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随访 被引量:12
1
作者 罗望池 李贵福 +4 位作者 李铁林 朱吉祥 尤劲松 马朝晖 黄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再次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38处),其中择期手术32例,急诊手术4例。38处狭窄中22处... 目的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再次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38处),其中择期手术32例,急诊手术4例。38处狭窄中22处位于后循环,16处位于前循环。结果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2.6%±12.6%,Gateway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33.8%±15.2%,Wingspan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23.6%±13.9%,治疗成功率为97.4%。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择期手术置入支架32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急诊支架置入4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择期手术穿支动脉闭塞1例,导丝穿破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1例在介入术中发生,1例在支架置入后24 h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1个月内再发同侧卒中2例,占5.5%(2/36)。在1~24个月(平均9.6个月)的随访中,30 d内脑卒中和31 d~1年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1.1%(4/36)。DSA复查10例,2例出现再狭窄,均位于大脑中动脉。结论 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还需更大量样本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如何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例报告 被引量:8
2
作者 罗望池 李贵福 +5 位作者 李铁林 朱吉祥 尤劲松 郭建文 马朝晖 叶日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低,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多以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和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主,但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极为少虬,容易误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痛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液化碘油和Glubran胶超选择性术前栓塞脑膜瘤6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望池 古振云 +5 位作者 朱吉祥 马朝晖 石尧 陈发军 李贵福 黄燕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50-852,共3页
目的探讨超液化碘油和Glubran胶超选择性术前栓塞脑膜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最大径大于4 cm的脑膜瘤脑血管造影检查,4例为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2例为单纯颈外动脉供血,行术前栓塞,先以超液化碘油注入,在肿瘤内弥散,再以Glubran... 目的探讨超液化碘油和Glubran胶超选择性术前栓塞脑膜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最大径大于4 cm的脑膜瘤脑血管造影检查,4例为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2例为单纯颈外动脉供血,行术前栓塞,先以超液化碘油注入,在肿瘤内弥散,再以Glubran胶栓塞供血动脉主干。结果超液化碘油和Glubran胶超选择性栓塞后,肿瘤染色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4例。1例患者为后颅窝脑膜瘤伴梗阻性脑积水,完全栓塞后26 h出现意识模糊,随后突发呼吸停止,术中未见肿瘤内出血,考虑可能与栓塞后肿瘤膨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加重有关,出院时患者完全恢复。其余5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与栓塞操作有关的并发症。5例完全手术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患者术中出血较易控制。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超液化碘油和Glubran胶超选择性术前栓塞脑膜瘤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能达到永久栓塞,有助于减少手术切除过程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但对于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的后颅窝脑膜瘤术前栓塞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术前栓塞 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望池 李贵福 +3 位作者 李铁林 朱吉祥 尤劲松 马朝晖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19-320,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静脉窦内继续溶栓3~5 d。结果静脉窦部分再通11例,完全再通1例。出院时痊愈9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18个月,痊愈10例。结论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静脉窦顺向血流,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溶栓药物的选择、用量、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血栓溶解疗法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点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附20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望池 黄胜平 +4 位作者 李贵福 白小欣 朱吉祥 张迎光 林浩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417-418,共2页
目的总结翼点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翼点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23个前循环动脉瘤资料,采用3D-DSA行术前及术后评价。结果DSA复查19例,显示瘤颈残余1例。本组均恢复良好,无死亡,无再... 目的总结翼点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翼点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23个前循环动脉瘤资料,采用3D-DSA行术前及术后评价。结果DSA复查19例,显示瘤颈残余1例。本组均恢复良好,无死亡,无再出血发生。结论翼点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可有效用于治疗低级别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脉解痉汤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阳类证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望池 石尧 +6 位作者 李贵福 钟经馨 郭建文 朱吉祥 马朝晖 李铁林 黄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788-1790,共3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脑脉解痉汤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西医治疗及脑脉解痉汤口服...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脑脉解痉汤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西医治疗及脑脉解痉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发病后3天和7天脑脊液ET-1和NO水平,多普勒检测出血后第7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①实验组CVS发生10例(33.3%),对照组CVS发生17例(56.7%),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ET-1水平在出血后3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ET-1水平随时间递增(P<0.05),但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NO水平在出血后3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NO水平随时间递减(P<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治疗后,SAH患者脑脊液中ET-1水平下降,而NO水平则上升,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下降,提示脑脉解痉汤对SAH后CV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性 脑血管痉挛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分支一例
7
作者 罗望池 张迎光 +2 位作者 黄胜平 白小欣 蔡业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7-87,共1页
患者 男,72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年,加重3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于2005年6月12日收入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右侧... 患者 男,72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年,加重3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于2005年6月12日收入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右侧肢体肌力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颅外段 异常 广东省中医院 肢体肌力 肢体乏力 高血压史 脑血管病 体格检查 入院时 鼻唇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促血管生成素2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附52例分析)
8
作者 罗望池 陈春美 +1 位作者 石松生 杨卫忠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 探讨胶质瘤促血管生成素2 (Ang2) 基因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和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52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Ang2基因表达。结果 50 例脑胶质瘤和8 ... 目的 探讨胶质瘤促血管生成素2 (Ang2) 基因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和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52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Ang2基因表达。结果 50 例脑胶质瘤和8 例正常脑组织均可表达Ang2 mRNA片段。高恶度胶质瘤Ang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低恶度胶质瘤(P<0 01); 低恶度胶质瘤Ang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 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ng2蛋白主要分布在高恶度胶质瘤组织的瘤细胞和内皮细胞, 低恶度胶质瘤呈低水平表达, 正常脑组织不表达。结论 Ang2的表达与胶质瘤的分级密切相关, 可能对胶质瘤的恶性演进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意义 基因表达 促血管生成素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正常脑组织 ANG2 mRNA片段 免疫组化染色 蛋白表达 人脑胶质瘤 SABC法 链酶亲和素 胶质瘤组织 低水平表达 低恶度 酶复合物 过氧化物 内皮细胞 恶性演进 表达及 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1和-2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罗望池 石松生 杨卫忠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4年第3期232-236,共5页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tins)促进血管发生、重塑、成熟和维持,与肿瘤、炎症的血管发生,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密切关系,其家族成员包括 Angiopoitinl、2、3、4。Ang 1通过活化 Tie2受体促进血管发生,具有抗凋亡、抗缺血、抗炎等效应...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tins)促进血管发生、重塑、成熟和维持,与肿瘤、炎症的血管发生,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密切关系,其家族成员包括 Angiopoitinl、2、3、4。Ang 1通过活化 Tie2受体促进血管发生,具有抗凋亡、抗缺血、抗炎等效应。Ang 2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协调促进血管发生,高压氧和缺氧能调节 Ang 2表达。Ang 2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这种作用是通过活化 MMP-2所引起。抑制 Angs/Tie 2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是治疗肿瘤有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发生 促血管生成素 肿瘤 TIE2 治疗 增殖 级联反应 胶质瘤细胞 研究进展 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取栓术31例 被引量:45
10
作者 李贵福 马朝晖 +3 位作者 罗望池 尤劲松 朱吉祥 李铁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动脉取栓术,共3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合并大...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动脉取栓术,共3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末段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回顾性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并比较其随访90 d时的MRS评分情况。结果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成功再通,颈内动脉有6例(6/9)获再通。12例患者因为再通后仍存在管腔狭窄而放置支架。术后颅内出血4例(12.9%),死亡8例(25.8%)。在死亡患者中,5例责任动脉在颈内动脉,3例在基底动脉。从发病到获得再通时间超过8 h者8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颈内动脉闭塞患者。90 d随访患者中,出院MRS评分预后良好(<2)的有15例(48.4%)。结论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动脉取栓对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能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结局,但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再通率低,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单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马朝晖 李贵福 +13 位作者 尤劲松 朱吉祥 罗望池 张迎光 郭建文 陈发军 石尧 薛道金 张佛明 文龙龙 朱文燕 古振云 黄燕 李铁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06-411,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比较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比较其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 目的对比分析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比较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比较其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TICI评分、患者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时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结果机械取栓组102例,动脉溶栓组50例,两组在发病入院时间(300 min vs.120 min,Z=-5.704,P=0.000),穿刺到再通时间(30 min vs.65 min,Z=-5.011,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在血管再通率(91.2%vs.60.0%,P=0.01)、总出血率(21.7%vs.36.0%,P=0.046)、死亡率(16.6%vs.26.0%,P=0.04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90d时症状性出血率(12%vs.16%,P=0.055)、NIHSS评分变化(3 vs.4,Z=-0.236,P=0.823)、90d时良好预后率(48.2%vs.46.0%,P=0.8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的支架放置率高于动脉溶栓组(22.5%vs.8.0%,P=0.018)。两组责任血管分层比较: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81.8%vs.55.6%,P=0.048)、基底动脉(93.1%vs.55.6%,P=0.032)、大脑中动脉(97.5%vs.60%,P=0.026)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13.8%vs.33.3%,P=0.001)、基底动脉(13.8%vs.22.2%,P=0.011)的症状性出血率明显低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大脑中动脉死亡率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2.5%vs.20.0%,P=0.000)。机械取栓组基底动脉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1.3%vs.22.2%,P﹤0.01)。结论对于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相比动脉溶栓有更宽的时间窗,更高的再通率和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溶栓 机械取栓 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六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贵福 马朝晖 +7 位作者 罗望池 尤劲松 朱吉祥 郭建文 张佛明 陈发军 石尧 李铁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 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基底动脉均获得再通;对其中5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复查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畅。③5例患者术后3~7 d复查头部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基底动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1 d脑出血,7d后死亡。④5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人院时降低2~15分;5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1例,1分2例,2分2例。结论在急性基底动脉叭栓形成的患者中,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支架 SOLITAIRE AB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20例报告)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贵福 马朝晖 +4 位作者 罗望池 尤劲松 郭建文 朱吉祥 李铁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ev3 Inc,Plymouth,MN)用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行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治疗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资料,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14例...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ev3 Inc,Plymouth,MN)用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行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治疗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资料,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14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合并基底动脉闭塞1例,合并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分析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以及随访90d时mRS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获得再通,3例患者在取栓后M1段存在明显狭窄,给予支架成形纠正狭窄满意(残余狭窄率<20%)。3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1例为外囊出血,约12 mL,2例为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均为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死亡2例,均为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入院NIHSS评分(10.83±5.95)与出院时NIHSS评分(7.38±5.5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0d随访临床结局优良患者13例(mRS<2)。结论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动脉取栓能获得较好的再通率,对于超过静脉或动脉溶栓传统安全时间窗的患者,根据患者DWI及PWI匹配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半暗带,取栓时机可扩大到8 h以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 支架 急性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远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茹 张念军 +9 位作者 赵敏 郭建文 张迎光 马朝晖 陈发军 罗望池 尤劲松 李贵福 蔡业峰 黄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199例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植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199例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植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有效性及近、远期获益差异。结果 Apollo、Wingspan、Solitaire支架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97.4%、98.5%,即刻残余狭窄分别由术前(70.20±12.02)%、(78.61±12.15)%、(78.44±11.82)%下降至术后(18.00±6.33)%、(23.65±10.71)%、(17.21±8.02)%。支架植入组9例(8.5%)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术中栓子脱落、穿支闭塞4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再灌注脑出血1例,术后第5天动脉-动脉栓塞事件1例。支架植入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4,P=0.867)。结论 Solitaire支架和Wingspan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有效性,远期获益与药物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Wingspan支架 Solitaire支架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贵福 马朝晖 +4 位作者 罗望池 钟经馨 郭建文 李铁林 黄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ospasm,DC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3例aSAH住院患者分为试验...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ospasm,DC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3例aSAH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介入治疗24例,开颅7例)和对照组32例(介入治疗26例,开颅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加服中药脑脉解痉汤1号和2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80天DCVS、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入院第1、3、7、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指数);入院第1、14、180天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及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DCVS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vs53.1%,3.2%vs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6.4%vs9.4%)及脑积水发生率(29.0%vs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第7天Vm、PI和linde-gard指数以及第14天Vm和linde-gard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第14、180天时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aSAH患者DCVS的发生率、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IHS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二次枕大池注血法”构建Wistar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朝晖 李贵福 +2 位作者 罗望池 黄燕 李铁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总结大鼠"二次枕大池注血法"构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对"二次枕大池注血法"进行步骤简化及改良:①省去穿刺环枕膜、抽取脑脊液步骤;②不必完全显露环枕膜。通过断头取脑后直接观察判断建模... 目的总结大鼠"二次枕大池注血法"构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对"二次枕大池注血法"进行步骤简化及改良:①省去穿刺环枕膜、抽取脑脊液步骤;②不必完全显露环枕膜。通过断头取脑后直接观察判断建模是否成功。结果术中死亡大鼠14只,成功复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120只(89.6%)。术后35只模型大鼠出现意识改变、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9%)。结论改良的"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控制穿刺进针角度及深度,控制注血量和注血速度,防止堵管是造模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蛛网膜下腔出血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闭塞血管开通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佛明 李贵福 +5 位作者 尤劲松 朱吉祥 罗望池 马朝晖 陈发军 石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962-966,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闭塞血管开通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的变化特点,为脑血管再通治疗后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制定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收集29例接受了超早期闭塞血管...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闭塞血管开通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的变化特点,为脑血管再通治疗后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制定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收集29例接受了超早期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7 d的临床证候特点。【结果】共纳入29例接受闭塞血管开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以大脑中动脉闭塞为主,基底动脉闭塞次之。血管开通治疗前,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构成以风证居首位,痰证和血瘀证次之。经过开通治疗后,各类型中医证候要素的构成比均逐渐减少,其中风证减少最早也最明显,痰证、血瘀证和气虚证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到开通治疗后7 d,以痰证居多,血瘀证和气虚证次之。血管开通治疗前,以四证并见和三证并见居多,经开通治疗后,二证并见及一证独见的患者逐渐增多,在开通治疗后3 d和7 d,甚至出现了六证全无的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超早期血管开通治疗后,中医证候特点由风痰瘀血相兼逐渐变成痰瘀阻络合并气虚;而且证候要素的组合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早期 血管开通治疗 中医证候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贵福 陈发军 +5 位作者 朱文燕 朱吉祥 尤劲松 罗望池 李铁林 李炎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acute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ANPE)的发病因素及诊疗要点。方法病例组为12例动脉瘤性SAH合并ANPE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例动脉瘤性SAH...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acute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ANPE)的发病因素及诊疗要点。方法病例组为12例动脉瘤性SAH合并ANPE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例动脉瘤性SAH未合并ANPE患者,回顾病例组的治疗过程,并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发病到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液体量、术中液体量/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手术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发病到接受手术的时间短,术中液体量及液体量/手术持续时间明显大于未合并ANPE患者(P<0.05)。病例组呼吸机辅助呼吸6~14 d,留置气管插管时间9~20 d,均未行气管切开术,痊愈出院,未遗留呼吸、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急诊行动脉瘤栓塞的患者,尤其要注重术中液体量及术中补液速度的管理,治疗方面需同时兼顾中枢原发因素和肺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源性肺水肿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与术式选择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朝晖 李贵福 +3 位作者 罗望池 黄胜平 朱吉祥 李铁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组)26例,开颅手术夹闭(开颅夹闭组)20例;总结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手术方式对治疗结果、临床预后...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组)26例,开颅手术夹闭(开颅夹闭组)20例;总结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手术方式对治疗结果、临床预后、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的影响。结果血管内治疗组:完全栓塞20例,近全栓塞6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23例,1~3分3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4例。开颅夹闭组:完全夹闭18例,近全夹闭2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16例,1~3分4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1例。36例随访6~24个月,均行DSA复查,动脉瘤复发3例(8.3%),均行二次栓塞并获得完全栓塞。与开颅夹闭组比较,血管内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弹簧圈栓塞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动脉瘤偏小的宽颈动脉瘤可球囊辅助栓塞,偏大型动脉瘤趋向选择开颅夹闭术。新型solitaire-AB型支架可用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大型或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皮下潜行隧道在脑室外引流术中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吉祥 陈发军 +6 位作者 李贵福 罗望池 胡采霞 尤劲松 石尧 马朝晖 张佛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556-2556,共1页
侧脑室外引流在神经内外科应用相当广泛,然而引流后并发颅内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如何保证有效引流以及预防其后感染等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所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 耳后皮下潜行隧道 颅内感染 脑室外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