方向对称分布的格局;2)1995—2015年间海南岛经历了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大幅增加,主要由林地和耕地转变而来,在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产水能力最强,林地的产水能力相对较低,但作为主要的土地类型其贡献了全岛产水总量的44.3%;3)情景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远大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它是海南岛产水量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InVEST模型 海南岛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房价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海口市海甸岛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菲凡 韩念龙 +1 位作者 纪旭 胡珂 《地理信息世界》 2022年第1期52-57,共6页
探究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原因及影响机制,对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和居住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海口市海甸岛为研究区,基于POI数据及商品住宅小区的房价数据,从内生因素、区位特征、邻里特征3个维度选取9个解释变量,构... 探究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原因及影响机制,对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和居住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海口市海甸岛为研究区,基于POI数据及商品住宅小区的房价数据,从内生因素、区位特征、邻里特征3个维度选取9个解释变量,构建GWR模型分析各变量对海甸岛房价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房龄、重点学校及生活服务设施等因素对海甸岛房价影响较大,同时GWR模型较OLS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海甸岛的房价空间分异规律。通过各因素的GWR模型回归系数从空间定量描述海甸岛房价分异特征,能更好地了解海甸岛的房价形成机制。研究结果为提升区域住房宜居,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及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提供了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住房价格 空间分异 地理加权回归 海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海南省人口空间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赖先龙 韩念龙 黄鹏锦 《科技通报》 2021年第12期24-29,共6页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人口空间化信息比传统的统计方式能直观反映出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其具有更高时空分辨率,能够有效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本文以海南省为研究区,基于2013—2018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与人口统计...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人口空间化信息比传统的统计方式能直观反映出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其具有更高时空分辨率,能够有效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本文以海南省为研究区,基于2013—2018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实现海南省的人口空间化研究。研究表明(1)海南省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有显著相关性,基于误差分类的3次线性函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2)海南省人口分布主要在沿海市县,中部市县人口稀疏,空间上形成北海口、南三亚的两极分布特征;(3)2013—2018年间海南省各市县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但增速分化明显,中部与沿海的人口差距持续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 海南省 回归模型 人口空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住宅价格批量评估研究:以海口市海甸岛为例
11
作者 韩念龙 罗燕 +2 位作者 张菲凡 王德思 黎兴强 《工程管理学报》 2023年第3期154-158,共5页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房地产评估需求,批量评估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单宗房地产评估。以海口市海甸岛商品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区域的POI数据、小区价格数据和房屋属性特征数据,基于商品住宅小区的内生、区位和邻里特征,构建基于GWR...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房地产评估需求,批量评估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单宗房地产评估。以海口市海甸岛商品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区域的POI数据、小区价格数据和房屋属性特征数据,基于商品住宅小区的内生、区位和邻里特征,构建基于GWR的海甸岛商品住宅小区价格模型。基于特定小区的房屋特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小区房屋的比价系数,以此建立楼盘-房屋二级的批量评估模型。通过一系列检验及校准,表明模型所构建的批量评估体系能较好反映海甸岛商品住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样本价格数据采集,结合批量评估模型可以实现海甸岛全部商品住房价格的批量评估。研究结果可为房地产交易、计税及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量评估 GWR模型 特征价格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 比价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综合价值评估研究——以深圳湾公园为例
12
作者 刘荣杰 熊义刚 +1 位作者 韩念龙 肖丽祺 《广东园林》 2024年第6期89-95,共7页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具有生态、社会及经济等多重价值。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园价值的认识及转化,对于现阶段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深圳湾公园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系统,...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具有生态、社会及经济等多重价值。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园价值的认识及转化,对于现阶段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深圳湾公园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系统,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构建由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4个维度、14项指标构成的深圳市城市公园综合价值体系。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及评估算法核算,结果显示深圳湾公园综合价值约为3.6亿元,其中社会价值(占73.23%)及生态价值(占16.89%)贡献显著,表明该公园既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核心空间,也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最后建议深圳湾公园深入挖掘文化价值,通过打造现代化都市风貌展示窗口、强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态+文旅”产业融合三大路径,实现公园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公园城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GWR模型分析深圳市商品住宅租金空间影响因素
13
作者 甘金宝 韩念龙 +2 位作者 林舒林 莫家静 尹辉 《地理空间信息》 2025年第3期51-53,76,共4页
在深圳市人口规模大、住房租赁需求高的背景下,研究租金空间分异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深圳市商品住宅租金和POI数据,通过内生因素、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构建深圳市商品住宅租金特征价格模型,并... 在深圳市人口规模大、住房租赁需求高的背景下,研究租金空间分异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深圳市商品住宅租金和POI数据,通过内生因素、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构建深圳市商品住宅租金特征价格模型,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索各因素对住宅租金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MGWR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各因素对租金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WR 商品住宅租金 空间分异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育诚 韩念龙 +2 位作者 胡珂 于淼 黎兴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22,共8页
【目的】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异,结合PLUS模型模拟2050年中部山... 【目的】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异,结合PLUS模型模拟2050年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2000、2010和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分别为80.44×10^(6)、79.96×10^(6)和79.82×10^(6)t,呈逐年减少趋势,累计减少620 406.31 t。各时期碳储量降低的原因不同:2000—2010年草地的转出是中部山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2010—2018年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在于城镇化扩张侵占林地及耕地。林地作为主要地类,贡献大部分的碳储量,是中部山区碳汇的主要来源;同时,草地碳密度远高于其他地类,区域碳储量对其变化较为敏感。基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模拟发现,2050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及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结论】在城镇化扩张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风险。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应对,以保障中部山区生态系统碳存储功能稳定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海南岛中部山区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