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PA5基因3′UTR区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申鸿卓 王金龙 +2 位作者 潘东晓 罗凯 朱萧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调查70kDa热休克蛋白5(HSPA5)基因3′非翻译区(UTR)的多态性与HCC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57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539例在性别和年龄上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检测HSPA5基因3′UTR区的rs16927997、rs1140763和r... 目的调查70kDa热休克蛋白5(HSPA5)基因3′非翻译区(UTR)的多态性与HCC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57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539例在性别和年龄上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检测HSPA5基因3′UTR区的rs16927997、rs1140763和rs12009。结果连锁不平衡的分析确定了3种单倍型和6种双倍型。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和双体型在肝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HSPA5基因3'UTR的多态性不是有效预测肝细胞癌风险的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5 肝细胞癌 多态性 3′非翻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EGCG抗鼻咽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2
作者 申鸿卓 潘东晓 +5 位作者 武蕾洁 朱伟 王敏 李东培 罗辉 朱萧 《解剖学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361-363,共3页
目的研究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体外培养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HNE1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EGCG分别在给药不同时间后对HNE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体外培养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HNE1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EGCG分别在给药不同时间后对HNE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MTT法和台盼蓝法都发现EGCG对HNE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有浓度-时效关系。这两种方法都适用于检测EGCG对HNE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 EGCG也许能用于鼻咽癌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鼻咽癌 HNE1细胞系 体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逆转免疫编辑后人肺癌A549细胞对CIK杀伤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季芳 刘枫 +4 位作者 祁岩超 杨波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4-355,358,共3页
目的:探讨IFN-γ对免疫编辑后人肺癌A549细胞对CIK杀伤敏感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RT-PCR和MTT方法分别检测IFN-γ对免疫编辑后A549细胞表面MICA表达的影响及A549细胞对CIK杀伤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免疫编辑后A549细胞表面低表达MICA,对... 目的:探讨IFN-γ对免疫编辑后人肺癌A549细胞对CIK杀伤敏感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RT-PCR和MTT方法分别检测IFN-γ对免疫编辑后A549细胞表面MICA表达的影响及A549细胞对CIK杀伤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免疫编辑后A549细胞表面低表达MICA,对CIK细胞杀伤敏感性低。IFN-γ可明显上调编辑后A549细胞MICA mRNA的表达率,提高CIK对编辑后A54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论:IFN-γ可以增强A549细胞表面MICA mRNA表达,逆转免疫编辑后A549细胞对CIK细胞杀伤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Γ 免疫编辑 逆转 C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抗原致敏方式负载DC疫苗对Lovo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季芳 祁岩超 +3 位作者 杨波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79,共2页
目的比较重组痘苗病毒负载人癌胚抗原(CEA)基因转染方式与Lovo细胞裂解物诱导方式对产生DC疫苗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重组痘苗病毒负载CEA基因转染方式及Lovo肿瘤细胞裂解物转染方式转染未成熟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 目的比较重组痘苗病毒负载人癌胚抗原(CEA)基因转染方式与Lovo细胞裂解物诱导方式对产生DC疫苗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重组痘苗病毒负载CEA基因转染方式及Lovo肿瘤细胞裂解物转染方式转染未成熟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培养CTL并检测其活性;MTT法检测两组CTL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两种方式致敏DC均可诱导激活CTL并分泌INF-γ,而重组痘苗病毒转染DC组CTL诱导率高于细胞裂解物组;重组痘苗病毒转染组诱导的CTL对Lovo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显著高于细胞裂解物组。结论两种不同抗原致敏方式负载DC疫苗均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而使用重组痘苗病毒转染CEA至DCs的方式明显优于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原负载方式,为DC疫苗用于结肠癌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SP2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金龙 胡树珍 +7 位作者 潘东晓 卢敏莹 李志阳 杨素冰 申鸿卓 罗凯 崔书钟 朱萧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194-197,207,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HCC患者血清中HSP27的含量,并结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平行检测。结果 HCC...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HCC患者血清中HSP27的含量,并结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平行检测。结果 HCC患者平均HSP2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HBV携带者。其中大/小肝癌组、或AFP阴性/AFP阳性HCC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及急性HBV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肝癌组与AFP阳性的HBV感染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当HSP27与经典标志物AFP相结合检测HCC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大大提高。结论 HSP27可以作为HCC的早期血清学诊断的生物标志物。HSP27和AFP平行试验可提高敏感度,减少误诊率,有利于临床诊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27 原发性肝细胞癌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rV负荷树突状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慧 祁岩超 +4 位作者 王远东 杨波 卢敏莹 申鸿卓 潘东晓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5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探讨负荷了CEA-rV的树突状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在裸鼠体内特异性的抑瘤作用。方法在Balb/c裸鼠颈背皮下接种Lovo结肠癌细胞,次日起连续6d给予不同的效应细胞(CIK、DC+CIK、CEA-rV+DC+CIK)治疗,观察其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 目的探讨负荷了CEA-rV的树突状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在裸鼠体内特异性的抑瘤作用。方法在Balb/c裸鼠颈背皮下接种Lovo结肠癌细胞,次日起连续6d给予不同的效应细胞(CIK、DC+CIK、CEA-rV+DC+CIK)治疗,观察其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裸鼠体内实验表明,CEA-rV+DC+CIK能够显著抑制CEA阳性的Lovo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其抑瘤率可达51.2%,明高于CIK组的25.1%以及DC+CIK组的28.5%。结论负荷CEA-rV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在裸鼠体内对CEA阳性的Lovo结肠癌有特异性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IK细胞 CEA—rV Lovo结肠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田慧 祁岩超 +4 位作者 王远东 杨波 卢敏莹 申鸿卓 潘东晓 《世界肿瘤杂志》 2006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建立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DC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法取正常人脐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利用贴壁法去除悬浮细胞后,加入1000U/mL rhGM-CSF、500U/mL rhl... 目的建立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DC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法取正常人脐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利用贴壁法去除悬浮细胞后,加入1000U/mL rhGM-CSF、500U/mL rhlL-4,至d7再加入500U/mLTNF-α进行培养,收集培养至d10的DC,分别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功能上加以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d10,大量细胞出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表达HLA-DR、CD80、CD83、CD1a、CD11c;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其在体外能有效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在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下,能够在体外利用脐血成功诱导出成熟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脐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鉴定及冻存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波 祁岩超 +2 位作者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2008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扩增、鉴定和冻存。方法用Ficoll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以重组hGM—CSF、hIL-4及hTNF-α体外诱导培养14d。在DCs发育过程中,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采...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扩增、鉴定和冻存。方法用Ficoll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以重组hGM—CSF、hIL-4及hTNF-α体外诱导培养14d。在DCs发育过程中,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DCs增殖水平,MTT法检测DCs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同时用二甲亚砜作为保护剂,DCs经过-20℃和-80℃降温,在-196℃液氮保存,然后40℃水浴复苏。结果第6天体外培养的DCs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类细胞数量增多,第14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成熟DCs高水平地表达HLA—DR、CD80、CD83、CD1a、CD11c。被激活的T细胞对2种来源于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冻存DCs和新鲜DCs的生物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细胞经hGM—CSF+hIL-4+hTNF—α体外培养,能诱导出DCs,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脐血 体外扩增 冻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CIK细胞体外扩增及抗瘤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刘季芳 祁岩超 +2 位作者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lharidin,NCTD)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lokine—indueedkillercells,CIK)增殖及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法提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成CIK细胞,实验分为加入终浓度为3...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lharidin,NCTD)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lokine—indueedkillercells,CIK)增殖及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法提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成CIK细胞,实验分为加入终浓度为30ixmoL/LNCTD的NCTD—CIK组和不加NCTD的对照CIK组。通过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及MTT法观察CIK细胞的增殖、免疫表型及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NCTD—CIK组细胞增殖率和抗瘤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C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TD促进CIK细胞扩增,增强其抗瘤活性,为CIK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CIK 细胞增殖 抗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A5基因3′非翻译区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
10
作者 潘东晓 申鸿卓 +4 位作者 王金龙 叶伟成 胡树珍 祁岩超 朱萧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调查70 kDa热休克蛋白5(HSPA5)基因3′非翻译区的变异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288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检测HSPA5基因的rs16927997、rs1140763和rs12009。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用于评价总生存... 目的调查70 kDa热休克蛋白5(HSPA5)基因3′非翻译区的变异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288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检测HSPA5基因的rs16927997、rs1140763和rs12009。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用于评价总生存率。结果 HSPA5单体型的分布与临床特性不相关。单变量分析显示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和双体型不影响生存。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临床特征与病人总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中国人HSPA5基因3′非翻译区的变异对HCC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体蛋白5 肝细胞癌 多态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11
作者 杨波 祁岩超 +2 位作者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第6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肿瘤患者和19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CD123^+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11c^+DC占白细胞比例为0.19%±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肿瘤患者和19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CD123^+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11c^+DC占白细胞比例为0.19%±0.08%,绝对数为(9.3±3.9)×10^5个/L;CD123^+Dc点白细胞比例为0.15%±0.07%,绝对数为(7.5±3.5)×10^6个/L。肿瘤患者组外周血CD123^+DC占白细胞比例为0.09%±0.06%,绝对数为(4.7±3.1)×10^6个/L;CD123^+DC占白细胞比例为0.10%±0.06%,绝对数为(5.3±3.2)×10^6个/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患者CD11cDC比例和绝对数显著下降(P〈0.05);而CD123^+DC比例和绝对数下降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数增均减低(P〈0.05);B细胞绝对数无显著差异。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CD11c^+DC数量下降,伴随T、Th、TS、NK细胞数降低,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树突状细胞 亚群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来源CIK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12
作者 祁岩超 姜鸿南 +4 位作者 王远东 杨波 卢敏莹 申鸿卓 潘东晓 《世界肿瘤杂志》 2006年第1期12-14,45,共4页
目的 研究人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体外培养扩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 应用Ficoll-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h,获得悬浮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人白介素-1、重组人白介素-2、γ-... 目的 研究人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体外培养扩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 应用Ficoll-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h,获得悬浮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人白介素-1、重组人白介素-2、γ-干扰素和CD3抗体诱导培养15d。在CIK发育过程中,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表型。采用MTT法检测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结果 CIK前3d细胞扩增不明显,在培养4d后,细胞增殖,呈团,可观察到不规则形的细胞.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少、胞核大、圆.有时可观察到细胞分裂相。培养12d后CIK细胞高表达CD3^+CD56^+,CD3^+CD8^+细胞缓慢增长,CD3、CD4细胞有所增加,在d7之后有所下降,CD3^+细胞维持高水平且变化不明显。CIK细胞对2种来源于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结论 人脐血经重组人白介素-1、重组人白介素-2、γ-干扰素和CD3抗体体外诱导培养,能诱导出CIK,并对恶性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 脐血 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分析六类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值的变化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波 祁岩超 +4 位作者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祁中浩 史强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了解六类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4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Th、Ts、NK、B细胞)绝对数值,其中肺癌71例,肝癌39例,鼻咽癌28例,结肠癌29例,乳癌22例,... 目的了解六类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4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Th、Ts、NK、B细胞)绝对数值,其中肺癌71例,肝癌39例,鼻咽癌28例,结肠癌29例,乳癌22例,食道癌15例,并与38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s细胞、NK细胞绝对数值均降低(P<0.05),B细胞绝对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数值在不同肿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绝对数值可作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 绝对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6水平在神经胶质瘤预后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萧 王芳 +6 位作者 卢敏莹 潘东晓 胡树珍 申鸿卓 罗凯 贺智敏 王金龙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1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在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中的潜在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前182位神经胶质瘤病人和49位正常供血者的血清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球蛋白(AFP)和C-反应蛋白(CRP)水...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在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中的潜在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前182位神经胶质瘤病人和49位正常供血者的血清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球蛋白(AF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评估白介素-6的临床意义。结果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白介素-6水平与癌胚抗原密切相关,但是与AFP和CRP关系不大。患者血清IL-6水平与患者TNM分期显著相关。此外,高血清的IL-6水平与神经胶质瘤的不良预后相关联。结论血清IL-6是神经胶质瘤的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神经胶质瘤 病人 预后
原文传递
负载人结肠癌Lovo细胞总RNA抗原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体外特异性杀伤的影响
15
作者 刘季芳 祁岩超 +3 位作者 杨波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人结肠癌Lovo细胞总RNA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外特异性杀伤的影响。方法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脐血单核细胞,分别诱导CIK和DC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采用Trizo... 目的探讨人结肠癌Lovo细胞总RNA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外特异性杀伤的影响。方法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脐血单核细胞,分别诱导CIK和DC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采用Trizol提取结肠癌Lovo细胞总RNA作为肿瘤细胞抗原,转染脐血来源的DC。实验分为3组:转染LovoDC共培养CIK组、未转染DC共培养CIK组和单纯CIK组。靶细胞为Lovo细胞,在效靶比为50:1和20:1的条件下以噻唑蓝法分别检测CIK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在效靶比为20:1时,负载LovoRNA抗原的DC能诱导出CIK对Lovo细胞最强的细胞毒杀伤力为(76.49±4.21)%,DC+CIK组次之为(53.84±2.15)%,CIK组细胞毒性最低为(32.20±3.07)%,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细胞总RNA提取方法简单,易于临床实施,其作为抗原致敏DC能强化CIK的特异性杀伤,将有很好的I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杀伤细胞 抗原
原文传递
热化疗对肺癌术后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值的影响
16
作者 杨波 祁岩超 +4 位作者 卢敏莹 潘东晓 申鸿卓 祁中浩 史强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热化疗对肺癌术后的近期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肺癌术后患者热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值,并与正常对照作比较。结果患者热化疗前后淋巴细胞绝对数值均低于正常对照值... 目的分析热化疗对肺癌术后的近期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肺癌术后患者热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值,并与正常对照作比较。结果患者热化疗前后淋巴细胞绝对数值均低于正常对照值(P〈0.05)。热化疗有效者总T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CD3^+,CD4^+)、NK细胞(CD16^+CD56^+)均显著升高(P〈0.05),抑制T淋巴细胞(CD3^+,CD8^+)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CD19^+)变化不显著(P〉0.05)。热化疗无效者CD3^+、CD3^+,CD4^+、CD16^+,CD56^+显著降低(P〈0.05),而CD3^+,CD8^+、CD19^+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效热化疗能提高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临床上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值的观察,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细胞 高温 诱发 化学疗法 辅助
原文传递
脐血CIK细胞的体外增生及其抗肿瘤效应
17
作者 杨波 卢敏莹 +2 位作者 潘东晓 申鸿卓 祁岩超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2期798-800,共3页
目的研究脐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细胞)体外增生活性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为 CIK 细胞在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脐血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以 CD_3单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重组人白... 目的研究脐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细胞)体外增生活性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为 CIK 细胞在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脐血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以 CD_3单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rhIL-1)和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为诱导剂制备多种 CIK 细胞。并设只加 IL-2诱导成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和未加细胞因子的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作为对照。培养前后分别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型的改变,锥虫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生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通过细胞因子的联合,可大量诱导出高活性的 CIK 细胞,CIK 细胞在培养的第5天开始增生,第14天达到高峰,增生的细胞表型以 CD_3^+ CD_(56)^+ 细胞为主。而 LAK 细胞的增生高峰出现在第7天,随后增生不明显;CBMNC 表型无明显变化,增生不明显。CIK 细胞针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高于LAK 细胞和 CBMNC。结论在体外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下脐血能成功地诱导出大量的 CIK 细胞。脐血CIK 细胞体外扩增快,杀伤活性强,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优于传统的 LAK 细胞,为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体外 细胞增生 细胞毒性 免疫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