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邯郸多个水文站近60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谷鹏程 宋利兵 +2 位作者 袁龙龙 刘颖 王利书 《地下水》 2024年第1期187-189,共3页
漳卫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是邯郸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选取刘家庄、观台、东武仕、木鼻四个水文站近60 a实测径流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从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 漳卫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是邯郸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选取刘家庄、观台、东武仕、木鼻四个水文站近60 a实测径流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从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的角度分别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1956-2016年间,刘家庄、观台、东武仕三站的年径流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木鼻站的年径流量呈现出上升趋势。(2)刘家庄、观台、木鼻站年径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72年、1978年、1956年和2002年,东武仕站年径流量序列不存在突变年份。(3)刘家庄站和东武仕站年径流量序列周期大致为14 a,观台站和木鼻站年径流量序列周期大致为13年。(4)流域的年径流量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突变多发生在70年代,径流周期为14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趋势性分析 Mann-Kendall检验法 Morlet小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利书 悦琳琳 +1 位作者 唐泽军 张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发展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从长期看流域内降水量、蒸发量对地下水的影响不大,武威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系数在0.004以内,民勤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 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发展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从长期看流域内降水量、蒸发量对地下水的影响不大,武威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系数在0.004以内,民勤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系数在0.001以内,影响较小;而径流量与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武威和民勤地区径流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381和6.008;并使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确定了地下水水位用径流量和总产量表达的关系式,经验证,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预测将来武威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将下降0.945 m,民勤地下水水位将下降0.91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地下水水位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化学演变对水循环更新响应及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利书 唐泽军 张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技术,通过对石羊河流域山前和中游武威盆地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及水化学模拟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对水循环更新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从上游到下游矿化度逐渐升高,溶解性总固体(... 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技术,通过对石羊河流域山前和中游武威盆地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及水化学模拟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对水循环更新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从上游到下游矿化度逐渐升高,溶解性总固体(TDS)质量浓度在131~1750mg/L之间;水化学类型呈现明显分带特征,从HCO3^- SO4^2- Ca^2+Mg^2+型逐渐转换为SO4^2- HCO3^- Mg^2+ Ca^2+型。利用GIS软件中的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对研究区1989--2009年TDS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时间上,随着年份增加,盆地南部地下水TDS值由于降水和融水的冲释,呈减小趋势,中部先升高后下降;在空间上,自山口沿径流方向,TDS质量浓度逐渐增大。由于河流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石羊河河床带TDS质量浓度明显偏低。地下水储水量和地下水埋深下降速率分别为3.04×10^83^3/a和0.47m/a。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大,TDS质量浓度呈减小趋势,降低速率在11.12~50.41mg/(L·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溶解性总固体 演化规律 水循环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微机测定系统的应用
4
作者 王利书 郭凤台 侯毅凯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7年第6期11-14,共4页
在实验室利用TS-3型微机土壤水分传导度测试系统进行非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的测定,并将其实验结果与传统实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该系统的优缺点。为室内测定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方法。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实验室测定 自动采集系统 水力传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润管埋深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对小白菜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书吉 韩松 +2 位作者 何立新 费良军 王利书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1-148,共8页
为探明微润灌条件下微润管不同埋深对土壤水分入渗及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室内土箱入渗试验和室外大棚小白菜种植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埋深处理:T1(埋深10 cm)、T2(埋深15 cm)、T3(埋深20 cm),室内入渗试验考察不同微润管埋深对... 为探明微润灌条件下微润管不同埋深对土壤水分入渗及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室内土箱入渗试验和室外大棚小白菜种植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埋深处理:T1(埋深10 cm)、T2(埋深15 cm)、T3(埋深20 cm),室内入渗试验考察不同微润管埋深对土壤水分累计入渗量、土壤湿润锋运移的影响,室外试验考察不同微润管埋深对小白菜主根长、主根直径、根体积、大于2 mm的一级侧根数等根系指标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单位长度微润管的累计入渗量都随着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趋势,T2入渗速率最大,T3最小,T1、T2分别比T3大43.48%、67.55%;各埋深处理水平方向上的湿润锋向右运移规律和向左相同,T1、T2扩散速率要远大于T3,且T1>T2;在湿润锋向上运移到达地表之前,各埋深处理湿润锋垂直向上和向下运移规律基本相同,重力作用影响不明显,扩散速率均为T1>T2>T3;湿润锋形状变化过程方面,T1由上下方向长度较大的椭圆逐渐过渡到水平方向长度较大的椭圆,T2为上下方向长度大于水平方向长度的椭圆,T3先为水平方向长度大于上下方向长度的椭圆,然后逐渐过渡到上下方向长度大于水平方向长度的椭圆。室外大棚试验结果表明:除主根长指标外,其余根系指标微润管各埋深处理均好于地面漫灌,且微润管埋深15cm时对小白菜根系发育最有利。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生产实践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溉 不同埋深 水分入渗 根系 节水灌溉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施入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吸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程东娟 周客 +1 位作者 王利书 齐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下秸秆施入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吸力变化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不同秸秆施入深度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玉米秸秆粉碎成<5 mm的小段且干燥放置,在秸秆施入深度内按干土重的1%配比均匀混施...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下秸秆施入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吸力变化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不同秸秆施入深度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玉米秸秆粉碎成<5 mm的小段且干燥放置,在秸秆施入深度内按干土重的1%配比均匀混施。设置无秸秆还田(CK)、秸秆施入深度15 cm(S15)、秸秆施入深度20 cm(S20)、秸秆施入深度25 cm(S25)、秸秆施入深度30 cm(S30)5个处理,并用微型张力计(T5)测定土壤水吸力值。结果表明:秸秆施入深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有影响。随着秸秆施入深度的增加,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累积入渗量减小;秸秆施入深度对湿润锋运移影响较明显;相同入渗深度下,含有秸秆土层的含水量比不含有秸秆土层的含水量明显增加。秸秆施入深度对土壤水吸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吸力的变化反映了土层中水分的变化,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水吸力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不同秸秆施入深度,导致各处理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土壤水吸力峰值和达到峰值的时间出现差异,秸秆施入深度越深,土壤水吸力的峰值相对较大,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施入深度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土壤水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润管不同埋深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书吉 韩松 +2 位作者 张正良 费良军 王利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31,35,共5页
为寻找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最有利的微润管埋深,设置了3个埋深处理,分别为T1(10 cm)、T2(15 cm)、T3(20 cm),并设置了常规地表自流灌CK处理作为对照,考察各处理对番茄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 为寻找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最有利的微润管埋深,设置了3个埋深处理,分别为T1(10 cm)、T2(15 cm)、T3(20 cm),并设置了常规地表自流灌CK处理作为对照,考察各处理对番茄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产量、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进入开花与果实膨大期后,微润灌各处理各生长指标除叶面积为T1<CK外,其余生长指标均为CK处理最小,且T2处理各生长指标值最大;光合速率为:T2>T1>CK>T3;蒸腾速率为:T2>T3>T1>CK;气孔导度为:T2>T3>T1>CK;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为:T1>T3>CK>T2。(2)微润灌各处理番茄的单果质量均大于CK,T2产量最大。(3)综合品质评价值排序结果为:T2>T3>T1>CK。研究得出结论:T2处理(埋深15 cm)是番茄种植时微润管适宜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 微润管埋深 番茄 生长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基肥施用方式与肥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程东娟 王丽玄 +2 位作者 王利书 郑欣荣 郑云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19,共6页
为探讨基肥施用方式和肥量对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夏玉米大田试验,设置耕前施肥(A方式)和耕后施肥(B方式) 2种基肥施用方式,3种施肥水平450、600和750 kg/hm^2,测定了夏玉米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生长因子和产量。结果... 为探讨基肥施用方式和肥量对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夏玉米大田试验,设置耕前施肥(A方式)和耕后施肥(B方式) 2种基肥施用方式,3种施肥水平450、600和750 kg/hm^2,测定了夏玉米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生长因子和产量。结果表明:(1)与耕后施肥相比较,耕前施肥在不同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程度较大,尤其0~30 cm土层,表明上层土壤受入渗和蒸发影响较明显;(2)不同施肥量对土壤水分影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增加;(3)A施肥方式配750 kg/hm^2施肥量的水肥交互效应最优,在玉米的穗长、穗重、穗粗和百粒重方面均有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4.00%、9.19%、2.58%和5.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基肥 施肥方式 施肥量 SP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栽培基质在农业中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6
9
作者 武海霞 郭爱科 +2 位作者 陶涛 冀雅珍 王利书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34-141,共8页
随着煤矸石在农业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为栽培基质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煤矸石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利用途径、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煤矸石在农业资... 随着煤矸石在农业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为栽培基质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煤矸石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利用途径、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煤矸石在农业资源化利用中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栽培基质 重金属
原文传递
外源钙离子对红掌叶片气孔特征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菲 张浩 +3 位作者 刘亮 郭丽丽 王利书 郑云普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85,共6页
以红掌叶片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Ca(NO_3)_2(0、2、4、6、8mmol·L^(-1))溶液对红掌进行2周的培养,对气孔密度、气孔解剖结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和面积指数),气孔空间分布格局和叶片气体交换进行了测定,以探究外... 以红掌叶片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Ca(NO_3)_2(0、2、4、6、8mmol·L^(-1))溶液对红掌进行2周的培养,对气孔密度、气孔解剖结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和面积指数),气孔空间分布格局和叶片气体交换进行了测定,以探究外源Ca^(2+)对红掌叶片气孔特征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2+)浓度为4mmol·L^(-1)时,气孔的周长达到最大值,且此时气孔变得最为扁长。另外,Ca^(2+)浓度的升高使得气孔的宽度增加约10%。当Ca^(2+)浓度为6mmol·L^(-1)时气孔密度最高,但气孔空间格局却最不规则。然而,该研究中设置的5个Ca^(2+)浓度均没有对气孔开口面积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另外,随着外源钙离子浓度的增加红掌的净光合反应速率(Pn)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但各处理间Pn差异不显著,且均低于对照组。此外,红掌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不同外源钙离子处理下也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说明外源钙处理对于红掌气孔特征和生理过程的影响非常有限,这可能是由于外源钙提高气孔密度有利于气体交换的正效应同减弱气孔分布格局规则性不利于气体交换的负相应相抵消,从而导致红掌的生理参数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 光合作用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气孔空间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冬小麦全生育期区域蒸散量时空变化
11
作者 栾清华 何帅 +3 位作者 何立新 周炜 王利书 马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4-824,共11页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区域蒸散发的变化规律,以邯郸永年冬小麦种植区为研究区,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验证后的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模拟计算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全生育期冬小麦不同...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区域蒸散发的变化规律,以邯郸永年冬小麦种植区为研究区,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验证后的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模拟计算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全生育期冬小麦不同生长期的区域蒸散量,结果表明:整个冬小麦生育期内区域日最大蒸散发量为0.97~13.66 mm/d,均值为0.52~8.06 mm/d;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变化趋势,与研究区地形和水文地质特征造成的耕作方式的差异性较为一致;时间分布呈现出苗期至返青期在0.52~1.49 mm/d波动变化、起身期至孕穗期在3.18~4.47 mm/d波动变化、拔节期至成熟期呈现快速增加到4.47~8.06 mm/d的趋势,且与LAI(leaf area index)变化密切相关;区域蒸散发的峰值在出苗期和返青期之间存在空间转移现象。研究成果对优化区域农田灌溉制度、提高农田水分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SEBAL模型 PENMAN-MONTEITH公式 遥感反演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提水灌溉发展研究概述
12
作者 张运鑫 李树彬 +1 位作者 赵存维 王利书 《科学技术创新》 2017年第22期130-131,共2页
基于SCI-direct数据库,对1956-2015年间发表的有关太阳能灌溉出版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太阳能灌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光热转换阶段、光-热-电转换阶段及光电转换阶段,以更好的认识太阳能提水灌溉的发展历史。通过国外的太阳能提水灌溉历... 基于SCI-direct数据库,对1956-2015年间发表的有关太阳能灌溉出版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太阳能灌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光热转换阶段、光-热-电转换阶段及光电转换阶段,以更好的认识太阳能提水灌溉的发展历史。通过国外的太阳能提水灌溉历史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最光伏提水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广大研究工作者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危机 太阳能 水泵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的微润灌溉线源入渗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高听 郭凤台 +1 位作者 王利书 贾艳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8,共5页
为探究微润灌溉在沙壤土中的入渗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1.0、1.5、2.0 m三种水头下微润灌溉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利用HYDRUS(2D/3D)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表明:微润灌溉入渗流量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湿润... 为探究微润灌溉在沙壤土中的入渗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1.0、1.5、2.0 m三种水头下微润灌溉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利用HYDRUS(2D/3D)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表明:微润灌溉入渗流量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湿润体沿渗灌管呈圆柱形分布,相同灌水时间下,湿润体大小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湿润锋运移速率在灌水48 h内迅速减小,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含水率等值线为以渗灌管为中心的同心圆,平均含水率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灌水均匀度随水头的增大而减小。为了验证软件模拟的精确性,将田间试验结果与模型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HYDRUS软件可用于模拟微润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及设计地下线源入渗灌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溉 土壤水分运动 HYDRU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灌水量对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欣荣 王利书 +2 位作者 齐鸣 刘婧然 程东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23,28,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在灌水量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柱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秸秆还田层与不还田层交界处,还田量0.5%、1.0%、1.5%、2.0%的处理与不还田...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在灌水量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柱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秸秆还田层与不还田层交界处,还田量0.5%、1.0%、1.5%、2.0%的处理与不还田相比,累积入渗量多出0.96%、4.3%、7.31%、11.98%,表明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在相同灌水量下,同一土层含水率主要表现为秸秆含量越高,土壤含水率越高;秸秆还田量相同时,在1.0 V灌水量基础上增大灌水量至1.5 V时,在秸秆还田层内,土壤含水率提高了2.53%,在秸秆还田层以下,土壤含水率提高了11.52%,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灌水量增大,秸秆还田层土壤中孔隙逐渐地被水分填充,土壤的导水率能力增大,促进了水分向下移动,从而改善了土壤入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移 秸秆还田量 灌水量 入渗量 Kostia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吸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客 王利书 +1 位作者 程东娟 齐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57,共6页
为了研究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和土壤水吸力变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保水剂不同层施深度和施用量进行模拟试验。设置不施保水剂(CK)、施用量0.1%、施用量0.3%、施用量0.5%,分别层施在土层深度5 cm(W)和10 cm(S),并用T5... 为了研究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和土壤水吸力变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保水剂不同层施深度和施用量进行模拟试验。设置不施保水剂(CK)、施用量0.1%、施用量0.3%、施用量0.5%,分别层施在土层深度5 cm(W)和10 cm(S),并用T5(微型张力计)测定土壤水吸力值.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土壤入渗特性有影响。随着保水剂施用量增加,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不断减小;保水剂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较大。施用保水剂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组;相同层施深度下,保水剂层施量越大,上层土壤含水率越高,下层土壤含水率越低。保水剂对土壤水吸力有重要影响。随着保水剂含量越大,上层土壤在T5释水阶段所测土壤水吸力偏大,在T5吸水阶段所测土壤水吸力偏小,下层土壤两阶段所测土壤水吸力越大。相同层施深度下,保水剂影响上层土壤水吸力峰值大小,并不影响到达峰值的时间,对于下层土壤水吸力峰值时间和大小都有影响且随着保水剂含量的增加,土壤水吸力峰值越大,达到峰值的时间越长。研究结果反映了保水剂的层施位置和施用量对土壤水吸力影响,可为保水剂在农田灌溉和科学施用上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土壤水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功能肥对土壤水分运移和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客 宋福如 +2 位作者 程东娟 王利书 齐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35,共5页
有机硅功能肥作为一种改良盐碱地新型复合材料,具有施用简便易行、周期短、能够大面积推广等特点,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盐碱土水分运移和电导率的影响,设置了4个施用量,分别为0.5... 有机硅功能肥作为一种改良盐碱地新型复合材料,具有施用简便易行、周期短、能够大面积推广等特点,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盐碱土水分运移和电导率的影响,设置了4个施用量,分别为0.5%、1%、1.5%、2%。结果表明:随着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施用量的增加,湿润锋运移和累积入渗量不断减少,其中,秸秆对湿润锋运移和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大;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均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含水量,添加秸秆增加土层含水量比有机硅功能肥更明显,相同施用量下,0~2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的增加量依次为-1.10%、0.36%、2.40%、5.25%。土壤电导率结果表明,在土层深度0~10 cm,电导率随着有机硅功能肥施用量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均低于对照组;在土层深度10 cm以下,电导率随着有机硅功能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层深度15 cm以下,处理组大于对照组;在秸秆施用处理下,电导率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大于对照组;其中,相同添加量下,有机硅功能肥比秸秆在0~10 cm土层平均电导率降低量依次为30%、39%、47%、54%。由此可见,有机硅功能肥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升盐碱土的脱盐率,有助于盐碱土壤质量改善,这为有机硅功能肥在盐碱土治理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盐分运移 水分运移 有机硅功能肥 秸秆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改性生物质炭对盐碱化土壤盐分洗脱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维 王利书 +6 位作者 尹海魁 郭海刚 程东娟 杨建斌 黄国铭 徐治国 侯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1-376,共6页
为了提升生物质炭对滨海盐碱土壤盐分的洗脱效率,以海兴县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聚丙烯酰胺(PAM)、小麦秸秆生物质炭(BC)、黏土矿物(M)等材料制备聚丙烯酰胺改性生物质炭(PAM-BC),通过室内模拟淋溶试验研究对比不同环境材料对盐碱土盐... 为了提升生物质炭对滨海盐碱土壤盐分的洗脱效率,以海兴县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聚丙烯酰胺(PAM)、小麦秸秆生物质炭(BC)、黏土矿物(M)等材料制备聚丙烯酰胺改性生物质炭(PAM-BC),通过室内模拟淋溶试验研究对比不同环境材料对盐碱土盐分的洗脱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CK处理,PAM、BC和PAM-BC、CaSO_(4)(CS)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盐分洗脱量,其中PAM-BC处理下增幅最高,达到12.3%。进一步对淋洗液中主要盐分离子分析,添加PAM-BC显著促进土壤Na^(+)和Cl^(-)的洗脱,增幅分别为11.0%~27.3%和17.8%~42.3%。主成分分析表明,PAM-BC增强对主要盐分离子的洗脱效果。土柱淋溶结束后,PAM-BC添加处理土壤全盐量比其他处理显著降低6.0%~16.7%。此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明,添加PAM-BC提升盐碱土壤的保水性。研究结果可为聚丙烯酰胺改性生物质炭应用于滨海盐渍化土壤的降盐改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聚丙烯酰胺 盐碱土 盐分洗脱 土柱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市永年区不同PM修正模型麦田蒸散模拟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炜 王洪峰 +3 位作者 栾清华 高翔 张海生 王利书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5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PM修正模型在邯郸市永年区麦田的结构适应性、模拟准确性,以田间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为参照,分别选取了3种不同结构形式的PM修正模型命名为PM-1、PM-2和PM-3模型,模拟了永年区冬小麦关键生长期(4—5月)内的农田蒸散,并对比评价... 为探究不同PM修正模型在邯郸市永年区麦田的结构适应性、模拟准确性,以田间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为参照,分别选取了3种不同结构形式的PM修正模型命名为PM-1、PM-2和PM-3模型,模拟了永年区冬小麦关键生长期(4—5月)内的农田蒸散,并对比评价其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模拟精度方面,PM-1模型模拟的决定性系数和整体评价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分别为0.773和3.105,而PM-3模型模拟的两个指标最低,分别为0.701和-2.904;PM-1模型时间分布均衡度最高,PM-2模型最低;3种修正模型各具优点和局限性,对永年区蒸散模拟PM-1模型更具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修正模型 麦田蒸散 土壤水分 模拟精度 时间均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降雨对滨海盐碱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爱科 武海霞 +5 位作者 陶涛 宋福如 宋利强 宋聚强 王利书 程东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76,共9页
采用矩形脉冲模型随机模拟降雨过程,驱动HYDRUS模型分析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应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方法量化降雨总量、降雨次数、极端降雨以及其时程分配特征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聚焦我国滨海平原盐碱地,以黄骅市为典型对象,定量分析... 采用矩形脉冲模型随机模拟降雨过程,驱动HYDRUS模型分析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应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方法量化降雨总量、降雨次数、极端降雨以及其时程分配特征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聚焦我国滨海平原盐碱地,以黄骅市为典型对象,定量分析3日逐小时降雨过程对不同深度土层(0~150 cm)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降雨过程的随机性而言,降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素降雨总量(A)>降雨次数(B)>极端降雨(C),且降雨总量与次数间二阶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降雨总量一定时,当降雨次数较低(10次),其平均降雨强度较大,相较于降雨次数较高(15、20次),活跃层土壤含水率增高2.74%~6.23%,而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率降低5.66%~15.63%;随机降雨与均匀降雨对浅层土壤含水率影响的差异较小,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两种降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的差异不断增大,当降雨总量为250 mm时,均匀降雨条件下的稳定层土壤含水率相较于随机降雨最大增幅达39.52%,且相比于均匀降雨过程,随机降雨在降雨总量较小(160 mm与200 mm)时可入渗至稳定层;相较降雨总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HYDRUS模型参数土壤饱和含水率(θs)的不确定性对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降雨 盐碱土 土壤含水率 降雨总量 HYDRUS-1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渗水头对膜下小管岀流垄沟灌土壤水分运移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超 张运鑫 +4 位作者 程东娟 王利书 胡浩云 李菲 张策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26,共5页
通过室内不同入渗水头的膜下小管岀流垄沟灌自由入渗试验,研究了入渗水头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试验为3个不同入渗水头(3、4、5 cm)的膜下小管岀流垄沟灌和入渗水头为4 cm的膜下垄沟滴灌(CK),结果表明,在灌水期间,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 通过室内不同入渗水头的膜下小管岀流垄沟灌自由入渗试验,研究了入渗水头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试验为3个不同入渗水头(3、4、5 cm)的膜下小管岀流垄沟灌和入渗水头为4 cm的膜下垄沟滴灌(CK),结果表明,在灌水期间,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同入渗时间,随着入渗水头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增加,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逐渐增大,而垂直运移距离逐渐减小;随着距垄沟中心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但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均匀度随着入渗水头的增加而增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膜下小管岀流垄沟灌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水头 小管出流 垄沟灌 水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