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其世界性意义——基于现代性批判反思的视野
1
作者 袁祖社 葛轶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最早发端于西方。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表达,表征着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性超越。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非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最早发端于西方。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表达,表征着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性超越。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非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指向。伴随着数智技术的深入发展,哈特穆特·罗萨以“加速”重新指认现代性,“加速现代性”成为现代性的时代表征。加速逻辑联袂资本逻辑,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重塑和颠覆着现代性本身,但同时引发了时间的贫困、经验的缺失、人与周遭世界的脱节等潜在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有效应对、破解、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悖论,冲破资本逻辑和加速逻辑的藩篱,为加速现代性设置合理边界。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也是建构崭新现代性的基础与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关于“人屈从于物”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宰制,并有力地回击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谬论,促进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合理性和道义价值论 被引量:3
2
作者 袁祖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的、辩证历史过程,又是基于实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性逻辑的自我生成、确立与证成的过程。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合法性、正当性理据的探寻、辩护与有效诠释,中...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的、辩证历史过程,又是基于实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性逻辑的自我生成、确立与证成的过程。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合法性、正当性理据的探寻、辩护与有效诠释,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从立场、宗旨、逻辑和根本价值目标等方面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其话语表达一旦生成,就会自然地嵌入某种自主性的历史进步历程,起到其内在的规约性、引领性。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之理论纲领的确立,是典范性模式、道路意义上社会现代化成功实践的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素和基本构成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何以可能的价值理念纠偏与价值基础重置;二是通向人类现代化正道和文明新道的合理性价值实践和价值目标的变革;三是“现代化多元主体并生共在”视域内人类新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多元差异主体并生共在场域价值塑造。这三个方面核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勾勒出了“中国式现代性”或“现代性中国逻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存论智慧 中国现代性 实践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实践及其中国立场的文明价值观观照 被引量:1
3
作者 袁祖社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文化现代性”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直面的理论境遇、必须认真对待的知识论意义上重要而直接的文化资源。文化现代性以强制的方式进入中国精神文化内里,中国文化在被动、不情愿中经历了现代性的深刻规制和全面洗礼... “文化现代性”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直面的理论境遇、必须认真对待的知识论意义上重要而直接的文化资源。文化现代性以强制的方式进入中国精神文化内里,中国文化在被动、不情愿中经历了现代性的深刻规制和全面洗礼,但在一定程度也获得了“现代性”的新品质,获得了在观照世界、自我反省中建构自主性的无限可能。在此意义上“现代性”因素无疑是民族文化自我丰富的肯定性成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要不自外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对此有充分性觉识。受启蒙现代性理念和西方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外在性规制,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历程中,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文化主体性遭遇多重冲击,陷入非自信、非自主、被挫败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对自身历史传统、文化、文明、制度以及价值观等产生怀疑,文化主体性被边缘化了。立足文化现代性辩证重建的视野和文明价值本位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实践新类型、文明辩证法新逻辑、人类精神生活的典范性创制和超越性智慧。身处“世界中国化”以及“中国世界化”复杂交错融通的场域中,“文化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形象”塑造的这一更为根本、更具长远战略意义的工程,其所遭遇的文化现代性挑战和价值难题,既有全球性的普遍特质,更有中国现实的典型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的品质、灵魂与境界:人类文明性价值涵化的时代性难题
4
作者 袁祖社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思想是无限的,“有思想”是人类足以自夸的荣耀,但是对宇宙、文化以及人生之本质思之不透、不深,思想同时又成为有限人生的巨大负累。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有文明史以来,有赖于人所创立的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与精神科学门类之... 思想是无限的,“有思想”是人类足以自夸的荣耀,但是对宇宙、文化以及人生之本质思之不透、不深,思想同时又成为有限人生的巨大负累。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有文明史以来,有赖于人所创立的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与精神科学门类之复杂、多样、丰富无比的理念、范式和逻辑,原本充满灵动、生气的思想本身遭遇多重编码,没有了多少独立的品质和自性。尽管形式上健全的“思想”一直希望和某种有可能改变、规制其逻辑的某种“非思想”的东西保持距离,但是非常遗憾,由于思想以外的力量非常强大,且具有足够的影响、左右甚或向思想深处渗透的优势和威力,思想实在招架不住,只好选择被动性服从。一如技术及其所导致的进步的逻辑,一如现代化、市场化社会的资本逻辑,一如欲望指导下人类对于财富的永无止境的追逐和占有一样。在上述情景面前,思想何其苍白、软弱和无力,思想围绕此一尴尬情景所展开的辩护,也被证明是一种没有多少启人心智的无聊、多余的事情。既有的思想理念以及作业方式,并没有给发明、创造思想的人带来多少可以夸耀的东西。有文明史以来,观念、思想、理论何其多,但是究竟哪种形态的思想真正合乎人性,坚定不移地呵护人性,其实是大可存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品质 人类文明 价值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深度融合的公共性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白凯 资明贵 袁祖社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公共性是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基础范畴,是一个历时态与共时态并存的“复合”概念。当今社会,频繁使用公共性叙事与关注公共性议题,表明“公共性”已然产生了“问题”,并成为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②)。西方社会中的公共性源于古希... 公共性是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基础范畴,是一个历时态与共时态并存的“复合”概念。当今社会,频繁使用公共性叙事与关注公共性议题,表明“公共性”已然产生了“问题”,并成为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②)。西方社会中的公共性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自然法和古罗马的共和思想与公法体系^(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融合 共时态 历时态 共和思想 自然法 基础范畴 古罗马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消费的实践公共性意蕴及其时代超越性
6
作者 刘顿 袁祖社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6期98-107,共10页
西方资本逻辑催生的消费主义用虚假消费导致了盲目消费,造成了人的主体性遮蔽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全面异化。中国式现代化消费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是对消费生活方... 西方资本逻辑催生的消费主义用虚假消费导致了盲目消费,造成了人的主体性遮蔽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全面异化。中国式现代化消费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是对消费生活方式的全新考量,其注重“以人民为中心”,重塑消费主体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缩小贫富差距,重申消费的正义性;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共富理念,重构消费的生态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倡导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消费有助于建构生态共富的文明新形态,有助于培育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有助于发展人类生活共同体的消费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消费 消费社会 生态共富 实践公共性 时代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与实在二重景观下多元交互主体价值存在的探讨--网络生活场景的公共性价值理想的反思与吁求 被引量:8
7
作者 袁祖社 高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3,共5页
网络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生存境遇。虚拟与真实共在,造成了一种交互场景的生存状况。本文立足网络社会的多元交互主体平台,力图从公共性的价值理想视角出发,试图建构出一种网络多元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人按照网络虚拟共同体所引导的... 网络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生存境遇。虚拟与真实共在,造成了一种交互场景的生存状况。本文立足网络社会的多元交互主体平台,力图从公共性的价值理想视角出发,试图建构出一种网络多元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人按照网络虚拟共同体所引导的正确的价值存在方式来实现自己、创造自己的情景,在其中人们能够超越个体私人理性的"所指",达到社会公共理性的"能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网络空间 多元交互主体 价值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公平”的实践逻辑与公民幸福的价值期待——“美好生活”时代之共同体的伦理文化吁求 被引量:6
8
作者 袁祖社 董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9,共6页
发展为了幸福,权利保障幸福。置身"后发展时代"的当代中国社会,基于一种轮廓明晰的"主体性中国"塑造的理论期望,坚定地以民生本位的治理方略,开始理智地反思"财富最大化与精神生活空疏化"内在背离的根由... 发展为了幸福,权利保障幸福。置身"后发展时代"的当代中国社会,基于一种轮廓明晰的"主体性中国"塑造的理论期望,坚定地以民生本位的治理方略,开始理智地反思"财富最大化与精神生活空疏化"内在背离的根由,以民众集体之勇毅向善的"正能量",勇敢对抗、抵制现代性文化制导下资本与财富逻辑之强制性奴役,着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之最大化吁求与制度无法满足民众这一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一种新质的公共性社会实践,深刻地标志着一种普遍而真实的权利正义诉求基础上的"幸福中国"的新价值叙事。是文明进程中华夏民族向社会发展和变迁之初始动机和永恒目标——依照"人的方式"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回归之豪迈宣言,已经并正在实际构成当代中国新历史理性生成过程中,"美好生活"时代之共同体的伦理文化吁求的必然的实践逻辑和价值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公平 公民幸福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被引量:130
9
作者 袁祖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民社会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 被引量:25
10
作者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42,共12页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 伦理本位 公民社会 公共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哲学的人文旨趣及对生态价值的“后现代”承诺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祖社 董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40,共5页
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有机论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理解、体验对象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开放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全新宇宙观,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反叛现代性观念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过程哲学主张一种肌体论价值哲学观念,主张用机体和... 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有机论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理解、体验对象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开放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全新宇宙观,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反叛现代性观念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过程哲学主张一种肌体论价值哲学观念,主张用机体和价值的概念补充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进而认为价值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通点;就时代性特质而言,过程哲学所发现并秉持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体现了新世纪人类生存合理性理念预设及追求中的生态觉悟和生态境界的升华,是人类对自身角色内涵失范和角色指向紊乱的理性审视与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哲学 生态价值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市民社会”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初探 被引量:16
12
作者 袁祖社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26-31,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实践变革的深入,理论界对与之相伴生的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成果,较好地发挥了价值观建设对现实的导向、整合、调控、批判等功能。但是,如果对近几年的价值观研究做一深刻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实践变革的深入,理论界对与之相伴生的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成果,较好地发挥了价值观建设对现实的导向、整合、调控、批判等功能。但是,如果对近几年的价值观研究做一深刻反思,不难发现,这种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基本价值取向 政治国家 社会自治 中国市民社会 价值观 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权利本位 政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被引量:29
13
作者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7-83,共7页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社会的发育,构成“和谐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基础。“和谐社会”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是现代“合作理性”,而其人文价值目标,则是民众普遍的“公共精神”的达成,以及关于社会公共性信念的自觉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合作理性 公共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蕴及实践进路 被引量:17
14
作者 袁祖社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13,67,共11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宏大工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理论为指导,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之“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的精准概括和精...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宏大工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理论为指导,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之“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的精准概括和精辟论述,批判借鉴、辩证扬弃西方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界贡献具有典范性、引领性和超越性意义的文明新理论和新实践,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精神标识 基本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发展价值观”的嬗变与“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26
15
作者 袁祖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吗?发展是唯一的目的吗?发展本身有好与坏的区分吗?对发展、发展观的审视,关联着人类生存正当性,从而构成美好生活的价值根基。一方面,历史上发展价值观的每一次变迁,都意味着人们对美... 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吗?发展是唯一的目的吗?发展本身有好与坏的区分吗?对发展、发展观的审视,关联着人类生存正当性,从而构成美好生活的价值根基。一方面,历史上发展价值观的每一次变迁,都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本质、样态、内容、目标、趋势等的理解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意味着人们对于何谓真正的"价值"、"意义"等的感受更为全面;另一方面,发展价值观自我矫正的过程,其实就是发展的逻辑不断回归公平正义与效率、先富与共富兼顾、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过程。发展价值观与美好生活逻辑的关联性思考,需要超越启蒙以来理性主义所标榜的纯粹实证科学的逻辑,强调反思批判性视角的有效介入。在更为直接的意义上,则意味着对作为发展价值观和美好生活的终极主体——人本身之存在理据、生存态度、生活方式之自主性选择逻辑和实践困境的深彻反思与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发展价值观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文化价值探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袁祖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9-103,共5页
世界文明史演进发展的历程业已证明:(商品)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育的社会组织基础就是市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市民社会的实质就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互不侵犯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从... 世界文明史演进发展的历程业已证明:(商品)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育的社会组织基础就是市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市民社会的实质就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互不侵犯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从现实着眼,近几年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已经从广度和深度上促使了社会和政治权力的深刻转变。所有这一切,最终必将导致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这种相伴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市民社会 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公共性”的实践与现代个体优良心灵秩序的养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祖社 董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5,共7页
一切优良的理论,其原初旨趣一定是为着生产和创制者一种体面、尊严而后舒适、优雅的生活样态,文化主体对于文化的价值理性吁求亦本应如此。如果一种文化及其实践方式使得这种文化主体之心智愈来愈紊乱,最终变成一种"物役性存在&quo... 一切优良的理论,其原初旨趣一定是为着生产和创制者一种体面、尊严而后舒适、优雅的生活样态,文化主体对于文化的价值理性吁求亦本应如此。如果一种文化及其实践方式使得这种文化主体之心智愈来愈紊乱,最终变成一种"物役性存在",失去自我本真,变得无名的紧张、空虚、满怀心机等,那么这种文化就一定是一种"成问题的文化"。"成问题的文化"之显著特征,就是丧失了其高尚使命和公共责任,表面上看似"愈来愈独立",实际的情形则是一味地只关注处于"离析化"状态的本己的"狭隘性利益"。如此,现代个体在过分"价值化"了的现实中,逐渐丧失了审慎选择和明断的能力,不堪异质化、多样态共时性并存着的非优良文化的侵袭所造成的精神生活的深重病症和负累。文化的当下性和未来性突围的理念性策略选择在于:为养成民众优良心性秩序,为民众在艰难的"现代性文化旅途"中尽快找到"幸福性生存"与"诗意化栖居"的有效性方略而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公共性 心性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 被引量:18
18
作者 袁祖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103,共9页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实践,禀赋着多方面的深刻的价值变革意义。就历史与时代性主题而言,则集中体现为以发展为核心的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型的自主性探索与认定;发展价值观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发展的...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实践,禀赋着多方面的深刻的价值变革意义。就历史与时代性主题而言,则集中体现为以发展为核心的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型的自主性探索与认定;发展价值观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发展的目的、意义的哲学理念。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质及其主要弊端的反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其最有效的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一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活动实现"价值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它表明,发展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增加国民财富,更重要的是促进国民幸福,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这种价值观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人民幸福,而突出"民生"本位,注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则更是新的发展价值观的突出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发展价值观 民生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共契与实践—价值共生 被引量:9
19
作者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61,共7页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间并非一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外在关系,而是一种相机互通、互逆互动、内在统一的辩证同构关系。现代社会,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市民社会本身的发育,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促进、保障作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间并非一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外在关系,而是一种相机互通、互逆互动、内在统一的辩证同构关系。现代社会,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市民社会本身的发育,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促进、保障作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就是市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脱离一方而片面强调另一方,只能是一种学理上的抽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市民社会 文化—精神 实践—价值 公民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理性与生态信仰的统一--现代人的“生态幸福观”何以可能 被引量:21
20
作者 袁祖社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9,共5页
关于幸福的传统理解,通常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其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两种观念缺陷:一种是纯粹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所谓幸福被等同于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等,其直接结果是... 关于幸福的传统理解,通常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其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两种观念缺陷:一种是纯粹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所谓幸福被等同于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等,其直接结果是造成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与价值观制导下的以"占有性生存"为基础的"物役"性生存体验;按照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幸福被理解为差异化个体之间的一种不可通约、不可捉摸的模糊的主观性心理体验。着眼于人类长远的、持久的幸福生活理想,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理性思维形态——"生态理性",并以此为新的基点,塑造现代人的"生态信仰",建构能够真正体现现代人之生存之本真境界的"生态幸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性 生态信仰 生态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