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stin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郝永楠 赵伟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0-652,共3页
关键词 NESTIN 中间丝蛋白 神经干细胞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巢蛋白 一过性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缺血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韦云飞 赵伟佳 +2 位作者 郝永楠 程道宾 梁志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缺血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黄芪组;通过夹闭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黄芪组于建模前12 h及建模后1~10 d每天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 ml/kg);假手...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缺血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黄芪组;通过夹闭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黄芪组于建模前12 h及建模后1~10 d每天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 ml/kg);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模3 d、7 d、10 d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巢蛋白(Nestin)及其与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共同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黄芪组Nestin阳性细胞数显著增高(均P<0.05);黄芪组各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黄芪组各时间点Nestin-GFAP及Nestin-MAP2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5)。(3)对照组和黄芪组各时间点Nestin-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Nestin-MAP2阳性细胞数(均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促进脑组织Nestin表达,并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且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黄芪注射液 巢蛋白 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基因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任丽 王玉凯 +3 位作者 李红芳 陈芸 郝永楠 徐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实验分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缺血后6h、24h、48h、72h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实验分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缺血后6h、24h、48h、72h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荧光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AQP4表达无变化。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AQP4表达上调,缺血48~72h变化最显著。相同时间点常温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AQP4的表达上调比亚低温组明显,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条件下AQP4表达下调、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水肿程度减轻。亚低温可能通过下调AQP4表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缺血性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缺血 AQP4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红芳 张爱梅 +4 位作者 李宪章 郝永楠 宋莉 杨鹏 张爱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4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对近年来4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出血后2~3周进...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对近年来4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出血后2~3周进行DSA复查,分析其阴性结果及原因。结果 DSA阴性组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高血压诱因与DSA阳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首次DSA阴性患者2~3周后行DSA复查,6例诊断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14例中,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0例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对首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的SAH病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过程及预后相对良性,可不必重复造影。其余患者均应在2~3周后行DSA或CTA、MRA复查,甚至手术探查,预后相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 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脑炎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红芳 吕占云 +2 位作者 齐子友 郝永楠 张爱梅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1,LGI1)抗体阳性边缘叶脑炎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近期收治的1例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性回顾,进而对该患者的... 目的探讨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1,LGI1)抗体阳性边缘叶脑炎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近期收治的1例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性回顾,进而对该患者的整个诊治过程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及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抵抗,颅脑MRI提示双侧颞叶内侧异常信号,血和脑脊液检测显示LGI1抗体阳性。经激素冲击治疗,效果良好,后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达到临床痊愈。结论 LGI1抗体脑炎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明确诊断,对患者早期正确诊断并及时开展免疫干预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 边缘叶脑炎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NMDA受体脑炎伴发卵巢囊肿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徐鹏 李红芳 +7 位作者 尹海燕 陈芸 马金凤 郝永楠 齐子有 刘丽霞 张爱梅 宋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8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anti-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脑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减少后遗症。方法:对我院诊治的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此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经验。结果:...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anti-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脑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减少后遗症。方法:对我院诊治的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此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经验。结果:患者因"言语混乱15天,意识不清1天"收入我院。行脑脊液及血液检查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较之前显著改善,且任何的后遗症均未留下。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比较低,我们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MDA受体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 糖皮质激素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职卒中救治团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丽霞 于香利 +4 位作者 张朋 李道静 齐子有 郝永楠 张爱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67-675,共9页
目的探讨专职卒中救治团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卒中绿色通道给予静脉溶栓和介入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0月5月31日即... 目的探讨专职卒中救治团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卒中绿色通道给予静脉溶栓和介入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0月5月31日即专职卒中救治团队成立前的2年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355例及介入取栓患者85例;2020年6月1日开始成立专职卒中救治团队,由脑血管病专业方向的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急诊护士及神经内外科护士组成,有全职科主任和护士长,独立的病房,专门收治需静脉溶栓和(或)介入取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以自成立专职卒中救治团队至2022年5月31日2年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757例及介入取栓患者277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率、就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DNT)、就诊至介入取栓股动脉穿刺时间(DPT)、DNT≤60 min达标率、DPT≤90 min达标率、静脉溶栓并发症发生率、介入取栓并发症发生率、介入取栓患者住院病死率、介入取栓血管再通率等。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355例,同期首诊的发病14 d内住院脑梗死患者为5877例,静脉溶栓率为6.0%;观察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为757例,同期首诊的发病14 d内住院脑梗死患者为7306例,静脉溶栓率为10.4%;观察组静脉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826,P<0.01)。观察组静脉溶栓DNT为(44±23)min,较对照组DNT[(55±25)min]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6,P<0.01);对照组DNT≤60 min达标率为51.5%(183/355),观察组DNT≤60 min达标率为69.4%(525/7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4,P<0.01)。对照组静脉溶栓发生并发症共15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8例,尿道出血2例,舌体出血2例,口唇肿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观察组静脉溶栓并发症共21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消化道出血15例,尿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观察组静脉溶栓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8,P<0.01)。观察组介入取栓DPT为(86±30)min,较对照组DPT[(96±27)min]有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4,P<0.01);对照组DPT≤90 min达标率为40.0%(34/85),观察组DPT≤90 min达标率为50.9%(141/2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2,P<0.01)。对照组介入取栓并发症共发生7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动脉夹层1例和血管再栓塞1例,发生率为8.2%;观察组介入取栓并发症共发生9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动脉夹层1例、再灌注损伤1例和血管再栓塞1例,发生率为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1,P<0.01)。观察组介入取栓治疗患者病死率为2.5%(7/277),低于对照组病死率5.9%(5/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2,P<0.01);观察组介入取栓血管再通率为93.9%(260/277),高于对照组介入取栓再通率[85.9%(7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6,P<0.01)。结论专职卒中救治团队能有效地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DNT、DPT,并降低介入取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患者住院病死率,提高介入取栓血管再通率,提高急性脑梗死救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救治团队 卒中绿色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合并多灶性隐源性脑梗死影像学特点
8
作者 刘丽霞 郝永楠 +2 位作者 李红芳 张来忠 张爱梅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332-334,339,共4页
目的通过对影像学表现为多灶性多血管分布区隐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癌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3例影像学表现典型的急性多灶性多血管分布区隐源性脑梗死合并癌症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对影像学表现为多灶性多血管分布区隐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癌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3例影像学表现典型的急性多灶性多血管分布区隐源性脑梗死合并癌症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脑梗死患者均无脑血管病常见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小血管性等),头部MRI显示为多灶性多血管分布区脑梗死,伴D-二聚体异常增高和肿瘤标记物增高。3例患者均在入院前近期或入院后检查出有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2例、胃癌1例。结论当急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多灶性多血管分布区脑梗死时,要高度警惕存在癌症的可能,应积极完善D-二聚体、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脑梗死 癌症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爱梅 郝永楠 +3 位作者 宋莉 胡铭 李宪章 张来忠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97-598,共2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少见疾病,近年来逐渐被大家认识。但有关其DSA表现国内外研究较少,我们最近诊断了1例患者,并2次行DSA检查,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DSA表现 DSA检查 少见疾病 国内外
原文传递
青年人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10
作者 王远青 李宪章 +4 位作者 张爱梅 张来忠 胡铭 李相元 郝永楠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4,共4页
青年人卒中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病因和危险因素相对于传统的老年人卒中更为复杂。文章针对该领域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病因学 危险因素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
11
作者 卓军 郝永楠 +4 位作者 周树虎 董燕 王琳 赵中庆 张俊湖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6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OCT检查的...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DSA和OCT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有症状组21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纤维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38.1%对77.78%;P=0.023),而斑块破裂(38.1%对5.56%;P=0.023)和巨噬细胞浸润(42.86%对11.11%;P=0.037)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破裂(优势比6.982,95%置信区间1.068~45.660;P=0.043)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6.480,95%置信区间1.009~41.625;P=0.049)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特征具有评价价值。斑块破裂和巨噬细胞浸润为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血清白蛋白与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卢浩 王斐 +3 位作者 郝永楠 杨冬旭 陈亚男 郭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3期168-17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和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HA)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EMT)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和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HA)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EMT)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卒中科接受EM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基线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参数和临床转归。HA定义为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35 g/L,转归不良定义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应用多变量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男性126例(71.19%),中位年龄66岁。39例(22.03%)存在HA,119例(67.23%)转归不良。HA组肺部感染构成比显著高于非HA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较低(优势比4.102,95%置信区间1.316~16.451;P=0.028)、术后神经功能恶化(优势比6.326,95%置信区间1.263~48.318;P=0.042)和肺部感染(优势比5.873,95%置信区间1.028~24.452;P=0.018)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结论HA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血清白蛋白较低、术后神经功能恶化和肺部感染是EM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血清白蛋白 低蛋白血症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危险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
13
作者 卢浩 郭强 +4 位作者 郝永楠 杨冬旭 陈亚男 朱治 李雪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0期721-727,共7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后发生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 HA)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后发生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 HA)的危险因素及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3年4月31日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卒中科首次确诊为前循环LVO-AIS并急诊行EMT的患者。根据术后(6~8 d)首次复查血清白蛋白, 将患者分为HA组(<35 g/L)和非HA组(≥35 g/L)。根据EMT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EMT后HA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4例患者, 男性107例(74.30%), 年龄中位数64岁(四分位数间距56~71岁);HA组50例(34.72%), 非HA组94例(65.28%);转归良好组60例(41.67%), 转归不良组84例(58.3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61,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4~1.111;P=0.011]和肺部感染(OR 5.136, 95%CI 1.917~13.760;P=0.001)是HA的独立危险因素;HA(OR 4.345, 95%CI 1.367~13.814;P=0.013)、肺炎(OR 5.113, 95%CI 1.217~12.528;P=0.026)和发病至再灌注时间(OR 5.473, 95%CI 1.090~16.005;P=0.038)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肺部感染是LVO-AIS患者EMT后发生HA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且HA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血栓切除术 血清白蛋白 低白蛋白血症 危险因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