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围绕吴文藻、费孝通、李安宅展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清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33,共31页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改造社会的国家主义。费氏一直到1950年代之前似乎在曼海姆与韦伯之间摇摆;到晚年则尝试从新儒家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借鉴诠释学,关注"心"的问题,从而重新接近张东荪的知识社会学。李氏原先引介曼海姆最积极,后来转向吸收张东荪的思想而走向韦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考察整个知识系统在社会中沉淀的不同层面。通过上述比较,文章尝试指出,社区研究可能需要与知识社会学结合,才能将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推至更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燕京学派 吴文藻 费孝通 李安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陶云逵与中国人类学的德国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清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84,共32页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化"自身的神圣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对各文化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问题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在人类学内部有意义,而且构成了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对话的可能。本文跟随陶云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脚步,呈现他在文化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索,并试图指出,陶云逵对"文化"如何制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提出有力的现实和历史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国家 历史 volksgeist 陶云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关系及其现代化:对费孝通《江村经济》与《茧》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清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62,共24页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写了一部英文小说《茧》。这部小说是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过程的推演。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要摆脱城市坐食者的经济控制,必须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心态上突破原有的小农经济形态。本文指出,...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写了一部英文小说《茧》。这部小说是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过程的推演。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要摆脱城市坐食者的经济控制,必须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心态上突破原有的小农经济形态。本文指出,一方面,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城市以坐食者为主体,无法产生现代性;另一方面,他承认大学是现代性的发源地,知识分子返乡办工业可以使乡村获得现代性。小说女主人公宝珠,既对传统家庭伦理有所扬弃,又没有彻底抛弃家庭到城市中追求个体主义的自由。这种中间状态正是费孝通希望看到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出路。他把乡村作为现代性的载体,同时强调保护农村社会的整体性。市镇成为一个关键的枢纽,它使乡村与现代性充分接触,使走出乡村的人与乡村维系着有机联系。因此,费孝通的现代转型理论基于乡村—市镇—城市的关系,表现为空间上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家三角” 市镇 坐食者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双重宗教”看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双重性——一项基于神话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清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9,共8页
作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地带,历史上西双版纳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两重文明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土司制度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组织为制度渠道,形塑了当地社会。为了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中生存,西双版纳社会发展出自身的特点: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 作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地带,历史上西双版纳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两重文明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土司制度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组织为制度渠道,形塑了当地社会。为了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中生存,西双版纳社会发展出自身的特点: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在宗教上倾向于缅甸;而作为本土王权代表的土司,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出于这种整合的压力,在面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的时候,土司和贵族也有自己所要依靠的宗教宇宙观——后者通过勐神祭祀的仪式确保了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土地和丰产不是由佛教掌握,而是形成了与之对立的另一套宗教观念,在这一套宗教观念里,表达了对社会整体丰产的追求,它和佛教对个人救赎的追求相配合,构成了西双版纳社会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性 勐神 南传上座部佛教 傣族社会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社会到工业社会:魁阁时期“燕京学派”的工业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清媚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0,共8页
本文讨论的是燕京学派在魁阁时期关于工业研究的核心思想。燕京学派始终将更高的社会价值赋予乡土工业,认为乡土工业的现代化才是中国社会从乡土转向工业社会的基础。究其原因有三:(1)大工业导致人的异化问题无法解决,乡土工业的现代化... 本文讨论的是燕京学派在魁阁时期关于工业研究的核心思想。燕京学派始终将更高的社会价值赋予乡土工业,认为乡土工业的现代化才是中国社会从乡土转向工业社会的基础。究其原因有三:(1)大工业导致人的异化问题无法解决,乡土工业的现代化缓冲了理性化个体出现带来的社会解体危机。(2)大工业不是唯一进入工业社会的途径。西方现代社会阶层化的组织方式主要得益于产业革命的结果,本身具有特殊性。(3)中国进入机器时代,不意味着进入了工业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与新的社会组织相辅相成,而后者是决定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学派 乡土社会 工业社会 资本主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小说中的女性及唐代士人心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192-197,共6页
从唐人小说入手,通过对其中的女仙 、世俗女子 、女妖 、女鬼 ,以及女侠等女性形象的分析 ,探寻了唐代知识分子敏感微妙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唐人小说 士人心态 女性形象 两性关系 礼教传统 文化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阳人的人文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19-20,63,共3页
从历史、现状的角度,通过描述宾阳人三大族群:壮族、“本地人”和“新民人”互动的局面,和其结果形成的对“宾阳人”身份的共同认同,概括出“宾阳人”鲜明独特的人文特征,力求澄清对“宾阳人”的偏见和误解,更好地理解宾阳人。
关键词 宾阳人 宾阳货 "本地人" "新民人" "宾阳话" 手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调查:大学文科的实验教学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45-48,共4页
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入手,讨论田野调查方法的针对性,并结合个人及组织学生田野调查的经验来进行说明,文科实验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期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 田野调查 社会文化 实验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世纪车里宣慰使的婚礼——对西南边疆联姻与土司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清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8-99,共12页
我们通过16世纪车里宣慰使刀应猛迎娶缅甸孃呵钪公主这一事件,来考察在中缅双重封建影响下,当地土司制度"天朝为父,缅朝为母"的特点。通过对婚礼的仪式过程、礼物、交换和朝贡的细节,结合缅甸-云南这一区域的宗教史背景,我们... 我们通过16世纪车里宣慰使刀应猛迎娶缅甸孃呵钪公主这一事件,来考察在中缅双重封建影响下,当地土司制度"天朝为父,缅朝为母"的特点。通过对婚礼的仪式过程、礼物、交换和朝贡的细节,结合缅甸-云南这一区域的宗教史背景,我们试图对车里土司制度和心态的双重性作出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一双重性形塑了西双版纳的王权,也形塑了当地的社会。与过去的土司制度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文不再从单纯纵向的朝贡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联姻,而是试图从中缅双方与西双版纳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展示其中在历史场景下多重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联姻 双重性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与自然:对广西新罗村变迁历史考察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4,共6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文化与自然的冲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广西境内的一个汉族村落———新罗村为例 ,考察村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变迁 ,关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新罗村的过去与现在告诉我们 :原生态的自然并不能自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文化与自然的冲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广西境内的一个汉族村落———新罗村为例 ,考察村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变迁 ,关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新罗村的过去与现在告诉我们 :原生态的自然并不能自动满足农耕文化的要求 ,人们必然要改造自然 ,为文化的植入培养温床 ,从而才能有生存空间 ;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冲破了原有的文化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中客观上维持了文化与自然平衡的神秘主义的内容必不可免地随之淡化。在当前发展趋势下 ,文化对自然的这种不自觉关系还将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自然 内聚式格局 风水神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书与田野调查——谈如何提高对人类学的学术感悟力
11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57-60,共4页
学术感悟力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是研究者独自占有的、独一无二的学术生命的生长点。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人类学学者提升学术感悟力的主要途径是读书和田野调查,它们互为支持,相辅相成。
关键词 人类学 学术感悟力 读书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读《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12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77-278,共2页
《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一书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宏观角度对汉族进行分析,借鉴了考古学、语言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历史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使读者能进一步深入全面地了解汉民族,是汉民族研究的新起点。
关键词 人类学 汉民族研究 《雪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的社会与宗教体系——一个西双版纳的历史人类学个案
13
作者 杨清媚 《宗教人类学》 2013年第1期104-126,共23页
本文通过对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宗教史和社会史的简要考察,分析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体系与当地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特点以及时代变迁中的运动轨迹。土司制度下的西双版纳呈现一种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互相嵌合... 本文通过对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宗教史和社会史的简要考察,分析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体系与当地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特点以及时代变迁中的运动轨迹。土司制度下的西双版纳呈现一种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互相嵌合的体系,在政治上土司高于佛爷,在宗教上佛爷高于土司;然而通过亲属制度,封建的政治系统和宗教的佛寺体系连接在一起。这个结构相继受到改土归流、民主改革的影响。清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在边疆地区的推进来实现。民国以来,现代教育继续对此知识格局造成冲击。在这个过程中,西双版纳的佛寺体系依托佛教自身的改革以及在乡村基层的社会基础,而不断在本土社会得以重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体系 西双版纳 双重封建 南传上座部佛教边疆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铭铭 杨清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写作背景 乡土伦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之上”的人类学——20世纪前期学人眼中的大理社会与民族志叙述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原 杨清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20世纪前期在云南大理所进行的人类学研究,依托于特定的社会情景与知识场景,这其中蕴含的人类学与地方间的"双向阐释"之复杂关系,不仅是回顾民国时期学人的学术实践与认识西南地方社会之关键,也对当代民族志视野拓展的问题给... 20世纪前期在云南大理所进行的人类学研究,依托于特定的社会情景与知识场景,这其中蕴含的人类学与地方间的"双向阐释"之复杂关系,不仅是回顾民国时期学人的学术实践与认识西南地方社会之关键,也对当代民族志视野拓展的问题给予深刻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大理 地方叙述 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生活方式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杰舜 杨清媚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1-83,86,共4页
 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一样具有多样性。要理解什么是民族生活方式,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生活方式"这一中心概念。影响民族生活方式主要有自然环境、文化、社会等诸因素;民族生活方式的类型可按民族觅食的生存方式和文...  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一样具有多样性。要理解什么是民族生活方式,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生活方式"这一中心概念。影响民族生活方式主要有自然环境、文化、社会等诸因素;民族生活方式的类型可按民族觅食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区进行分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研究民族生活方式,具有保护民族传统、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民族文化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 中心概念 自然环境 生存方式 民族传统 国际意义 各民族 文化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守土与离土——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海峡两岸圆桌论坛纪实
17
作者 徐杰舜 林敏霞 杨清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44,共18页
海峡两岸学者主要针对中国农村发展走向发表演讲“守土与离土”的选择,并从自身田野工作经验加以人类学的解读。
关键词 人类学 研究方式 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海峡两岸圆桌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朗功能学派理论对林耀华东南宗族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仇文硕 杨清媚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7,131-132,共12页
通过比较林耀华早期的经验研究和1936年拉德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在燕京大学的讲学课程,发现了二者在社区研究等理论方面的相通之处。林耀华通过在东南宗族乡村作出的实地调查,发现宗族的社会学特点:宗族的经济功能基于... 通过比较林耀华早期的经验研究和1936年拉德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在燕京大学的讲学课程,发现了二者在社区研究等理论方面的相通之处。林耀华通过在东南宗族乡村作出的实地调查,发现宗族的社会学特点:宗族的经济功能基于血亲间的分工合作,其情感结构面向祖先和国家,是开放而又复合的。在面对市场时,宗族作为整体积极参与其中。在面对国家时,宗族接纳了国家的权力系统。宗族即是布朗所讲的“活”的功能体,具备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因此,林耀华一直坚持用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制度 布朗功能学派 林耀华 宗族研究 比较社会学 结构功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浅谈“人类学眼光”
19
作者 杨清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3-23,共1页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学科 民族学 他者 文化人类学 “他者”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市场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从费孝通与托尼的比较出发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清媚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8-240,M0008,共24页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关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系列研究受英国经济史学家托尼的影响颇深。本文通过对两人的文本分析比较,指出:(1)托尼关于英国从农业现代化到工业现代化的分析,构成了费孝通的江村和禄村经济转型的参照。(2)托尼的“绅士...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关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系列研究受英国经济史学家托尼的影响颇深。本文通过对两人的文本分析比较,指出:(1)托尼关于英国从农业现代化到工业现代化的分析,构成了费孝通的江村和禄村经济转型的参照。(2)托尼的“绅士理论”也成为费孝通讨论绅士功能的基础。但费孝通并非照搬托尼的思路,在农业的园艺学转型和绅士类型等问题上,他都有不同于托尼的地方。并且,对于费孝通来说,“国家”的角色在其社会理论和实践中处于相对消极的位置。费孝通从共同体、知识分子、世界市场和国家四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来构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方案。他对中国作为世界体系的后发参与者如何获得经济自主性的思考,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土地制度 绅士 市场 国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