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与主成分分析
1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3 位作者 罗昊 杨云 张桃英 郑作芸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物和杂氧类化合物各1种。其中醇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香气成分含量;醇类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炒青绿茶;醛酮类在传统炒青绿茶中含量高于梅占绿茶(饼形)。β-芳樟醇具百合花或玉兰花香气,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丰富,增加摇青工艺的梅占绿茶(饼形)香气主要表现清鲜、有花香或果香,香高持久;传统炒青绿茶花香不显。通过PCA进一步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29.06,贡献率为76.472%;第二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4.197,贡献率为11.046%;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100%,完全能够解释原有香气成分所包含的全部信息。表明摊青过程中加入摇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高香优质绿茶品质特征,其中4号茶样(摇青15 s,揉捻12 min)感观审评分最高,香气清香持久,带栗香、兰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工艺 香气 主成分分析 ‘梅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张川 梁金平 +4 位作者 罗文彬 张志勇 苏秋芹 周美玲 郑新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7,共7页
为丰富福建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和遗传基因改良奠定材料基础,参照《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50份种质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很大,变幅为0.5... 为丰富福建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和遗传基因改良奠定材料基础,参照《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50份种质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很大,变幅为0.52~2.01,其中肉色、开花繁茂性、薯形、叶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2.01、1.81、1.61、1.52、0.52;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除了主茎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外,其他9个性状均达到2.10以上,单薯重、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主茎分枝数变异系数较大,均达到27%以上。相关性分析方面,生育期与单株结薯数、株高、干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商品薯率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薯重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与商品率、单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结薯数、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商品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单薯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0.691 0%,能较好反映该11个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聚类分析将5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中早熟低产型材料、第Ⅱ类群为中熟中产型材料、第Ⅲ类群为中早熟中产型材料、第Ⅳ类群为中熟高产型材料。第Ⅰ类群可作为挖掘早熟型的亲本资源进行利用;第Ⅱ类群可作为淀粉加工型的亲本资源进行利用;第Ⅲ类群可作为早熟和提升品质的亲本资源进行利用;第Ⅳ类群可作为高产和经济效益高的亲本资源进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浆菌肥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1 位作者 郑作芸 张桃英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94-196,共3页
为研究豆浆菌肥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茶树上施用豆浆菌肥试验,结果表明:与喷清水的对照相比,豆浆菌肥施用处理,能增加茶树冠面单位面积的茶芽数量26.7%,提高茶叶经济产量26.24,提早开采期3~5d,延长采摘期10d左右。同... 为研究豆浆菌肥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茶树上施用豆浆菌肥试验,结果表明:与喷清水的对照相比,豆浆菌肥施用处理,能增加茶树冠面单位面积的茶芽数量26.7%,提高茶叶经济产量26.24,提早开采期3~5d,延长采摘期10d左右。同时茶芽持嫩性增强,茶树常见病害的发病率降低,茶叶感官品质与生化品质得到改善。豆浆菌肥在茶树栽培中应用效果良好,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浆 菌肥 乌龙茶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新品种“台南13”的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 被引量:4
4
作者 苏秋芹 卢春生 +1 位作者 蔡建荣 黄萍萍 《杂粮作物》 CAS 2005年第1期38-39,共2页
对台湾加工型花生新品种"台南13"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处理A2在整个生育进程的叶面积系数、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和植株干重均大于处理A1和A3,差异达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和... 对台湾加工型花生新品种"台南13"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处理A2在整个生育进程的叶面积系数、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和植株干重均大于处理A1和A3,差异达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和植株干重均随着花生的生长而增加。花生叶面积系数和植株干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8和r=0.8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南13 花生 干物质 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型花生品质性状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苏秋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6期192-194,共3页
通过150份不同株型(匍匐型、半蔓型、直立型)的普通型花生几个品质性状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花生品质性状与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在匍匐型和半蔓型花生中有可能同时获得高产、高蛋白的材料或低油、高产、高O/... 通过150份不同株型(匍匐型、半蔓型、直立型)的普通型花生几个品质性状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花生品质性状与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在匍匐型和半蔓型花生中有可能同时获得高产、高蛋白的材料或低油、高产、高O/L值、高蛋白的材料;在直立型花生中有可能同时获得高蛋白、高油、高产的材料或高油、高O/L值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株型 数量性状 相关分析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因素对花生“台南13”春播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苏秋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43-47,共5页
对春播花生"台南13"进行了播种期、穴播粒数、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四因素正交高产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4月4日,每穴播3粒种,种植密度16 67万穴/hm2,施纯氮45kg/hm2为最优组合;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施氮量和穴播粒数,... 对春播花生"台南13"进行了播种期、穴播粒数、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四因素正交高产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4月4日,每穴播3粒种,种植密度16 67万穴/hm2,施纯氮45kg/hm2为最优组合;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施氮量和穴播粒数,播种期的影响最小。另外就各因素对产量结构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播 种植密度 播种期 粒数 春播 施氮量 产量构成 影响 因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秋芹 吴文明 卢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622-623,共2页
对 8个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 ,台南选 9号和台南 13种植表现比对照种好 。
关键词 花生 加工专用型 品种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苏秋芹 郑作芸 +3 位作者 李春维 钟秋生 张桃英 林芸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11期118-120,共3页
对福建省茶科所选育的新品系0314C、0306A、0317H、0318I、0320B、0318A及对照种福鼎大白茶这7个品种(系)制成的绿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初步鉴定0318I为高氨基酸新品系,初步鉴定0314... 对福建省茶科所选育的新品系0314C、0306A、0317H、0318I、0320B、0318A及对照种福鼎大白茶这7个品种(系)制成的绿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初步鉴定0318I为高氨基酸新品系,初步鉴定0314C和0318A为高香型新品系。0314C、0318I、0320B、0318A等新品系可进行示范推广;0317H可以作为高氨基酸中间材料加以利用;0306A可对其适制性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系) 绿茶 品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都砂睦团茶(绿茶)加工试验初报 被引量:1
9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4 位作者 郑浩兴 罗昊 罗桂华 张桃英 林芸 《福建茶叶》 2023年第1期9-11,共3页
本文对下都砂睦团茶(绿茶)进行摇青时间(A)、摇青前萎凋时间(B)、摇青后萎凋时间(C)、揉捻时间(D)等四因素正交加工试验表明:最优处理组合为A_(1)B_(3)C_(3)D_(3),其次是处理组合9(A_(3)B_(3)C_(2)D_(1));各因素对茶叶感官审评效应排序... 本文对下都砂睦团茶(绿茶)进行摇青时间(A)、摇青前萎凋时间(B)、摇青后萎凋时间(C)、揉捻时间(D)等四因素正交加工试验表明:最优处理组合为A_(1)B_(3)C_(3)D_(3),其次是处理组合9(A_(3)B_(3)C_(2)D_(1));各因素对茶叶感官审评效应排序为D>B>A>C,揉捻时间和摇青前萎凋时间的极差R`分居第一、二位,是影响加工工艺的关键因子,其次是摇青时间,影响最小的是摇青后萎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睦团茶 绿茶 加工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与施肥量对龙花243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秋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2-115,共4页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龙花243产量与不同种植密度、氮磷钾施肥量(N、P、K)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优化数学模式,确立了高产优化栽培方案,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磷肥>氮肥>钾肥>密度。
关键词 花生 龙花243 高产栽培 施肥量 种植密度 优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份乌龙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秋芹 《福建茶叶》 2022年第6期17-19,共3页
为了给乌龙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茶树品种选育提供数据和材料基础,对29份乌龙茶种质资源进行主要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种质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81,变化范围为0.33-1.11,表现出较丰... 为了给乌龙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茶树品种选育提供数据和材料基础,对29份乌龙茶种质资源进行主要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种质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81,变化范围为0.33-1.11,表现出较丰富的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1.11(酚氨比)、0.95(茶多酚含量)、0.84(水浸出物含量)、0.81(氨基酸含量)、0.33(咖啡碱含量);29份乌龙茶茶树资源可分成四大类群,Ⅰ类群包含5份资源,Ⅱ类群包含8份资源,Ⅲ类群包含4份资源,Ⅳ类群包含12份资源;初步选出高氨基酸含量特异资源2份,潜在优良种质资源高茶多酚含量1份,较高氨基酸含量16份,高水浸出物含量27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种质资源 生化成分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背茶高山仿生态茶园模式分析及建设方案
12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3 位作者 郑作芸 范光南 谢业春 张桃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68-70,共3页
为了探究斜背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和独特风味与产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斜背茶的品质、化学成分以及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等进行调查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斜背茶水浸出物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香气高爽、有栗香;茶区空气、水等生态环境... 为了探究斜背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和独特风味与产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斜背茶的品质、化学成分以及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等进行调查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斜背茶水浸出物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香气高爽、有栗香;茶区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优;茶园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酸化比较明显,养分低。由此说明,茶园应适时适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增施石灰改变土壤酸化情况。采用仿生态茶园模式应注意:一是茶园开垦时,种植茶树以外的地块生态不作任何破坏,以保持原有的生态为原则;二是茶园采取双行稀植,行距1.5 m,株距1.5~2.0 m;三是生态茶园水土保持以生物措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背茶 品质 环境 仿生态茶园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型春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廖福琴 卢春生 +1 位作者 黄萍萍 苏秋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6期938-939,共2页
对 10个加工型花生品种 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 :有效分枝数、饱果数、出仁率、双仁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仁率、双仁率、百仁重、有效分枝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 ,因此对产量影响... 对 10个加工型花生品种 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 :有效分枝数、饱果数、出仁率、双仁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仁率、双仁率、百仁重、有效分枝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 ,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仁率、有效分枝数、双仁率。指出提高出仁率 ,增加有效分枝数 ,提高双仁率 ,增加饱果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加工型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子龙 苏秋芹 +1 位作者 卢春生 郭其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0-41,共2页
通过对9个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龙花18、龙花1号、龙花262种植表现优于对照,可以进一步进行示范种植。
关键词 花生 加工专用型 品种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其茂 杨立明 +2 位作者 何胜生 苏秋芹 卢春生 《杂粮作物》 CAS 2005年第2期89-89,共1页
关键词 新品种 特色甘薯 2001~2002年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农业科学研究所 生产试验示范 1998年 单株结薯数 2003年 福建省 岩薯5号 杂交选育 食味品质 抗蔓割病 品种区试 龙岩市 叶绿色 淡紫色 晒干率 出粉率 金山 红色 母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2003年特用甘薯新品种南方(龙岩)点区域试验初报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其茂 杨立明 +2 位作者 何胜生 卢春生 苏秋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5期893-894,共2页
紫色甘薯除具有一般甘薯的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外 ,还富含胡萝卜素、花青素 ,能消除人体内的有毒物质 ,增强人体抵抗力 ,是天然的长寿食品 ,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国家 2 0 0 3年特用甘薯新品种南方 (龙岩 )点区试结果表明 :济薯 18... 紫色甘薯除具有一般甘薯的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外 ,还富含胡萝卜素、花青素 ,能消除人体内的有毒物质 ,增强人体抵抗力 ,是天然的长寿食品 ,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国家 2 0 0 3年特用甘薯新品种南方 (龙岩 )点区试结果表明 :济薯 18、烟薯 3 3 7、广薯 10 4和徐紫薯 1号 4个品种表现好 ,适宜在类似闽西生态的南方地区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特用甘薯 高花青素型 新品种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脱毒甘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春生 杨立明 +2 位作者 郭其茂 苏秋芹 陈赐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5期578-580,共3页
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 1996年率先在福建省内进行脱毒甘薯的应用研究 ,并相继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 ,实践证明 ,脱毒甘薯比未脱毒薯 (同品种 )生长势强 ,结薯早 ,薯皮光滑 ,商品性好 。
关键词 脱毒甘薯 推广应用 生产力 增产特性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高产生育特性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其茂 杨立明 +2 位作者 何胜生 卢春生 苏秋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3期350-351,共2页
龙薯 1号具有结薯早 ,单薯重 ,地上部与地下部协调发展 ,光能利用率高等特点 ,具有强源、大库、畅流的高产基础。
关键词 甘薯 龙薯1号 高产 生育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型花生品种(系)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烨 黄一华 +2 位作者 卢春生 张梅燕 苏秋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529-8530,8551,共3页
[目的]筛选适合用于加工成咸酥花生的加工型品种。[方法]以泉花10号为对照,对10个花生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丰产性进行对比试验,以便进一步进行咸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结果]汕油188、06F6-1的抗旱性、抗倒性、抗病性均较强... [目的]筛选适合用于加工成咸酥花生的加工型品种。[方法]以泉花10号为对照,对10个花生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丰产性进行对比试验,以便进一步进行咸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结果]汕油188、06F6-1的抗旱性、抗倒性、抗病性均较强。对照的有效分枝数最多,其次是06F6-4和汕油188。06F4-51的饱果率最大。各品种(系)的双仁率由高到低依次为:0657、06F6-6、06F6-1、06F6-4、06F5-2、06F6-5、对照、汕油188、06F5-5、06F4-51。0657的百果重最重,百仁重最高,其次均为汕油188。各品种(系)的出仁率除06F5-5外均在60%以上。汕油188、06F5-2、0657和06F5-5分别比对照增产37.3%、28.1%、17.5%和6.2%,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汕油188、0657的综合性状优良,可以继续参加龙岩市咸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酥花生 加工型 品种(系)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文明 苏秋芹 《杂粮作物》 CAS 2004年第6期326-328,共3页
通过对1994-1995年的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岩薯5号丰产性好,适宜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好的地方种植产量潜力更大;福薯6-43丰产性好,适宜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金山1255丰产性较好,适宜在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
关键词 甘薯 区域试验 丰产性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