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发酵阶段低温大曲中真菌菌群多样性解析
1
作者 李俊薇 侯强川 +4 位作者 李斯琳 项云 董孝元 郭壮 李良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低温大曲的真菌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探究低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从入库前到拆曲,低温大曲中真菌菌群的超1指数和香农指数分别从156和2.90上升至376和4.29... 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低温大曲的真菌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探究低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从入库前到拆曲,低温大曲中真菌菌群的超1指数和香农指数分别从156和2.90上升至376和4.29,均依次在上霉、起潮火和潮火阶段出现显著提升(P<0.05)。马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潮火阶段之前,各阶段的低温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各不相同,而在潮火阶段之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低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共注释到9个优势真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0%),包括覆膜孢酵母菌属(Saccharomycopsis)、威克汉姆酵母菌属(Wickerham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等,入库前,以Wickerhamomyces和Saccharomycopsis为主;上霉后,以Saccharomycopsis和根霉菌属(Rhizopus)为主。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核心类群由Wickerhamomyces、Saccharomyces和汉逊酵母菌属(Hanseniaspora)等组成,而入库后的特有类群主要由Rhizopus和Saccharomycopsis等组成。由此可见,上霉、起潮火和潮火阶段对低温大曲中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潮火阶段对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稳定亦有着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大曲 发酵过程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真菌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中丙酸菌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维 牟飞燕 +4 位作者 陈玫 董孝元 常煦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近年来,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丙酸菌的研究较少。丙酸为丙酸乙酯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菌的丙酸产量与丙酸乙酯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丙酸与丙酸乙酯对白酒风味具有一定的贡献,丙酸呈现出酸性气味;丙酸乙酯... 近年来,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丙酸菌的研究较少。丙酸为丙酸乙酯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菌的丙酸产量与丙酸乙酯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丙酸与丙酸乙酯对白酒风味具有一定的贡献,丙酸呈现出酸性气味;丙酸乙酯具有菠萝香香味、味略涩、似芝麻香。为充分了解白酒酿造中丙酸菌的作用,该文对白酒酿造中产酸微生物,丙酸菌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及产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及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后续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菌 代谢途径 代谢产物 白酒风味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白酒大曲中产酶产香霉菌的筛选、鉴定及耐受性研究
3
作者 何夷敏 牟飞燕 +5 位作者 张维 廖蓓 董孝元 李俊薇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3,共6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技术结合形态学观察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霉菌,并通过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脂肪酶活及产香能力分析从中筛选产酶及产香性能优良的霉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高温、耐pH、耐乙醇...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技术结合形态学观察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霉菌,并通过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脂肪酶活及产香能力分析从中筛选产酶及产香性能优良的霉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高温、耐pH、耐乙醇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清香型大曲中共分离出6株霉菌,从中筛选得到1株产酶及产香性能优良的霉菌,编号为MJ-5,该菌株在麸皮培养基中30℃培养3 d后,糖化力为258.02 U/g、液化力0.42 U/g、酯化力为44.51 U/g、脂肪酶活力为8.98 U/g;菌株MJ-5麸曲中的苯乙酸乙酯(15.7%)、月桂酸乙酯(1.74%)相对含量较高,有助于增加白酒果香,此外还检测到了(-)-alpha-古芸烯(0.96%)。经鉴定,菌株MJ-5为分支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耐受高温39℃、pH值4、乙醇体积分数6%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大曲 霉菌 筛选 鉴定 糖化力 液化力 酯化力 脂肪酶活力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石竹烯产生菌的筛选和提取工艺优化
4
作者 牟飞燕 何夷敏 +5 位作者 夏博宇 董孝元 陈晖 常煦 陈茂彬 方尚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为筛选出高产β-石竹烯(BCP)菌株,该研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清香型白酒和大曲中香气成分进行检测,采用传统分离技术对大曲中产β-石竹烯(BCP)菌株进行初筛,将初筛菌株接种麸曲测定BCP含量进行复筛,并... 为筛选出高产β-石竹烯(BCP)菌株,该研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清香型白酒和大曲中香气成分进行检测,采用传统分离技术对大曲中产β-石竹烯(BCP)菌株进行初筛,将初筛菌株接种麸曲测定BCP含量进行复筛,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对麸曲中β-石竹烯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将筛选菌株进行小坛发酵应用。结果表明,该清香型原酒中β-石竹烯含量为0.02 g/L,大曲中β-石竹烯相对含量为0.85%。从大曲中初筛出5株霉菌(SDA1~SDA5),通过复筛得到β-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1.04%)菌株SDA3被鉴定为戴尔根霉(Rhizopus delemar)。在提取试剂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2 h条件下,BCP含量为37.98 mg/L。与仅添加大曲相比,加入菌株SDA3强化麸曲用于小坛发酵,其产白酒中β-石竹烯的含量从13.65 mg/L提高至24.6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石竹烯 大曲 白酒 霉菌 筛选 鉴定 强化麸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香型大曲微生态结构及其发酵特性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徐锦 冯文聪 +5 位作者 朱澳迪 李良 董孝元 常煦 陈茂彬 方尚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4-114,共11页
以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理化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香型大曲微生态与理化指标和酒质特征风味化合物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清香大曲的糖化力和发酵力最高,浓香型大... 以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理化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香型大曲微生态与理化指标和酒质特征风味化合物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清香大曲的糖化力和发酵力最高,浓香型大曲的酯化力和淀粉含量最高,酱香型大曲的酸度最高。3种香型大曲优势细菌属包括乳酸杆菌属(Saccharopolyspor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优势真菌属包括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曲霉属(Aspergillus)、嗜热霉菌属(Thermomyces)。相关性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与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癸酸乙酯、苯乙醇呈正相关;嗜热霉菌属与己酸乙酯、异戊醇、乳酸乙酯、乙酸、川芎嗪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香型大曲 理化指标 特征风味化合物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芦笋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董孝元 方冬芬 +2 位作者 杨梅 朱轶婷 吴周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3,共7页
以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纤维素酶协同乙醇提取法从芦笋中提取黄酮,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液料比50∶1(mL/g)、酶添加量0.20%、乙醇体积分数38.90%、酶解时间1.50 h、酶解温度50.0℃、pH 5.0时,芦笋黄酮最高得... 以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纤维素酶协同乙醇提取法从芦笋中提取黄酮,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液料比50∶1(mL/g)、酶添加量0.20%、乙醇体积分数38.90%、酶解时间1.50 h、酶解温度50.0℃、pH 5.0时,芦笋黄酮最高得率为3.99%。当样品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时,芦笋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6.08%,芦笋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9.42%。小鼠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20μg/mL芦笋黄酮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提高16.85%,丙二醛(MDA)含量减少2.49%。以D-半乳糖法亚急性衰老小鼠为模型,高剂量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液SOD活力分别提高11.69%和27.62%,MDA含量分别减少38.04%和37.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黄酮 提取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泥中高产愈创木酚类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周金虎 李良 +3 位作者 方尚玲 董孝元 张超 陈茂彬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0,共7页
试验以黄鹤楼酒浓香型窖泥为材料,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即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进行涂布,然后平板划线纯化、镜检,单菌发酵利用GC-MS筛选出高产愈创木酚类物质的功能菌株,然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种进行鉴定,最后进行菌种的耐受性... 试验以黄鹤楼酒浓香型窖泥为材料,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即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进行涂布,然后平板划线纯化、镜检,单菌发酵利用GC-MS筛选出高产愈创木酚类物质的功能菌株,然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种进行鉴定,最后进行菌种的耐受性分析。试验结果为:筛选出2株高产愈创木酚类物质的功能菌B-1、B-3,经鉴定分别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Delftia sp. X-a12,总产量分别为3 632. 33和14 527. 31μg/L。耐受性分析结果为菌株B-1、B-3均耐4%vol酒精度、pH 4. 5、15%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尔福特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愈创木酚 菌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愈创木酚类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金虎 叶凯 +4 位作者 李良 董孝元 李梦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采用响应面试验对产愈创木酚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从某酒厂窖泥中筛选到的高产愈创木酚的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为基础,考察不同因素对细菌产愈创木酚的影响。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麸曲培养基水分含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接... 采用响应面试验对产愈创木酚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从某酒厂窖泥中筛选到的高产愈创木酚的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为基础,考察不同因素对细菌产愈创木酚的影响。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麸曲培养基水分含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接种量进行分析优化,然后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细菌产愈创木酚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水分,细菌产愈创木酚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分81.5%、培养时间50 h、接种量11.0%、培养温度38℃。在此优化条件下,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为3.89×10-4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愈创木酚 麸曲 培养条件 响应面法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鹤楼酒生态洞酿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周金虎 董孝元 +4 位作者 余楒瑶 宋淇羿 方尚玲 李良 陈茂彬 《酿酒》 CAS 2017年第5期13-18,共6页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对黄鹤楼酒厂生态洞酿车间空气,窖池上层糟,中层糟,底糟,入窖糟醅,底泥,壁泥,黄水,曲砖等进行菌种的分离、纯化,对细菌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黄鹤楼酒厂洞酿车间空气,窖池上层糟,中层糟,底糟,入窖糟醅,底泥,壁...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对黄鹤楼酒厂生态洞酿车间空气,窖池上层糟,中层糟,底糟,入窖糟醅,底泥,壁泥,黄水,曲砖等进行菌种的分离、纯化,对细菌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黄鹤楼酒厂洞酿车间空气,窖池上层糟,中层糟,底糟,入窖糟醅,底泥,壁泥,黄水,曲砖中的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洞酿 微生物分离 菌种纯化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饮用舒适度与白酒中微量成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超 田鹏 +4 位作者 刘莎 张超 刘占奇 李梦 董孝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5-260,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浓香型白酒饮用舒适度与白酒中微量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为浓香型白酒舒适度的评价提供指导。方法:使用气相色谱仪(GC)对白酒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定量检测,运用饮用后感受评价表对各不同白酒进行舒适度评价,评分越高,说明白酒饮... 目的:通过分析浓香型白酒饮用舒适度与白酒中微量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为浓香型白酒舒适度的评价提供指导。方法:使用气相色谱仪(GC)对白酒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定量检测,运用饮用后感受评价表对各不同白酒进行舒适度评价,评分越高,说明白酒饮用舒适度越好。结果:通过对浓香型白酒不同样品的微量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各档次白酒的综合指标得分,将感官得分与其建立起一种联系,能够得到四次方的回归方程X=54.76F^4+53.936F^3-20.175F^2+11.629F+60.978,R^2=0.9999。结论: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对白酒档次进行分级,为不同种浓香型白酒的品质识别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饮用舒适度 微量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南派大清香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玉敏 刘小龙 +4 位作者 李俊薇 夏威汉 董孝元 邹晶晶 李良 《酿酒》 CAS 2023年第6期94-98,共5页
研究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技术对4种南派大清香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该技术在四种白酒中共定性出635种挥发性化合物,挥发性组分中酯类化合物数量最多为145种,其次是苯环型化合物116种,醇类化合... 研究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技术对4种南派大清香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该技术在四种白酒中共定性出635种挥发性化合物,挥发性组分中酯类化合物数量最多为145种,其次是苯环型化合物116种,醇类化合物82种,酮类化合物60种,有机六环化合物51种,醛类化合物38种,醚类化合物38种,有机酸类化合物23种,烃类化合物17种,有机氧化合物9种,有机卤素化合物7种,有机含硫化合物5种,有机含氮化合物4种,其他化合物41种。四种酒样的差异代谢物共有71种,其中酯类化合物27种,醇类化合物12种,醛酮类化合物7种,苯环形化合物11种,有机酸类化合物10种,烃类化合物4种。通过风味组学关系网络图的研究,从4种南派大清香白酒的63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鉴定出52种化合物能够明显地影响到酒品的甜香、青草香、果香、花香和柑橘香等10种香气。其中主要包括酯类化合物9种、醛酮类化合物21种、苯环形化合物3种、醇类化合物18种、烯烃类化合物1种。实验数据证明南派大清香白酒中含有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挥发性物质,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探索清香型白酒的独特风味,并且能够为其生产与制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派大清香 风味物质成分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性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葛根饮料对小鼠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超 董孝元 +2 位作者 袁媛 吴昊 李良 《酿酒科技》 2017年第9期131-137,共7页
研究复方葛根饮料对酒精所致的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将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葛根饮料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组(5.17mL/kg·BW、10.34 mL/kg·BW、15.51 mL/kg·BW),建立两组小鼠... 研究复方葛根饮料对酒精所致的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将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葛根饮料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组(5.17mL/kg·BW、10.34 mL/kg·BW、15.51 mL/kg·BW),建立两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第1组为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一次性灌胃给药(20 mL/kg·BW),给药30 min后均以50%vol乙醇(16 mL/kg·BW)灌胃1次,第2组为各剂量组每日经口灌胃相应浓度的受试物(20 mL/kg·BW),试验第31天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给予50%vol乙醇,将小鼠脱臼处死后,第1组模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性、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性、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第2组模型检测血清(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性、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两组小鼠模型中,各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清中ALT和AST活性,降低小鼠肝组织中的ADH活性,提高小鼠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降低肝组织中TG和MDA含量;各剂量组中肝脏脂肪细胞变性评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复方葛根饮料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葛根饮料 酒精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型桂花酒工艺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孝元 喻斌 +1 位作者 李良 刘超 《饮料工业》 2017年第2期42-45,共4页
以糯米和金桂花为原料,利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对发酵型桂花酒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型桂花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前酵温度30℃,后酵温度16℃,发酵时间48h,加曲量0.4‰,糖渍桂花添加量4.0%。成品桂花酒酒精度为10%vol,总酸为... 以糯米和金桂花为原料,利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对发酵型桂花酒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型桂花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前酵温度30℃,后酵温度16℃,发酵时间48h,加曲量0.4‰,糖渍桂花添加量4.0%。成品桂花酒酒精度为10%vol,总酸为3.2g/L,总糖为50g/L;产品色泽金黄,香气舒适淡雅、酸甜爽口,诸味协调,具有本品典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型 桂花酒 正交实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酒中甜菜碱检测方法及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孝元 喻斌 +2 位作者 吴昊 奚邦敏 李良 《酿酒科技》 2016年第11期37-40,共4页
利用HPLC检测苦荞酒中甜菜碱的含量,并对苦荞酒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HPLC检测甜菜碱的最佳条件为NH2柱,乙腈∶水=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 L/min,检测波长为195 nm,柱温为30℃,运行时间为40 min,进样量为20μL,在5.0~200.0 m... 利用HPLC检测苦荞酒中甜菜碱的含量,并对苦荞酒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HPLC检测甜菜碱的最佳条件为NH2柱,乙腈∶水=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 L/min,检测波长为195 nm,柱温为30℃,运行时间为40 min,进样量为20μL,在5.0~20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8.23%~102.56%之间,该方法适用于苦荞酒中的甜菜碱含量检测,方法简单、重复性好。苦荞酒体外抗氧化实验以Vc和BHT为对照,结果表明,苦荞酒清除DPPH、·OH和·O_2^-的EC50分别为37.29 mg/L、66.49 mg/L、107.00 mg/L,对照品Vc和BHT清除DPPH、·OH和·O_2^-的EC50是苦荞酒的76%、75%和91%;132%、102%和115%。苦荞酒的清除能力强于BHT,低于Vc,表明苦荞酒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酒 甜菜碱 苦荞黄酮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精准非靶向代谢组检测技术分析南派和北派大清香型白酒非挥发性物质的差异
15
作者 史玉敏 董孝元 +3 位作者 张仕伟 李俊薇 李良 陈洪国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61-65,共5页
运用全局精准非靶向代谢组检测技术对比南派大清香型和北派大清香型白酒之间的非挥发性物质,并找出南派大清香型白酒中特有且显著的非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南派大清香型白酒中非挥发性物质为82种,而南派大清香型白酒中特有且含量较多的... 运用全局精准非靶向代谢组检测技术对比南派大清香型和北派大清香型白酒之间的非挥发性物质,并找出南派大清香型白酒中特有且显著的非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南派大清香型白酒中非挥发性物质为82种,而南派大清香型白酒中特有且含量较多的9种物质为氧戊二酸、(S)-2-丙基哌啶、鞘氨醇、羧甲司坦、高丝氨酸、半乳糖醇、四氢二膦酸盐、拉贝洛尔和吡咯烷酮羧酸,南派和北派大清香型白酒之间代谢通路差异性较大且南派比北派多的物质为琥珀酸、乙酰磷酸、5-氨基戊酸和L-脯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精准非靶向代谢组检测技术 南派大清香型白酒 北派大清香型白酒 非挥发性物质 富集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白酒酒醅近红外分析模型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良 董孝元 +7 位作者 吴昊 张超 周玉 陈茂彬 方尚玲 谢逾群 景艳艳 张玉 《酿酒》 CAS 2018年第3期57-60,共4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酒醅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检测酒醅中水分、酸度值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经内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为:酒醅中水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4,酸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证明所...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酒醅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检测酒醅中水分、酸度值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经内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为:酒醅中水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4,酸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证明所建模型测得的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值与真实值拟合良好。经盲样检测,结果为:模型所测酒醅水分和酸度值均与实际值相匹配且模型稳定性良好,证明所建模型可以实现对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值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偏最小二乘法 近红外光谱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酸菌的筛选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殷想想 王欣蕊 +6 位作者 冯文聪 李良 陈晖 董孝元 常煦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8,共5页
浓香型白酒主体香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是己酸,己酸菌是生成己酸的主体微生物,所以己酸菌在中国浓香型白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对己酸菌的筛选与产酸途径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论述了己酸菌与其他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 浓香型白酒主体香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是己酸,己酸菌是生成己酸的主体微生物,所以己酸菌在中国浓香型白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对己酸菌的筛选与产酸途径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论述了己酸菌与其他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现状,为提高己酸菌的产量、探究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将己酸菌通过不同方式应用于浓香型白酒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筛选 代谢途径 相互互作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6种生物胺的含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孝元 冯小进 +3 位作者 李斯琳 陈周 刘占奇 李俊薇 《酿酒》 CAS 202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快速准确的检测白酒中6种生物胺(腐胺、亚精胺、精胺、色胺、盐酸吡哆胺、对羟基苯乙胺)含量的方法。此方法特征在于采用正丁醇-二氯甲烷萃取酒样,并优化了萃取步骤,保证萃取效率最高及各样品萃取效率一致。以丹磺酰...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快速准确的检测白酒中6种生物胺(腐胺、亚精胺、精胺、色胺、盐酸吡哆胺、对羟基苯乙胺)含量的方法。此方法特征在于采用正丁醇-二氯甲烷萃取酒样,并优化了萃取步骤,保证萃取效率最高及各样品萃取效率一致。以丹磺酰氯作为衍生剂,衍生条件为60℃、30 min、2 mL衍生剂(浓度为10 mg/mL),采用Agilent Polaris C18-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分离,以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A和B,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如表1,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54 nm。6种生物胺如表2所示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98.643%),6种生物胺的检出限0.04~0.09 mg/L,定量限0.10~0.32,选取3.000 mg/L、5.000 mg/L 2个水平加标,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20%~10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HPLC) 白酒 生物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白酒对小鼠酒精性组织病理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9
作者 董孝元 周磊 +3 位作者 史玉敏 李俊薇 李良 陈洪国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66-72,共7页
为了研究清香型白酒对脏器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设计了不同饮酒剂量小鼠组,研究了清香型白酒对肝脏、肾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70只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处理(对照)、食用酒精处理(低剂量LEA、中剂量CEA和高剂量HEA)、清香... 为了研究清香型白酒对脏器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设计了不同饮酒剂量小鼠组,研究了清香型白酒对肝脏、肾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70只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处理(对照)、食用酒精处理(低剂量LEA、中剂量CEA和高剂量HEA)、清香型白酒处理(低剂量LOX、中剂量COX和高剂量HOX),分别灌胃生理盐水、52°食用酒精、52°清香型白酒。结果表明,与食用酒精相比,清香型白酒处理对小鼠肝肾胶原沉积和肝肾损害降低。对照Bacteroidia纲平均相对丰度高于食用酒精和清香型酒处理,而Clostridia纲平均相对丰度低于食用酒精和清香型酒处理。从肠道菌群组成成分来看,生理盐水处理与清香型白酒LQX和食用酒精LEA处理的肠道菌群群落组成成分一致,而且对照与LQX处理的肠道菌群群落组成成分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 小鼠 酒精性组织 病理损伤 肠道菌群 食用酒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大曲中高耐受性功能酵母的筛选 被引量:2
20
作者 牟飞燕 夏博宇 +5 位作者 张维 董孝元 陈晖 常煦 陈茂彬 方尚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3-168,共6页
以清香型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中分离酵母菌,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显色法初筛,通过发酵力、产酒及产香能力分析进行复筛。对筛选酵母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耐高温、耐乙醇、耐高糖、... 以清香型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中分离酵母菌,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显色法初筛,通过发酵力、产酒及产香能力分析进行复筛。对筛选酵母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耐高温、耐乙醇、耐高糖、耐酸能力检测,筛选出耐受性优良的功能性酵母菌。结果表明,从清香型大曲中共分离初筛22株酵母菌,复筛后得到4株功能酵母菌,菌株B-6、C-3、D-10、D-11分别被鉴定为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耐受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6和C-3可耐受39℃、pH值为3、酒精度12%vol、葡萄糖质量浓度400 g/L环境条件。因此,菌株B-6和C-3可作为潜在功能菌株应用于白酒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大曲 功能酵母菌 筛选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