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在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祝毓琳 张英 +3 位作者 朱平 杨英 杜金伟 刘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 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 目的: 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NA,用32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为cDNA,利用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的86种mRNA剪接变异体引物,分8管进行多重RT PCR,筛查白血病融合基因。结合临床状态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类型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中115例(71% )分别检测出10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包括AML1 /ETO、PML/RARα、PLZF/RARα、dupMLL、MLL/AF6、MLL/AF10、CBFβ/MYH11、BCR/ABL、Hox11、Evi1。其中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0%检出BCR/ABL; 2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8%检出融合基因,其中21例APL检测出PML/RARα, 1例APL检测出PLZF/RARα; AML1 /ETO阳性的17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为FAB M2亚型, 1例为混合型白血病; CBFβ/MYH11阳性的4例AL3例为FAB分型的M4, 1例为M5,属于向粒单细胞系统分化的白血病。16例AL检测出MLL基因异常,其中MLL/AF6白血病均为FAB分型的M5,具有典型的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5例检测出BCR/ABL。8例MDS病人中2例检测出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PML/RARΑ BCR/AB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单核细胞白血病 基因筛查法 FAB分型 人白血病细胞 RT-PCR PLZF 染色体畸变 白血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AME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祝毓琳 刘静 +3 位作者 朱平 杜金伟 张英 顾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144-1149,共6页
本研究检测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建立的检测PRAME基因的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方法,对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本研究检测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建立的检测PRAME基因的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方法,对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4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其它类型的白血病3例)的骨髓样本进行PRAME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同时选择7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骨髓样本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作为阴性对照,并用白血病细胞系K562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测出不同水平的PRAME基因表达,在其余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5例对照样本中均未检测出PRAME基因,总阳性率64%,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在3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中,AML28例,阳性检出率为65%,其中以M3、M4和M2亚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70%、67%;ALL5例,阳性检出率为56%。在31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为23例,而在24例融合基因阴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达到12例。比较各种临床因素与PRAME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未发现明显相关。短期观察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显示出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患者PRAME基因表达均转阴,下降水平为63-23921/106×GAPDH拷贝。长期观察1例M3患者显示化疗后PRAME基因水平逐渐下降并转阴,患者至今仍处于CR状态。结论:PRAME基因在65%的急性白血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以M3、M4和M2亚型最常见,在正常个体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不表达。不同白血病个体之间PRAME基因表达水平不同,随病情缓解其表达水平降低或转阴。PRAME基因可以成为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种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ME 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祝毓琳 邵彬 +17 位作者 余靖 邸立军 宋国红 张洁 梁旭 车利 姜晗昉 贾军 尤缈宁 张春荣 孟松娘 杨玉琴 高敏 黄晓红 谢嵘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行紫杉醇动员的26例乳腺癌患者,紫杉醇(PTX,175 mg/m2持...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行紫杉醇动员的26例乳腺癌患者,紫杉醇(PTX,175 mg/m2持续静脉滴注24 h)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5μg/(kg.d)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术后分期以及既往化疗等因素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CD34+细胞数的影响。结果白细胞计数于紫杉醇化疗后中位7d降至1.0×109/L左右,皮下注射rhG-CSF中位4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总MNC平均(7.89±1.45)×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4.88±1.54)×106/kg。年龄与采集CD34+细胞数显著相关。而其他因素对MNC及CD34+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PTX(175 mg/m2持续静脉滴注24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显著影响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乳腺癌外周血干细胞 CD34+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与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余靖 邸立军 +10 位作者 宋国红 车利 姜晗昉 祝毓琳 梁旭 贾军 张洁 杨化兵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卡培他滨(B组)方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A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塞替派60-65 mg/m2静脉滴注,B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日2次。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2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可评价疗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1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2例。两组疗效分别为部分缓解9.52%vs.27.27%(2/21例,6/22例),稳定52.38%vs.31.82%(11/21例,7/22例),进展38.10%vs.40.91%(8/21例,9/2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90%vs.59.09%(13/21例,13/2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95%CI0.77-15.03)vs.8.3个月(95%CI4.01-12.59),1年生存率分别为88.2%vs.81%,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5.45%vs.26.09%,中性粒细胞减少45.45%vs.21.74%,血小板减少9.09%vs.0%,手足综合征0%vs.13.04%,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多西他赛 塞替派 卡培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邵彬 余靖 +17 位作者 邸立军 宋国红 朱步东 车利 贾军 姜晗昉 祝毓琳 梁旭 张洁 王超颖 严颖 吕敏 林晓琳 黄晓蕾 尤渺宁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7,共7页
目的研究有症状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有症状胸腔积液乳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手术病理分期、手术后无病... 目的研究有症状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有症状胸腔积液乳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手术病理分期、手术后无病生存期(DFS)、胸腔积液是否为初次复发部位、是否复发后一线化疗、是否伴有其他积液、是否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情况[是否血性胸腔积液、胸水细胞数、胸水单核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CA153、CA125、蛋白、胸水量]及胸腔积液的治疗情况(胸腔局部治疗方式、胸腔局部化疗药物、是否使用IL-2)中各种因素对于胸腔积液疗效及控制时间的影响。结果患者手术至出现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44月(0~180月)。手术至出现胸腔积液的时间>44月有效率显著高于手术后DFS≤44月者(P=0.046),分别为66.7%,33.3%;复发后一线化疗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复发后二线及以上化疗者(P=0.044),分别为65.0%和31.3%;胸水单核细胞数>1×106/L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胸水单核细胞数≤1×106/L(P=0.046)的患者,分别为66.7%,33.3%。胸腔积液中位控制时间为4月,胸腔积液LDH≤400 u/ml较LDH>400 u/ml的患者的胸腔积液控制时间显著延长(P=0.032),胸腔积液中位控制时间分别为6月和2月。结论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DFS时间长、复发后一线化疗及胸水单核细胞高者有效率高,胸腔积液LDH浓度高是胸水控制时间短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恶性胸腔积液 预后因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CD34^+干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治疗恶性体腔积液 被引量:7
6
作者 邸立军 任军 +4 位作者 宋国红 余靖 方健 车利 祝毓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研究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经引流管回输治疗恶性体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G-CSF方案动员采集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4+干细胞,经... 目的:研究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经引流管回输治疗恶性体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G-CSF方案动员采集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4+干细胞,经体外白细胞介素-4(IL-4)、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培养10~14天以促使其成熟和扩增。每周经引流管回输入患者体腔内一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患者体腔积液的变化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3例患者共26处体腔积液,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7例,进展(PD)5例,有效率54%(14/26),获益率(CR+PR+SD)81%,有效及稳定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20周(4~45周),82%的患者治疗后卡氏(KPS)评分升高,初治患者有效率(CR+PR)为50%,复治患者有效率(CR+PR)为57%。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恶性体腔积液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极具希望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恶性 腹水 造血干细胞 树突细胞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剂量及疗效的初步研究(附27例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洁 邸立军 +6 位作者 宋国红 余靖 车利 祝毓琳 梁旭 贾军 任军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及效果,分析联合其他常规抗肿瘤治疗手段对生存期以及疗效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7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及效果,分析联合其他常规抗肿瘤治疗手段对生存期以及疗效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7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治疗方法:每天低分子肝素0.1 U/kg皮下注射,体质量>60 kg者,每天低分子肝素0.6 mL皮下注射,体质量<60 kg者,每天低分子肝素0.3 mL皮下注射,中位治疗时间21天(0-180.0天)。结果 27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客观有效率66.7%,疾病控制率85.2%。不良反应少。中位生存期8.5月(0-33.2月)。根据患者体质量调整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相对安全,抗肿瘤治疗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短期疗效相关(P=0.00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疗效较好,耐受性好,其抗肿瘤治疗疗效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栓短期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栓形成 静脉 肝素/治疗应用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邵彬 张洁 +17 位作者 吕敏 祝毓琳 余靖 姜晗昉 任军 宋国红 朱步东 车利 贾军 梁旭 王超颖 严颖 林晓琳 黄晓蕾 尤渺宁 王小利 周心娜 邸立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对于晚期乳腺癌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影响,为选择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例组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同期...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对于晚期乳腺癌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影响,为选择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例组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同期选取接受常规方案化疗的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MOS36-item short forum health survey)的缩减版本SF-12量表作为问卷调查表。在第1个时间点(T1)为治疗前,第2个时间点(T2)为第2周期高剂量化疗前和第4周期常规治疗前,第3个时间点(T3)为高剂量化疗结束3月随访时和常规剂量化疗结束后3月进行调查随访。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剂量化疗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T2较T1均显著下降(P<0.05),T3较T1两组患者活力和社会功能维度仍显著下降(P<0.05),其他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间点高剂量化疗组较常规剂量化疗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活力和社会功能维度显著下降(P<0.05),T1和T3时间点高剂量化疗组和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导致乳腺癌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活力和社会功能显著下降,但患者高剂量化疗缩短了治疗时间,使患者可更快的恢复正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生活质量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5例病例分析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肝毒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梁旭 宋国红 +6 位作者 邸立军 卢元丽 祝毓琳 张洁 贾军 严颖 任军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2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引发的急性药物性肝毒性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3.0版(NCI CTC 3.0)为标准,调查了北京肿瘤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肿瘤内科115例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引发的急性药物性肝毒性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3.0版(NCI CTC 3.0)为标准,调查了北京肿瘤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肿瘤内科115例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患者中,40例患者在化疗联合干细胞输注后肝功能较前一周期化疗有所改善,P=0.000,说明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干细胞治疗可以明显减小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第一周期化疗后,患者2~4度肝毒性的发生率为13.9%(16例),第二周期后为6.1%(7例),P=0.048,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细胞支持后,患者中重度肝细胞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化疗中,患者发生严重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比率明显下降,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引发的肝细胞毒性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药物性肝损伤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邵彬 余靖 +18 位作者 邸立军 宋国红 祝毓琳 张洁 梁旭 车利 姜晗昉 贾军 尤缈宁 黄晓蕾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张春荣 孟松娘 杨玉琴 高敏 黄晓红 谢嵘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6-670,共5页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乳腺癌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55例行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TXT,120mg/m2持续静脉滴...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乳腺癌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55例行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TXT,120mg/m2持续静脉滴注3h)动员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5μg/(kg.d)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内脏、骨转移情况及化、放疗情况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MNC)和CD34+细胞的影响。结果多西他赛化疗动员后中位7d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皮下注射rhG-CSF中位3d,采集总MNC平均(5.51±1.24)×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2.90±1.38)×106/kg。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与采集CD34+细胞均显著相关(P<0.05)。化疗的周期数≤6的患者采集平均CD34+细胞数较周期数≥6患者显著增高(P<0.05)。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XT(120mg/m2持续静脉滴注3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既往化疗周期数显著影响患者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可作为采集CD34+细胞数量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乳腺癌 外周血干细胞 CD34+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DFP-15对乳腺癌卵巢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车利 任军 +7 位作者 邸立军 宋国红 余靖 贾军 姜晗昉 祝毓琳 梁旭 王小利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和mammaglobin在乳腺癌卵巢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99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04例乳腺癌中1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及10... 目的探讨特异性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和mammaglobin在乳腺癌卵巢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99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04例乳腺癌中1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及10例乳腺和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探讨最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分子标志。结果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岁[(28~53)岁]。在诊断卵巢转移之前,12例(100%)均有卵巢外转移。该病术前影像学检查阴性者为9例(75%),术前漏诊率亦高达75%。乳腺癌发生卵巢转移以双侧多见(9例),仅表现为镜下转移的占75%。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GCDFP-15和mammaglobin的表达较卵巢原发上皮性癌患者的高,分别是75%、0(P<0.001)和50%、0(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检查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和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的CA153、CA125均有上升,但CA153数值无差异(128.6u/mlvs.56.48u/ml,P=0.315CA125在乳腺癌卵巢转移患者轻微升高,中位数值81.88u/ml[(47.15~966.9)u/ml],在卵巢原发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中位数值1073u/ml[(134.3~182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乳腺癌卵巢转移常见于绝经前年轻女性患者,且大部分患者在出现卵巢转移以前已经有其他部位的转移。卵巢转移病变一般非常微小,通常是镜下转移,术前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检测特异性分子GCDFP-15、mammaglobin、WT1和CA125有助于与原发性卵巢癌相鉴别,卵巢双侧病变及血清CA125的轻微上升也有助于诊断乳腺癌的卵巢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卵巢癌 继发性 免疫组织化学 特异性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citabine Based Combination Regimens for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12
作者 车利 邸立军 +6 位作者 宋国红 贾军 余靖 王小利 祝毓琳 姜晗肪 梁旭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4-201,共8页
Objective: Anthracycline and taxane are the standard agents in combined 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However, when these agents based chemotherapy is failure, the selection of salvage regimen is still of p... Objective: Anthracycline and taxane are the standard agents in combined 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However, when these agents based chemotherapy is failure, the selection of salvage regimen is still of problem. Gemcitabine, an active agent in both lung cancer and pancreas cancer, is demonstrated effective in breast caner. But there have been relatively less data of gemcitabine in anthracycline and/or taxane-resistant breast cancer. Therefore we employe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emcitabine based combination regimen in this population. Methods: From May 2002 to March 2006, 28 patients with measurable lesion of advance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who were resistant to prior anthracycline and taxane based chemotherapy were enrolled.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gemcitabine bas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a median cycles of 3 (range 2-6).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28.6% (8/28), with 1 CR (Complete response 3.5%) and 7 PRs (Partial response 25%). Stable disease was seen in 8 patients (28.6%) while disease progressed in 12 patiens (42.8%). The 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 was 4.5 m (range, 2-23 m). The main toxicity included bone marrow depression, alopecia, mucositis an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The grade 3 to 4 clinical adverse effect was leukopenia in 5 cases (17.9%) and thrombocytopenia in 8 cases (30%). Conclusion: Gemcitabine based combination regimens is feasible in anthracycline and taxane-resistant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he clinical response and TTP is acceptable with limited toxicity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breast cancer GEMCITABINE Salvage chemotherapy ANTHRACYCLINE TAXA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杜金伟 朱平 +20 位作者 田丁 董作仁 杨淑莲 李松波 唐亚辉 刘辉 岑溪南 张英 朱强 祝毓琳 杨英 王东侠 王昭 崔华 马一盖 陈文明 刘复强 马键 王景文 沈悌 达万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305-1309,共5页
目的比较高、低剂量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效果。方法建立检测融合基因bcr abl的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 PCR)方法,观察治疗后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选择30例临床初诊的CM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先服... 目的比较高、低剂量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效果。方法建立检测融合基因bcr abl的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 PCR)方法,观察治疗后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选择30例临床初诊的CM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先服用羟基脲控制外周血白细胞达20×109/L以下,然后分别给予IFNα2b300万IU隔日皮下注射(3MIU组)和500万IU每周6次(5MIU组)皮下注射,治疗3~6个月,每月抽取骨髓标本,检测融合基因bcr abl的表达情况。结果RQ PCR的灵敏度达50拷贝bcr abl;分别取1×103拷贝/μl和1×107拷贝/μlbcr abl质粒,以及1例CML患者的cDNA同时作8管平行扩增bcr abl融合基因,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35%、1.48%和1.17%,不同批次之间以K562细胞cDNA作重复性分析,批间变异系数为5.13%;CML初诊患者bcr abl/GAPDH水平介于0.010~5.799,中位值为0.098;治疗3个月后3MIU组和5MIU组患者骨髓bcr abl水平平均下降19%和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但是3MIU组副作用相对较小。结论RQ PCR监测融合基因bcr abl表达可以有效观察CML患者使用IFN的治疗效果;不同C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bcr abl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隔日3MIUIFN皮下注射治疗即可有效抑制CML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且副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 治疗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术后紫杉醇联合塞替哌大剂量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彬 余靖 +17 位作者 祝毓琳 张洁 姜晗昉 邸立军 宋国红 朱步东 车利 贾军 梁旭 王超颖 严颖 吕敏 林晓琳 黄晓蕾 尤渺宁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338,共5页
目的: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对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仍存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 目的: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对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仍存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4例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术后患者给予紫杉醇(175mg/m2)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5μg/kg)以动员和采集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然后进行2个周期的大剂量化疗,其中11例患者接受三药联合化疗方案[紫杉醇175mg/m2、塞替哌150mg/m2联合卡铂(设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6,计算给药剂量为300mg/m2,分2d给药)],13例接受双药联合化疗方案(紫杉醇175mg/m2联合塞替哌150mg/m2)。化疗开始后第2天给予CD34+造血干细胞回输,第3天开始使用G-CSF,直至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连续3d均>10.0×109/L。观察大剂量化疗不良反应。计算中位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期和3年DFS率。结果: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3~62个月),中位DFS为32个月,3年DFS率为56.3%。大剂量化疗安全性良好,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紫杉醇联合塞替哌化疗方案辅助治疗高复发风险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良好,其DFS获益优于常规剂量辅助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高复发风险 辅助化疗 大剂量化疗 紫杉醇 塞替哌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全身治疗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马进元 于鹏 +1 位作者 祝毓琳 朱步东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64-166,共3页
晚期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Ⅲb或Ⅳ期NSCLC。NSCLC全身化疗后中位总生存期(OS)为7.4个月~9个月,1年生存率31%~43%,客观缓解率(ORR)为20%~40%。采用靶向NSCLC这些异常基因型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反义寡核苷酸、基因... 晚期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Ⅲb或Ⅳ期NSCLC。NSCLC全身化疗后中位总生存期(OS)为7.4个月~9个月,1年生存率31%~43%,客观缓解率(ORR)为20%~40%。采用靶向NSCLC这些异常基因型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反义寡核苷酸、基因治疗显示出疗效,并且毒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于鹏 王跃辉 +2 位作者 祝毓琳 马进元 朱步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8期19-24,共6页
临床上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病理和分期来决定肺癌治疗策略。实体瘤病情程度大致分为可行根治手术、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主要指血行转移)肿瘤三类。肿瘤驱动基因与临床的关系明晰,使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 临床上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病理和分期来决定肺癌治疗策略。实体瘤病情程度大致分为可行根治手术、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主要指血行转移)肿瘤三类。肿瘤驱动基因与临床的关系明晰,使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患者生存得到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原则 分子特征 根治手术 病情程度 血行转移 局部晚期 肿瘤
原文传递
癌症危险因素 筛查和预防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进元 祝毓琳 +1 位作者 宋钰卿 朱步东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51-156,共6页
癌症筛查对象是健康人群,目的是早期发现癌症和减少癌症死亡率。筛查的害处包括辐射、假阳性、穿刺并发症,例如,后前位和侧位X线胸片辐射量0.1mSv,而CT结肠成像10mSv,而头尾位和侧位乳房X光检查的辐射量0.4mSv;假阳性的筛查结果产生精... 癌症筛查对象是健康人群,目的是早期发现癌症和减少癌症死亡率。筛查的害处包括辐射、假阳性、穿刺并发症,例如,后前位和侧位X线胸片辐射量0.1mSv,而CT结肠成像10mSv,而头尾位和侧位乳房X光检查的辐射量0.4mSv;假阳性的筛查结果产生精神和经济负担。不同癌症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查 风险 预防
原文传递
米氮平预防大剂量顺铂化疗的恶心和呕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艳群 李志勇 +2 位作者 张艳清 祝毓琳 朱步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0期70-73,共4页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大剂量顺铂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方法。63例大剂量顺铂(60 mg/m2或75 mg/m2)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者在第一周期时随机分配至对照(A)周期或米氮平(B)周期;第2周期用药互相交...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大剂量顺铂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方法。63例大剂量顺铂(60 mg/m2或75 mg/m2)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者在第一周期时随机分配至对照(A)周期或米氮平(B)周期;第2周期用药互相交叉。A和B两周期化疗方案相同。d1~d5代表化疗周期的第1~5天。恶心、呕吐或食欲减退明显减少的患者比例用控制率表示;完全控制(complete response,CR)率代表无恶心、无呕吐或无食欲减退的比例。共观察d1~d5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控制率。A周期采用恩丹西酮联合地塞米松二药预防恶心和呕吐;B周期在A周期用药基础上联合米氮平。药物用法:(1)恩丹西酮8 mg,iv,每天3次,于d1和d2给药;(2)地塞米松5 mg,iv,每天1次,于d1和d2给药;(3)米氮平15 mg,每天1次,于d1~d5睡前口服;(4)吉西他滨1000 mg/m2或1250 mg/m2,iv,于d1、8给药;(5)顺铂60 mg/m2或75 mg/m2,iv,分2天(于d1、d2)给药。结果米氮平(B)周期与A周期的恶心、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食欲减退控制率分别为71.4%(45/63例)与65.1%(41/63例)(P〈0.01)、79.4%(50/63例)与68.3%(43/63例)(P〈0.01)、88.9%(56/63例)与61.9%(39/63例)(P〈0.01)、50.8%(32/63例)与25.4%(16/63例)(P〈0.05)。B与A周期的恶心、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食欲减退控制率的CR率分别为52.4%(33/63例)与46.0%(29/63例)(P〉0.05)、74.6%(47/63例)与60.3%(38/63例)(P〈0.01)、49.2%(31/63例)与22.2%(19/63例)(P〈0.01)、47.6%(30/63例)与23.8%(15/63例)(P〈0.05)。B与A周期之间迟发性呕吐控制率差值明显高于急性呕吐控制率差值(27.0%vs.11.1%,P〈0.01)。B与A周期中均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米氮平可有效控制大剂量顺铂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而迟发性呕吐改善相对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恩丹西酮 顺铂 恶心 呕吐 食欲减退
原文传递
全身化疗同步或序贯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与毒副反应 被引量:22
19
作者 姜晗昉 方健 +5 位作者 任军 邸立军 宋国红 车利 余靖 祝毓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 探讨全身化疗同步脑放疗或序贯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将60例NSCLC脑转移患者分为全身化疗同步脑放疗组(同步组)和全身化疗序贯脑放疗组(序贯组),每组各30例.结果 ... 目的 探讨全身化疗同步脑放疗或序贯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将60例NSCLC脑转移患者分为全身化疗同步脑放疗组(同步组)和全身化疗序贯脑放疗组(序贯组),每组各30例.结果 共59例患者完成治疗,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22.0%,脑转移灶的ORR为35.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6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0%和24.4%.同步组和序贯组的总体ORR分别为20.0%和24.1%,脑转移灶的ORR分别为43.3%和27.6%,中位PFS分别为3和4个月,MST分别为16和1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步组和序贯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58.5%和52.9%(P=0.365),2年生存率分别为37.2%和18.9%,同步组明显优于序贯组(P=0.011).同步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 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化疗同步脑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肿瘤转移 药物疗法 放射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