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财政破解“疫情困局”的策略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顺明 苏黄菲菲 覃钰路 《财政监督》 2020年第8期12-17,共6页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如何在确保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措施,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是当下摆在各级财政面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从疫情对...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如何在确保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措施,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是当下摆在各级财政面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出发,以财政收支的视角,探讨疫情下地方财政面临的困境,提出当前地方政府破解疫情困境的策略在于:一是善用地方债券,化解当前财政收支缺口;二是积极落实中央、地方战疫政策,恢复地方经济;三是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保障重点民生支出;四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财政 财政收支 疫情 中国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与融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黄菲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4-171,共8页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受不同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与保护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法律制度缺失、资源整合不足、传承断层风险等问题。对非物质文...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受不同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与保护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法律制度缺失、资源整合不足、传承断层风险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以及治理理论为依据,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实施融入时代主题,与新的思想理念相融合;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与完善体制机制相融合;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与人才队伍培养相融合的路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融入与融合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路 被引量:18
3
作者 苏黄菲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7-160,共4页
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逻辑关联。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迫切需要唤醒集体记忆。面向未来,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尤须建构集体记忆的精神信仰。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出发,中... 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逻辑关联。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迫切需要唤醒集体记忆。面向未来,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尤须建构集体记忆的精神信仰。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路径可以从政治基础、价值归属、身份屏障、情感高地四个层面展开,以利于对其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被引量:13
4
作者 苏黄菲菲 黄跃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0-71,共2页
产业融合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无疑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我国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处起步期,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两业"融合... 产业融合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无疑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我国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处起步期,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两业"融合仍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助推产业融合,要优化顶层设计和企业数字赋能理念,强化融合互动机制,构筑融合支撑体系,优化融合发展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产业融合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七夕节的文化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苏黄菲菲 宋新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3-161,共9页
七夕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肇始于汉晋,繁荣于唐宋并延续至今.七夕节是我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产物,也是古人对万物认知演变的体现.由星辰转换而衍生出的牵牛织女星神话,在汉代逐渐世俗化,神秘的天象逐渐与人们... 七夕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肇始于汉晋,繁荣于唐宋并延续至今.七夕节是我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产物,也是古人对万物认知演变的体现.由星辰转换而衍生出的牵牛织女星神话,在汉代逐渐世俗化,神秘的天象逐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劳作方式、生活技艺和价值追求连结起来.本文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七夕节中女性角色的演变,对比女性在古今七夕节中社会、家庭和自身认知三方面角色的差异,以重塑社会性别理念以及重构女性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七夕节 角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 被引量:4
6
作者 苏黄菲菲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6期280-280,共1页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新闻资讯的传播方式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微信、微博、博客等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所以,社会大众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设计...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新闻资讯的传播方式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微信、微博、博客等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所以,社会大众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设计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广告设计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意和内涵。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设计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策略,希望为相关的广告设计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广告设计教学挑战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热门剧集《都挺好》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苏黄菲菲 《艺术评鉴》 2019年第10期170-171,共2页
2019年热播的都市情感剧《都挺好》因其接地气的剧情和演员的精彩演绎,引发热议。剧中四位女性角色女儿苏明玉、母亲赵美兰、大嫂吴非、二嫂朱丽分别塑造了事业有成的都市精英、精明强势的母亲和职业兼顾家庭双重身份的妇女等女性形象,... 2019年热播的都市情感剧《都挺好》因其接地气的剧情和演员的精彩演绎,引发热议。剧中四位女性角色女儿苏明玉、母亲赵美兰、大嫂吴非、二嫂朱丽分别塑造了事业有成的都市精英、精明强势的母亲和职业兼顾家庭双重身份的妇女等女性形象,展现女性的细腻情感。本文从这三种女性形象的塑造、角色个性,分析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和觉醒,以及女性形象塑造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门剧集 《都挺好》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诗意诗情诗心中徜徉——论田湘诗歌内容的叙事风格
8
作者 苏黄菲菲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96,共3页
田湘的诗歌“从自由行走中来”,立足现实、扎根本土,体察、记录时代变化与个体处境。他的写作客观冷静、力戒浮华,强调“说人话”,注重叙事与细节,以人的现实和现世生活为旨归。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体现了独特的内容叙事风格,即日常生活... 田湘的诗歌“从自由行走中来”,立足现实、扎根本土,体察、记录时代变化与个体处境。他的写作客观冷静、力戒浮华,强调“说人话”,注重叙事与细节,以人的现实和现世生活为旨归。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体现了独特的内容叙事风格,即日常生活的诗意描绘、仰望星空的诗情放纵、无愧时代的诗心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湘 诗歌内容 叙事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古言小说中的女主形象特征
9
作者 苏黄菲菲 《艺术家》 2019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网络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既能为读者提供闲暇时的消遣,又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作为网络文学组成部分的网络古代言情小说,因着力刻画女主人公'貌美如花、才艺全能,个性独立... 网络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既能为读者提供闲暇时的消遣,又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作为网络文学组成部分的网络古代言情小说,因着力刻画女主人公'貌美如花、才艺全能,个性独立、自强不息',的完美人物形象特征,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女性对女性完美形象的期许,契合女性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深受女性读者的欢迎。本文结合具体的作品解读,分析了古言小说中女主的形象特征,以期为研究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言小说 女主形象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高新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治理探析
10
作者 张兰 覃钰路 苏黄菲菲 《市场论坛》 2021年第9期42-46,共5页
数字经济是重要的新兴经济业态,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近年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宁高新区”)以税收扶持为基点,积极推动高新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文章总结了南宁高新区发挥税收政策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大... 数字经济是重要的新兴经济业态,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近年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宁高新区”)以税收扶持为基点,积极推动高新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文章总结了南宁高新区发挥税收政策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胆探索与实践成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南宁高新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税收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税收政策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的艺术融合——试论彩调剧《新刘三姐》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黄菲菲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88,共4页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于对优秀艺术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创造。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9月成功摘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年10月又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于对优秀艺术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创造。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9月成功摘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年10月又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可以说,这是一部体现新时代精神价值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华大奖 舞台艺术 彩调剧 精神文明建设 刘三姐 艺术融合 时代精神 戏曲事业
原文传递
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艺术颂歌——评民族歌剧《柳柳州》
12
作者 苏黄菲菲 《南方文坛》 2025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在当今文化艺术繁荣多元的时代,民族歌剧作为一种融合音乐、戏剧、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目光。其中,民族歌剧《柳柳州》作为一部深刻反映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力作,不仅生动再现了唐代著名文... 在当今文化艺术繁荣多元的时代,民族歌剧作为一种融合音乐、戏剧、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目光。其中,民族歌剧《柳柳州》作为一部深刻反映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力作,不仅生动再现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柳州)在柳州(古称龙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名文学家 造福一方 民族融合 柳宗元 文化传承 民族歌剧 艺术繁荣 颂歌
原文传递
论《北部湾人家》的主流叙事创新
13
作者 苏黄菲菲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9-192,共4页
好的献礼剧既是展现国家民族风貌的精神相册,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可以说,一部制作精良的献礼剧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成就的经济社会发展编年史。这样一来,对献礼剧而言,一个国家和民族,每逢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的剧本书写、精神... 好的献礼剧既是展现国家民族风貌的精神相册,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可以说,一部制作精良的献礼剧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成就的经济社会发展编年史。这样一来,对献礼剧而言,一个国家和民族,每逢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的剧本书写、精神刻画、画面呈现,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更是一个艺术命题。如何避免剧本模式单一、歪曲历史,情节荒诞;如何让表演摒弃尴尬敷衍、脱离现实、演绎过度……这些都是拍摄献礼剧值得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命题 北部湾 民族风貌 脱离现实 时间节点 制作精良 模式单一 编年史
原文传递
新媒体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
14
作者 苏黄菲菲 《明日风尚》 2018年第7期319-319,共1页
美学就是研究美,以人类的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的研究,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和快速传播促进了美学的普世... 美学就是研究美,以人类的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的研究,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和快速传播促进了美学的普世化和审美泛化,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使高雅的美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越来越生活化、现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日常生活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