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人文意蕴
1
作者 王国坛 郭宇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75,共10页
受人文经济学命题的启发,本文试图探索马克思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人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表现形式,如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它们的局限性在于都是以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来理解人、理解历史。而马克... 受人文经济学命题的启发,本文试图探索马克思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人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表现形式,如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它们的局限性在于都是以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来理解人、理解历史。而马克思则是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劳动思想,不仅认为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合理地阐释人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而且认为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劳动身上,所以人的解放的实质与核心在于劳动解放。从劳动出发所理解的历史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只有诉诸劳动才能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真正揭露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假性;并且只有从一般劳动观点出发才能科学阐释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观点对人文经济学的思考或许带来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人文主义 一般劳动 共产主义 人文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身关系--关于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思考
2
作者 王国坛 郭秋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5,159,共11页
以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遗产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也有一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线索,即自身关系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反映事物本质内涵的思想内容,又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理论... 以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遗产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也有一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线索,即自身关系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反映事物本质内涵的思想内容,又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理论及其应用的内在机理,应作为遗产加以挖掘。自身关系作为问题是在康德哲学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如何解决物自体的不可知问题。费希特通过自我设定行动,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建立了意识的自身关系,才实现了自我本质认识。谢林则以绝对自我的能动性建立了纯粹意识的自身关系,进而达到对绝对本质的直观。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把意识的自身关系改造为概念或实体的自身关系;于是概念或实体便在自身关系的框架中以自身分化和自身扬弃、自身规定和自身否定、自身联系和自身转化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逻辑学体系,以达到绝对理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 费希特 黑格尔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3
作者 王国坛 侯明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全面性包括全体人的共同发展、个体人的普遍本质,以及观念的总体性和个体人的全面关系等;而自由性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由、人的个性才能发挥的自由和职业生活选择的自由。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资本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的再认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国坛 王静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96-101,共6页
近年来,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些新的价值论,如知识价值论、资源价值论、三元价值论等,这些价值论认为知识、资源、劳动等要素都能够生成价值,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价值生成的唯一源泉。这些观点表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存在模糊认... 近年来,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些新的价值论,如知识价值论、资源价值论、三元价值论等,这些价值论认为知识、资源、劳动等要素都能够生成价值,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价值生成的唯一源泉。这些观点表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存在模糊认识,实则已退回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立场。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其实质而言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从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出发,才能合乎逻辑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存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价值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感性活动本身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国坛 黄海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0,共8页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出历史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的的感性活动自身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活动 马克思哲学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国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0,共5页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感性的超越,这一超越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超越传统理性主义所遵循的理性动力原则,以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其目的是消除理性动力原则中的形而上学虚假性及其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统治。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感性的超越,这一超越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超越传统理性主义所遵循的理性动力原则,以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其目的是消除理性动力原则中的形而上学虚假性及其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统治。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基础是感性必须运动起来,而感性要想运动起来的前提条件是感性的解放。感性解放也是理性解放的基础,没有感性解放,单纯的理性解放是无法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主义 感性活动 感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共赢: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国坛 侯明辰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0,共8页
合作共赢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是从习近平主席把它当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思想中引申而来的。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要求,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应确定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 合作共赢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是从习近平主席把它当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思想中引申而来的。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要求,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应确定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在普遍的世界交往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结论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反思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它不过是西方地域性文明发展理念在经过殖民扩张运动和经济全球化运动这两次世界性运动推动下不断升华、不断普遍化的产物,它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逻辑。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的扩张逻辑而为人类提供了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理念,而合作共赢是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共赢 人类文明发展理念 共产主义
原文传递
试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国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5,共4页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它的存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它的价值观的社会原则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它的价值观的评价原则是实践思维方式,即从自由劳动或人类一般劳动去理解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它的价值观的个体...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它的存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它的价值观的社会原则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它的价值观的评价原则是实践思维方式,即从自由劳动或人类一般劳动去理解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它的价值观的个体原则是每个人都为别人而存在,即只有在为别人的服务中,才能确证自己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共产主义价值观 资本主义价值观 实践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观点之后”与实践客观性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国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2,共3页
所谓实践的客观性是指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或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主观过程。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就在于把实践理解为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的发展过程。它是改变世界活动中的隐匿过程,... 所谓实践的客观性是指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或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主观过程。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就在于把实践理解为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的发展过程。它是改变世界活动中的隐匿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在辩证的思维中因而只有通过感性这个中介才能得到客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实践的客观性 知性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言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国坛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8期102-104,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不断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形式和理论内容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新近出版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不断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形式和理论内容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新近出版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一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理论成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而且其中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可能会给读者打开一个新的理论视野和思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语境 中国革命和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言说 吉林大学 大众化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的感性:知识论的动力原则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国坛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知识论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论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论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论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 知识论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论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论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论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力原则的缺点是抽象性;感性动力原则强调感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强调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并在感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因而是活动的感性。活动的感性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因而能为知识论进一步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活动的感性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研究
12
作者 王国坛 高跃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9-136,共8页
世界的使命在于实现其自身本质规定性,它只能通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使命。在这同一过程中,根据其本质内容的实现程度而表现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旧世界和新世界。思维是这一过程的中介环节。世界观是思维把握世界本质的最高理论形式。... 世界的使命在于实现其自身本质规定性,它只能通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使命。在这同一过程中,根据其本质内容的实现程度而表现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旧世界和新世界。思维是这一过程的中介环节。世界观是思维把握世界本质的最高理论形式。由于世界本质在其特定历史阶段中有其特殊表现形式,所以才形成特定的世界观。没有超出自己时代的世界观。特定世界观作为理论思维的批判对象,是特定时代的理论思维前提,从它与现实前提的矛盾中发现旧世界的否定性力量,以确立新世界观。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普遍思维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世界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主义世界观对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阐释
13
作者 王国坛 高跃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4-48,共5页
人的本质及其发展问题是亘古常新的话题。共产主义世界观所阐释的未来社会的人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基础上揭示未来新社会的人。"异化的人"是人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马克思指出唯有扬弃&qu... 人的本质及其发展问题是亘古常新的话题。共产主义世界观所阐释的未来社会的人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基础上揭示未来新社会的人。"异化的人"是人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马克思指出唯有扬弃"异化的人",人才能走向自由,但个人不能单独实现自由,未来社会的人只有在共同体中依靠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才能获得人自身的发展,并达到人的发展的完成形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人的本质 人的发展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的世界观基础
14
作者 王国坛 徐慧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8-31,共4页
和谐是在差异性中寻找同一性,世界观是人们通过对世界普遍规律认识以达到思想上的普遍性。和谐社会是在保持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不同个体通过世界观修养以寻求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为人们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可能性。在世界观的修养... 和谐是在差异性中寻找同一性,世界观是人们通过对世界普遍规律认识以达到思想上的普遍性。和谐社会是在保持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不同个体通过世界观修养以寻求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为人们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可能性。在世界观的修养中,要注意区分不同态度的世界观:有忽视个性差异,片面强调同一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专制主义色彩;有忽视同一性,片面强调差异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通常自傲于自身的优越性而排斥他人,却反过来强制他人接受自己的世界观;也有在承认个性差异基础上寻求同一性的世界观,马克思就是这种世界观,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和谐社会 思想基础 马克思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事求是——马克思的方法论研究
15
作者 王国坛 姜永刚 《长白学刊》 2012年第2期5-10,共6页
实事求是如果仅限于经验直观,那么就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对于事物的认识要从感性具体上升到具有生命单一性的"最一般的抽象",只有达到最一般抽象,才能在思想中再现具体;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 实事求是如果仅限于经验直观,那么就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对于事物的认识要从感性具体上升到具有生命单一性的"最一般的抽象",只有达到最一般抽象,才能在思想中再现具体;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中把握事物发展动力;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物,只有在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逐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求是 辩证法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烁在城邦文明之上的理性之光——论古希腊哲学诞生的社会基础
16
作者 王国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3,共5页
古希腊哲学是现代西方理性思想的源头,这种理性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的理性相比有其独特性。任何哲学理性的诞生都与其社会基础相关。古希腊理性是古希腊城邦的产物,古希腊城邦的出现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既与其古代传... 古希腊哲学是现代西方理性思想的源头,这种理性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的理性相比有其独特性。任何哲学理性的诞生都与其社会基础相关。古希腊理性是古希腊城邦的产物,古希腊城邦的出现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既与其古代传统发生彻底断裂有关,又与其几何学式的城邦社会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哲学 民主政治 古希腊城邦 生活形式 意识形态 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辩证法”超越“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变革政治经济学的阐释路径
17
作者 王国坛 高卓坤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26,51,共7页
马克思主张回到政治经济学中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他既不是从古典经济学家们抽象的,将劳动视为谋生意义上的,以获得一切价值目的的"物"的劳动;也不是站在"无人身的理性"立场上,将劳动放进纯粹概念和思辨逻辑... 马克思主张回到政治经济学中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他既不是从古典经济学家们抽象的,将劳动视为谋生意义上的,以获得一切价值目的的"物"的劳动;也不是站在"无人身的理性"立场上,将劳动放进纯粹概念和思辨逻辑的范畴中加以表述。马克思认为,只有深入到劳动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对异化劳动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批判,才是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以劳动为本质的劳动辩证法超越以资本为本质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古典经济学止步不前时,寻找并提供的一种变革政治经济学的合理的思考范式和全新的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辩证法 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劳动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思感性的遭遇——西方传统哲学对感性问题的基本态度解析
18
作者 王国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1,共4页
站在马克思哲学立场上来看,自柏拉图至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理性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历史,其中感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柏拉图首先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从而通过贬低和排除感性的办法来建立具有贵族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在近代认识论... 站在马克思哲学立场上来看,自柏拉图至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理性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历史,其中感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柏拉图首先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从而通过贬低和排除感性的办法来建立具有贵族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在近代认识论中感性处于被动状态,在古典能动哲学中感性处于抽象状态。这些感性的遭遇是导致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主要原因。追思感性的遭遇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理性 西方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态度到历史态度——谈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
19
作者 王国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4-128,共5页
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是从自然态度向历史态度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经过了德国古典哲学"意识观点"的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经过这个中介,才实现了从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态度到历史态度的革命性变革。自然态度是直观的、经验... 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是从自然态度向历史态度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经过了德国古典哲学"意识观点"的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经过这个中介,才实现了从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态度到历史态度的革命性变革。自然态度是直观的、经验的、常识的态度,历史态度是通过人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否定性自我发展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观 自然态度 历史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观及其当代指导意义
20
作者 王国坛 赵婷婷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强调人的本质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财产的占有和分配要以劳动为原则;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生产发展为尺度来评价社会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公平合...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强调人的本质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财产的占有和分配要以劳动为原则;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生产发展为尺度来评价社会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公平合理性。由于中国在殖民侵略时期、冷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中国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与资本主义的长期扩张战略有直接关系。因此,中国摆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建设和谐社会,马克思正义观必将发挥直接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观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