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解氧对OLAND生物膜反应器硝化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董远湘 李小明 +2 位作者 尹疆 杨麒 钟琼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61-564,共4页
采用以多孔球悬浮填料为载体的限氧亚硝化生物膜处理高氨氮、低碳源的废水,通过对DO控制在0.5~1.0 mg/L,实现硝化阶段出水中的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比例达到最适值1:(1.2±0.2),从而为后阶段的厌氧氨氧化系统提供理想的进水,进而提高... 采用以多孔球悬浮填料为载体的限氧亚硝化生物膜处理高氨氮、低碳源的废水,通过对DO控制在0.5~1.0 mg/L,实现硝化阶段出水中的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比例达到最适值1:(1.2±0.2),从而为后阶段的厌氧氨氧化系统提供理想的进水,进而提高氮的去除率;同时应用PCR-DGGE对硝化阶段不同时期的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的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微生物多样性与废水的处理效果出现协同变化的特征.测序结果表明,在生物膜中进行氨氧化作用的主要为亚硝化杆菌(Nitrosomonas sp.)、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 sp.);进行亚硝酸氧化的主要为硝化球菌(Nitrococcu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生物膜 微生物种群结构 硝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SH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远湘 李小明 +3 位作者 尹疆 杨麒 金科 钟琼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4-96,共3页
该文介绍了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与DGGE/TGGE、PCR扩增技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以及生物传感器等结合使用,可直观形象的研究微生物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形态、生理变化,以及微生物种群的演替的规律;为筛选和... 该文介绍了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与DGGE/TGGE、PCR扩增技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以及生物传感器等结合使用,可直观形象的研究微生物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形态、生理变化,以及微生物种群的演替的规律;为筛选和驯化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的对废水处理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提供更加有效、快速、可视的信息,促进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SH 活性污泥 生物膜 分子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氧亚硝化-厌氧氨氧化新工艺评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尹疆 李小明 +3 位作者 吴永明 廖德祥 金科 董远湘 《净水技术》 CAS 2005年第5期34-37,共4页
针对新的生物脱氮技术SHARON-ANAMMOX中亚硝化工艺的实现进行改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提出采用控制溶解氧的方法在生物膜中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较为合理。更可以减少运行费用。
关键词 亚硝化 生物脱氮 厌氧氨氧化 生物膜 硝化工艺 厌氧氨氧化 亚硝化 生物脱氮技术 运行费用 亚硝酸盐 国内外 生物膜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Cd^(2+)和Zn^(2+)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金科 李小明 +3 位作者 杨麒 尹疆 董远湘 蔡建波 《四川环境》 2006年第3期5-9,共5页
利用黑曲霉常用液体培养基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扩大培养,得到的菌丝球用于吸附废水中的Cd2+和Zn2+。本研究考察了初始pH、吸附时间以及共存离子对P.chrysosporium菌丝球吸附Cd2+和Zn2+的影响。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重金属溶液初始... 利用黑曲霉常用液体培养基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扩大培养,得到的菌丝球用于吸附废水中的Cd2+和Zn2+。本研究考察了初始pH、吸附时间以及共存离子对P.chrysosporium菌丝球吸附Cd2+和Zn2+的影响。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重金属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发现其吸附曲线呈L2型,对重金属终浓度以及吸附量进行线性转换,发现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P.chrysosporium菌丝球对Cd2+和Zn2+的吸附。将P.chrysosporium吸附Zn2+和Cd2+前后的红外光谱图作比较,发现P.chrysosporium吸附Zn2+和Cd2+后的主要成分和结构保持完整,3302 cm-1峰位分别移动61 cm-1和94 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孢原毛平革菌 菌丝球 吸附 CD^2+ Z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六价铬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金科 李小明 +3 位作者 杨麒 尹疆 蔡建波 董远湘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年第7期9-12,共4页
利用黑曲霉常用液体培养基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扩大培养得到的菌丝球经过冷冻干燥后磨成粒径约为180μm的粉末用于吸附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pH、吸附时间以及预处理方法对吸附的影响。在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对Cr(Ⅵ)终浓度以及吸附... 利用黑曲霉常用液体培养基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扩大培养得到的菌丝球经过冷冻干燥后磨成粒径约为180μm的粉末用于吸附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pH、吸附时间以及预处理方法对吸附的影响。在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对Cr(Ⅵ)终浓度以及吸附量进行线性转换,发现pH=2.0条件下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P.chrysosporium菌丝球粉末对Cr(Ⅵ)的吸附。比较吸附前后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可知,P.chrysosporium吸附Cr(Ⅵ)后,其主要成分和结构保持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孢原毛平革菌 吸附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养亚硝化生物膜启动研究
6
作者 尹疆 李小明 +3 位作者 廖德祥 金科 董远湘 蒋剑虹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06年第3期45-48,共4页
采用纤维载体接种2种不同污泥研究亚硝化生物膜的启动及其关键性影响因子,在32℃和水力停留时间为10h和12h的条件下,分别经过130d和70d的运行,均成功实现了50%的亚硝化,其中进水负荷分别为248mg[NH3-N]/(L.d)和430mg[NH3-N]/(L.d)。研... 采用纤维载体接种2种不同污泥研究亚硝化生物膜的启动及其关键性影响因子,在32℃和水力停留时间为10h和12h的条件下,分别经过130d和70d的运行,均成功实现了50%的亚硝化,其中进水负荷分别为248mg[NH3-N]/(L.d)和430mg[NH3-N]/(L.d)。研究表明:限氧(DO的质量浓度为0.5~1.0mg/L)和pH值为7.4~7.7是实现50%亚硝化的最佳条件;高温和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膜中亚硝酸氧化菌没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化 生物脱氮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有摩擦颗粒体系振动态密度与玻色峰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牛晓娜 张国华 +2 位作者 孙其诚 赵雪丹 董远湘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13,共8页
利用颗粒离散元方法,研究了由2048个有摩擦的单分散圆盘颗粒组成的体系在各向同性压缩条件下,颗粒摩擦系数μ对颗粒体系结构与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压强下,随μ的增大,区分德拜标度与态密度平台的过渡频率ω*与玻色峰频率ωBP... 利用颗粒离散元方法,研究了由2048个有摩擦的单分散圆盘颗粒组成的体系在各向同性压缩条件下,颗粒摩擦系数μ对颗粒体系结构与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压强下,随μ的增大,区分德拜标度与态密度平台的过渡频率ω*与玻色峰频率ωBP均向低频移动,玻色峰高度D(ωBP)/ωBP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μ增大导致颗粒体系无序程度增加(平均配位数减小)而在ω>ω*处出现了大量额外模式.模式分析表明:低频(ω<1.0)模式主要是以平动为主的混合模式,中频(1.0<ω<4.0)模式主要是以平动为主的混合局域化模式,高频(ω>4.0)振动模式几乎为纯转动的局域化模式;并且随μ的增大,低频下平动模式更加局域化,同时低频转动模式的贡献也逐渐增加,暗示在高摩擦系数下低频转动模式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 振动态密度 玻色峰 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Low-Frequency Vibrational Modes and Particle Rearrangements in Marginally Jammed Amorphous Solid under Quasi-Static Shear 被引量:1
8
作者 董远湘 张国华 +2 位作者 孙其诚 赵雪丹 牛晓娜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01-104,共4页
We prese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a model granular assembly formed by spherical particles with tIertzian interaction subjected to a simple shear in the athermal quasi-static limit. The stress-strain curve... We prese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a model granular assembly formed by spherical particles with tIertzian interaction subjected to a simple shear in the athermal quasi-static limit. The stress-strain curve is shown to separate into smooth, elastic branches followed by a subsequent plastic event. Mod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owest-frequency vibrational mode is more localized, and eigenvalues and participation ratios of low- frequency modes exhibit similar power-law behavior as the system approaches plastic instability,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e of plastic events in the granular system is also a saddle node bifurcation. The analysis of projec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shows that over 75% contributions to the non-affine displacement field at a plastic instability come from the lowest-frequency mode, and the lowest-frequency mode is strongly spatially correlated with local plastic rearrangements, inferring that the lowest-frequency mode could be used as a predictor for future plastic rearrangements in the disordered system jammed margin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ysis of Low-Frequency Vibrational Modes and Particle Rearrangements in Marginally Jammed Amorphous Solid under Quasi-Static She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