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5例大动脉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根凯 孙凌云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3-413,共1页
关键词 大动脉炎 临床分析 炎性疾病 非特异性 病变部位 动脉扩张 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3例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根凯 钱捷 +2 位作者 曹海霞 顾志峰 达展云 《交通医学》 2011年第3期291-292,294,共3页
目的:评价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益赛普治疗43例AS患者,25mg/次,每周2次,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 目的:评价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益赛普治疗43例AS患者,25mg/次,每周2次,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益赛普治疗后患者的脊柱痛与夜间痛程度均改善,指地距、BASDAI、BASFI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时达到ASAS20、ASAS50、ASAS70和BASDAI50改善的患者分别为39例(90.7%)、29例(67.4%)、23例(53.5%)和32例(74.4%)。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反应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益赛普治疗AS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益赛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赛普联合得宝松关节腔注射治疗类风湿难治性膝关节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郭根凯 达展云 +4 位作者 朱欣航 钱捷 曹海霞 陈媛媛 夏云飞 《交通医学》 2018年第6期572-573,575,共3页
目的:评价益赛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类风湿难治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益赛普联合得宝松关节腔注射治疗RA患者膝关节炎40例,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关... 目的:评价益赛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类风湿难治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益赛普联合得宝松关节腔注射治疗RA患者膝关节炎40例,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肿胀程度、压痛程度、关节痛VAS评分、PGA、MDGA、ESR及CRP评估指标。结果:关节腔注射益赛普和得宝松后的第2周末,患者的关节肿胀程度1.2±0.7分、压痛程度1.3±1.1分、关节痛VAS评分1.7±1.3分、PGA 2.3±1.5分、MDGA 2.2±1.6分、ESR 17.7±11.6 mm/h及CRP 11.5±8.7 mg/L;第4周末患者的关节肿胀程度1.5±0.9分、压痛程度1.2±1.3分、关节痛VAS评分1.8±1.5、PGA 2.2±1.7分、MDGA 2.4±1.5分、ESR 15.3±11.9 mm/h及CRP 12.2±9.2 mg/L。关节腔注射后关节肿胀程度、压痛程度、关节痛VAS评分、PGA、MDGA、ESR及CRP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赛普和得宝松联合膝关节腔注射是RA患者难治性膝关节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难治性膝关节炎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复方倍他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联合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效果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根凯 达展云 +3 位作者 朱欣航 钱捷 曹海霞 夏云飞 《交通医学》 2018年第4期361-362,365,共3页
目的:评价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联合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治疗AS患者72例,记录治疗前后患者PGA、脊柱痛VAS、夜间痛VAS、枕墙距、扩胸度、Schober试验、指地距离、ESR... 目的:评价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联合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治疗AS患者72例,记录治疗前后患者PGA、脊柱痛VAS、夜间痛VAS、枕墙距、扩胸度、Schober试验、指地距离、ESR、CRP和BASDAI等评估指标。结果:联合治疗后患者PGA、脊柱痛VAS、夜间痛VAS、ESR、CRP、BASDAI在第4周即有改善,治疗8周时,与基线相比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24周和48周分别有41例(56.94%)和44例(61.11%)患者达到BASDAI50改善。6例(8.33%)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结论: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联合治疗AS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柳氮磺吡啶 来氟米特 沙利度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urg-Strauss综合征5例分析
5
作者 郭根凯 孙凌云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7-537,共1页
关键词 综合征 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 肉芽肿性血管炎 变应性 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5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6
作者 钱捷 达展云 +1 位作者 顾志峰 郭根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819-3823,3827,共6页
目的探讨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PD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该院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结合该院5例,国内外共报道PDD165例。国内报道的71例患者中,15例(21.1%)有反复挤压关节的病史,4... 目的探讨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PD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该院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结合该院5例,国内外共报道PDD165例。国内报道的71例患者中,15例(21.1%)有反复挤压关节的病史,4例(5.6%)有心理或精神症状,3例(4.2%)行组织学活检,18例(25.4%)曾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国外文献报道的94例患者中,34例(36.2%)有关节弹响等皮肤机械损伤,20例(21.3%)有心理或精神症状,74例(78 7%)行组织学检查。结论 PDD预后良好,反复挤压关节及心理或精神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只有充分认识该病才能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 强迫行为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3例疗效观察及其护理体会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霞 范凤燕 +1 位作者 郭根凯 达展云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153-154,共2页
强直性脊柱炎(AS)多见于青少年,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并可累及外周关节和关节外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晚期可出现脊柱强直,关节畸形等残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近来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AS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 强直性脊柱炎(AS)多见于青少年,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并可累及外周关节和关节外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晚期可出现脊柱强直,关节畸形等残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近来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AS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依那西普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钱捷 达展云 +2 位作者 朱欣航 顾志峰 郭根凯 《交通医学》 2014年第5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6例AS患者于0、2、6、12周给予英夫利西单抗(5 mg/kg)治疗。观察主要疗效指标:12周时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ASAS)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标准:12周时达到ASAS 50的患者比例,...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6例AS患者于0、2、6、12周给予英夫利西单抗(5 mg/kg)治疗。观察主要疗效指标:12周时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ASAS)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标准:12周时达到ASAS 50的患者比例,记录并分析患者0、2、6、12周时的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功能指数(BASFI)、患者总体评估指数(PGA)、夜间痛、脊柱痛、脊柱炎症、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2周时46例患者中有42例(91.3%)达到ASAS 20改善,27例(58.7%)达到ASAS 50改善。治疗2、6、12周时AS患者BASDAI、BASFI、PGA、脊柱炎症、夜间痛及脊柱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ESR、CRP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皮疹、消化道症状。结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AS能快速减轻患者疾病活动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AS患者的躯体运动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肿瘤坏死因子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对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根凯 梁军 +3 位作者 侯亚义 李慧 周康新 孙凌云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及SLE患者MSCs。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与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及SLE患者MSCs。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与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凋亡及表面标志表达,3H掺入法检测B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结果:①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增殖(4307±308)cpm较单纯B细胞培养组(7059±346)cpm降低(P〈0.05);②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凋亡率(14±7)%低于单纯B细胞培养组(25±8)%(P〈0.05);③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53±5)%较单纯B细胞培养组(66±10)%低(P〈0.05);④与MSCs共培养后,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较单纯B细胞培养显著减少(P〈0.05);⑤B细胞+狼疮MSCs共培养组与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比较,B细胞增殖、凋亡、CD86表达和Ig分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s在体外对B细胞有抑制作用,SLE患者骨髓MSCs与正常MSCs相比,对B细胞的表面刺激分子表达、增殖、Ig分泌有相似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B淋巴细胞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细胞增殖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B细胞异常及靶向治疗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根凯 孙凌云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以多脏器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免疫学特征是多克隆B淋巴细胞活化、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目前研究认为B细胞不仅是抗体分泌细胞的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以多脏器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免疫学特征是多克隆B淋巴细胞活化、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目前研究认为B细胞不仅是抗体分泌细胞的前体细胞,还具有分泌细胞因子调节抗原提呈细胞和T细胞,参与次级淋巴器官的发育和生发中心形成等生物学功能,B细胞生物学异常可导致SLE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生,针对B细胞的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本文将从SLE患者的B细胞异常及靶向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靶向治疗 B细胞 抗体分泌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患者 淋巴细胞活化 细胞因子释放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根凯 孙凌云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501-503,共3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用来治疗多种自身免疫病(AD),至2005年底已有近800例难治性AD患者接受了HSCT.目前欧美正在进行HSCT治疗AD的Ⅲ期临床研究。关于HSCT治疗AD的机制有很多假说.如“重建免疫系统”(reseting the immune sys...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用来治疗多种自身免疫病(AD),至2005年底已有近800例难治性AD患者接受了HSCT.目前欧美正在进行HSCT治疗AD的Ⅲ期临床研究。关于HSCT治疗AD的机制有很多假说.如“重建免疫系统”(reseting the immune system)、“逆转免疫时相”(turning back the immunological clock)、“减轻炎症负荷”(debulking of inflammatory load)。本文就近年来HSCT治疗AD的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多种自身免疫病 机制研究 INFLAMMATORY HSCT AD患者 Ⅲ期临床研究 CT治疗 免疫系统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钱捷 达展云 +1 位作者 顾志峰 郭根凯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6-758,共3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以急性发作和病情缓解交替为特点,SLE活动、尤其是肾脏疾病和感染是三大重要死亡原因。在1976年,Urowitz等描述了SLE死亡的双峰模式,即患者早期常死于SLE的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以急性发作和病情缓解交替为特点,SLE活动、尤其是肾脏疾病和感染是三大重要死亡原因。在1976年,Urowitz等描述了SLE死亡的双峰模式,即患者早期常死于SLE的活动和感染,后期常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早期诊断和更好的综合治疗,80%~90%的患者可以存活10年以上。然而,随着SLE患者生存期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预后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SLE患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死亡原因 早期诊断 急性发作
原文传递
补肾活血汤治疗IgA肾病 被引量:5
13
作者 达展云 郭根凯 +4 位作者 钱捷 施岚 刘霞 范亚平 钱桐荪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自拟方补肾活血汤对IgA肾病(IgAN)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57例,A组(20例)用补肾活血汤、B组(20例)用补肾活血汤加贝那普利、C组(17例)用贝那普利治疗;均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4-h... 目的探讨自拟方补肾活血汤对IgA肾病(IgAN)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57例,A组(20例)用补肾活血汤、B组(20例)用补肾活血汤加贝那普利、C组(17例)用贝那普利治疗;均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8周后,A、B、C组蛋白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0%、80.0%和76.5%,A、B组血尿治疗总有效率85.0%和95%,明显高于C组的47.1%(P<0.01);A、B两组尿FDP和尿NAG均明显下降(P<0.01、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对IgAN具有治疗作用,尤其在治疗IgAN血尿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贝那普利。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尿中FD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汤 IGA肾病 贝那普利
原文传递
膜型狼疮肾炎中NEPH1与Nephrin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达展云 施岚 +5 位作者 郭根凯 钱捷 顾志峰 曹海霞 李大勇 范亚平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88-591,657,共5页
目的 研究肾小球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1和Nephrin在膜型狼疮肾炎(V-LN)蛋白尿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V-LN 25例,18例同期住院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作对照,另取5例因肾脏肿瘤行一侧肾切除的远端相对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健康对照 检测尿... 目的 研究肾小球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1和Nephrin在膜型狼疮肾炎(V-LN)蛋白尿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V-LN 25例,18例同期住院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作对照,另取5例因肾脏肿瘤行一侧肾切除的远端相对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健康对照 检测尿常规、尿蛋白定量(24 h)、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清补体、尿补体(C3)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组病例肾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和NEPH1、Nephrin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PH1、Nephrin表达和分布的变化,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组病例尿蛋白定量(24 h)[(3.5±0.6)和(3.7±0.7)g]、血清白蛋白[(26±3)和(24±3)g/L]、血清肌酐[(108±9)和(102±8)μmol/L]、尿C3[(3.4±0.8)和(3.8±1.1)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LN组血清总胆固醇[(6.3±0.9)mmol/L]、甘油三酯[(2.0±0.3)mmol/L]、血清补体C3[(0.40±0.16)g/L]、C4[(0.05±0.02)g/L]均低于IMN组[分别为(9.2±1.3)、(3.7±0.5)mmol/L,(0.72±0.06)、(0.12±0.01)g/L](P〈0.05),而V-LN组尿红细胞和尿NAG(P〈0.05,P〈0.01)均高于IMN组 间接免疫荧光显示V-LN及IMN患者肾组织中NEPH1、Nephrin的表达均减弱,但V-LN组的表达减弱不如IMN组明显.结论 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1、Nephrin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LN蛋白尿的发生,其他机制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可能在V-LN蛋白尿的发生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蛋白尿 生物医学研究
原文传递
Heymann肾炎受体相关蛋白羧基端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对nephrin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达展云 范亚平 +4 位作者 施岚 钱捷 郭根凯 管青聪 陈桢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14-918,共5页
目的探讨Heymann肾炎(HN)受体相关蛋白(RAP)羧基端抗原决定簇在H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PCR及分子克隆技术,构建RAP全长和羧基端多肽的原核融合表达载体,表达融合蛋白,制备针对RAP全长和羧基端融合蛋白的抗血清,免疫荧光... 目的探讨Heymann肾炎(HN)受体相关蛋白(RAP)羧基端抗原决定簇在H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PCR及分子克隆技术,构建RAP全长和羧基端多肽的原核融合表达载体,表达融合蛋白,制备针对RAP全长和羧基端融合蛋白的抗血清,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在肾组织中的定位。利用该抗血清制备两种HN模型,测定24h尿蛋白定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nephrin表达和分布,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RAP1083/324,表达了RAP全长(相对分子质量,70×10^3)和羧基端(40×10^3)的融合蛋白,并制备了相应的抗血清,免疫荧光显示制备的两种抗血清均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高亲和性。利用两种抗血清成功制备了HN模型,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分别达(21.31±4.15)mg和(19.054±3.72)m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phrin在RAP324诱发的大鼠HN肾组织中表达较RAP1083嘲中减弱明显。结论Heymann肾炎RAP羧基端存在病理性抗原决定簇,能够诱发大鼠HN模型。nephrin在两种HN中表达减少,推测RAP作用机制与减少肾小球内nephri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YMANN肾炎 受体相关蛋白 羧基端 足细胞 NEPHRIN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林 达展云 +5 位作者 曹海霞 郭根凯 钱捷 顾志峰 朱欣航 王友华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871-2873,F0003,共4页
目的检测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T-Ⅰ)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表达及其在RA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9例炎症活动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和7例正常膝关节滑膜... 目的检测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T-Ⅰ)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表达及其在RA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9例炎症活动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和7例正常膝关节滑膜组织中β1,4-GalT-Ⅰ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75.8%的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检测到β1,4-GalT-Ⅰ。与正常膝关节组织相比,β1,4-GalT-Ⅰ在RA患者滑膜组织中表达增高(P<0.01),且与显微镜下炎症严重程度(r=0.68,P<0.01)和血沉(r=0.73,P<0.01)相关。结论 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β1,4-GalT-Ⅰ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β1 4-半乳糖基转移酶-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