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芯片检测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和BCP区突变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明安萍 李瀚旻 +2 位作者 陈锋 高翔 彭亚琴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前C区变异和基本核心区启动子(basiccorepromoter.BCP)变异的临床意义以及基因芯片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BVDNA阳性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根据HBV血清标志...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前C区变异和基本核心区启动子(basiccorepromoter.BCP)变异的临床意义以及基因芯片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BVDNA阳性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根据HBV血清标志物的实验结果将受试者分为HBeAg(+)组和HBeAg(-)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变异在不同类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检出状况,以评定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的临床意义。结果:81例血清HBVDNA阳性患者中检出前C区变异51例,突变检出率为63.0%,检出BCP区变异60例,突变检出率为74.1%,其中HBeAg(-)者变异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BeAg(+)者,突变株的检出以慢性重型肝炎最高,其次是慢乙肝重度、中度患者,慢乙肝轻度患者最低,表明HBV前C区突变与病情轻重及e系统血清标志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基因芯片定量检测HBV基因突变高效可靠,对于判断慢乙肝患者病情轻重、预后好坏和指导用药,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临床意义 基因突变 临床资料分析 基因芯片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eAg(+) 基本核心区启动子 HBVDNA阳性 HBV血清标志物 血清HBVDNA HBV前C区突变 BCP区变异 前C区变异 乙肝患者 慢性重型肝炎 病情轻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DCN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明安萍 王江平 刘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5期1644-1647,共4页
目的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00例BPDCN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骨髓涂片标本进行收集。于油镜下观察BPDCN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胞体、胞核、胞浆及... 目的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00例BPDCN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骨髓涂片标本进行收集。于油镜下观察BPDCN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胞体、胞核、胞浆及染色质等形态学特点。结果100例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脾大77例(77.00%),肝大68例(68.00%),淋巴结肿大81例(81.00%)。发病时均存在外周血象异常,多为贫血,23例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62例患者外周血涂片出现类似异常幼稚细胞。典型BPDCN细胞存在明显异质性,核不规则形或圆形,中等大小,胞浆灰蓝色,浆内无颗粒,染色质丝网状,呈现不均匀弱嗜碱性,沿胞膜下出现珍珠项链样排列的空泡,特征性伪足突出;BPDCN细胞可大致分为急性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样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样三种类似形态。BPDCN白血病患者过氧化物酶均为阴性,糖原染色均为阳性,且呈现大块状、颗粒状或圆珠样阳性。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骨髓中肿瘤细胞均表达CD123、CD38、CD56、CD4及HLA-DR,部分患者表达CD13、CD33,不表达c MPO、CD3、CD15、CD34、CD11b、CD14、CD8、CD20、CD19、CD10、CD22。结论BPDCN细胞存在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细胞形态可大致分为淋巴瘤细胞样、原幼淋巴细胞样和原始单核细胞样;如若患者存在皮肤受累,则存在BPDCN白血病的可能,临床中可通过病理活检和流式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白血病 骨髓涂片 流式细胞术 细胞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剔毒护肝方介导HEPG_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明安萍 晏雪生 +1 位作者 朱清静 彭亚琴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0-221,共2页
探讨剔毒护肝方介导UEPG_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24h的HEPG_2细胞,分别给予剔毒护肝方(12.5mg/dl)及阿霉素(10μmol/ml)作用8d,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Bcl-2、Bax、Fas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剔毒... 探讨剔毒护肝方介导UEPG_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24h的HEPG_2细胞,分别给予剔毒护肝方(12.5mg/dl)及阿霉素(10μmol/ml)作用8d,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Bcl-2、Bax、Fas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剔毒护肝方、阿霉素及空白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4.43%、10.58%、2.05%。剔毒护肝方组细胞Bcl-2、Bax、Fas的表达量分别为0.118±0.015、0.152±0.028、0.121±0.018,与空白对照组及阿霉素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剔毒护肝方有明显介导HEPG_2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可能通过介导凋亡调控基因Pas、Pax的高表达及下调Bcl-2基因的水平来介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剔毒护肝方 HEPG2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应用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明安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8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异常标本200份作为异常组,另外选取同期血液标本检测正常的200份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液细胞形态学,对比检测结果...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异常标本200份作为异常组,另外选取同期血液标本检测正常的200份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液细胞形态学,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异常组HCT、MCHC、MCV等显著低于对照组,MC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液标本形态学检查,假阴性率为4.5%。异常组血液标本形态学检查假阳性率为32.0%。对照组有9例异常,包括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减小、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小。结论血常规检测中检测血液细胞形态学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血液细胞形态学 误诊 血小板减小 红细胞形态异常 白细胞形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的临床意义
5
作者 明安萍 李瀚旻 +2 位作者 晏雪生 兰少波 罗建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69-170,共2页
关键词 基因芯片检测 HBV YMDD变异 DNA 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基因芯片技术 病原学指标 突变检测 结果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药物血清对骨髓间质细胞转化为肝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瀚旻 晏雪生 +4 位作者 罗建君 李晶津 高翔 明安萍 彭亚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5465-5468,共4页
目的:一些实验已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向肝细胞横向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选取SPF级纯系Wistar大鼠46只,1只... 目的:一些实验已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向肝细胞横向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选取SPF级纯系Wistar大鼠46只,1只用于骨髓间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剩余45只用于含药血清的制备。另取2d龄Wistar乳鼠20只,用于肝脏细胞的培养。②实验方法:以体外肝细胞培养上清为诱导条件培养液,采用贴壁分离法纯化大鼠骨髓间质细胞。45只Wistar大鼠依次取15只用生理盐水、中药左归丸(由熟地、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组成)浓缩煎剂、中药八珍汤(由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15g组成)浓缩煎剂按10mL/kg灌胃,灌胃量以生药10g/kg计算,1次/d。第15天灌胃后2h,腹腔麻醉颈动脉插管取血,分管盛装含药血清,放置备用。大鼠骨髓间质细胞传至6代,分6组诱导培养:常规培养组使用常规培养液(DMEM培养液+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2mmol/L谷氨酸胺)进行培养;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组以常规培养液+25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7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肝细胞生长因子加左归丸组以常规培养液+25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7mol/L地塞米松+10%左归丸含药血清进行培养;条件培养液加对照血清组以常规培养液+50%条件培养液+10%正常大鼠血清进行培养;条件培养液加八珍汤组以常规培养液+50%条件培养液+10%八珍汤含药血清进行培养;条件培养液加左归丸组以常规培养液+50%条件培养液+10%左归丸含药血清进行培养。③实验评估:诱导28d,每组10个复孔,分别于诱导第0,7,14,21,28天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8及白蛋白阳性细胞率,PAS染色检测糖原阳性细胞率。结果:①诱导第0天,各组甲胎蛋白、白蛋白阳性细胞呈极少数表达(t=0.44~1.90,P>0.05),细胞角蛋白18及糖原均未见阳性细胞表达。②肝细胞生长因子加左归丸组、条件培养液加左归丸组在诱导第7,14,21,28天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糖原的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t=5.42~55.00,P<0.05);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率于诱导第7天时增高显著(t=55.00,P<0.05),此外各时间点又明显降低。③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加左归丸组比较,条件培养液加左归丸组白蛋白阳性细胞率在诱导第14,21,28天时显著升高(t=4.06~7.49,P<0.05);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率在诱导第7天时显著升高(t=83.69,P<0.05),至诱导第14,21,28天则明显下降(t=55.53~83.00,P<0.05)。结论:左归丸含药血清能够影响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系细胞转化过程中的肝细胞标志物,从而提高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细胞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归丸 含药血清 肝细胞 骨髓间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瀚旻 赵映前 +4 位作者 向楠 明安萍 杨帆 陈雨 吴寿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4-85,共2页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变化规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机制。基因芯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候的HBV前C区基因变异。不同位点变异率(%)与证候相关,肝肾阴虚1764(38%),1896(68%),1899(38%);瘀血阻络1762(93%),1764(90%),189...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变化规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机制。基因芯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候的HBV前C区基因变异。不同位点变异率(%)与证候相关,肝肾阴虚1764(38%),1896(68%),1899(38%);瘀血阻络1762(93%),1764(90%),1899(50%)。不同证候变异株信号强度差异显著,1762、1764;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62: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96: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1899: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相关,为分子证候辨证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基因变异 基因芯片 中医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抗肝癌效应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瀚旻 晏雪生 +2 位作者 明安萍 彭亚琴 桂文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1-565,共5页
目的研究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抗肝癌效应的稳定性。方法M TT法观察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放置1、2、4、8、12个月)对B e 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TUNEL技术)观察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放置12个月后诱导B e l-740... 目的研究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抗肝癌效应的稳定性。方法M TT法观察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放置1、2、4、8、12个月)对B e 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TUNEL技术)观察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放置12个月后诱导B e 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放置12个月后对B ax、B cl-2和P 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姜黄素水溶制剂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抑制B e l-7402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均显著减弱。脂质体-姜黄素随放置时间的延长,抑制B e l-7402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无明显衰减现象,至放置12个月后脂质体-姜黄素10、5及0.25μg/mL 3个剂量对B e l-7402细胞增殖仍有显著抑制作用,与同质量浓度的姜黄素比较,差异显著(P<0.01),抑制作用随药物质量浓度增高而有加强趋势,最高抑制率可达43.90%,且呈量效关系,3个剂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质量浓度的脂质体-姜黄素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姜黄素的抑制率(P<0.01)。姜黄素-脂质体放置12个月,B e l-7402细胞凋亡率达63.7%。结论脂质体能显著提高姜黄素对B e 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放置12个月后对P 53表达有显著影响,但对B ax和B cl-2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脂质体 BEL-7402细胞 细胞凋亡 BCL-2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晏雪生 李瀚旻 +1 位作者 彭亚琴 明安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7期1346-1347,共2页
目的:研究芍药苷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药理学方法,观察芍药苷对HepG-2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及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结果:芍药苷2mg/mL对HepG-2细胞增殖均... 目的:研究芍药苷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药理学方法,观察芍药苷对HepG-2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及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结果:芍药苷2mg/mL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31.45%),其细胞凋亡率(21.67%)显著高于无药对照组(3.06%)。芍药苷上调凋亡调控基因Bax、P53的表达,与无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结论:芍药苷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上调促凋亡基因Bax和P5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药理学 肿瘤 细胞凋亡 BCL-2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瀚旻 高翔 +3 位作者 晏雪生 明安萍 彭亚琴 李晶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818-2822,共5页
目的:观察补肾(左归丸)对小鼠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影响,揭示"肾生骨髓,髓生肝"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交叉性别骨髓移植模型,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补肾组(左归丸)、补气血组(八珍汤)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接受9.0Gy60Co源γ射线照... 目的:观察补肾(左归丸)对小鼠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影响,揭示"肾生骨髓,髓生肝"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交叉性别骨髓移植模型,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补肾组(左归丸)、补气血组(八珍汤)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接受9.0Gy60Co源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输入同种系雄性小鼠骨髓细胞,骨髓移植后分别给予7g/(kg?d)左归丸、八珍汤、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4、6mo处死动物,取肝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切片雄性性别决定基因Sry与白蛋白mRNA双阳性细胞(雄性骨髓来源的肝细胞),计算各组骨髓转化为肝细胞的阳性细胞率(%).结果:补肾组、补气血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细胞率均随着骨髓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移植后6mo时间点骨髓转化为肝细胞的阳性细胞率(18.25±3.36)与2、4mo时间点(4.00±1.73,4.80±1.30)相比显著升高(P<0.01).同一时间点不同组小鼠骨髓转化为肝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有显著差异,骨髓移植后2mo时补肾组阳性细胞率(4.00±1.73)高于补气血组(1.20±0.45)和对照组(1.00±0.61)(P<0.01),移植后4mo时补肾组阳性细胞率(4.80±1.30)高于补气血组(1.40±0.55)(P<0.01),移植后6mo时补肾组阳性细胞率(18.25±3.36)高于补气血组(7.20±1.33)和对照组(9.25±1.31)(P<0.01).结论:补肾(左归丸)能够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补肾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调节全身机能和改善肝脏微环境,有利于骨髓细胞移行至肝脏并转化为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 左归丸 骨髓移植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瀚旻 晏雪生 +4 位作者 明安萍 彭亚琴 罗建君 兰少波 高翔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8-30,F005,共4页
目的 :探讨肝脏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作用。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培养间质细胞 ,诱导前 2 4小时加 1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进细胞分裂 ,再以肝脏细胞条件培养基作诱导剂 ,分... 目的 :探讨肝脏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作用。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培养间质细胞 ,诱导前 2 4小时加 1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进细胞分裂 ,再以肝脏细胞条件培养基作诱导剂 ,分别在诱导培养 0、 7、 14、 2 1、 2 8天时 ,留取细胞 ,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功能标志物 (AFP、白蛋白、CK18)、用PAS法进行糖元染色试验 ,以验证诱导分化的结果。结果 :诱导后 3天间质细胞表现为肝细胞样 ,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 ,肝细胞功能标志逐渐出现和成熟。AFP在 7、 14天时表达较高 ,2 1、 2 8天时表达显著减少 ;白蛋白、CK 18和糖元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结论 :肝脏细胞条件培养基能诱导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细胞 肝细胞 骨髓间质细胞 诱导 大鼠 条件培养基 表达 分化 细胞分裂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辰艾灸对阳虚小鼠白细胞介素Ⅱ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英 孙国杰 +5 位作者 李翰旻 张建军 晏雪生 刘又香 肖琳 明安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9-320,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时辰施灸的效应差异。方法 :以阳虚小鼠模型为观察对象 ,以白细胞介素Ⅱ(IL 2 )活性为观测指标 ,在十二个时辰里进行艾灸。 结果 :阳虚小鼠模型在十二个时辰里 (IL 2 )活性各不相同 ,未时最高 ,丑时最低 ,两者相比 ,有显... 目的 :探讨不同时辰施灸的效应差异。方法 :以阳虚小鼠模型为观察对象 ,以白细胞介素Ⅱ(IL 2 )活性为观测指标 ,在十二个时辰里进行艾灸。 结果 :阳虚小鼠模型在十二个时辰里 (IL 2 )活性各不相同 ,未时最高 ,丑时最低 ,两者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艾灸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IL 2活性 ,寅时最大 ,亥时最小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不同时辰艾灸对阳虚小鼠模型的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 针灸疗法 艾灸 时间因素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玲 朱清静 +1 位作者 张赤志 明安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_6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终浓度为5mg/ml、2.5mg/ml、1.25mg/ml)及药物血清(5%、10%、20%)共同培养48小时后,应用MT...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_6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终浓度为5mg/ml、2.5mg/ml、1.25mg/ml)及药物血清(5%、10%、20%)共同培养48小时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结果:抗纤软肝颗粒无论是药物还是含药血清,均能显著抑制HSC-T_6增殖,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在安全浓度范围内,5mg/ml组和10%药物血清组作用最强(P<0.01);并可诱导HSC凋亡,且凋亡抑制分子Bcl-2表达下调,促凋亡分子Bax表达增强(P<0.01)。结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Bcl-2/Bax比率,促进HS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抗纤软肝颗粒 中药制剂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川芎嗪对中分子物质损伤之人胚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晏雪生 姜琳 +2 位作者 张建军 彭亚琴 明安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 为探讨中分子物质对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损伤作用 ,以及大黄素、川芎嗪对抗中分子物质而保护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妊娠 30余周合法流产的人胚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为模型 ,以中分子物质为损伤因素 ,用大黄素、... 目的 为探讨中分子物质对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损伤作用 ,以及大黄素、川芎嗪对抗中分子物质而保护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妊娠 30余周合法流产的人胚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为模型 ,以中分子物质为损伤因素 ,用大黄素、川芎嗪保护此细胞。结果 大黄素对中分子物质损伤体外培养的人胚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有保护作用。而川芎嗪无此作用。结论 大黄素保护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机制可能与破坏中分子物质活性有关 ,可推断大黄治疗尿毒症脑病的机制与大黄素密切相关 ,而川芎嗪防治尿毒症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川芎嗪 中分子物质 尿毒症 脑病 神经原细胞培养 中药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瀚旻 高翔 +2 位作者 晏雪生 明安萍 彭亚琴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78-780,共3页
目的:探讨左归丸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交叉性别骨髓移植模型,雌性BALB/c小鼠接受9.0Gy60Co源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输入同种系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分左归丸组和模型组,6个月后处死实验动物,取肝组织标本。选用小... 目的:探讨左归丸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交叉性别骨髓移植模型,雌性BALB/c小鼠接受9.0Gy60Co源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输入同种系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分左归丸组和模型组,6个月后处死实验动物,取肝组织标本。选用小鼠基因表达谱寡核苷酸芯片,观察实验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左归丸组小鼠在骨髓移植6个月后肝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不同,差异表达基因有1147条,已知功能基因有533条,其中上调基因264条,下调基因269条。结论:左归丸可能是通过影响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药物作用 左归丸/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瀚旻 高翔 +2 位作者 晏雪生 明安萍 彭亚琴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12-214,217,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规律,研究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交叉性别骨髓移植模型,雌性BABL/C小鼠接受9·0Gy60Co源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输入同种系雄性小鼠骨髓细胞,6个月后处死动物,取肝...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规律,研究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交叉性别骨髓移植模型,雌性BABL/C小鼠接受9·0Gy60Co源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输入同种系雄性小鼠骨髓细胞,6个月后处死动物,取肝组织标本。选用小鼠基因表达谱寡核苷酸芯片,观察实验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实验小鼠在骨髓移植6个月后的肝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与正常雌性小鼠比较有显著不同,差异表达基因有865条,已知功能基因有447条,其中上调基因92条、下调基因355条。结论:交叉性别骨髓移植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骨髓形成肝细胞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蚤莲合剂对DEN所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聂广 龙爱华 +5 位作者 傅其黎 李瀚旻 明安萍 肖琳 晏雪生 王伯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蚤莲合剂对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抗促癌作用及其机理。方法:以含100ppm的二乙基亚硝胺(DEN)饮水造模,采用蚤莲合剂灌胃给药,观察其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血清和肝组织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蚤莲合剂对大鼠肝组织... 目的:观察蚤莲合剂对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抗促癌作用及其机理。方法:以含100ppm的二乙基亚硝胺(DEN)饮水造模,采用蚤莲合剂灌胃给药,观察其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血清和肝组织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蚤莲合剂对大鼠肝组织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大鼠肝癌形成率相对减少,血清ALT、ALb、ALP、TNF水平及肝匀浆γ-GT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免疫组化AFP阳性细胞数也较模型组为少(P<0.05)。结论:蚤莲合剂有明显抑制DEN所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作用,其抑癌作用可能与其护肝、抗炎和控制变异细胞过度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状态 中医药疗法 大鼠 蚤莲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2
18
作者 晏雪生 彭亚琴 明安萍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骨性关节炎的药理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家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加入不同浓度的川芎嗪药物 ,观察软骨细胞的增殖及总蛋白的合成。结果 :川芎嗪不影响软骨细胞的活性。 8%的川芎嗪可显著提高体外培养关...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骨性关节炎的药理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家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加入不同浓度的川芎嗪药物 ,观察软骨细胞的增殖及总蛋白的合成。结果 :川芎嗪不影响软骨细胞的活性。 8%的川芎嗪可显著提高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 4 %~ 1 6 %的川芎嗪对细胞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川芎嗪的有效成分可促进软骨细胞分泌合成代谢因子 ,刺激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细胞培养 川芎嗪 中药 MTT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搏癌丸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bax、bcl-2、p53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坚 谢红东 +3 位作者 李瀚旻 晏雪生 明安萍 彭亚琴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52-154,157,共4页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搏癌丸对人肝癌细胞HepG2周期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药物血清和细胞药理学方法 :①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搏癌丸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②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搏癌丸 3个有效药...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搏癌丸对人肝癌细胞HepG2周期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药物血清和细胞药理学方法 :①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搏癌丸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②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搏癌丸 3个有效药物血清浓度对bax、bcl 2、p5 3基因表达的调控。 结果 :① 10 %搏癌丸药物血清作用HepG2细胞 48小时后 ,FCA检测的细胞凋亡率为 2 5 3 4% ,均显著高于相应无药血清对照组的 3 5 4% ,P <0 0 5。②能上调HepG2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p5 3的表达 ,与无药血清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搏癌丸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上调促凋亡基因bax和 p5 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搏癌丸 肝癌细胞 细胞周期 BAX BCL-2 P53基因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姜黄素抑制Bel-7402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瀚旻 晏雪生 +1 位作者 明安萍 彭亚琴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提高姜黄素治疗肝癌生物学效应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方法:对比观察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的影响。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脂质体姜黄素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原... 目的:研究提高姜黄素治疗肝癌生物学效应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方法:对比观察脂质体姜黄素水溶制剂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的影响。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脂质体姜黄素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观察脂质体姜黄素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脂质体姜黄素对Bax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0μg/ml、5μg/ml、2.5μg/ml脂质体姜黄素对Bel7402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其抑制率分别为38.67%、26.67%和17.33%,与同浓度的姜黄素的抑制率(29.33%、20.00%、5.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增殖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高而有加强趋势,3个有效浓度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10μg/ml、5μg/ml、2.5μg/ml脂质体姜黄素处理组Bel740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8.9%、43.4%、26.9%,与同浓度姜黄素组的Bel7402细胞凋亡率(53.3%、30.2%、14.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脂质体姜黄素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脂质体能显著提高姜黄素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脂质体姜黄素对Bax、Bcl2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药效学 脂质体/药效学 BEL-7402细胞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 免疫组织化学 Bcl-2基因 Bel-7402细胞增殖 脂质体介导 凋亡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