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分析
1
作者 余航 李淼静 +1 位作者 刘芳 王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5,共7页
目的 探讨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23年7月就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AMI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年龄25~44岁性别... 目的 探讨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23年7月就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AMI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年龄25~44岁性别相同且发病部位相同的中青年AMI患者(中青年组)作为对照组(1∶2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合并症、高危因素及生化指标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年轻组28例,中青年组56例。年轻组患者中以单支病变(15/26,57.7%)或未见明显罪犯血管(7/26,26.9%)为主,白细胞计数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中位随访时间72.4(25.5,110.2)个月。Cox回归模型分析,年轻组(HR=7.925,95%CI:1.861~33.749,P=0.005)、住院时长(HR=1.183,95%CI:1.001~1.398,P=0.048)及合并典型心绞痛症状(HR=0.090,95%CI:0.015~0.544,P=0.009)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相对于中青年AMI患者,年轻组AMI患者预后更差。年轻AMI患者(25岁以下)、住院时长及合并不典型心绞痛症状是影响该人群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及识别年轻患者发生AMI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人 中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临床特征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脏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谢铭 李淼静 +2 位作者 樊婷 余艳利 韦素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1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肝脏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肝脏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治疗的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将发生肝脏型aGVHD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肝脏型aGVH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allo-HSCT术后共11例(18.6%)发生肝脏型aGVHD,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43 d(4~88 d),严重程度包括Ⅰ度3例(27.3%)、Ⅱ度3例(27.3%)、Ⅲ度3例(27.3%)、Ⅳ度2例(18.2%),其中有9例(81.8%)患者伴有皮肤、胃肠道、口腔等其他组织器官损害。观察组受体年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不合、预处理期间肝功能障碍的比率、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CD34+T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移植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LA配型不合、移植前LDH水平升高均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肝脏型a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全部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8个月,其中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7.6%和23.7%。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0个月和27.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度(Ⅲ~Ⅳ度)aGVHD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短于轻度(Ⅰ~Ⅱ度)aGVHD患者(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allo-HSCT术后肝脏型aGVHD的发生状况及预后不容乐观,HLA配型不合、移植前LDH水平升高均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肝脏型a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肝脏 影响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ST6、IL-17A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思捷 李淼静 +2 位作者 陈羽玲 贺扬欣 王晓宁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307-1312,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MBD)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CST6)、白介素17A(IL-17A)水平及与MMBD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诊治MMBD患者80例为MMBD组,以同期诊...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MBD)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CST6)、白介素17A(IL-17A)水平及与MMBD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诊治MMBD患者80例为MMBD组,以同期诊治的无骨病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CST6、IL-17A水平;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CST6、IL-17A对MMBD预后的评估价值;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MMBD患者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血清CST6、IL-17A水平对MMBD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MBD组患者血清CST6水平降低,血清IL-17A水平升高(t/P=39.798/<0.001,18.241/<0.001)。血清CST6与MMBD骨病分级呈显著负相关,血清IL-17A与MMBD骨病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P=-0.721/<0.001,0.664/<0.001);血清CST6、IL-17A及二者联合对MMBP患者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2、0.888、0.931,二者联合对MMBP患者预后评估的AUC大于二者单项检测(Z/P=5.147/<0.001,4.784/<0.001);CST6低表达亚组3年累积生存率低于CST6高表达亚组(χ^(2)=7.933,P=0.005),IL-17A高表达亚组3年累积生存率低于IL-17A低表达亚组(χ^(2)=22.802,P<0.001);ISS分期Ⅲ期、骨病分级4级、血清IL-17A高是影响MMB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ST6高是影响MMBD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CI)=1.594(1.252~2.028),1.589(1.258~2.006),1.451(1.120~1.879),0.703(0.537~0.919)]。结论MMBD患者血清CST6降低,IL-17A水平升高,两者与MMB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是影响MMBD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 白介素17A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及DOPS评价表在骨髓穿刺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康娅 李淼静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第6期735-737,共3页
临床医学生普遍存在骨髓穿刺技能训练不足问题。文章探讨了综合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及DOPS评价表在骨髓穿刺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机器自动化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技能,弥补了模具的不足,从而... 临床医学生普遍存在骨髓穿刺技能训练不足问题。文章探讨了综合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及DOPS评价表在骨髓穿刺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机器自动化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技能,弥补了模具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应用DOPS评价表结合传统骨髓穿刺评分表对医学生进行考核,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模拟教学 DOPS评价表 骨髓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辅助性T细胞重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李淼静 李志一 +5 位作者 赵娟 赵思捷 罗敏娜 王洁 贺鹏程 吴迪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803-807,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辅助性T细胞重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2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6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外周血...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辅助性T细胞重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2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6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以供者作为健康对照,分析移植后T细胞重建的规律。通过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分析、χ^(2)检验等分析辅助性T细胞重建对移植后患者总生存期(OS)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结果:移植后辅助性T细胞恢复较慢,移植后12个月仍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呈上升趋势。移植后3个月辅助性T细胞计数<70/μL组及移植后9个月辅助性T细胞计数<95/μL组OS更差。移植后3个月辅助性T细胞计数<90/μL组aGVHD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辅助性T细胞恢复较慢,移植后辅助性T细胞重建不良预示更差的OS和更高的aGVHD发生率。可通过动态监测辅助性T细胞重建情况筛选潜在预后不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 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预后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原文传递
改良MINE方案治疗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吴迪 李淼静 +3 位作者 李瑶 逯彤霞 付璐瑶 贺鹏程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9-601,共3页
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特别在NK/T细胞淋巴瘤多见。MINE方案为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挽救性治疗方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改良MINE方案治疗3例继发于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 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特别在NK/T细胞淋巴瘤多见。MINE方案为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挽救性治疗方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改良MINE方案治疗3例继发于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初步显示该方案对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以及对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炎症状态的控制和良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NK/T细胞淋巴瘤 MINE方案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炎症状态 挽救性治疗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一附属医院
原文传递
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康娅 韦素华 +2 位作者 李淼静 张欣欣 王梦昌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国产硼替佐米治疗的28例MM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为14例,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国产硼替佐米治疗的28例MM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为14例,平均年龄为60岁(46~75岁)。对MM患者采取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或者PAD(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治疗,28 d为1个疗程,治疗2~8个疗程。其中,硼替佐米均为国产硼替佐米。回顾性分析MM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28例MM患者接受治疗后,16例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10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为57.1%(16/28),有效率为92.8%(26/28)。28例MM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21.4%(6/28),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14.3%(4/28),部分缓解(PR)率为21.4%(6/28)。②MM患者接受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后,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发生率为35.7%(10/28),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乏力、便秘、腹泻发生率均为14.3%(4/28),肺部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头晕、肾功能异常、皮疹发生率均为7.1%(2/28),经对症处理后获得缓解。1例(3.5%)患者因出现反复心悸而终止治疗。除2例患者发生3~4级白细胞计数减少外,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1~2级。结论国产硼替佐米治疗MM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良好。但是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药物 仿制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测分子学复发的分界值测定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化超 贺鹏程 +6 位作者 习杰英 任娟 李淼静 陈颖 王晓宁 张海玲 张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625-629,共5页
目的:通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相关基因检测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确定WT-1基因预测分子学复发的分界值,并验证该分界值是否与AML患者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AML患者,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法(MFC)测定异常免疫表型、RQ-PCR法或基... 目的:通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相关基因检测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确定WT-1基因预测分子学复发的分界值,并验证该分界值是否与AML患者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AML患者,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法(MFC)测定异常免疫表型、RQ-PCR法或基因测序法测定白血病相关基因表达、同时测定WT-1基因水平。根据巩固治疗期间是否达到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将其分为MRD阴性(MFC阴性和白血病相关基因阴性)和MRD阳性[MFC阳性和(或)白血病相关基因阳性]两组,依据ROC曲线计算2组之间WT-1分界值。然后应用该WT-1分界值将患者分为WT-1(-)和WT-1(+)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评估预后,观察2组患者的累积复发率和无疾病生存期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使用ROC曲线分析得到WT-1分界值为3.68×10^-3,其特异度为87.6%,敏感度为41.7%,约登指数为0.293。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该分界值将70例患者分为WT-1(-)组46例(≤3.68×10^-3)和WT-1(+)组17例(>3.68×10^-3),7例失访。2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6.08%(12/46)和94.12%(16/17)(P<0.001),中位无疾病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和10个月,Log-rank检验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AML相关基因检测和ROC曲线,可以确定不同实验室的WT-1分界值;巩固化疗后WT-1阴性的患者与WT-1阳性患者相比,复发率低,无疾病生存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WT-1基因 微小残留病 分子学复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