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衡》与《新青年》诗学观念的参差对话
1
作者 马建高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学衡》内在诗学观念的贯通,具有隐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的潜在脉络。由文学自身的思考出发,强调诗文差异与内在格律,是《学衡》诗学观念的本体论建构;而作诗的具体实践,先学文而学诗,由摹仿而创造,“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此三者构成... 《学衡》内在诗学观念的贯通,具有隐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的潜在脉络。由文学自身的思考出发,强调诗文差异与内在格律,是《学衡》诗学观念的本体论建构;而作诗的具体实践,先学文而学诗,由摹仿而创造,“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此三者构成《学衡》诗学观念的方法论论述。从诗、文、小说的文类视野审视,《学衡》坚持文字本位的态度,坚守诗优于文、文优于小说的诗学观念。《学衡》的文学论点乃针对《新青年》而发,然而其文学理念与当时的社会风潮产生隔阂,仅能完成自身理想的“独立性”。《学衡》从边缘发出的向“中心”主流《新青年》的质疑,必须等待不同间隔的时间审视,而断定其是否将时时刻刻皆处于“边缘”,这是值得进一步思索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新青年》 诗学观念 参差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建高 吴海勇 +2 位作者 苗春 郁佳胤 冯华君 《工程质量》 2007年第1期39-41,共3页
通过越洋国际广场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施工,介绍了在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养护和温度估算等方面运用综合技术控制裂缝的措施及效果。
关键词 大体积 温度 龄期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当代“韩剧热”现象孕生的文化语境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建高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56,161,共6页
"韩剧热"指一种发生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高温现象,这一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以电视剧为主的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火爆。论文对当今文化语境进行了考察,从"中韩文化的相近性:韩剧热播的深层文化动因"、&qu... "韩剧热"指一种发生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高温现象,这一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以电视剧为主的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火爆。论文对当今文化语境进行了考察,从"中韩文化的相近性:韩剧热播的深层文化动因"、"跨文化传播:中韩文化契合的完美体现"这两个视角,得出了"韩剧热"现象持续高温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剧热”现象 文化语境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遍地繁华的背后——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现象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建高 王旭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8-64,共7页
青春文学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青春文学的讨论至今仍方兴未艾,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这股热潮正逐渐冷静下来,青春文学也暴露出自身的诸多问题。因而,为了使青春文学之路走得更宽、更远,一方面,外界应宽容地对待青春文学及其作者... 青春文学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青春文学的讨论至今仍方兴未艾,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这股热潮正逐渐冷静下来,青春文学也暴露出自身的诸多问题。因而,为了使青春文学之路走得更宽、更远,一方面,外界应宽容地对待青春文学及其作者;另一方面,青春文学的作者应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从"小我"中走出,不断提升自己,走进广阔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 青春文学 遍地繁华 生存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家死亡意识的美学体现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4-69,共6页
人类对于死亡的关注 ,可以说是历史久远的。且不谈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 ,就是古老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乃至于新近成熟的人类学、神话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诸种人文学科都不同程度、不同视角地... 人类对于死亡的关注 ,可以说是历史久远的。且不谈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 ,就是古老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乃至于新近成熟的人类学、神话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诸种人文学科都不同程度、不同视角地涉及死亡这一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家 死亡意识 死亡意境 虚无 审美选择 美学体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建高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6,共8页
民初美学的引进是对西方美学的一种转化,美学在中国转化的发展历史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王国维早期美学概念的引入,即放在人生问题的解决上,其立足点所凸显的正是中国文化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视域。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带有... 民初美学的引进是对西方美学的一种转化,美学在中国转化的发展历史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王国维早期美学概念的引入,即放在人生问题的解决上,其立足点所凸显的正是中国文化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视域。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痕迹,基于文化的作用,人生问题才是国家、社会建立的基本因素,此观念在西学冲击后显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宗白华、方东美以人生、生命为主轴的思维方向皆在中国文化脉络下展开,以生命为核心,是纯中国思想本位的主体性思维。民初宗白华、方东美等人的本体论美学思想前承中国传统哲学,并同时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遥相呼应。生命美学、文化美学、生活美学,正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部分,与中国人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探求相贯通,未来中国美学的研究,在西方美学体系之外,仍应遵循民初美学研究路向并开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转化 乌托邦 生命美学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之后——20世纪90年代国内后殖民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6-32,共7页
后殖民理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介绍到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度成为90年代学术界译介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一理论的传播和深入研究在极大地促进国内后殖民批评展开的同时也出现了误读的问题。认真地梳理这一... 后殖民理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介绍到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度成为90年代学术界译介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一理论的传播和深入研究在极大地促进国内后殖民批评展开的同时也出现了误读的问题。认真地梳理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对于国内学术界的现代西方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主义 后殖民理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文学的现代化”文学史观——从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说开去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3-68,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遗留问题的现象解读引发了对现代文学研究一系列观念的追问。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视角进入,才能使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突破僵滞的形态,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从"重写文学史"的困惑中突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遗留问题的现象解读引发了对现代文学研究一系列观念的追问。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视角进入,才能使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突破僵滞的形态,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从"重写文学史"的困惑中突围。譬如对写实主义思潮科学主义的脉理把握,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价值选择的审视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现代性 文学史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的现代化 钱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艺术”时代“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建高 《阴山学刊》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黑格尔、丹托等人关于艺术终将解体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走向宗教、走向终结,而是走向"后艺术"。"后艺术"给我们这样的启迪:独立的、纯粹的艺术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确实终将消亡。当生产劳动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同义... 黑格尔、丹托等人关于艺术终将解体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走向宗教、走向终结,而是走向"后艺术"。"后艺术"给我们这样的启迪:独立的、纯粹的艺术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确实终将消亡。当生产劳动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同义语时,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艺术将重归生产劳动。独立的、传统的、纯粹的艺术将只剩下指导的意义,取而代之的将是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后艺术"所具有的"去审美化""去深度化"和"情感消解"等表征,其实质是形而上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在当下艺术中的缺失与消解,这是"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之殇。在今天由大众来当家作主,决定看与不看、买与不买的消费社会里,艺术的命运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其经济资助结构在我们的社会里又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对于破解"后艺术"时代的艺术终结论困惑,无疑是值得认真思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丹托 卡斯比特 艺术终结论:“后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9-114,共6页
作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的另一向度的学衡派,一直被冠以"文化保守派"之名,随着社会语境的转变,对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理论做历史理性主义之外的探讨,客观评价其为在更高视点上融通中西文化建立具有世界性永... 作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的另一向度的学衡派,一直被冠以"文化保守派"之名,随着社会语境的转变,对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理论做历史理性主义之外的探讨,客观评价其为在更高视点上融通中西文化建立具有世界性永恒价值的文化体系的努力,挖掘其所坚持的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阐述其先行的对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盛行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衰落的反思等,无疑是具有现代性理论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学批评 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锅炉基础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及确定
11
作者 马建高 朱建华 +1 位作者 陆靖洲 张华刚 《工程质量》 2001年第9期36-37,共2页
简要地介绍了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锅炉基础的工程情况及工程所需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和材料选择条件 ;通过多种配合比的试配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 ,找出了符合本程实际需要的最佳配合比。经工程实用表明 ,利用“双掺”技术 ,能有效地改善... 简要地介绍了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锅炉基础的工程情况及工程所需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和材料选择条件 ;通过多种配合比的试配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 ,找出了符合本程实际需要的最佳配合比。经工程实用表明 ,利用“双掺”技术 ,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 ,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锅炉 混凝土 配合比 上海 外高桥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心灵的孤独漫游——简评颜翔林的《死亡美学》
12
作者 马建高 《学海》 1999年第6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死亡美学 死亡意境 艺术文本 死亡意识 艺术创造主体 意境的创造 美学著作 价值论 美学思考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文学思想对传统诗学体用观的超越及学术史意义——从“诗界革命”到“摩罗诗学”
13
作者 马建高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68-77,共10页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思想多以西方思想文化为其理论资源,或倡导革新传统的“诗界革命”,或建构破旧立新的“摩罗诗学”,从传统诗学的基本内涵着手,超越崇尚中正平和的传统文学思想,以唤起民众,救国图强。这既是诗学观的超越,也是国民性...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思想多以西方思想文化为其理论资源,或倡导革新传统的“诗界革命”,或建构破旧立新的“摩罗诗学”,从传统诗学的基本内涵着手,超越崇尚中正平和的传统文学思想,以唤起民众,救国图强。这既是诗学观的超越,也是国民性的改造,更是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创举。“诗界革命”与“摩罗诗学”的意图和方法不只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有现代的学术史意义。新的诗学观的提出,为文学发展的方向和审美旨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诗界革命”与“摩罗诗学”东西方文化异质冲突的诗学表征、以诗歌精神启动社会变革的诗之用、文学思想的革故鼎新、另一种审美范式的建立可能及其所引申的问题,值得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摩罗诗学 传统诗学 体用观 学术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璧德到梅光迪——学衡派“跨语际实践”研究之一
14
作者 马建高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5-106,共12页
“跨语际实践”包括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思想碰撞时的复杂思考、西方文本在中国本土语境中产生的新意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译介者本人的能动性。梅光迪追求的“真理”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有密切关联,但无法直接画等号。白璧德努力将新人... “跨语际实践”包括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思想碰撞时的复杂思考、西方文本在中国本土语境中产生的新意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译介者本人的能动性。梅光迪追求的“真理”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有密切关联,但无法直接画等号。白璧德努力将新人文主义与宗教相区别,而梅光迪却径往“儒教”形态跃进。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二人面临不同的世界和困境,即白璧德着眼于世界文化,而梅光迪注重中国文化。作为学衡派舵手,梅光迪虽受惠于新人文主义,并借由“人文精神”横跨中西,使其理论具备“现代”和“国际”性质,但却蕴藏了超越新人文主义的潜能,沿着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思想,也极富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璧德 梅光迪 跨语际实践 新人文主义 CHARIS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的中国阐释与范式转换——学衡派“跨语际实践”研究之二
15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8-116,共9页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非常契合,这种契合引起了学衡派群体的共鸣。新人文主义思想促使学衡派用世界视阈进一步体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也使得学衡派具有了新文化阵营所缺乏的经典意识。学衡派与新文化阵营间的...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非常契合,这种契合引起了学衡派群体的共鸣。新人文主义思想促使学衡派用世界视阈进一步体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也使得学衡派具有了新文化阵营所缺乏的经典意识。学衡派与新文化阵营间的对抗与参差对话,是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的中国阐释和范式转换,也是一种“跨语际实践”。他们经由白璧德所架起的与西方古典文化沟通的桥梁,在维护自身文化、文学理念的同时,对西方古典主义的文化资产进行了较为全面性的引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璧德 学衡派 新人文主义 跨语际实践 中国阐释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厨川白村的文学创作论思想
16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1-75,共5页
厨川白村提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认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是由人生的苦闷所造成,人生苦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命力受到压抑。厨川白村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并根据他关于文学与梦的文艺观,加入... 厨川白村提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认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是由人生的苦闷所造成,人生苦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命力受到压抑。厨川白村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并根据他关于文学与梦的文艺观,加入社会和现实的因素,提出自己对苦闷的意义与内涵的解释。同时,厨川白村认为作家在鉴赏中发泄心中的苦闷,进一步论述作家在创作时将心中的苦闷通过文学宣泄出来,以此寻求一个平衡点,说明文学的宣泄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苦闷 压抑 社会 宣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两歧性”
17
作者 马建高 《嘉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10,共6页
王国维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本人深受西方康德、叔本华、哈德曼、尼采等人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有深厚而复杂的西学渊源。王国维有从玄学化美学向实证论、经验论转移的努力,心理学教师、译者的身份以及后来... 王国维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本人深受西方康德、叔本华、哈德曼、尼采等人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有深厚而复杂的西学渊源。王国维有从玄学化美学向实证论、经验论转移的努力,心理学教师、译者的身份以及后来的文化史研究长期被我们所忽视。认识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两歧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四思想的发展状况以及五四思想的开阔性与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叔本华 尼采 两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反现代性”
18
作者 马建高 《阴山学刊》 2017年第1期36-41,共6页
鲁迅早期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反现代性"色彩。以西洋文学为参照,提倡一种以反抗为要务的诗人典型,从终极关怀着眼,把诗学理想与人生哲学联系起来,抨击中国古人崇尚"平和"的倾向。赞美"摩罗诗人"对于"... 鲁迅早期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反现代性"色彩。以西洋文学为参照,提倡一种以反抗为要务的诗人典型,从终极关怀着眼,把诗学理想与人生哲学联系起来,抨击中国古人崇尚"平和"的倾向。赞美"摩罗诗人"对于"美之本体"精神价值的追求,推崇宗教,重精神而轻物质。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反现代性"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特征。相对于许多积极倡导强化"身体/国体"的五四新人物,鲁迅对"摩罗诗人"的召唤,使他能够超越"凡躯"跨过"体"的边界,打开了丰富、深刻而充满可能性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反现代性 民族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衡派引介新知的文化抉择
19
作者 马建高 《关东学刊》 2016年第9期80-88,共9页
通过对学衡派引介新知活动的描述性研究,努力提供一部完整而客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冲突、演化与转变的多元格局。在引介新知的标准上,学衡派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而后慎重择取;二是强调... 通过对学衡派引介新知活动的描述性研究,努力提供一部完整而客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冲突、演化与转变的多元格局。在引介新知的标准上,学衡派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而后慎重择取;二是强调引进西方学术须适用于中国的需要,必须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契合。学衡派引介新知的重心是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基准的西洋文化与文学,凸显其道德理想的文化抉择。学衡派将传统文化视作学习的对象,既要对之"同情",又要加以"选择",在与新文化派的论战、对抗中共同缔造多声部的"五四"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引介新知 新人文主义 文化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
20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29-34,共6页
《文化偏至论》与鲁迅后来在"五四"文学革命时创作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所表现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是前后一贯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考与主张,特别是在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分峙的命题... 《文化偏至论》与鲁迅后来在"五四"文学革命时创作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所表现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是前后一贯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考与主张,特别是在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分峙的命题上,完全跟上了当代世界的哲学思潮。鲁迅对新文化建设的见解"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巨大工程。鲁迅是极其睿智与具有远见的,"立人"思想、个性主义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启蒙 现代性 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