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设计空间法优化藤茶中降脂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1
作者 赵楠星 袁芳 +3 位作者 杨杭艳 夏旭东 叶松霖 陈秋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藤茶的提取工艺,确定关键的工艺参数及其范围,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关键成分对血脂紊乱的作用机制。选取二氢杨梅素(dyhidromyricetin,DMY)、杨梅苷(myricitrin,MYT)、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及杨梅素(myrice...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藤茶的提取工艺,确定关键的工艺参数及其范围,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关键成分对血脂紊乱的作用机制。选取二氢杨梅素(dyhidromyricetin,DMY)、杨梅苷(myricitrin,MYT)、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及杨梅素(myricetin,MYE)作为指标性成分,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进行Box-Behnken 2因素4水平实验设计,采取多指标叠加法,用于优化模块Graphical选项进行设计空间构造,并对空间内外的点进行验证。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次数2次,每次提取20min,加溶媒倍数为11.5倍,乙醇体积分数为50%。在此工艺条件下,DMY、MYT、AST、MYE含量均值分别为443.5、125.8、1.9、2.5μg·mg-1,干膏率均值为28.1%。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DMY、MYT、AST和MYE共88个关键靶点共同参与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TP53、RELA和STAT3等为关键靶点,KEGG富集通路显示关键靶点参与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TNF等信号通路。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后续藤茶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关键成分 提取工艺优化 设计空间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孔红铭 叶嘉昕 +4 位作者 赵雅婷 赵楠星 夏旭东 戚向阳 陈秋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36-2446,共11页
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用于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Venny 2.1.0、DAVID等数据库检索枇杷叶与Ⅱ型糖尿病的共同靶点,绘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进行... 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用于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Venny 2.1.0、DAVID等数据库检索枇杷叶与Ⅱ型糖尿病的共同靶点,绘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TCMSP数据库收集得到19种活性成分和294个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数据库得到89个Ⅱ型糖尿病与枇杷叶活性成分的交集靶点,对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10个活性物质,进而构建了“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研究发现,枇杷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对脂多糖反应和上皮细胞增殖等来调控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蛋白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对Ⅱ型糖尿病发挥调节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结合能均小于-9.0 kcal·mol^(-1),具有非常强烈的结合活性。通过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得EGCG、槲皮素、山奈酚等7个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11~80.04μmol·L^(-1),抑制效果均优于阿卡波糖,可作为高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结果为开发降血糖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叶 Ⅱ型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枇杷叶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被引量:1
3
作者 孔红铭 赵楠星 +4 位作者 夏旭东 袁芳 曹少谦 戚向阳 陈秋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1209,共9页
为快速筛选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提取物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本研究基于组效分析法探究有效组分与酶抑制活性间的关系,揭示其关键活性组分。通过测定不同产地的枇杷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为快速筛选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提取物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本研究基于组效分析法探究有效组分与酶抑制活性间的关系,揭示其关键活性组分。通过测定不同产地的枇杷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0种提取物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IC_(50)值为1.31~2.65μg·mL^(-1),且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为81.98μg·mL^(-1)),其中产自陕西省汉中市的野生枇杷叶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佳,IC_(50)为1.31μg·mL^(-1),对α-葡萄糖苷酶呈竞争型抑制。10批样品的UPLC-MS特征指纹图谱中有16个共有峰,其中有6个共有峰的回归系数与抑制活性呈正相关,变量重要性较大,贡献度较高。通过与二级质谱、数据库及标准品比对,明确其中4个成分分别为科罗索酸、科罗索酸甲酯、奎宁酸和nerolido-3-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述4种活性成分与α-葡萄糖苷酶对接的结合能小于-6.0 kcal·mol^(-1),其中科罗索酸的结合能最低(-8.9 kcal·mol^(-1)),主要通过氢键作用于酶活性中心。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应用枇杷叶提取物开发降血糖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苷酶 抑制活性 谱效关系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合成生物学改善食品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孔红铭 赵楠星 陈秋平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第15期166-168,共3页
合成生物学也被称为“基因组炼金术”,是基于生物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融合,着眼于使用定制的基因组件对生物系统进行构建、设计和制造,从而产生人工创造的遗传线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测序和生物合成成本的下降,合成生物学将有... 合成生物学也被称为“基因组炼金术”,是基于生物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融合,着眼于使用定制的基因组件对生物系统进行构建、设计和制造,从而产生人工创造的遗传线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测序和生物合成成本的下降,合成生物学将有助于推动各领域的发展,包括生物医药、化学生产、食品质量监测和生物能源生产等。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启了生命科学新时代,经常被应用到食品质量安全及改良食品风味方面,有利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本文对食品生产中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食品营养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食品营养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