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滁河洪水调度实践与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锦堂 洪建智 +1 位作者 朱琼 方泓 《中国防汛抗旱》 2021年第3期32-35,共4页
2020年梅雨期安徽省长江、淮河、新安江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历史罕见。滁河流域属于长江流域,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上游襄河口闸以上发生超历史记录水位洪水,历史上第5次启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蓄洪区分洪蓄水。通过水库蓄水量变化反推... 2020年梅雨期安徽省长江、淮河、新安江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历史罕见。滁河流域属于长江流域,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上游襄河口闸以上发生超历史记录水位洪水,历史上第5次启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蓄洪区分洪蓄水。通过水库蓄水量变化反推水库拦蓄的流量过程和利用各圩区蓄滞水量进行三角形概化反推入圩流量过程并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大型水库调度及中型水库拦蓄及启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在削减洪峰流量、降低洪峰水位发挥的作用,实际降低相应站点水位0.50~1.50 m,有效减轻下游河段防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水调度 削峰 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目标运动状态光学卫星视频监测与估计
2
作者 汪韬阳 洪建智 +7 位作者 张过 蒋永华 李欣 董天成 韩煜祺 王京印 杨亚鹏 徐从安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79-1692,共14页
光学卫星视频能够进行动目标连续监视,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目前多数研究仅针对基于视频像方的目标检测、跟踪及轨迹提取等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卫星载荷成像几何模型进行物方运动状态定量估计和精度验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学卫... 光学卫星视频能够进行动目标连续监视,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目前多数研究仅针对基于视频像方的目标检测、跟踪及轨迹提取等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卫星载荷成像几何模型进行物方运动状态定量估计和精度验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学卫星视频的舰船目标运动状态定量估计方法,首先对卫星视频首帧进行精确定向;然后通过帧间稳像方法得到背景稳定的视频帧序列,在此基础上,针对正框目标跟踪方法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旋转和尺度变化的舰船稳健跟踪方法进行目标跟踪;最后进行物方映射并估计目标运动轨迹、速度和方向。利用吉林一号光学视频卫星开展星海同步观测试验。实测结果表明,稀疏控制条件下的舰船目标几何定位精度为1.60 m,速度估计精度为0.18 m/s,方向估计精度为4.05°,相比同类方法具有显著提升,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卫星视频 对地目标定位 运动状态估计 舰船目标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的人地耦合异速增长分析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洪建智 郭碧云 +1 位作者 付迎春 聂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9-1062,共14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面积变化具有复杂性,研究两种要素城镇化水平的相对增长关系,有助于探索人地耦合发展的协同态势及变化动因。本文选取广州市2000-2015年的Landsat时序影像与2000、2010和2015年的人口普查与年鉴...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面积变化具有复杂性,研究两种要素城镇化水平的相对增长关系,有助于探索人地耦合发展的协同态势及变化动因。本文选取广州市2000-2015年的Landsat时序影像与2000、2010和2015年的人口普查与年鉴数据,在街道(乡镇)尺度上计算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指数识别4种耦合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年均增长率异速关系拟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广州市街道(乡镇)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核心、内、外圈层)特征,4种人地耦合类型的异速增长分别呈现正异速、负异速、负幂律3种形式,证明人地耦合分类的异速增长建模方法有助于分析人地城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②基于人地耦合指数的异速标度分析表明,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结构上分别形成了高度集约-集约-相对粗放式扩张的发展格局,结合城市更新改造的空间分析,说明这一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在广州具有一定成效,已初步形成了核心圈层与内圈层协同发展的态势,但需要注意防控外圈层的粗放型增长。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探索和广州市案例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街道(乡镇)尺度 人地耦合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异速增长 异速标度 协同演化 广州市
原文传递
广州市新冠疫情早期时空扩散特征与公共空间风险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晓慧 付迎春 +2 位作者 张君怡 杨骥 洪建智 《热带地貌》 2020年第2期8-17,共10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在全球快速传播,中国是早期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根据广州市卫健委发布的1月22日至2月24日间的COVID-19流行病例数据,通过建立空间回归模型探究早期确诊病例聚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在全球快速传播,中国是早期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根据广州市卫健委发布的1月22日至2月24日间的COVID-19流行病例数据,通过建立空间回归模型探究早期确诊病例聚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并采用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广州市COVID-19在采取隔离防控前后的空间扩散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新冠疫情早期确诊病例在时间变化上差异明显,整体上可分为高位波动状态与低位稳定状态;截止2月2日,广州主城区累计确诊病例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68.8%,COVID-19早期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并形成多核心聚集分布,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且每日新增病例质心具有交叉向外扩散的特点;通过空间滞后模型分析表明,隔离前的确诊病例与地铁线路和医院分布有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并在空间扩散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疫情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联合多因子进行空间扩散风险制图,2月6日以后新增扩散病例分布在不同风险区,未形成新的聚集与扩散方向。与2003年SARS疫情的空间扩散对比,说明了防控措施采取的有效性,为疫情的空间防控成效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空间滞后 公共空间 扩散风险 疫情防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