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轻瘫患者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杨刚 徐吉莉 +3 位作者 陈龙雯 黄红星 袁亚辉 赖贤良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15-119,共5页
目的分析轻瘫患者慢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血管内再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症状性慢性MCA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轻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 目的分析轻瘫患者慢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血管内再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症状性慢性MCA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轻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内再通效果,比较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肌力情况。结果24例症状性慢性MCA闭塞患者中,男17例(70.8%),女7例(29.2%);平均年龄(54.7±8.0)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6.5±17.3)d。23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b级]率为95.8%;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夹层及穿孔、新发脑梗死;发生高灌注综合征2例,其中高灌注引发症状性脑出血1例,头痛1例;术后随访90d未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术后90d,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术前和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90d与术前mRS评分、病变对侧上肢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d,患者病变对侧下肢肌力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再通能降低MCA慢性闭塞轻瘫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TIA复发,并为患肢肌力恢复提供良好的灌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大脑中动脉闭塞 再通 轻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8套管越过抽吸技术治疗脑卒中急性串联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陈龙雯 范思静 +2 位作者 赖贤良 杨刚 付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25期61-65,共5页
目的探究4-6-8套管越过抽吸技术治疗脑卒中急性串联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丰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脑卒中急性串联闭塞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4-6-8套管越过抽吸技术治疗脑卒中急性串联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丰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脑卒中急性串联闭塞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技术组与抽吸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技术组基于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分类系统策略进行介入治疗,抽吸组采用4-6-8套管越过抽吸技术进行介入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量表评分)。结果治疗2 d后,对照组与技术组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抽吸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技术组,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抽吸组、技术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抽吸组低于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1年后,抽吸组与技术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d、6个月、1年、2年后,抽吸组、技术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6个月、2年后,抽吸组MMSE评分高于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与技术组Barthe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抽吸组Barthe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技术组,治疗2 d、1年、2年后,抽吸组、技术组Bar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抽吸组高于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6-8套管越过抽吸技术治疗脑卒中急性串联闭塞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与认知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串联闭塞病变 4-6-8套管 抽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例报道 被引量:5
3
作者 赖贤良 毛国华 +3 位作者 朱健明 宋书欣 高子云 祝新根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脑梗死是神经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1]。笔者在2014年初对1例基底动脉闭塞及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施行了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动脉 溶栓 支架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分析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赖贤良 邓志锋 +5 位作者 祝新根 毛国华 沈晓黎 郭华 宋书欣 江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34期4221-4222,共2页
目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内科保守治疗和去骨瓣减压治疗的疗效,探讨去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71例大面积脑梗死伴脑疝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时机、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组(晚期手术治疗组,21例)... 目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内科保守治疗和去骨瓣减压治疗的疗效,探讨去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71例大面积脑梗死伴脑疝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时机、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组(晚期手术治疗组,21例)、Ⅱ组(早期手术治疗组,29例)和Ⅲ组(保守治疗组,21例),以BI评分评定各组临床效果,观察1个月后各组病死率、6个月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Ⅰ组和Ⅱ组病死率明显低于Ⅲ组(P均<0.01),Ⅰ组和Ⅱ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Ⅰ组和Ⅲ组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Ⅱ组和Ⅰ组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伴脑疝患者病死率,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大面积脑梗死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皮层电刺激对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大鼠尼氏体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赖贤良 朱健民 +1 位作者 毛国华 祝新根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7-360,共4页
目的观察植入式皮层电刺激(CES)对脑梗死后尼氏体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CES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制作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MRI选取23只有皮层梗死的大鼠,随机分为皮层电刺激组(CES组,共13只)和无... 目的观察植入式皮层电刺激(CES)对脑梗死后尼氏体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CES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制作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MRI选取23只有皮层梗死的大鼠,随机分为皮层电刺激组(CES组,共13只)和无电刺激组(NS组,共10只)。植入电刺激器,CES组治疗14 d后终止电刺激治疗;NS组不施加电刺激。6周后处死动物,并取大脑梗死灶周边电刺激部位进行尼氏染色和GAP-4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系统进行分析,测量尼氏体占图片总面积的比例,GAP-43的阳性表达面积占图片总面积的比例。结果 CES组布满尼氏体,其着色较深,且数量较多,而NS组尼氏体部分脱失,有部分空白区域,着色淡浅,且数量较少,CES组尼氏体占图片总面积的比例明显高于NS组(P<0.01);CES组GAP-43的阳性表达区域较大,且着色深,而NS组的GAP-43阳性表达区域较小,且着色浅,CES组GAP-43的阳性表达区域占图片总面积的比例高于NS组(P<0.05)。结论 CES可增加脑梗死灶周边尼氏体和GAP-43的表达,提示CES可能是通过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元内尼氏体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轴突生长,重建神经网络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皮层电刺激 脑梗死 尼氏体 生长相关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入路选择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赖贤良 邓志锋 +5 位作者 毛国华 祝新根 沈晓黎 郭华 宋书欣 江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9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不同显微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以便临床更合理有效地选用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经CT、MRI及内分泌检查确诊的12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124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经颅入路手术切除肿...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不同显微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以便临床更合理有效地选用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经CT、MRI及内分泌检查确诊的12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124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经颅入路手术切除肿瘤29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肿瘤91例,4例分期采取了上述两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经颅入路手术全切除肿瘤19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肿瘤10例;复发6例,死亡1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全切除肿瘤74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肿瘤17例;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分期手术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可作为各类中小型腺瘤和多数大型腺瘤首选的治疗手段;对于大型垂体腺瘤,肿瘤向鞍上和颈内动脉两侧膨胀生长者采用经颅和/或二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赖贤良 邓志峰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8-20,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5例不同时期的原发性脑出血卒中患者(急性期38例、稳定期37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CD133/KDR+作为EPCs标记物,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5例不同时期的原发性脑出血卒中患者(急性期38例、稳定期37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CD133/KDR+作为EPCs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CD133/KDR+双标记细胞数量,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循环EPCs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外周循环EPCs数量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呈负相关(P<0.05或P<0.01);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能影响患者循环EPCs的水平(均P<0.05),而脑卒中家族史对循环EPCs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脑出血卒中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环EPCs水平与脑出血危险因素负相关,可作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危险度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祖细胞 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巯基乙醇诱导成年鼠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赖贤良 邓志锋 +4 位作者 汪泱 宋书欣 胡峰 袁铿 胡银英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β 巯基乙醇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神经细胞的可能性。为神经再生和诱导剂的筛选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并培养传至 3- 5代 ,诱导前 2 4h用含 1mmol /l的β 巯基乙醇及含 2 0 %的D... 目的 :探讨β 巯基乙醇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神经细胞的可能性。为神经再生和诱导剂的筛选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并培养传至 3- 5代 ,诱导前 2 4h用含 1mmol /l的β 巯基乙醇及含 2 0 %的DMEM培养液培养 ,再以含 5mmol /lβ 巯基乙醇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作诱导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NF、NSE及GFAP的表达。结果 :诱导后 1h ,部分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 ,6h后大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特征 ,而且NF、NSE等特异性抗体呈阳性表达 ,而GFAP抗体表达呈阴性。结论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巯基乙醇 诱导 成年鼠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细胞 分化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志华 邹振亮 +3 位作者 毛国华 赖贤良 祝新根 朱健明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962-2965,共4页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以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出血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作为测量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7 373例患者,其中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3 092例,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4 281例。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1.25,95%CI:1.12-1.40,P〈0.000 1)和再次出血率(OR=0.43,95%CI:0.28-0.66,P=0.000 1)均低于手术夹闭组;两组术后1年病死率(OR=1.13,95%CI:0.92-1.39,P=0.23)、血管痉挛发生率(OR=1.41,95%CI:0.99-2.02,P=0.06)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OR=0.66,95%CI:0.42-1.05,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相比手术夹闭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增加再次出血率,而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1年病死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手术夹闭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书欣 邓志锋 +2 位作者 汪泱 赖贤良 李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肌力、平衡力及空间学习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40只脑缺血2 h再灌注动物模型,再灌注24 h后对移植组(20只)移植异体BMSCs。采用抓绳实验、平衡木行走实验及水...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肌力、平衡力及空间学习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40只脑缺血2 h再灌注动物模型,再灌注24 h后对移植组(20只)移植异体BMSCs。采用抓绳实验、平衡木行走实验及水迷宫实验,在缺血再灌注后1周、2周、4周和12周时对大鼠肌力、平衡力及空间学习能力进行检测,观察BMSCs移植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脑缺血可导致大鼠肌力、平衡力及空间学习能力下降。缺血后随再灌注时间延长,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肌力、平衡力及空间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BMSCs移植可较显著地促进脑缺血大鼠肌力、平衡力及空间学习能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Sprague-Dawley 再灌注 间质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汪泱 邓志锋 +3 位作者 赖贤良 王共先 李明 宋书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采用阿魏酸钠对其进行诱导培养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 ,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采用阿魏酸钠对其进行诱导培养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 ,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养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丝蛋白 (NF)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 阿魏酸钠诱导培养 6 h后即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2 4 h后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 ,NF和 NSE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呈阳性表达。结论 初步证实阿魏酸钠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阿魏酸钠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区血管新生及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志锋 汪泱 +2 位作者 宋书欣 赖贤良 李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经颈动脉移植体外培养异体M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经颈动脉移植体外培养异体M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的新生血管、细胞增殖及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移植组比对照组缺血区皮层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阳性信号明显增强。(2)缺血区顶叶皮层、尾壳核、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均可见大量Nestin阳性细胞及BrdU阳性细胞,各时间段移植组两种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多。结论:MSC可能通过改善缺血区血运及促进缺血区神经前体细胞再生达到修复缺血区损伤组织,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 细胞增殖 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附五例报告) 被引量:14
13
作者 邓志锋 汪泱 +6 位作者 邓丽影 赖贤良 宋书欣 徐丽君 涂伟 郭华 汤爱萍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6期62-65,70,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5月,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脑卒中患者3例,脑外伤术后患者2例...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5月,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脑卒中患者3例,脑外伤术后患者2例)。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细胞悬液,在体外经过分离培养后,制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通过静脉输注方式移植脑内。结果:移植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院半年后随访,最长随访时间达2年。5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移植前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神志不清患者神志恢复,可按吩咐动作;4例患者肌力提高1-3个级别;失语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观察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功能缺损 脑卒中 颅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阿魏酸钠定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移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娄远蕾 涂伟 +4 位作者 汪泱 赖贤良 谢安 郭菲 邓志锋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阿魏酸钠定向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体内移植后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布状况。方法分离、培养人MSC,经阿魏酸钠定向诱导后用于移植。复制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组经... 目的探讨经阿魏酸钠定向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体内移植后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布状况。方法分离、培养人MSC,经阿魏酸钠定向诱导后用于移植。复制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组经股静脉注入诱导后CM-DiI标记的MSC,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周后取脑组织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存活及分布状况,同时检测神经元标志物NSE的表达。结果 MSC经阿魏酸钠诱导24h后,细胞逐渐圆缩并伸出突触,呈现神经细胞样形态,CD29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实验组大鼠脑内可见CM-DiI标记的MSC,主要分布在缺血侧损伤灶;同时可检测到细胞表面表达神经元标志物NSE。结论 MSC经阿魏酸钠诱导后向神经细胞分化,诱导分化的细胞能在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且主要分布在缺血侧损伤区,并仍保留已分化神经细胞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阿魏酸钠 定向诱导 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及其受体表达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和侵袭性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晓黎 邓志锋 +5 位作者 祝新根 毛国华 江峰 涂伟 赖贤良 程祖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受体KDR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和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结合鞍底硬脑膜病理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将肿瘤的侵袭程度分为4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RT-PCR检测VEGF及KDR的表达;采用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受体KDR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和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结合鞍底硬脑膜病理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将肿瘤的侵袭程度分为4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RT-PCR检测VEGF及KD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D31,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KD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而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主要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很少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随侵袭性程度的增加,VEGF和KDR蛋白、mRNA的表达相应增加,1级与0级、3级与2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级与2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和KDR高表达组MVD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 VEGF可能通过其受体KDR协同促进垂体腺瘤血管的生成刺激垂体腺瘤生长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志锋 汪泱 +3 位作者 赖贤良 李明 宋书欣 谢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的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hMSC,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倒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阿魏酸钠对传至3~6代的hMSC进行诱导培养,并以β-巯基...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的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hMSC,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倒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阿魏酸钠对传至3~6代的hMSC进行诱导培养,并以β-巯基乙醇作为对照,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养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丝蛋白(NF)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h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阿魏酸钠诱导培养后6 h即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4h后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NF和NSE呈阳性表达。结论hMSC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分化潜能;阿魏酸钠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hMSC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神经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细胞化学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丝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后小鼠海马区notch信号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潘长福 阮琼芳 +6 位作者 沈晓黎 涂伟 娄远蕾 匡助才 赖贤良 汪泱 邓志锋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观察脑外伤后小鼠海马区notch信号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复制闭合性脑外伤小鼠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外伤组,于伤后4h、1d、3d分别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伤后各时间点notch1、hes1mRNA的表达。结... 目的观察脑外伤后小鼠海马区notch信号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复制闭合性脑外伤小鼠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外伤组,于伤后4h、1d、3d分别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伤后各时间点notch1、hes1mRNA的表达。结果 (1)notch1 mRNA表达水平在伤后4h开始升高,1d时达到高峰,较对照组升高约6倍,3d时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高水平,较对照组升高2倍。(2)hes1 mRNA在伤后4h无明显变化,1d时达到高峰,较对照组升高3倍,3d时回落到正常水平。结论脑外伤后notch1和hes1 mRNA明显增高,提示notch信号被激活,可能与伤后NSCs增殖分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信号 神经干细胞 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对保障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超 赖贤良 潘银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38-3341,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与2012年1-6月收治的5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与2012年1-6月收治的5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中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均较之前降低,患者与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及GOS评分较之前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较对照组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术后康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临床路径 围手术期 患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定向诱导分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泱 邓志锋 +2 位作者 赖贤良 王共先 黄学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2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及其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条件。方法:采用Ficoll-paque(1.077g/ml)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hMSCs,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测定生长曲线;取传至3~6代的hMSCs,用阿魏酸钠对其...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及其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条件。方法:采用Ficoll-paque(1.077g/ml)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hMSCs,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测定生长曲线;取传至3~6代的hMSCs,用阿魏酸钠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并以β-巯基乙醇作对照观察诱导培养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在6h、1d、3d和7d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er acidprotein,GFA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hMSCs呈长梭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倍增时间约为72h。阿魏酸钠诱导培养后6h可见细胞形态明显变化,NSE和GFAP表达阳性。24h后诱导细胞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第3天,NSE和GFAP表达最高,分别为67±3.5%和39±1.8%。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分化潜能;阿魏酸钠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定向诱导 神经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志锋 汪泱 +3 位作者 宋书欣 李明 赖贤良 黄学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06-207,共2页
背景:骨髓细胞移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的治疗手段。同样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液循环的再建立,对于脑缺血区域受损而未死亡神经元的修复以及为植入的组织与细胞的成活和分化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自体骨髓... 背景:骨髓细胞移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的治疗手段。同样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液循环的再建立,对于脑缺血区域受损而未死亡神经元的修复以及为植入的组织与细胞的成活和分化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是否会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行血运重建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经颈动脉移植自体骨髓细胞对脑缺血区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4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江西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250~300g,清洁级。干预: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经颈动脉注入自体骨髓细胞。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经颈动脉注入自体骨髓细胞,对照组5只注入生理盐水。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微血管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状况。主要观察指标:微血管密度。F8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后大鼠在皮质缺血区的微血管密度为(159.15±40.4)血管数/mm2,明显较对照组大鼠(81.70±32.18)血管数/mm2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髓细胞移植组皮质缺血区可见很多散在的单个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骨髓细胞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