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学衡》与《新青年》诗学观念的参差对话 |
马建高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
马建高
吴海勇
苗春
郁佳胤
冯华君
|
《工程质量》
|
2007 |
1
|
|
3
|
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当代“韩剧热”现象孕生的文化语境探讨 |
马建高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4
|
遍地繁华的背后——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现象探讨 |
马建高
王旭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5
|
艺术家死亡意识的美学体现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
6
|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 |
马建高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7
|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之后——20世纪90年代国内后殖民理论研究综述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8
|
简论“文学的现代化”文学史观——从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说开去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9
|
“后艺术”时代“艺术终结论”再思考 |
马建高
|
《阴山学刊》
|
2016 |
1
|
|
10
|
也论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1
|
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锅炉基础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及确定 |
马建高
朱建华
陆靖洲
张华刚
|
《工程质量》
|
2001 |
0 |
|
12
|
诗意心灵的孤独漫游——简评颜翔林的《死亡美学》 |
马建高
|
《学海》
|
1999 |
0 |
|
13
|
晚清文学思想对传统诗学体用观的超越及学术史意义——从“诗界革命”到“摩罗诗学” |
马建高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1 |
0 |
|
14
|
从白璧德到梅光迪——学衡派“跨语际实践”研究之一 |
马建高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5
|
新人文主义的中国阐释与范式转换——学衡派“跨语际实践”研究之二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6
|
论厨川白村的文学创作论思想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7
|
也论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两歧性” |
马建高
|
《嘉兴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8
|
论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反现代性” |
马建高
|
《阴山学刊》
|
2017 |
0 |
|
19
|
论学衡派引介新知的文化抉择 |
马建高
|
《关东学刊》
|
2016 |
0 |
|
20
|
论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