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袭性真菌感染对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
作者 谭若锟 邝晓敏 +2 位作者 曹慧春 肖志兵 彭华保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对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IFI早产儿及对照组12例健康早产儿的CD3^(+)、CD4^(+)、CD8^(+)、CD4^(+)/CD8^(+)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FI组的CD3^(+)、CD4^...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对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IFI早产儿及对照组12例健康早产儿的CD3^(+)、CD4^(+)、CD8^(+)、CD4^(+)/CD8^(+)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FI组的CD3^(+)、CD4^(+)、CD8^(+)、CD4^(+)/CD8^(+)初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项指标的复查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D3^(+)、CD4^(+)、CD8^(+)、CD4^(+)/CD8^(+)初始值水平对IFI早产儿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0.879、0.738、0.821,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75.0%)、83.3%(70.0%)、76.7%(65.0%)、91.7%(75.0%)。结论在IFI早产儿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或)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真菌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父母连带病耻感的质性研究
2
作者 黄凤枚 朱丽辉 +3 位作者 侯彰华 谭若锟 罗听薇 黄芳 《全科护理》 2024年第8期1553-1556,共4页
目的:了解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父母的连带病耻感,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及家庭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7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外科门诊复诊的15... 目的:了解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父母的连带病耻感,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及家庭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7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外科门诊复诊的15名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NVivo 10.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3类共9个主题,分别为病耻感现状(否定、自责与悲伤;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引发的焦虑;经济毒性;担忧孩子今后的学业、就业与婚姻);病耻感的来源(亲人、朋友、病友及医护人员);病耻感的应对方式(回避、积极应对)。结论:医护人员应对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父母的连带病耻感进行深入剖析了解,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同时呼吁社会以积极、适宜的方式关注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及其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闭锁 畸形 连带病耻感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谭若锟 彭华保 龚晓琴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21期157-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互动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51家基层医院为网络成员单位的互动型院前转运网络系统,同时不断完善网络体系。2006年1月~2011年12月转运... 目的探讨互动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51家基层医院为网络成员单位的互动型院前转运网络系统,同时不断完善网络体系。2006年1月~2011年12月转运新生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对转运新生儿例数、病种分布、转运途中及住院死亡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1月~2012年12月转运危重新生儿数逐年增加,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占同期住院人数的45.93%,第一阶段为39.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转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分别占同期转运新生儿的2.32%、7.21%,较第一阶段下降(分别为19.98%、11.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途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0.28%,低于第一阶段;其住院死亡78例,死亡率为3.70%,低于第一阶段,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互动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体系日趋成熟,基层网络医院和NICU网络中心的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院前网络体系提高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成功率和救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 转运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4
作者 谭若锟 谢志慧 +1 位作者 彭华保 谢月娥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5期803-805,共3页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VH)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早产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病房胎龄32~34周适于胎龄儿.出生后3d内完善头颅彩超检查,根据有无PV-IVH分为PV-IVH组和非PV-IVH组.分...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VH)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早产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病房胎龄32~34周适于胎龄儿.出生后3d内完善头颅彩超检查,根据有无PV-IVH分为PV-IVH组和非PV-IVH组.分别于生后1周、2周、4周清晨9:00采集外周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TSH值,分析不同组前后及组间FT3、FT4、TSH的水平变化.结果 生后1周PV-IVH组FT3、FT4水平均低于非PV-IVH组,TSH高于非PV-I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周,轻度组(I°~II°)71例,中-重度组(III°~IV°)21例.中-重度组FT3、FT4水平均低于轻度组,TSH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周PV-IVH组FT3水平低于非PV-IVH组,TSH水平高于非PV-I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4周PV-IVH组与非PV-IVH组FT3、F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PV-IVH后甲状腺功能水平降低,主要表现为FT3、FT4水平的下降,TSH水平的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甲状腺功能水平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产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H-IVH合并PVL的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
5
作者 谭若锟 谢志慧 +1 位作者 彭华保 谢月娥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4期2137-2138,共2页
目的探讨脑室周-脑室内出血(PVH-IVH)合并脑白质软化(PVL)的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住该院早产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病房的胎龄32~34周的适于胎龄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出生后4周依据头颅磁共振成像(... 目的探讨脑室周-脑室内出血(PVH-IVH)合并脑白质软化(PVL)的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住该院早产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病房的胎龄32~34周的适于胎龄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出生后4周依据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是否合并PVL将其分为PVL组和非PVL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于出生后1、4周清晨9:00采集外周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值,对比分析不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FT3、FT4、TSH的水平变化。结果 PVL组4周时FT3、FT4水平均较非PVL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水平高于非P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L组出生后1周时FT3、FT4水平均低于非PV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水平高于非P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VH-IVH是否好转及是否合并PVL与低甲状腺功能水平相关,提示动态检测PVH-IVH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判断和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脑出血 婴儿 早产 白质软化病 脑室周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6
作者 谭若锟 彭华保 +2 位作者 范楚平 曹媛媛 李云峰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1例甲型H1N1流感患儿(其中非危重组31例,危重组20例)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对照组25例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的IgA、IgG、IgM、C3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1例甲型H1N1流感患儿(其中非危重组31例,危重组20例)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对照组25例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的IgA、IgG、IgM、C3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非危重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血清IgA、IgG、C3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急性期血清IgA、IgG、C3水平低于非危重组急性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血清IgA、IgG、C3水平上升,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恢复期血清IgA、IgG、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危重组及对照组血清IgM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性有关,危重患儿表现为急性期血清IgA、IgG、C3水平降低,恢复期恢复正常,提示危重甲型H1N1患儿体液免疫抑制是暂时的、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骨密度变化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熊昕 谭若锟 +1 位作者 陈礼娟 欧阳向东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18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早产儿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BPD早产儿222例,其中胎龄24^(+1)~28周59例、胎龄28^(+1)~32周者173例,胎龄24^(+1)~28周患儿分为...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早产儿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BPD早产儿222例,其中胎龄24^(+1)~28周59例、胎龄28^(+1)~32周者173例,胎龄24^(+1)~28周患儿分为治疗A组32例与对照A组17例,胎龄28^(+1)~32周的患儿分为治疗B组97例、对照B组。治疗组(治疗A、B组)出生即刻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次,2次/天,15分钟/次。对照组(对照A、B组)进行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4、8、12周时采用超声骨质测定仪测量患儿左足跟部BMD(BMD4、BMD8、BMD12)。结果与BMD4比较,治疗组(治疗A、B组)及对照组(对照A、B组)BMD8、BMD12升高(P<0.05),与BMD8比较,治疗组(治疗A、B组)与对照组(对照A、B组)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A、B组)中治疗时长<2周与≥2周者BMD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BPD早产儿部BMD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早产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 雾化吸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粘质沙雷菌败血症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侯彰华 彭华保 +1 位作者 朱文军 谭若锟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粘质沙雷菌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敏情况。方法对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8例粘质沙雷菌感染新生儿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敏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儿胎龄为28~30.3周,出生体重... 目的探讨新生儿粘质沙雷菌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敏情况。方法对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8例粘质沙雷菌感染新生儿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敏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儿胎龄为28~30.3周,出生体重为800~1 552 g,所有对象均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侵袭性操作史,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暂停、腹胀、黄疸、发热等,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显著增高,血小板计数(PLT)下降明显,脑脊液(CSF)检查证实7例合并颅内感染,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未完善脑脊液检查。粘质沙雷菌对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耐药。最终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粘质沙雷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易发生院内严重新生儿感染,并发颅内感染几率高。对常用抗生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对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新生儿 粘质沙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HIE早产儿炎性因子、血气分析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周良芬 谭若锟 谭宁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低氧缺血性脑病(HIE)早产儿炎性因子、血气分析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16例HIE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照随机...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低氧缺血性脑病(HIE)早产儿炎性因子、血气分析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16例HIE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于出生后次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EPO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2w,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02)、pH值及血氧饱和度(SaO_(2))差异性,并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NBNA)、神经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差异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I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ICAM-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PaO_(2)、PaCO_(2)、pH值、SaO_(2)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PaO_(2)、PaCO_(2)、pH值、SaO_(2)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BNA、MDI、P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可有效降低HIE早产儿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促进患儿神经行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缺血性脑病 早产儿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炎性因子 血气分析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S早产儿临床分度与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俊操 彭华保 +2 位作者 谭若锟 费淑兰 朱文军 《当代医学》 2014年第17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水平变化及RDS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7例RD...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水平变化及RDS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7例RDS早产儿作为观察组(RDS早产儿组),根据初次胸片结果(生后6h内)对观察组进行临床分度,分为轻度RDS(I^II级)和中重度RDS(III^IV级),分别于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d清晨8∶00~9∶00采集其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对轻度、中重度RDS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轻度RDS组与中重度RDS组比较,生后24h内的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第7 d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RDS临床分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皮质醇 促皮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海峰 彭华保 +1 位作者 谭若锟 邝晓敏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35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77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77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患儿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84株(同一份血培养中检出两种病原菌的患儿有7例),革兰阳性菌110株(59.8%),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4株(23.9%)、溶血葡萄球菌15株(8.2%)、人葡萄球菌12株(6.5%),革兰阳性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所有检出菌株的46.7%;革兰阴性菌56株(30.4%),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2株(12.0%),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9株(10.3%);真菌18株(9.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11株(6.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普遍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高,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对阿米卡星、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真菌对康唑类药物普遍敏感。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均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高;白色假丝酵母菌是真菌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对康唑类药物普遍敏感,应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根据其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败血症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端脑钠肽前体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心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彰华 彭华保 +2 位作者 祝伟宏 朱文军 谭若锟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特点以及与HPH的相关性。方法围产期缺氧性新生儿根据生后第一天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HPH组与非HPH组。HPH组依据其生后第7天肺动脉压力(PASP)是否恢复正...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特点以及与HPH的相关性。方法围产期缺氧性新生儿根据生后第一天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HPH组与非HPH组。HPH组依据其生后第7天肺动脉压力(PASP)是否恢复正常分为HPH恢复正常组和HPH未恢复正常组。选择同期入院无围产期缺氧病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对象于生后第1天、第7天采集静脉血,测定其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生后第一天各组血浆NT-proBNP比较,HPH组与非HPH组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及重度HPH组高于非HPH组和轻度HPH组(P<0.05);重度HPH组高于中度HPH组(P<0.05)。生后第7天HPH恢复正常组及未恢复正常组血浆NT-proBNP与第一天比较,血浆NT-proBNP均低于第一天(P<0.05)。生后第一天血浆NT-proBNP与PASP呈正相关(r=0.826,P=0.000)。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与HPH患儿心功能状态及PASP高低密切相关,动态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可反映其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缺氧性 血浆NT—proBNP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文果 彭华保 +2 位作者 唐李维 谭若锟 龙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15期56-57,共2页
目的: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51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产前高危因素,并根据患儿出院时情况,分为预... 目的: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51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产前高危因素,并根据患儿出院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两种类型,对不同预后情况的主要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主要以多胎妊娠、胎膜早破、不明原因产程发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宫内窘迫、产前感染为主,其次为前置胎盘、宫颈功能不全、胎盘早剥。产前感染在预后不良患儿中比例高于预后良好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孕期保健,积极防治产前感染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减少多胎发生,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是减少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景模拟结合视频反馈教学在新生儿科规培医师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州丽 谭若锟 +1 位作者 蒋林 史廷娇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67-70,共4页
目的评价情景模拟结合视频反馈教学在新生儿科规培医师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名儿科规培医师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试验组采用情景模拟结合视频反馈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方法,通过比较模拟场景和... 目的评价情景模拟结合视频反馈教学在新生儿科规培医师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名儿科规培医师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试验组采用情景模拟结合视频反馈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方法,通过比较模拟场景和临床实践中两组规培医师的医患沟通考核成绩,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模拟场景考核中,试验组的谈话内容、谈话技巧、应变能力、人文关怀、谈话效果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临床实践考核中,试验组的谈话内容、谈话技巧、应变能力、谈话效果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临床实践考核中的谈话内容、谈话技巧、人文关怀、应变能力、谈话效果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模拟场景考核中的成绩(P<0.001);试验组在两种场景下的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景模拟结合视频反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科规培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培训 视频 规范化 教学 医患沟通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欧阳向东 谭若锟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1期76-78,共3页
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是一种含有抗广谱病毒和细菌的Ig G抗体的生物制品,具有免疫调理及中和病毒的作用,静脉输注可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Ig G水平。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和各种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以及一些... 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是一种含有抗广谱病毒和细菌的Ig G抗体的生物制品,具有免疫调理及中和病毒的作用,静脉输注可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Ig G水平。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和各种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儿时期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尤其是免疫器官,导致免疫防御能力低下,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IVIG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目前将其结合其它基础治疗应用于新生儿的疾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缩短疗程,减少患儿的痛苦。现将近年IVIG在新生儿科疾病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丙种球蛋白 新儿科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PICC穿刺成功后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处理
16
作者 欧阳海英 黄芳 +1 位作者 谭若锟 周丽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年第1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成功后送管困难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总结分析22例早产儿置入PICC穿刺成功后送管困难与患儿血管充盈度CRT>3秒、穿刺肢体肤温、患儿肌张力高送管时手臂未与身体垂直、穿刺血管...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成功后送管困难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总结分析22例早产儿置入PICC穿刺成功后送管困难与患儿血管充盈度CRT>3秒、穿刺肢体肤温、患儿肌张力高送管时手臂未与身体垂直、穿刺血管近心端是否曾经穿刺过、导管误入其它静脉及选择头静脉穿刺的关系。结果送管困难与送管时患儿血管充盈度CRT>3秒,穿刺肢体肤温低于36.2℃,患儿肌张力高送管时手臂未与身体垂直,选择近心端穿刺过的血管穿刺,导管误入胸壁静脉、颈静脉,选择头静脉穿刺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穿刺成功后送管时应患儿血管充盈CRT<3秒、穿刺肢体肤温>36.2℃、患儿肌张力正常送管时手臂与身体垂直、选择近心端未穿刺过的血管穿刺、导管终端未误入其它血管、避免选择头静脉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PICC 送管 预防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氧混合双鼻导管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分析
17
作者 谢月娥 谭若锟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21期3288-3289,共2页
目的探讨空氧混合双鼻导管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以指导临床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救治。方法将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空氧混合双鼻导管通气联合药物治疗组(观察组,48例)和单纯药物... 目的探讨空氧混合双鼻导管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以指导临床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救治。方法将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空氧混合双鼻导管通气联合药物治疗组(观察组,48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8例)。分析两组治疗对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中p 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 h的p H、PO2、PCO2、Sa 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0,P=0.00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空氧混合双鼻导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有效,且使用便捷,适用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呼吸暂停 空氧混合 氨茶碱 纳洛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转归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李维 彭华保 +3 位作者 谭宁 文果 谭若锟 龙伟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6期32-33,共2页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常见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2年1-12月收治的151例VLBWI和ELBWI,对其主要并发症及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51例患儿中...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常见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2年1-12月收治的151例VLBWI和ELBWI,对其主要并发症及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51例患儿中治愈或好转112例(74.17%),放弃治疗或死亡39例(25.82%)。治愈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VLBWI和ELBWI主要并发症是: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贫血等;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肺出血、NRDS、颅内出血、先天畸形等。结论 VLBWI和ELBWI易出现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易导致患儿死亡或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其并发症的认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尽量减少这类患儿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丽梅 彭华保 +2 位作者 李丽霞 李小梅 谭若锟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医院管理软件查询符合G-6-PD缺乏症的足月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入院日龄、出生方式、血清总胆红素,有无胆红素脑病,血红蛋白、G-6-PD值... 目的探讨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医院管理软件查询符合G-6-PD缺乏症的足月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入院日龄、出生方式、血清总胆红素,有无胆红素脑病,血红蛋白、G-6-PD值,有无药物使用史、感染、异常产科史和并发症等),对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确诊为G-6-PD缺乏症的67例足月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性患儿G-6-PD活性比较,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女性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G-6-PD活性与血清总胆红素、G-6-PD活性与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与血红蛋白均无相关性(r=-0.019、-0.025、0.112,P>0.05),血清总胆红素与感染呈正相关(r=0.246,P=0.045),血清总胆红素与异常产科史呈正相关(r=0.253,P=0.039),血红蛋白与感染、异常产科史均无相关性(r=0.246、0.253,P>0.05)。结论男性患儿G-6-PD活性明显低于女性,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性别无相关性;G-6-PD缺乏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贫血多为轻、中度;感染、异常产科史对G-6-PD缺乏症患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黄疸的严重程度,G-6-PD活性不能直接影响黄疸及贫血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婴儿 新生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邝晓敏 彭华保 +1 位作者 刘海峰 谭若锟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8期2871-2873,共3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危险因素及致病菌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行外周中心静脉静脉置管(PICC)和(或)脐静脉置管(UVC)30...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危险因素及致病菌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行外周中心静脉静脉置管(PICC)和(或)脐静脉置管(UVC)3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04例患儿中,行PICC 268例,行UVC 104例,其中68例先后行UVC及PICC。总CRBSI发生率为6.1/1 000(35/5766)导管日;PICC CRBSI发生率为5.3/1 000导管日(27/5092);UVC CRBSI发生率为11.8/1 000导管日(8/674)。胎龄小于28周、28-32周,〉32周置管患儿CRBSI发生率分别为30.8%,11.9%,4.9%。出生体质量小于1 000 g、1 000-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置管患儿CRBSI发生率分别为22.5%,11.8%,9.1%,2.6%。PICC置管时间不超过21 d及大于21 d CRSBI发生率分别为7.2%,16.1%;UVC置管时间不超过7 d及大于7 d CRBSI发生率分别为1.6%,16.7%。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62.9%(22/35),22.9%(8/35),14.3%(5/35)。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患儿及长时间置管患儿易发生CRBSI,应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加强置管护理,控制置管时间,降低CRBS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导管 留置 医院感染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脐静脉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