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参池塘底质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3 位作者 董双林 阳钢 刘瑞娟 张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96-3006,共11页
利用BIOLOG技术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底泥、附着基)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对... 利用BIOLOG技术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底泥、附着基)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对碳源总量和单类碳源的利用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总体表现为春、夏、秋季节高于冬季,其中,底泥微生物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糖类、羧酸和氨基酸,附着基微生物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糖类、氨基酸和胺。(2)主成分分析表明,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碳代谢方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底泥中,与主成分显著相关的碳源有18种,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主要是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的主要是聚合物和糖类;附着基中,与主成分显著相关的碳源有22种,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主要是聚合物、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的是羧酸。(3)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McIntosh、Simpson和S-E均匀度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但不同指数之间的变化有较大差异。(4)RDA分析表明,TP、NO3-N和PO4-P是影响底泥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SOM、NO3-N和TN是影响附着基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不同的季节变化,这些变化与环境因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季节变化 BIOLOG RDA 环境因子 刺参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池塘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2 位作者 董双林 武心华 柳柄俊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34,共9页
利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饵料培养基,在低温(16±1)℃下,从刺参养殖池塘环境中富集驯化分离有机污染物低温降解细菌;根据菌株生长情况、好氧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然后在菌体接种密度1×106 CFU/mL、(16±... 利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饵料培养基,在低温(16±1)℃下,从刺参养殖池塘环境中富集驯化分离有机污染物低温降解细菌;根据菌株生长情况、好氧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然后在菌体接种密度1×106 CFU/mL、(16±1)℃、pH 8.0、160 r/min条件下,通过检测菌株对饵料中有机物(COD)和氨态氮(NH4+-N)成分的去除率来最终筛选获得优良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菌株筛选结果表明,从分离的17株低温细菌中共获得3株菌株DR7、DR8和DR11,它们能同时高效降低和去除饵料浸出物中COD和NH4+-N,5 d COD去除率分别为37.7%、50.0%和21.0%,NH4+-N去除率分别为95.0%、98.0%和99.8%。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DR7和DR11属于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sp.),DR8属于副球菌属细菌(Paracoccus sp.)。菌株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时间对饵料降解有显著影响(P<0.05),在0~6 d内3菌株对饵料中有机物和氨态氮的去除过程明显,其中DR8降解力最强;各组合菌株的饵料降解效果差异显著(P<0.05),但并不完全优于对照单菌株,其中最佳组合为DR8-DR11。研究认为,筛选的3株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为良好的菌种资源,在刺参养殖池塘污染环境调控及刺参微生态制剂的研制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池塘 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菌 筛选 细菌鉴定 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降解有机污染物常、低温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10
3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2 位作者 董双林 阳钢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4,共8页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良细菌(常温菌5株:2株来自底泥,3株来自刺参肠道;低温菌3株:1株来自底泥,2株来自底泥和刺参肠道)。各菌株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喜好和降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常温菌5d能降解22.20%~49.10%的饵料蛋白、13.93%~68.73%的饵料淀粉和9.98%~42.33%的饵料有机物(COD),低温菌5d能降解29.80%~63.90%的饵料蛋白、40.63%~53.17%的饵料淀粉和16.40%~28.97%的COD。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8株细菌均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7株可初步鉴定到种:4株常温菌,分别为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3株低温菌,分别为坚强芽孢杆菌(B.firmu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和B.baekryungensis。本研究为刺参夏眠和生长季节期间养殖池塘环境的改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常、低温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芽孢杆菌 低温芽孢杆菌 菌种筛选 细菌鉴定 有机污染物 刺参养殖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低温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1 位作者 董双林 牛宇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0,共7页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唯一营养源,低温(15℃)、低接种量(〈5×10-3)条件下能同时高效降解饵料中的有机物和氨态氮,5 d时间内对富集培养基中COD和NH4+-N的降解率分别达50%和98%。进一步研究其降解特性表明,菌株生长适温15~30℃,生长适宜pH值为7~10,降解刺参饵料中COD和NH4+-N的最适温度条件为15~20℃、最适pH条件为8.0~8.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接种量为5×10-3时,对10~20 g/L高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COD降解效果显著,3 d时间去除率达56.9%~65.7%,对1~20 g/L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NH4+-N 3 d时间的去除率达91.7%~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菌 有机物 氨氮 分离鉴定 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凯 田相利 +4 位作者 董双林 董佳 奉杰 何瑞鹏 闫法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效果以及氮(N)和磷(P)的收支和利用率状况.结果表明:(1...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效果以及氮(N)和磷(P)的收支和利用率状况.结果表明:(1)适宜的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三元混养,能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养殖的综合效益.(2)投喂的饵料(包括对虾配合饲料与蓝蛤(Aloidis laevis))是系统N、P的主要来源,占N总输入量的84.41%~89.75%和P总输入量的96.64%~98.35%;其次为水层中带入的N、P,占N总输入量的7.14%~11.97%和P总输入量的0.39%~1.11%.N、P的支出主要为底泥积累,占N总支出量的39.88%~57.17%和P总支出量的35.69%~68.45%;其次为养殖生物收获N、P,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6.86%~32.24%和18.72%~33.55%;N的输出渗漏损失较大,水层积累较少,而P的输出水层积累较多,渗漏损失较少.(3)各处理比较,三元混养PLR3组N的利用率显著提高,比其它处理提高了9.95%~15.80%.综合养殖效果和各系统N、P利用率结果,在本研究条件下,蟹、虾、贝混养最优比例为三疣梭子蟹6 ind/m^2、凡纳滨对虾45 ind/m2、菲律宾蛤仔30~60 in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 N、P收支 围隔 三疣梭子蟹 凡纳滨对虾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泼洒和投喂芽孢杆菌对刺参生长以及消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相利 赵坤 +2 位作者 王军 阳钢 闫法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5,共8页
通过拌饵投喂和水体泼洒2种使用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编号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肠道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水体泼洒实验组芽孢杆菌使用量分别... 通过拌饵投喂和水体泼洒2种使用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编号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肠道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水体泼洒实验组芽孢杆菌使用量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以活菌量计),拌饵投喂实验组芽孢杆菌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且水体无芽孢杆菌泼洒组为对照组,整个实验持续56d。结果表明:(1)水体泼洒106 cfu·m-3和拌饵投喂109 cfu·kg-1的芽孢杆菌可以显著促进刺参的生长,并显著降低刺参体重变异系数(P<0.05)。(2)泼洒108 cfu·m-3芽孢杆菌实验组的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泼洒106和108 cfu·m-3芽孢杆菌实验组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投喂107 cfu·kg-1芽孢杆菌的实验组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和投喂109和1011cfu·kg-1芽孢杆菌的实验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水体泼洒芽孢杆菌则显著提高刺参体腔液LSZ活性(P<0.05),但对SOD活性影响不大(P>0.05)。1010cfu·m-3芽孢杆菌泼洒浓度可以显著增强刺参体腔液AKP和ACP活性(P<0.05)。而投喂109和1011cfu·kg-1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P<0.05)。可以看出,芽孢杆菌BC-01以饵料添加方式对刺参体腔液免疫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优于水体泼洒。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1拌饵添加的适宜浓度为109 cfu·kg-1,对刺参的生长、消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芽孢杆菌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蟹虾贝混养池塘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瑞娟 田相利 +3 位作者 董双林 张凯 阳钢 闫法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35-544,共10页
应用BIOLOG生态微板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包括三疣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分别与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以三疣梭子蟹单养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生态系统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在... 应用BIOLOG生态微板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包括三疣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分别与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以三疣梭子蟹单养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生态系统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在整个养殖期间表现出动态变化趋势,对底物碳源的利用数量和利用强度也具有较大差异。(1)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和中国明对虾混养系统中水体中细菌群落代谢活性逐渐增强,而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则逐渐降低。试验后期,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而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底泥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显著高于单养模式,中国明对虾混养系统则显著低于单养系统。(2)不同混养系统水体和底泥细菌群落对碳源种类利用差异随时间分化显著。试验后期,中国明对虾混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中底泥细菌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总体上均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P<0.05)。(3)水体细菌群落功能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试验后期出现显著差异(P<0.05),McIntosh指数则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3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P<0.05);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底泥细菌群落功能McIntosh指数随时间呈显著升高趋势,而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却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试验后期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单养模式(P<0.05)。混养凡纳滨对虾可能更有助于对混养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和飞 王志忠 +5 位作者 卢红 于振海 闫法军 许国晶 朱永安 王新军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建立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显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回归分析,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排除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28.06+5.43X2+2.43X4。拟合度检验表明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头胸甲宽是影响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在对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以体质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选育时,可以头胸甲宽(X2)为主要间接选择指标,第三步足长节长(X4)为辅进行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虾生态养殖池塘系统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研究
9
作者 刘峰 董佩谕 +2 位作者 高云芳 朱永安 闫法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为研究生态养殖对池塘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影响,采用陆基网式围隔,设置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密度:10、15 ind./m^(2))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密度:0、2、4、8 ind./m^(2))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结果表明... 为研究生态养殖对池塘氮磷收支、赋存与分布特征影响,采用陆基网式围隔,设置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密度:10、15 ind./m^(2))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密度:0、2、4、8 ind./m^(2))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结果表明:收获各组刺参个体重、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虾个体重、成活率均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换水是系统氮磷收支主要途径。水层、刚毛藻、渗漏、底质积累、参、虾、吸附等收支都相对较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系统水环境氮磷负荷量分别为N-0.7 g/m^(2)、P-0.5 g/m^(2)。系统沉积物氮磷含量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其中总氮(TN)、铵态氮(NH_(4)^(+)-N)、总磷(TP)、有机态磷(简称O-P)含量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5月、11月低,7月、9月高。特征性磷季节性变化趋势和垂直分布趋势较复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特征性磷的赋存和分布与TP、TN、NH4+-N含量密切相关。初步揭示出不投喂参虾生态养殖系统氮磷变化规律,以期为海水绿色生态养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虾生态养殖 氮磷收支 沉积物 氮磷赋存和分布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
10
作者 徐婵 刘峰 +5 位作者 李娴 董俊 苗静 高云芳 董文 闫法军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2,共7页
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设置4个不同河蟹养殖密度(0、0.45、0.68、0.90ind/m^(2))的稻蟹共作试验,测定其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为盐碱地稻蟹共作生态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试验期间水体温度(T)... 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设置4个不同河蟹养殖密度(0、0.45、0.68、0.90ind/m^(2))的稻蟹共作试验,测定其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为盐碱地稻蟹共作生态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试验期间水体温度(T)、溶氧(DO)、总氮(TN)与总磷(TP)等指标先高后低,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不同河蟹养殖密度间水体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能与河蟹养殖密度相对养殖稻田面积明显较小有关;稻蟹共作系统水质氮磷年平均值含量显著低于水稻单作,高于河蟹池塘单养,但共作系统氮磷吸收能力相对最高;底栖生物检测仅发现水丝蚓、摇蚊幼虫、圆田螺3种,这与黄河三角洲的砂石底质有关,其生物量与水体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水体PO_(4)^(3-)-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改良盐碱地稻蟹共作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水质 底栖生物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台地区克氏原螯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及曲线拟合
11
作者 姜燕 曹振杰 +5 位作者 和飞 闫法军 臧金梁 吴君 王秉利 徐海强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47-359,共13页
【目的】明确山东鱼台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成虾的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开展研究。本文测量了195尾体质量≥15 g的克氏原螯虾的体质量及其12个形态性状数据,研究... 【目的】明确山东鱼台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成虾的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开展研究。本文测量了195尾体质量≥15 g的克氏原螯虾的体质量及其12个形态性状数据,研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构建主要影响性状与体质量的拟合曲线。【结果】影响雌性群体体质量的主要性状是全长(X_(2))、头胸甲宽(X_(7))、螯钳宽(X_(5))和尾节宽(X_(10));影响雄性群体体质量的主要性状是螯钳宽、头胸甲长(X_(6))和头胸甲宽;影响混合群体体质量的主要性状是全长、螯钳宽和头胸甲宽。以显著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方程,雌性群体:yfemale=−29.103+0.169X_(2)+1.018X_(7)+0.694X_(5)+0.561X_(10)(R^(2)=0.856);雄性群体:y_(male)=−38.973+1.243X_(5)+0.209X_(6)+1.882X_(7)(R^(2)=0.918);混合群体:y_(mixed)=−48.475+0.395X_(2)+1.368X_(5)+0.97X_(7)(R^(2)=0.932)。鱼台地区克氏原螯虾主要形态性状和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拟合曲线模型以二项式为主;混合群体中头胸甲宽和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拟合曲线模型是幂函数;雌性群体中螯钳宽和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拟合曲线是指数函数。不同群体曲线模型类型不完全相同。【结论】在基于体质量对鱼台地区克氏原螯虾选育中,建议雄性群体以头胸甲宽为主要参考性状,螯钳宽和头胸甲长为辅助参考性状;雌性群体以头胸甲宽为主要参考性状,螯钳宽、全长和尾节宽尾为辅助参考性状;混合群体中以螯钳宽为主要参考性状,头胸甲宽和全长为辅助参考性状。鱼台地区克氏原螯虾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拟合曲线模型以二项式为主。【意义】本研究结果为克氏原螯虾的遗传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曲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平湖鲢鳙蟹生态渔业模式构建及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云芳 刘峰 +8 位作者 赵金山 闫法军 董俊 李娴 贺志鹏 董文 冷春梅 侯召伟 朱永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78,共8页
为探讨东平湖生态渔业模式及环境效应,采用陆基网围实验方法,分别设置4个鲢鳙、3个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研究不投喂网围综合养殖系统鲢鳙蟹生长、沉积物碳氮磷(STC、STN、STP)积累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1)本实验... 为探讨东平湖生态渔业模式及环境效应,采用陆基网围实验方法,分别设置4个鲢鳙、3个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不同放养密度组合,研究不投喂网围综合养殖系统鲢鳙蟹生长、沉积物碳氮磷(STC、STN、STP)积累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1)本实验条件下鲢鳙、河蟹最佳生长密度分别为0.35 ind/m^(2)、0.30 ind/m^(2)。随鲢鳙放养密度增大,鲢鳙平均体重和成活率显著降低、数量和产量显著上升;随河蟹放养密度增大,鲢鳙平均成活率、数量和产量略有降低,组间差异不显著;河蟹平均体重、数量和产量与鲢鳙、河蟹放养密度均无明显关系,成活率随河蟹放养密度增大显著降低,随鲢鳙放养密度增大略有降低,差异不显著;(2)与生产实践相比,实验E1组收获河蟹成活率提高60.7%、产量提高47.1%、体重降低9.22%,H2组收获鲢鳙成活率、产量、体重平均值分别降低了46.4%、51.8%、8.3%,饵料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3)系统STC、STN、STP净化平均值分别为(12.02±7.43)mg/g、(0.76±0.42)mg/g、(0.25±0.10)mg/g,STC净化平均值与鲢鳙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鲢鳙体重呈显著负相关;STN净化平均值与鲢鳙体重呈显著负相关。(4)每公顷网围能移除水体C 632.07 kg、N 97.09 kg、P 22.74 kg。综上所述,东平湖鲢鳙蟹生态渔业模式兼具生产和生态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平湖 鲢鳙-中华绒螯蟹 生态渔业模式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蟾蜍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和飞 朱永安 +5 位作者 于振海 闫法军 卢红 郑玉珍 马汝芳 陈有光 《河北渔业》 2021年第9期23-26,46,共5页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资源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数量锐减,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的现状。本文对养殖历史和产业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资源保护措施有待加强、产品加工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养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及缺乏养殖加工规范...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资源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数量锐减,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的现状。本文对养殖历史和产业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资源保护措施有待加强、产品加工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养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及缺乏养殖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技术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科学监测,强化宣传保护,科学增殖放流,加大科研投入,进行种质资源及人工繁殖研究,提高蟾蜍及其制品加工利用广度和科技含量及引导合法养殖,扩大养殖产业规模等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资源现状 养殖现状 问题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2
14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1 位作者 董双林 阳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99-1505,共7页
利用Biolog技术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刺参池塘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和单类碳源的利用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利用Biolog技术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刺参池塘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和单类碳源的利用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刺参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方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有10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羧酸、氨基酸和胺.刺参池塘水体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McIntosh、Simpson和S-E均匀度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但不同指数之间的变化有较大差异.RDA分析表明,TP、NO3--N、TN和PO43--P是影响刺参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季节变化 BIOLOG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刺参池塘
原文传递
芽孢杆菌水体泼洒对刺参体内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文君 阳钢 +3 位作者 田相利 王军 闫法军 董双林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71,共13页
研究了泼洒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的影响,并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水体和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芽孢杆菌的泼洒浓度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分别命名为BC6、BC8和BC10),每7... 研究了泼洒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的影响,并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水体和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芽孢杆菌的泼洒浓度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分别命名为BC6、BC8和BC10),每7d全量换水1次,以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为对照组2(CT2)。另外设置每隔3d全量换水1次的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作为对照组1(CT1)。8周的养殖实验表明,BC6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2个对照组(P<0.05),BC8和BC10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CT1(P<0.05)。而BC6和BC8处理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T1和CT2处理组(P<0.05)。研究发现,刺参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各处理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蜡样芽孢杆菌未能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优势菌群。刺参肠道内含物中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黄杆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以BC8和BC10处理组之间的相似度最高。芽孢杆菌纲(Bacilli)细菌在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内含物中成为优势菌群,并在BC6处理组成为第一优势菌群,而相对于CT2对照组,拟杆菌纲细菌相对丰度在3个处理组中显著下降。刺参肠道固定菌群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相对于对照组CT1和CT2,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γ-变形菌纲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CT2,BC6和BC8处理组中芽孢杆菌成为第一优势菌群。黄杆菌纲细菌比例随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本研究表明,水体中泼洒该芽孢杆菌制剂对水体和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泼洒浓度下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刺参 细菌群落结构 PCR-DGGE
原文传递
两株低温益生菌的包埋法固定化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卫东 武心华 +3 位作者 田相利 董双林 闫法军 王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4,共10页
本研究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并添加沸石粉、碳源,对2株分离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有机物降解菌(菌株编号分别为CD、DB11)的包埋法固定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比较了固定化后有机物降解菌及不... 本研究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并添加沸石粉、碳源,对2株分离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有机物降解菌(菌株编号分别为CD、DB11)的包埋法固定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比较了固定化后有机物降解菌及不同形式细菌制剂对主要水质参数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在添加碳源后能显著提高菌体对COD、NH_4^+-N和NO_2^--N的降解率(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可溶性淀粉、细菌数量和沸石粉比例分别为12.5%、10~9cfu/g、1.5%时,固定化菌株CD对氨氮的降解率最高。与游离复合菌体相比,固定化复合菌对COD、NH_4^+-N和NO_2^--N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62.4%、65.5%、62.2%,降解率则分别提高了17.5%、13.0%和12.8%。向养殖废水中添加沸石粉吸附的菌剂后,对COD、NH_4^+-N、NO_2^--N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03%、8.89%、17.5%,添加固定化微生物小球菌剂后,对COD、NH_4^+-N、NO_2^--N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4.92%、18.54%和16.53%。因此,以PVA、SA作为载体添加沸石粉和碳源对菌体进行包埋的技术在刺参池塘养殖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修复实践中可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埋 碳源 COD 氨氮 亚硝氮
原文传递
草鱼池塘水体细菌群落对蓝藻源DOM的降解及其碳代谢特征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法军 张婧一 +5 位作者 刘峰 郑玉珍 陈有光 秦玉广 卢红 于振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79-3289,共11页
以水华发生草鱼养殖池塘为背景,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BIOLOG-ECO技术探讨了水体细菌群落对蓝藻源溶解性有机质(Algae-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DOM)的降解,并分析了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碳代谢特征变化.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 以水华发生草鱼养殖池塘为背景,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BIOLOG-ECO技术探讨了水体细菌群落对蓝藻源溶解性有机质(Algae-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DOM)的降解,并分析了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碳代谢特征变化.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不同培养时期(0、12、36、60 h,分别记为B0、B12、B36、B60),A-DOM的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0~36 h,240~280 nm处吸光度),其相对含量(以α_((280))表征)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而分子量(E2/E3)和芳香性程度(SUVA254)逐渐增大(p<0.05),这些揭示了细菌群落对A-DOM的显著降解作用.降解过程中,水体pH及DOC、TN、TP、NO^(-)_(3)、PO^(3-)_(4)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NH^(+)_(4)、NO^(-)_(2)浓度则呈显著升高(p<0.05);细菌群落碳代谢能力及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及McIntosh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其中对糖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变化显著(p<0.05);PCA分析进一步表明,细菌群落碳代谢方式存在差异且主要表现在B0、B12、B36之间;相关性Heatmap图及RDA分析显示,细菌群落对A-DOM的降解利用与其碳代谢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且DOC和pH是影响群落代谢功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认为,草鱼养殖水体细菌群落能有效降解利用A-DOM,降解过程中群落碳代谢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主要受水体pH及A-DOM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 蓝藻源溶解性有机质 生物降解 BIOLOG-ECO 紫外-可见光谱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稻蟹种养系统中华绒螯蟹食物源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苗静 刘峰 +5 位作者 闫法军 李娴 董俊 朱永安 王新军 董晓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9-1496,共8页
为探讨盐碱地稻蟹种养系统中华绒螯蟹食物源构成,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采集稻田中华绒螯蟹及其所有可能食物来源样品,包括植物(伊乐藻、菹草、金鱼藻、浮萍、水稻茎叶、稻谷)、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 为探讨盐碱地稻蟹种养系统中华绒螯蟹食物源构成,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采集稻田中华绒螯蟹及其所有可能食物来源样品,包括植物(伊乐藻、菹草、金鱼藻、浮萍、水稻茎叶、稻谷)、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配合饲料、玉米粕),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其在中华绒螯蟹食物组成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食物源样品δ^(13)C值范围为-30.09‰~-11.24‰,δ^(15)N值范围为0.03‰~12.78‰,不同食物源δ^(13)C和δ^(15)N值呈现明显差异。中华绒螯蟹肌肉中δ^(13)C值变化范围为-24.61‰~-20.08‰,δ^(15)N值变化范围为4.74‰~9.21‰,表明稻蟹种养系统中华绒螯蟹食物来源较丰富。养殖期间各食源贡献率为植物(46.7%~57.1%)>动物(21.5%~24.5%)>人工饲料(10.9%~21.3%)>有机碎屑(7.1%~7.9%)。可见,盐碱地稻田系统天然饵料基本能够满足中华绒螯蟹摄食需求,即使本试验投喂非动物性人工饵料,也未改变中华绒螯蟹主要食源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稻蟹种养系统 稳定同位素 中华绒螯蟹 食物源
原文传递
东平湖草鱼-中华绒螯蟹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峰 董俊 +5 位作者 李娴 朱永安 闫法军 杨凤梅 董文 刘东敏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近年来,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菹草疯长及其腐败给湖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采用不投喂方式,对比研究了东平湖草鱼-中华绒螯蟹不同复合养殖模式下鱼、蟹生长情况及其对底质碳(C)、氮(N)、磷(P)营养盐含量的影响,来筛选适宜东... 近年来,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菹草疯长及其腐败给湖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采用不投喂方式,对比研究了东平湖草鱼-中华绒螯蟹不同复合养殖模式下鱼、蟹生长情况及其对底质碳(C)、氮(N)、磷(P)营养盐含量的影响,来筛选适宜东平湖的生态养殖模式。结果表明,草鱼的摄食作用能有效控制菹草生物量,减轻菹草腐败带来的底质污染;中华绒螯蟹在整个养殖期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减轻底质碳氮磷含量,达到"养底"目的;综合比较发现,C2E1(草鱼2 ind/m^2,中华绒螯蟹1 ind/m^2)为最佳生态养殖模式,鱼、蟹生长状况最优,可生产草鱼31037.04 Kg/ha,中华绒螯蟹359.94Kg/ha,同时每产出1 t草鱼可从环境中带走129.43 Kg的C、27.83 Kg的N及3.30 Kg的P,每产出1 t中华绒螯蟹可从环境中带走121.51 Kg的C、17.22 Kg的N及1.89 Kg的P,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养殖模式 草鱼 中华绒螯蟹 菹草 底质 东平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