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
14
1
作者
张理昂
周一新
+2 位作者
李玉军
徐辉
周乙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感染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理昂
徐海军
+3 位作者
唐竞
徐辉
李为
周一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 asty,THA)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假体选择与技术特点。方法2001年10月至2006年11月因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接受THA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30-80岁,平均57.5岁。按骨折后经保守治疗...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 asty,THA)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假体选择与技术特点。方法2001年10月至2006年11月因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接受THA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30-80岁,平均57.5岁。按骨折后经保守治疗(23例)或内固定治疗(37例)分组。比较两组股骨柄使用类型、髓腔张开指数、骨质疏松程度。分析术前、术后肢体长度差、股骨头加长长度及旋转中心位置。结果4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个月(2~48个月)。(1)保守治疗与内固定治疗组骨水泥型柄使用率分别为61%、27%(P〈0.05);术前患侧股骨髓腔张开指数分别为2.62±0.85、3.23±0.68(P〈0.05);Barnett指数分别为0.40±0.15、0.48±0.08(P〈0.05);股骨距平均长度为(0.9±0.6)cm;(2)53%的患者术前髋臼侧骨质疏松等级患侧大于健侧;术后Delee1、2、3区出现透光线的患者分别占33%、15%及17%(P〈0.05);(3)术前、术后平均肢体长度差分别为(21.8±13.0)mm、(1.5±6.7)mm,股骨头平均加长(5.4±2.2)mm。结论经内固定治疗后的患者骨质及形态优于经保守治疗者,内固定组股骨柄易被置于内翻位。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易发生过度磨锉,导致髋臼安置上移。骨折后瘢痕组织弹性差,易过度松解而不得不使用加长股骨头颈,因此术中应注意软组织松解的程序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理昂
周一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多重的手术打击,而且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根据既往的文献报道,初次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为0.5%-16%。近10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明显下降,但目前接受人工...
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多重的手术打击,而且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根据既往的文献报道,初次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为0.5%-16%。近10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明显下降,但目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感染率下降的速度,因此术后感染的问题不容忽视。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早期准确诊断可以指导外科医生及时处理感染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术后感染率
治疗方式
诊断
感染发生率
医疗资源
及时处理
外科医生
原文传递
327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探讨
被引量:
16
4
作者
郭盛君
周一新
+4 位作者
张亮
吴坚
吕明
唐竞
张理昂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27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记录。结果以髋关节翻修术作为终止点,共分析327例行初次髋...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27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记录。结果以髋关节翻修术作为终止点,共分析327例行初次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资料,具体失败原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226/327,69.1%)、感染(52/327,15.9%)、假体周围骨折(22/327,6.7%)、假体不稳定(17/327,5.2%)、假体柄断裂(5/327,1.5%)、髋臼内衬脱落(5/327,1.5%)。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和感染是初次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机制,手术适应证和假体选择不当以及外科理念及技术局限是造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治疗失败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亮
周一新
+4 位作者
周新华
唐竞
唐杞衡
张理昂
郭盛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对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患者相关易感因素对于不同失败原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30例髋关节翻修术失败(26例为初次翻修术失败,4例为再次翻修术失败)患者的...
目的对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患者相关易感因素对于不同失败原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30例髋关节翻修术失败(26例为初次翻修术失败,4例为再次翻修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均为单侧病例。患者初次置换平均年龄49岁(25—68岁),初次翻修平均年龄53岁(27~72岁),平均间隔时间43.8个月(0~156个月)。对比分析髋关节翻修术与初次置换的失败原因,同时对初次翻修年龄以及翻修失败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再次翻修或假体取出作为终止点,30例翻修术失败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22例(73.3%)、感染性松动4例(13.3%)、假体周围骨折3例(其中1例合并假体柄断裂)(10.0%)以及假体不稳定1例(3.3%)。患者行最后一次翻修或假体取出平均年龄58岁(38~77岁),距离上一次翻修平均间隔78.8个月(1~216个月)。初次翻修时高龄组(60岁以上,n=12)翻修失败时间显著低于低龄组(60岁以下,n=18)(P〈0.01)。结论未能获得翻修假体的有效固定与感染复发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关节重建理念的局限与手术技术的缺陷是导致翻修失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治疗失败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题名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
14
1
作者
张理昂
周一新
李玉军
徐辉
周乙雄
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24-928,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感染
随访研究
Keywords
Arthreplasty, replacement, hip
Infection
Follow-up studies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理昂
徐海军
唐竞
徐辉
李为
周一新
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 asty,THA)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假体选择与技术特点。方法2001年10月至2006年11月因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接受THA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30-80岁,平均57.5岁。按骨折后经保守治疗(23例)或内固定治疗(37例)分组。比较两组股骨柄使用类型、髓腔张开指数、骨质疏松程度。分析术前、术后肢体长度差、股骨头加长长度及旋转中心位置。结果4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个月(2~48个月)。(1)保守治疗与内固定治疗组骨水泥型柄使用率分别为61%、27%(P〈0.05);术前患侧股骨髓腔张开指数分别为2.62±0.85、3.23±0.68(P〈0.05);Barnett指数分别为0.40±0.15、0.48±0.08(P〈0.05);股骨距平均长度为(0.9±0.6)cm;(2)53%的患者术前髋臼侧骨质疏松等级患侧大于健侧;术后Delee1、2、3区出现透光线的患者分别占33%、15%及17%(P〈0.05);(3)术前、术后平均肢体长度差分别为(21.8±13.0)mm、(1.5±6.7)mm,股骨头平均加长(5.4±2.2)mm。结论经内固定治疗后的患者骨质及形态优于经保守治疗者,内固定组股骨柄易被置于内翻位。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易发生过度磨锉,导致髋臼安置上移。骨折后瘢痕组织弹性差,易过度松解而不得不使用加长股骨头颈,因此术中应注意软组织松解的程序和范围。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骨质疏松
Keywords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hip
Osteoporosis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理昂
周一新
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文摘
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多重的手术打击,而且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根据既往的文献报道,初次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为0.5%-16%。近10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明显下降,但目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感染率下降的速度,因此术后感染的问题不容忽视。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早期准确诊断可以指导外科医生及时处理感染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术后感染率
治疗方式
诊断
感染发生率
医疗资源
及时处理
外科医生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327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探讨
被引量:
16
4
作者
郭盛君
周一新
张亮
吴坚
吕明
唐竞
张理昂
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
出处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27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记录。结果以髋关节翻修术作为终止点,共分析327例行初次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资料,具体失败原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226/327,69.1%)、感染(52/327,15.9%)、假体周围骨折(22/327,6.7%)、假体不稳定(17/327,5.2%)、假体柄断裂(5/327,1.5%)、髋臼内衬脱落(5/327,1.5%)。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和感染是初次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机制,手术适应证和假体选择不当以及外科理念及技术局限是造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治疗失败
危险因素
Keywords
Arthroplasty,replacement, hip
Treatment failure
Risk factors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亮
周一新
周新华
唐竞
唐杞衡
张理昂
郭盛君
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
出处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4-167,共4页
文摘
目的对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患者相关易感因素对于不同失败原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30例髋关节翻修术失败(26例为初次翻修术失败,4例为再次翻修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均为单侧病例。患者初次置换平均年龄49岁(25—68岁),初次翻修平均年龄53岁(27~72岁),平均间隔时间43.8个月(0~156个月)。对比分析髋关节翻修术与初次置换的失败原因,同时对初次翻修年龄以及翻修失败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再次翻修或假体取出作为终止点,30例翻修术失败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22例(73.3%)、感染性松动4例(13.3%)、假体周围骨折3例(其中1例合并假体柄断裂)(10.0%)以及假体不稳定1例(3.3%)。患者行最后一次翻修或假体取出平均年龄58岁(38~77岁),距离上一次翻修平均间隔78.8个月(1~216个月)。初次翻修时高龄组(60岁以上,n=12)翻修失败时间显著低于低龄组(60岁以下,n=18)(P〈0.01)。结论未能获得翻修假体的有效固定与感染复发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关节重建理念的局限与手术技术的缺陷是导致翻修失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治疗失败
治疗效果
Keywords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hip
Treatment failure
Treatment outcome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张理昂
周一新
李玉军
徐辉
周乙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4
原文传递
2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张理昂
徐海军
唐竞
徐辉
李为
周一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
原文传递
3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张理昂
周一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6
原文传递
4
327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探讨
郭盛君
周一新
张亮
吴坚
吕明
唐竞
张理昂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6
原文传递
5
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分析
张亮
周一新
周新华
唐竞
唐杞衡
张理昂
郭盛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