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珊瑚骨骼形成的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奎栋 梁延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801,共15页
珊瑚碳酸钙骨骼作为珊瑚礁或珊瑚林的结构基础,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生物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有机基质、晶体自身生长调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作用,迄今对珊瑚骨骼钙化过程中... 珊瑚碳酸钙骨骼作为珊瑚礁或珊瑚林的结构基础,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生物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有机基质、晶体自身生长调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作用,迄今对珊瑚骨骼钙化过程中生物调控的认识仍相当有限。文章从不同珊瑚类群的骨骼结构特征及演化历史、有机基质的调控机制、珊瑚钙化模型和环境因素对珊瑚钙化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八放珊瑚与六放珊瑚的造礁石珊瑚钙化过程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组织-骨骼界面的钙化细胞结构和离子运输途径,并梳理出了初步的珊瑚钙化模型。从不同碳酸钙晶型的骨骼结构、有机基质蛋白组成上的低共有率和生物控制下的钙化过程差异性表明八放珊瑚与造礁石珊瑚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珊瑚钙化策略。未来珊瑚生物矿化研究需融合多学科技术进一步探究骨骼形成机制,结合海洋环境变化记录,揭示驱动珊瑚骨骼形成的环境因素,为理解珊瑚如何应对当今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事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放珊瑚 石珊瑚 珊瑚生物矿化 骨骼有机基质 钙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RNA研究海山效应对浮游细菌多样性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尹婷婷 赵峰 +1 位作者 刘巍岳 徐奎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119,共9页
研究采用环境RNA技术探究西太平洋M4海山区细菌多样性,并与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解析细菌代谢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环境RNA和DNA技术检获的物种构成相似,但真光层中蓝细菌在RNA中的占比明显高于DNA,显示其高代谢活性;... 研究采用环境RNA技术探究西太平洋M4海山区细菌多样性,并与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解析细菌代谢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环境RNA和DNA技术检获的物种构成相似,但真光层中蓝细菌在RNA中的占比明显高于DNA,显示其高代谢活性;而α变形菌在RNA中的占比明显小于DNA,代谢活性低;γ变形菌在RNA中占比更大且随水层加深而增加。物种间关系网络复杂度随着水深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基于RNA数据构建的网络较DNA数据网络简单,且随着水深增加变化趋势更加显著,去除蓝细菌后网络变化剧烈,而去除α变形菌对网络影响小。综上,研究基于环境RNA技术提供了海山区浮游细菌多样性及分布更加完整的认知,α变形菌在海山区多样性占比和其在群落中作用可能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环境RNA 细菌 微生物多样性 海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RNA研究西太平洋浅水海山区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细菌的关系
3
作者 尹婷婷 赵峰 +1 位作者 刘巍岳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3-1222,共10页
海山遍布大洋海底,由于其特殊海底地形和水文动力环境,孕育了丰富且特殊的生物群落。采用环境RNA技术分析西太平洋M4浅水海山区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并与环境DNA技术检获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二者的异同。研究发现,RNA和DNA技术检... 海山遍布大洋海底,由于其特殊海底地形和水文动力环境,孕育了丰富且特殊的生物群落。采用环境RNA技术分析西太平洋M4浅水海山区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并与环境DNA技术检获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二者的异同。研究发现,RNA和DNA技术检获的表层和DCM层群落结构相似,在200 m以深的水层中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共甲藻纲的相对丰度在DNA数据中占比高于RNA数据,因此可能被基于eDNA的技术高估;而甲藻纲和金藻纲则相反,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通过真核微生物与细菌的共现网络,揭示甲藻虽然是海山区叶绿素最大层共现网络中的关键类群,但其与细菌的相互关系弱,且代谢活性较弱。金藻中行混合营养的类群以及Bicoecea类群,在深层海水中普遍存在,且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环境RNA技术可检获有生命活性的物种分布,为海山区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提供更完整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环境RNA 扩增子 原生生物多样性 海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山不同水层的八放珊瑚多样性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4
作者 王婷婷 韦杰鸿 +3 位作者 徐雨 窦方坤 徐奎栋 赵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5,共14页
海山是深海生物多样性的集聚地,而八放珊瑚是其中多样性高且占优势的类群,是海山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指标类群,但迄今对其在全球海山的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尚未报道。研究整理分析了全球341座海山的24352条八放珊瑚记录,探讨了八放珊瑚在2... 海山是深海生物多样性的集聚地,而八放珊瑚是其中多样性高且占优势的类群,是海山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指标类群,但迄今对其在全球海山的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尚未报道。研究整理分析了全球341座海山的24352条八放珊瑚记录,探讨了八放珊瑚在200~1000 m和1000 m以深的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1000 m水层八放珊瑚属级记录最多的网格分布在夏威夷群岛海域,1000 m以深为夏威夷群岛海域和西北大西洋。使用层级聚类分析海山群落相似性与Infomap Bioregions网络分析,可将200~1000 m的八放珊瑚划分为9个生物地理区,且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州海域、夏威夷群岛海域与热带太平洋海域分区明显;1000 m以深的水层可划分为11个生物地理区,加利福尼亚海域、太平洋中部与东南海域分区明显。Mantel test分析显示200~1000 m水层温度与生物地理区内的生物组成差异显著相关,层级聚类和网络分析显示溶解氧含量和流速亦为显著因子。通过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表明200~1000 m和1000 m以深的部分八放珊瑚属对温度、溶解氧含量、盐度及流速等特定环境因子存在显著偏好,这可能是导致不同生物地理区八放珊瑚组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区 层级聚类 网络分析 生物多样性热点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表层水体纤毛虫多样性评估方法比较与优化
5
作者 万圆圆 赵峰 +2 位作者 王超锋 张越 徐奎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6,共14页
基于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微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同的测序手段和数据分析流程,影响着微型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以易于形态鉴定的砂壳纤毛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DNA测序、RNA测序和形态学方法检获的多样... 基于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微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同的测序手段和数据分析流程,影响着微型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以易于形态鉴定的砂壳纤毛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DNA测序、RNA测序和形态学方法检获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等,探究序列分析流程中关键步骤:嵌合体处理、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方法选择、合并相似分类单元以及去除稀有类群等对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基于DNA还是RNA的分子手段与形态学方法检获的主要物种基本一致,与DNA测序相比,RNA测序检获的物种数少,但差异不显著。基于97%以上相似度聚类和单核苷酸变异所得群落结构相似,无显著差异;且所有分析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然界中不同类群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单核苷酸变异和其他相似度阈值,99%相似度下聚类所得多样性更为接近形态学结果。去除嵌合体和稀有类群(去除阈值:DNA测序0.05%;RNA测序0.07%),可明显改善分子多样性虚高的问题。本研究为纤毛虫等真核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对未来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扩增子分析 方法学比较 纤毛虫 分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的砂壳纤毛虫研究(纤毛动物门:砂壳亚目)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奎栋 洪华生 +2 位作者 宋微波 柯林 马洪钢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4-466,共13页
依据壳体形态对台湾海峡南部 0~ 4 0m水层的 4 0种砂壳纤毛虫进行了观察 ,发现其中有 3新种 ,即倪氏表纹虫EpirhabdonellanieiXu ,HongetSong ,sp .nov .,网状条纹虫RhabdonellareticulataXu ,HongetSong ,sp .nov .和钝条纹虫Rhabdone... 依据壳体形态对台湾海峡南部 0~ 4 0m水层的 4 0种砂壳纤毛虫进行了观察 ,发现其中有 3新种 ,即倪氏表纹虫EpirhabdonellanieiXu ,HongetSong ,sp .nov .,网状条纹虫RhabdonellareticulataXu ,HongetSong ,sp .nov .和钝条纹虫RhabdonellaobtusaXu ,HongetSong ,sp .nov .及 17个中国新纪录种 ,同时确定新村网纹虫FavellashintsuensisNieetCheng ,194 7为一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砂纤亚目 新种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及西太平洋生物分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奎栋 林茂 +3 位作者 王少青 李阳 吴旭文 王春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739,共12页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深海生物探测与取样,海洋生物分类研究拓展至深海。然而,总体上,我国不少海洋生物类群的分类研究还不充分,一些类群尚欠缺研究,仍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待发现。本文以研究较为集中和系统的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深海为主,概述了中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总体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进展。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就我国未来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开展,包括分类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西太平洋 深海 生物分类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贝类几种危害性纤毛虫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41-45,共5页
采自山东沿海贝类外套腔的4种危害性纤毛虫———指状拟舟虫、海洋拟阿脑虫、弗州拟尾丝虫及水滴伪康纤虫,在分类地位上分属于寡膜纲、盾纤目、嗜污亚目中的2个科。本文对其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并对其发生规律、危害程度... 采自山东沿海贝类外套腔的4种危害性纤毛虫———指状拟舟虫、海洋拟阿脑虫、弗州拟尾丝虫及水滴伪康纤虫,在分类地位上分属于寡膜纲、盾纤目、嗜污亚目中的2个科。本文对其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并对其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与方式及防范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敌害生物 分类学 形态学 发病机理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奎栋 孟繁林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418-422,共5页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虫病 鳃寄生 鲈鱼 纤毛虫 扫描电镜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轮虫属(原生动物,纤毛门)种类鉴定的方法学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397-405,共9页
车轮虫属的种间区分长期以来一直是生产实践中该类病原鉴定的突出难点之一。结合作者及前人的研究工作 ,该文提出一适用于车轮虫属内种类鉴定的综合方法与简明要旨。文中对车轮虫的形态学 ,包括活体外形、齿体、辐线、附着盘中央颗粒、... 车轮虫属的种间区分长期以来一直是生产实践中该类病原鉴定的突出难点之一。结合作者及前人的研究工作 ,该文提出一适用于车轮虫属内种类鉴定的综合方法与简明要旨。文中对车轮虫的形态学 ,包括活体外形、齿体、辐线、附着盘中央颗粒、核器及口围绕体等进行了简要地叙述及图解式介绍 ;对车轮虫附着盘中央颗粒的分类学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评析 ;同时 ,对车轮虫的生境特征在种类鉴定上的意义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虫 鉴定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鱼类外寄生车轮虫I.车轮虫属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406-412,共7页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 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 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虫 寄生虫 海洋纤毛虫 养殖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鳃寄生触毛类纤毛虫——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um)的形态学研究(原生动物,纤毛门,盾纤目)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奎栋 孟凡林 +1 位作者 曹金祥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4期466-470,共5页
报道了采自青岛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鳃丝上寄生的一种触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厚鱼钩虫(AncistrumcrassumFenchel,1965)。本文运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法对其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为我国新记... 报道了采自青岛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鳃丝上寄生的一种触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厚鱼钩虫(AncistrumcrassumFenchel,1965)。本文运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法对其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触毛亚目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鳃寄生 海洋 纤维毛虫 触毛亚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蚶鳃表寄生纤毛虫一新种──陈氏壶形虫的形态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17,共5页
报道采自毛蚶鳃丝上寄生的一种海洋缘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壶形虫属一新种,定名为陈氏壶形虫(Urceolariacheninov.spec.)。本文结合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对其形态学进行了揭示,并就其主要鉴定特征与已知... 报道采自毛蚶鳃丝上寄生的一种海洋缘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壶形虫属一新种,定名为陈氏壶形虫(Urceolariacheninov.spec.)。本文结合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对其形态学进行了揭示,并就其主要鉴定特征与已知种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氏壶形虫 毛蚶 寄生虫 形态学 纤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贝类的病害性纤毛虫研究Ⅰ.吻毛类纤毛虫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217-223,共7页
报道采自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寄生 /共栖的 3种吻毛类纤毛虫 :原生钩毛虫(Ancistrocoma primigenius)、派氏钩毛虫 (Ancistrocoma pelseneeri)及威海下毛虫 (Hypocomidesweihaiensis)。作者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和银浸法染色对... 报道采自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寄生 /共栖的 3种吻毛类纤毛虫 :原生钩毛虫(Ancistrocoma primigenius)、派氏钩毛虫 (Ancistrocoma pelseneeri)及威海下毛虫 (Hypocomidesweihaiensis)。作者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和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系进行了综合描述。该研究系钩毛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毛类 寄生虫病 贝类 纤毛虫 海洋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印太交汇区是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中心的形成演化是地质历史、气候、海洋环境和生命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演化、成因假说与环境驱动机制等角度,概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梳理了研... 印太交汇区是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中心的形成演化是地质历史、气候、海洋环境和生命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演化、成因假说与环境驱动机制等角度,概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梳理了研究存在的问题。迄今对印太交汇区多样性中心形成的关键过程和机制的认识仍相当有限。基于近岸浅海研究判定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否可推及深海仍然未知,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源汇机制依然不明。未来近海研究应避免对已有研究的重复,关注深海,实现重点突破。对于诸多假说的验证和科学问题的解释,需打破常规,基于今古结合和多学科交叉开展研究。通过古生物与气候环境演化记录,揭示驱动生物演化的环境要素;通过现生生物地理及分子证据,揭示生物适应演化机制与扩布路径;通过生物与海洋流体结构及动力学耦合,揭示相关生物-物理-生态过程。基于多圈层视角的研究可望系统阐释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西太平洋 珊瑚大三角 近海 深海 生物多样性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贝类的病害性纤毛虫研究Ⅱ.嗜污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224-229,共6页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2种盾纤类纤毛虫 ,含 1新种 :大粘叶虫(Myxophyllum magnum n.sp.)及 1种国内新记录 :双壳吸触虫 (Thigmophrya bivalviorum)。作者依据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进行了综合...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2种盾纤类纤毛虫 ,含 1新种 :大粘叶虫(Myxophyllum magnum n.sp.)及 1种国内新记录 :双壳吸触虫 (Thigmophrya bivalviorum)。作者依据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进行了综合描述 ,并对粘叶虫属和吸触虫属属的定义做了新的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贝类 病害性纤毛虫 嗜污亚目 纤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鱼类外寄生车轮虫II.拟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及两分虫属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413-417,共5页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 3属 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 3属 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虫科 寄生虫 海洋纤毛虫 养殖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贝类的病害性纤毛虫研究Ⅲ.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奎栋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230-236,共7页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3种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sum)、日本鱼钩虫 (Ancistrum jap onicum)及亚桶形后口虫 (Boveriasubcylindrica)。文中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及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3种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sum)、日本鱼钩虫 (Ancistrum jap onicum)及亚桶形后口虫 (Boveriasubcylindrica)。文中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及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结构进行了综合描述 ,对采自 4种不同宿主的厚鱼钩虫种群进行了比较研究。该文系后口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纤类 寄生虫病 海水贝类 纤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杜永芬 徐奎栋 +1 位作者 孟昭翠 王家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9-207,共9页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10cm2和(7185±6421)μgdwt/10cm2。研究海域小型动物的平均丰度与莱州湾和南黄海冬季的研究结果较接近,高于东、黄海,低于胶州湾和长江口。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2.9%),多毛类(2.5%)和桡足类(1.5%)所占比例均较小。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41.9%)和多毛类(40.1%)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介形类(3.6%)和桡足类(3.2%)。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2%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该结果与长江口较为接近,而较渤海和黄海低。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线虫的数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N/C)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在一定尺度上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小型底栖动物 线虫 丰度 生物量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军 蔡立哲 +10 位作者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98,共18页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