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川崎病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远飞 王蓓蓓 +3 位作者 田运娇 李培岭 赵东菊 马岩岩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9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Alb)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12月新乡医学...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Alb)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CAA组(n=34)及无CAA组(n=82)。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CAA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RP/Alb比值对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CAA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CAA组比较,CAA组男童所占比例更高,多形性皮疹发生率更高,CRP、纤维蛋白原及CRP/Alb比值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纤维蛋白原、CRP/Alb比值是预测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CA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Alb比值对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CAA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最佳截断值为1.4,其敏感度为82%,特异性为66%,曲线下面积为0.811。结论CRP/Alb比值可作为预测KD患儿早期合并中小型CAA的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 预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β2微球蛋白、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田运娇 李培岭 +1 位作者 王远飞 赵东菊 《癌症进展》 2020年第24期2555-2558,共4页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对β2微球蛋白(β2-MG)、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9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给予高剂量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对β2微球蛋白(β2-MG)、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9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给予高剂量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甲氨蝶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β2-MG水平、HGF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91.1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β2-MG、H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CR和PR患者的β2-MG、HGF水平均低于NR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清β2-MG、HGF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Β2微球蛋白 肝细胞生长因子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抑制因子c-IAP1和促凋亡因子Sma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东菊 石太新 +4 位作者 周福军 田运娇 肖爱菊 李培岭 王彦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c-IAP1和促凋亡蛋白Sma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AL患儿72例,其中初诊组32例,缓解组30例,复发组10例;另取同期12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c-IAP1和促凋亡蛋白Sma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AL患儿72例,其中初诊组32例,缓解组30例,复发组10例;另取同期12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染色法分别检测患儿骨髓中c-IAP1、Smac蛋白表达情况;对其中45例患儿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IAP1、Sma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c-IAP1、Smac蛋白在初诊组AL患儿骨髓中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H=19.345、16.621,P<0.008);复发组AL患儿c-IAP1、Smac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H=8.324、8.324,P<0.008)。c-IAP1、Smac mRNA在初诊组AL患儿骨髓中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H=7.973、5.942,P<0.017)。初诊组AL患儿骨髓中c-IAP1、Smac蛋白和mRNA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0.818,P>0.05)。初诊组AL患儿骨髓中c-IAP1、Smac蛋白及mRNA水平呈正相关(r=0.541、0.668,P<0.01)。结论c-IAP1、Smac蛋白参与了儿童AL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二者相互影响,但在初诊患儿中二者表达水平与白血病临床类型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儿童 C-IAP1 SMAC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60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任瑞娟 石太新 +4 位作者 赵东菊 李培岭 肖爱菊 王彦华 田运娇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按目前国内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建议分析ITP患儿各型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住院治疗的360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记录的ITP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各型临床特征等相关数据。结果 (1)360例ITP患... 目的按目前国内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建议分析ITP患儿各型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住院治疗的360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记录的ITP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各型临床特征等相关数据。结果 (1)360例ITP患儿中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分别占60.8%、26.9%、12.3%,男女比例为1.6∶1,各型男女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慢性型以学龄儿为主(56.8%),各型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季节春夏为主,各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型有诱因者分别为64.5%、53.6%、34.1%,慢性ITP诱因不明显(P<0.05);各型初诊病程分别为(11.49±7.50)d、(41.55±10.55)d、(402.83±28.26)d,慢性ITP病程较其他两型长(P<0.05);各型出血以轻度为主,重度出血有差异(P<0.05)。结论 (1)儿童ITP新诊断型多见,慢性型少见;发病年龄婴幼儿为主,慢性ITP以年长儿为主;多数患儿起病前有诱因,尤其新诊断ITP及持续性ITP。(2)各型ITP患儿临床以轻度出血为主,重度出血少见,但慢性ITP重度出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新诊断 持续性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prin-1在C_2C_(12)肌原细胞系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放 易岂建 +4 位作者 李晨 田运娇 王芳洁 Catherine M.Shanahan 张秋萍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Nesprin-1在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C2C12肌原细胞分化成肌小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prin-1蛋白表达水平和亚细胞定位在肌小管分化成熟过程中的改变;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Nesprin-1蛋白的表达,观... 目的探讨Nesprin-1在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C2C12肌原细胞分化成肌小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prin-1蛋白表达水平和亚细胞定位在肌小管分化成熟过程中的改变;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Nesprin-1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对C2C12肌原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Nesprin-1各亚型在C2C12肌原细胞系分化过程中表达水平以及在细胞中的定位有明显改变。Nesprin-1 siRNA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化前后C2C12细胞中Nesprin-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同时分化后肌组织分化成熟的蛋白标志肌球蛋白(myosin)的表达量以及肌小节的数量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本文证实Nesprin-1了对骨胳肌细胞分化至关重要,不同分子大小Nesprin-1亚型在C2C12肌原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殊作用,在该细胞质与细胞核中的也有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prin-1 C2C12肌原细胞系 分化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大鼠gnas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6
作者 田运娇 易岂建 +1 位作者 米青 李娅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构建并鉴定靶向大鼠gnas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大鼠gnas基因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3条shRNA特异性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后克隆进入线性化pGenesil-1.1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同... 目的:构建并鉴定靶向大鼠gnas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大鼠gnas基因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3条shRNA特异性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后克隆进入线性化pGenesil-1.1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同时构建针对大鼠GAPDH基因的阳性对照质粒和不具有基因同源性的非特异性基因的质粒做阴性对照。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分析,构建的shRNA已成功插入载体,并且与设计序列完全相符。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大鼠gnas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为后续研究Gsα蛋白在心力衰竭中作用的体内外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as基因 RNA干扰 质粒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儿童癫痫诊断中的应用
7
作者 赵东菊 张铭秋 +5 位作者 赵洪增 石太新 田运娇 肖爱菊 李培岭 王彦华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儿童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4例经24 h动态脑电图确诊的癫痫患儿设为患者组,20例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无脑实质病变的非癫痫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3.0T M R扫描仪,先行常规T1WI、T2WI扫描...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儿童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4例经24 h动态脑电图确诊的癫痫患儿设为患者组,20例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无脑实质病变的非癫痫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3.0T M R扫描仪,先行常规T1WI、T2WI扫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采用多体素解析波谱采集序列,分析双侧海马区代谢产物乙酰‐天门冬氨酸、复合胆碱、肌酸的波峰特点,计算乙酰‐天门冬氨酸/(复合胆碱+肌酸)和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的比值,并与动态脑电图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常规磁共振检查均未见脑结构及信号异常。患者组病灶侧乙酰‐天门冬氨酸峰可见不同程度降低,复合胆碱、肌酸峰可见不同程度增高;患者组病灶侧乙酰‐天门冬氨酸/(复合胆碱+肌酸)和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的比值较病灶对侧、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病灶对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诊断准确率为85.2%、敏感度为94.1%。结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能够定量反映患儿海马代谢异常,有助于癫痫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儿童 磁共振波谱 动态脑电图 影像学分析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豹 石太新 +7 位作者 赵东菊 李培岭 肖爱菊 田运娇 王彦华 范蕊 任瑞娟 郭路阳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089-1093,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诊断ITP患儿4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1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诊断ITP患儿4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1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技术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及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和Th17细胞因子IL^(-1)7A水平,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6、IL^(-1)0、TNF、IFN-γ、IL^(-1)7A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以及各血清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L-6、TNF、IFN-γ、IL^(-1)7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P <0. 05),IL-4、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IL-6、TNF、IFN-γ、IL^(-1)7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IL-4、IL-6、IL^(-1)0、TNF、IFN-γ、IL^(-1)7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相关性(P> 0. 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2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 382,P=0. 00),IL-6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r=0. 759,P=0. 00),其他细胞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 0. 05)。结论新诊断ITP患儿体内存多种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紊乱,以Th1、Th17细胞因子升高为主,提示ITP患儿体内存在Th1、Th17细胞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技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吴静 高渐联 田运娇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17年第5期38-42,共5页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吸氧、平喘、祛痰、退热等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布地...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吸氧、平喘、祛痰、退热等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布地奈德雾化(0.05 mg,bid,10 min/次)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孟鲁司特钠(4 mg,qd)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变化,以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水平低于治疗前,IgG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A、IgM、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白介素(IL)-2,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治疗前,IL-4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2、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喘息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9.5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能有效改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缓解机体炎症状态,明显提高疗效,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孟鲁司特钠 支原体肺炎 免疫功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淋巴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培岭 石太新 +5 位作者 曹利佳 赵东菊 高俊 肖爱菊 田运娇 王彦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B淋巴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Bmi-1)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因子1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mRNA的表达变化,分析探讨Bmi-1及Th1/Th2细胞比例在新诊... 目的通过检测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B淋巴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Bmi-1)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因子1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mRNA的表达变化,分析探讨Bmi-1及Th1/Th2细胞比例在新诊断ITP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试验组36例ITP患儿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3年4至12月住院和门诊患儿,同期小儿外科择期手术患儿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Bmi-1、TFN-γ、IL-4mRNA的表达;并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试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Bmi-1 mRNA为2.63±0.54,对照组Bmi-1 mRNA为3.91±0.92,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IFN-γmRNA为3.84±0.43,对照组IFN-γmRNA为2.88±0.57,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IL-4mRNA为1.444-0.39,对照组IL4mRNA为1.874-0.34,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2.试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FN-γmRNA表达与IL-4mRNA表达呈负相关(r=一0.667,P〈0.001),IL-4mRNA表达与Bmi-1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76,P〈0.001),IFN-γmRNA表达与Bmi-1mRNA表达无相关性(r=一0.206,P〉0.05)。结论Bmi-1可能通过调节Th细胞参与ITP发病;ITP患儿存在Th细胞功能紊乱、Th1/Th2比例失调,可能是Th1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 辅助性T淋巴细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原文传递
RNAi选择性下调大鼠心肌细胞上Gsα蛋白的体外实验
11
作者 田运娇 易岂建 +2 位作者 米青 刘官信 李娅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45-549,共5页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选择性下调大鼠心肌细胞上乌苷酸结合蛋白(Gs)α亚基(Gs protein alphala subunit,Gsα)的表达,筛选出抑制Gsα蛋白效果最明显的特异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质粒。方法:构建...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选择性下调大鼠心肌细胞上乌苷酸结合蛋白(Gs)α亚基(Gs protein alphala subunit,Gsα)的表达,筛选出抑制Gsα蛋白效果最明显的特异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质粒。方法:构建3条靶向gnas基因的特异与RNA质粒载体(shRNA1-3),以含非特异性shRNA编码序列的质粒载体为阴性对照(HK),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LTX&PLUS转染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转染后通过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s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内参照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进行标化。结果:shRNA1-3均使Gsα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hRNA3的抑制效果最显著,阴性对照质粒组与空白对照组Gs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RNAi技术成功下调了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中Gsα的表达,并筛选出沉默效果最明显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为心肌细胞的转染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Gsα蛋白 LipofectamineTMLTX&PLUS RNA干扰
原文传递
Nesprin-1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
12
作者 高放 易岂建 +2 位作者 田运娇 王芳洁 刘官信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nesprin-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悬滴-悬浮-贴壁三步法,5-氮杂胞苷(5-aza)与丹参共同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用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prin-1蛋白表达水平和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的... 目的探讨nesprin-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悬滴-悬浮-贴壁三步法,5-氮杂胞苷(5-aza)与丹参共同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用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prin-1蛋白表达水平和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的改变。同时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nesprin-1蛋白的表达:Ⅰ组(RNA干扰目的序列AAAGCCAAGCACGCAACTA),Ⅱ组(RNA干扰目的序列GGGAACCAACAGTGAGATT),Ⅲ组(RNA干扰目的序列ACCAGGACATTGCGTACTA),对照组(使用无意义的ShRNA干扰序列),观察对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Nesprin-1各亚型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有所变化。RNAi后,Ⅰ、Ⅱ、Ⅲ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分化率分别为(17.78±1.92)%、(36.67±3.34)%、(44.42±5.08)%和(77.78±1.92)%,各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干扰组分化后心肌组织分化成熟的蛋白标志肌球蛋白(myosin)的表达量减少。结论 Nesprin-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分子大小的nesprin-1亚型在此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分化 心肌细胞 Nesprin-1 RNA干扰
原文传递
川崎病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持续时间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远飞 李培岭 +2 位作者 田运娇 赵东菊 马岩岩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16-820,共5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CAA)持续时间的高危因素, 为早期、足疗程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KD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CAA持续时间分为CAA持续...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CAA)持续时间的高危因素, 为早期、足疗程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KD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CAA持续时间分为CAA持续时间≥8周组及CAA持续时间<8周组, 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CAA持续时间相关危险因素, 进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患儿CAA持续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8例住院KD患儿中, 男45例(66.18%), 女23例(33.82%);发病年龄3个月~10岁, 中位发病年龄1.59(1.02~3.19)岁。CAA持续时间≥8周组31例, CAA持续时间<8周组37例。单因素分析发现, CAA持续时间≥8周组总热程>10 d[45.16%(14/31例)比21.62%(8/37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前病程>10 d[54.84%(17/31例)比16.22%(6/37例)]、血小板计数>600×109/L[32.26%(10/31例)比10.81%(4/37例)]、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38.71%(12/31例)比13.51%(5/37例)]者显著多于CAA持续时间<8周组,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性别、年龄、KD类型、病原学证据、激素应用情况、IVIG应用前热程、IVIG敏感情况、IVIG应用方式、尿白细胞情况、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谷丙转氨酶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VIG应用前病程>10 d(OR=6.589, 95%CI:1.678~25.867, P=0.007)、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OR=7.949, 95%CI:1.947~32.461, P=0.004)分别为预测KD合并中小型CAA持续时间≥8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VIG应用前病程>10 d及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是KD合并中小型CAA持续时间≥8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持续时间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7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郭佳 赵东菊 +4 位作者 田运娇 李培岭 肖爱菊 马岩岩 石太新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分析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JMML患儿7例的临床资料,随访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7例JMML患儿中位诊断年龄8个月4 d;... 目的分析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JMML患儿7例的临床资料,随访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7例JMML患儿中位诊断年龄8个月4 d;发热是主要就诊原因,多伴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中位值36.1×10^(9)/L,单核细胞中位值4.5×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88 g/L,血小板中位值47×10^(9)/L。6例外周血涂片可见髓系幼稚细胞。染色体检查:1例为-7单体,6例为正常核型。6例胎儿血红蛋白增高。基因检测4例:1例PTPN11+NF1突变,2例N-RAS突变,1例K-RAS突变。3例放弃治疗,3例接受低强度化疗,均因合并感染死亡;1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14个月仍无事件生存。结论JMML发病年龄小,临床特异性差,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低强度化疗可延长生存期但不能改善预后,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单核细胞 幼年型 诊断 基因 抑制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造血干细胞移植 感染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6-巯基嘌呤代谢产物监测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药品不良反应
15
作者 郭佳 周彦生 +3 位作者 田运娇 李培岭 马岩岩 赵东菊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5年第2期305-310,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应用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探讨6-MP代谢产物浓度与ADR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4月至202...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应用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探讨6-MP代谢产物浓度与ADR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4月至2024年2月接受维持治疗且发生ADR的ALL患儿共76例,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患儿采集血液中6-MP代谢产物的浓度,结合患儿的不良反应分析6-MP代谢产物浓度与ADR的关系。结果76例ALL患儿中,低危组占比最高(48.68%),高危组占比最低(18.42%);大多数患儿接受CCLC-2018方案治疗(92.11%),仅少数采用CCCG-2015方案(7.89%)。其中,男患儿数量(50例,65.79%)多于女患儿数量(26例,34.21%)(χ^(2)=7.613,P<0.05)。76例ALL患儿中,1~6岁的患儿数量(53例,69.74%)多于7~14岁患儿数量(23例,30.26%)。76例患儿均完成至少3周的口服药物治疗,患儿的连续用药天数在2个疗程或以上共65例(85.53%);连续用药天数在1个疗程的患儿仅有11例(14.47%)。在用药剂量方面,服用50 mg·m^(-2)巯嘌呤片联合20 mg·m^(-2)甲氨蝶呤片的患儿共有42例(55.26%);而服用65 mg·m^(-2)巯嘌呤片联合20 mg·m^(-2)甲氨蝶呤片的患儿共有34例(44.74%)。52例(68.42%)因ADR或血象波动(如白细胞<2.0×10^(9)/L)曾短暂停药(≤3 d),后恢复用药;24例(31.58%)患儿出现细胞毒性而减少用药量。在服用6-MP治疗期间,ALL患儿发生的148例次ADR中,Ⅰ级不良反应77例次(52.03%),Ⅱ级不良反应45例次(30.41%),Ⅲ级不良反应22例次(14.86%),Ⅳ级不良反应4例次(2.70%)。ADR中以血液系统疾病(35.81%)及皮肤反应(24.32%)为主,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诊断22例(28.95%)发生骨髓抑制,13例(17.11%)出现肝功能损害,2例(2.63%)肾脏排泄功能减弱。测定6-MP代谢产物6-硫鸟嘌呤核苷酸(6-thioguanine nucleotides,6-TGNs)和6-甲基巯基嘌呤(6-methylmercaptopurine,6-MMP)浓度后发现,发生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前后的6-MP、6-TGNs、6-MMP浓度[发生骨髓抑制前后(3.26±0.85)mg·L^(-1)、(0.52±0.10)mg·L^(-1),(0.36±0.12)mg·L^(-1)、(2.87±0.95)mg·L^(-1),(0.28±0.09)mg·L^(-1)、(1.57±0.45)mg·L^(-1);发生肝功能损害前后(3.15±0.87)mg·L^(-1)、(1.02±0.21)mg·L^(-1),(0.42±0.14)mg·L^(-1)、(1.31±0.45)mg·L^(-1),(0.31±0.10)mg·L^(-1)、(2.03±0.25)mg·L^(-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16、-12.295、-13.185、8.581、-6.809、-23.032,均P<0.05)。脱发患儿的6-MP代谢情况正常,两种代谢产物(6-TGNs、6-MMP)的浓度在脱发组与非脱发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6、-1.467,均P>0.05);肾功能排泄减弱时,患儿6-MP代谢正常,且两种代谢产物(6-TGNs、6-MMP)的浓度在肾功能损害组与非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1、-0.105,均P>0.05)。发生ADR的76例患儿中,67例(88.16%)在暂停给药或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另外7例患儿病情恢复较慢,经过进一步治疗后逐步改善,2例(2.63%)患儿因白细胞和中粒细胞数严重下降并发脓毒血症死亡。结论本研究中ALL患儿以男性为主,且年龄多集中在1~6岁,常见ADR有骨髓抑制、脱发、肝损害。6-TGNs浓度与骨髓抑制相关,6-MMP浓度与肝功能损害相关,而两者均与脱发无关,肾功能影响较小但应引起重视,临床上可密切关注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巯基嘌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巯嘌呤代谢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