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桥蛋白检测对预测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的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崔伯康 张昌卿 +6 位作者 张颖 元云飞 张亚奇 石明 陈敏山 李升平 李锦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76-879,共4页
背景与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性磷酸糖蛋白,可以同整合素和CD44v结合,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病理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探讨血浆中OPN检测,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术后转移复发中的... 背景与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性磷酸糖蛋白,可以同整合素和CD44v结合,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病理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探讨血浆中OPN检测,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术后转移复发中的意义。方法:病例组选取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56例,用ELISA法检测术前血浆OPN浓度,对照组取23例健康体检职工血浆标本。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OPN水平;并随访病例组复发转移情况,分析血浆OPN水平与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结果:HCC组血浆OPN浓度为(864.4±391.9)!g/L,健康对照组血浆OPN浓度为(382.5±169.4)!g/L,两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期间,25例无复发,31例复发。肝细胞癌无复发组血浆OPN浓度为(744.6±323.9)!g/L,复发组血浆OPN浓度为(961.0±411.6)!g/L,复发组与无复发组血浆OPN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9)。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浆OPN水平、肝硬化、肿瘤大小是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浆中OPN浓度可以作为预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潜在参考分子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骨桥蛋白 肿瘤转移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俊 李斌奎 +4 位作者 元云飞 崔伯康 李锦清 张亚奇 李国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41-1245,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临床上较少见,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争论较大。本研究拟探讨FNH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年7月~2004年7月收治的38例FNH患者的临床... 背景与目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临床上较少见,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争论较大。本研究拟探讨FNH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年7月~2004年7月收治的38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对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所有患者随访至2004年7月。结果:38例FNH患者中,30例(78.9%)为40岁以下青壮年;26例(68.4%)无临床症状;32例(84.2%)肝功能正常,所有患者AFP均为阴性。B型超声诊断正确率5.3%(2/38),彩色超声诊断正确率45.5%(5/11),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100%(2/2),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诊断正确率36.8%(14/38)。34例(89.5%)行手术切除病灶,1例行穿刺活检加经皮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sation,TAE),2例行穿刺活检加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PEI),1例仅行穿刺活检术。患者行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且无并发症。有2例FNH患者分别于切除术后69个月和32个月复查发现切除处新生病灶,经再次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行TAE及PEI术后病灶均无明显改变。随访37例患者均生存,另1例患者行PEI术后1年因其他疾病死亡。结论:FNH患者发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多种影像学联合检查对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明确诊断的无症状FNH患者可密切随访暂不手术。未能确诊、有症状、病灶增大明显或伴有肝炎肝硬化者应考虑手术切除。FNH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导致肝细胞癌SYK基因失表达 被引量:12
3
作者 元云飞 汪建平 +5 位作者 李锦清 王莉 刘文姬 崔伯康 杨祖立 张昌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SYK(Spleentyrosinekinase,脾酪氨酸激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不表达的机制。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检测SYK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3B)... 目的:探讨SYK(Spleentyrosinekinase,脾酪氨酸激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不表达的机制。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检测SYK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3B)和34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非瘤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情况。结果:肝癌细胞系Hep3B表达SYKmRNA,而HepG2不表达SYKmRNA。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HepG2后,SYK重新表达。Hep3B细胞SYK甲基化阴性,HepG2细胞SYK甲基化阳性。34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5例SYKmRNA表达阴性,SYK基因甲基化均阳性;29例SYKmRNA表达阳性,其中3例SYK甲基化阳性,其余26例SYK甲基化阴性。肿瘤组织SYK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3.5%(8/34),而瘤旁肝组织中为8.8%(3/34)。结论: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肝细胞癌SYKmRNA失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K 甲基化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TNM分期系统对评价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斌奎 崔伯康 +4 位作者 元云飞 李锦清 张亚奇 石明 李国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69-773,共5页
背景与目的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对原第5版肝癌TNM(以下简称TNM5)分期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第6版TNM(以下简称TNM6)分期标准,目前应用TNM6分期评估手术切除肝癌患者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TNM6分期对评价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价值及TNM... 背景与目的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对原第5版肝癌TNM(以下简称TNM5)分期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第6版TNM(以下简称TNM6)分期标准,目前应用TNM6分期评估手术切除肝癌患者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TNM6分期对评价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价值及TNM6分期在我国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根据我院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施行的478例肝细胞肝癌切除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分别按TNM5分期及TNM6分期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各期的生存率,并将TNM5分期和TNM6分期作相互比较,分析TNM6分期的优缺点。结果按TNM5分期标准各期病例数分别为Ⅰ期12例(2.5%),Ⅱ期224例(46.8%),ⅢA期95例(19.9%),ⅢB期8例(1.7%)和ⅣA期139例(29.1%);各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41.5%、17.0%、0.0%和10.2%。Ⅰ期与Ⅱ期、ⅢB与ⅣA期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Ⅱ、ⅢA、ⅢB期患者间在预后上有显著差别。按TNM6分期标准各期病例数分别为Ⅰ期234例(48.9%),Ⅱ期41例(8.6%),ⅢA期96例(20.1%),ⅢB期88例(18.4%)和ⅢC期19例(4.0%);各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3.3%、20.2%、13.1%、13.0%和0。Ⅰ期与Ⅱ期患者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Ⅱ期、ⅢA期与ⅢB期患者互相之间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癌TNM6分期较TNM5分期有重要进步,参数较少,且简便易用,但仍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应用于预后估计还不十分准确,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外科手术 肝切除术 肝肿瘤/病理学 肿瘤分期 TNM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亚砷酸化疗方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臻涛 林小军 +1 位作者 崔伯康 李国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1094-1096,1103,共4页
目的:探讨含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脱氧氟尿苷(floxuridine,FUDR)、卡铂(carbo-platin,CAP)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亚砷酸组(41... 目的:探讨含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脱氧氟尿苷(floxuridine,FUDR)、卡铂(carbo-platin,CAP)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亚砷酸组(41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采用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和单纯常规化疗药物方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结果:As2O3组的客观有效率(CR+PR)、获益率(CR+PR+SD)、AFP下降率及肝内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4.6%、75.6%、84.6%和14.6%;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CR+PR)、获益率(CR+PR+SD)、AFP下降率及肝内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8.9%、66.7%、73.5%和33.3%。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胃肠道反应、血液学及肝脏毒性。As2O3组的肝内外转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客观有效率、获益率、AFP下降率及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THP、CAP及FUDR化疗方案相比,As2O3联合THP、CAP及FUDR化疗方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显著降低肿瘤的肝内外转移发生率,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不增加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药物疗法 抗肿瘤药/治疗应用 亚砷酸盐类/治疗应用 药物疗法 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脏移植治疗局部晚期肝细胞肝癌的初步研究——附10例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元云飞 崔伯康 +6 位作者 张亚奇 李升平 陈敏山 郭荣平 林小军 陈规划 李锦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81-984,共4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切除率较低(约为25%),未能切除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局部晚期肿瘤(无肝外转移),且大部分合并肝硬化,采用肝移植具有比其它方法优越之处。本研究拟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局部晚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切除率较低(约为25%),未能切除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局部晚期肿瘤(无肝外转移),且大部分合并肝硬化,采用肝移植具有比其它方法优越之处。本研究拟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局部晚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临床价值,并总结肿瘤专科医院开展肝移植的经验。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共实施原位肝移植术治疗10例局部晚期HCC。收集并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0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内无死亡者,手术成功率100%。有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瘤栓,其中2例肝移植术后1~2个月AFP降至正常。随访至2004年5月,1例带瘤生存7个月,其余9例无瘤生存1~6个月。结论:原位肝移植治疗无肝外转移的局部晚期肝癌仍是目前认为较好的方法,即使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癌栓也可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外科手术 肝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FuDR、CAP、THP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周臻涛 林小军 +2 位作者 崔伯康 周庆菲 李锦清 《实用癌症杂志》 2006年第6期602-604,共3页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脱氧氟脲苷(FuDR)、卡铂(CAP)、吡柔比星(THP)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5年4月-2006年5月确诊的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As2O3与常规化疗药物联合方案行肝...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脱氧氟脲苷(FuDR)、卡铂(CAP)、吡柔比星(THP)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5年4月-2006年5月确诊的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As2O3与常规化疗药物联合方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完成1~3次治疗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6例(14.6%),疾病稳定(SD)25例(61.0%),疾病进展(PD)10例(24.4%),客观有效率(CR+PR)为14.6%(6/41),获益率(CR+PR+SD)为75.6%(31/41),AFP下降率为84.6%(22/26);毒性反应主要为发热、胃肠道反应、血液学及肝脏毒性。结论As2O3联合THP、CAP及FuDR方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三氧化二砷 脱氧氟脲苷 卡铂 吡柔比星 动脉栓塞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庆菲 林小军 +1 位作者 崔伯康 周臻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264,共3页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两类。虽然近年来pPNET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原发于肝脏的pPNET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因发病罕见,临...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两类。虽然近年来pPNET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原发于肝脏的pPNET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因发病罕见,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我院2006年2月收治了1例肝脏pPNET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做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相关肝癌患者HBVDNA围手术期的变化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庆菲 林小军 +2 位作者 崔伯康 张亚奇 李锦清 《实用癌症杂志》 2008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HBVDN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HB-sAg阳性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术前、术后1周血清HBVDNA及各项临床指标,结合患者HBVDNA变化情况及其临床资料,对术后血ALT、TBIL和ALB值变...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HBVDN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HB-sAg阳性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术前、术后1周血清HBVDNA及各项临床指标,结合患者HBVDNA变化情况及其临床资料,对术后血ALT、TBIL和ALB值变化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全组HBsAg阳性肝癌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65.1%。手术前后患者的HBVDNA复制状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术后HBVDNA较术前升高的患者围手术期ALT变化较其他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但ALB和TBIL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多数处于HBV复制活跃期,肝癌切除术对患者血清HBVDNA复制状态无明显影响,部分围手术期HBVDNA升高的患者术后ALT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切除术 HBV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AFP应答预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TACE术后疗效与生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其波 林小军 +6 位作者 崔伯康 朱红波 劳向明 谢传淼 张敏 李升平 陈敏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甲胎蛋白(AFP)应答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TACE术且AFP≥200 ng/mL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110例。选取TACE术后4~6w AFP... 目的:探讨早期甲胎蛋白(AFP)应答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TACE术且AFP≥200 ng/mL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110例。选取TACE术后4~6w AFP及相对应的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AFP值较术前基线值下降≥20%定义为AFP应答(AFP-R),而下降<20%则定义为AFP非应答(AFP-NR)。疗效评价采用mRECIST评价标准。结果:11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4岁,105例(95.5%)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基线AFP的平均值为21 700 ng/mL,57例(51.8%)呈结节型肝癌(F-HCC),53例(48.2%)呈弥漫型肝癌(D-HCC),48例(43.6%)侵犯门静脉主干,37例(33.6%)评价为AFP-R,73例(66.4%)评价为AFP-NR。根据mRECIST评价标准:33例(89.2%)AFP-R患者和16例(21.9%)AFP-NR患者临床获益(CB),AFP-R与影像学评价结果呈正相关。(r=0.677,P<0.001)。AFP-R和AFP-NR患者的6、12、24、36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6%、35%、11%、5%和21%、8%、4%、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9个月和4.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HCC(P=0.041)和AFP-R(P=0.0O4)均为独立预后因子。结论:早期AFP应答可用于预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TACE术后的疗效与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门静脉癌栓 甲胎蛋白应答 mRECIST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预处理对肝癌切除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沈珏 林小军 +3 位作者 崔伯康 池沛冬 曾秋耀 赵擎宇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3-748,共6页
目的对拟通过肝血流阻断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先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其对术后可能发生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收治的拟... 目的对拟通过肝血流阻断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先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其对术后可能发生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收治的拟行肝癌切除术、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术前连续3d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每次10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中进行预处理),于手术前后测定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甲胎蛋白(AFP)等水平。结果最终纳入45例患者,对照组23例,血必净组22例;43例患者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手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必净组手术后以上指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ALT(U/L):213.1(80.4—796.6)比265.8(15.6—882.3),AST(U/L):194.1(65.4~914.2)比264.3(15.4~475.9),LDH(1g,U/L):5.69±0.72比5.71±0.72,PT(s):15.24±2.16比14.41±1.33,APTT(s):31.51±7.04比29.47±4.90,WBC(×10^9/L):13.47±4.66比14.58±4.40,N:0.87±0.06比0.87±0.04,CRP(mg/L):40.64(16.93~189.59)比45.64(11.65~349.4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均低于1.0ng/L;手术后对照组和血必净组TNF—α水平均无明显变化,IL-6分别升高至485.10(104.00~837.50)n#L、193.26(95.10~385.20)ng/L(两组比较P〈0.01)。两组手术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均P〈0.01),血必净组手术后HMGB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μg/L:268.73±5.56比277.12±2.92,P〈0.01)。血必净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4.18±3.75比4.53±2.34,t=5.328,P=0.027),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排气时间(d):3(2~4)比3(2~4),u=-2.023,P=0.043;排便时间(d):4(2-6)比5(3-8),u=-2.926,P=0.003],但术后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阳性的33例患者HBV—DNA水平与术前ALT(r=0.414,P=0.044)、AST(r=0.405,P=0.024)呈明显正相关,与手术前后其他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入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术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肝I/R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肝脏I/R后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肝组织损伤,且对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改善凝血功能紊乱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肝癌 肝切除术 缺血 再灌注损伤 凝血功能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书红 王俊 +2 位作者 张金野 崔伯康 李升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24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7-2009-07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的59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各组间的生存比较;Co...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7-2009-07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的59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各组间的生存比较;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R0切除者30例(50.8%),R1+R2切除者29例(49.2%)。R0切除组和R1+R2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0和12.3个月,R0切除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R1+R2切除组,χ2=9.262,P=0.00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切缘(RR=3.358;95%CI为1.644~6.858;P=0.001)及术前CA19-9>35 U/mL(RR=2.505;95%CI为1.188~5.283;P=0.016)为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CA19-9>35U/mL(RR=3.266;95%CI为1.019~10.469;P=0.046)、肝硬化(RR=3.072;95%CI为1.125~8.386;P=0.029)和肿瘤邻近器官侵犯(RR=5.518;95%CI为1.054~28.889;P=0.043)是R0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患者术前CA19-9>35U/mL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R0切除是延长ICC患者生存期的治疗手段。术前血清CA19-9>35U/mL、肝硬化、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是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手术切除 预后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复发肝癌腹腔镜再切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杰 周仲国 +3 位作者 周东升 崔伯康 张耀军 陈敏山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分析复发肝癌完全腹腔镜下再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2014年3~10月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共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肝癌10例为研究组,初次手术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39例为对照组,分... 目的分析复发肝癌完全腹腔镜下再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2014年3~10月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共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肝癌10例为研究组,初次手术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39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同时,将研究组按复发部位分为同侧复发组(6例)和对侧复发组(4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研究组中,对侧复发组在手术时间[(140.0±52.0)min vs(160.0±41.4)min,P=0.012)]、术中失血量(100.04-45.5)ml vs[(300.04-82.0)ml,P=0.000)]方面均明显少于同侧复发组(P〈0.05)。结论复发肝癌行腹腔镜再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侧复发再切除较容易,而同侧复发再切除难度较大,需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切除 肝癌 复发
原文传递
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64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升平 何朝滨 +4 位作者 王俊 毛苡泽 劳向明 崔伯康 林小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87-792,共6页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IRE)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RE联合化疗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IRE)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RE联合化疗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58.5岁(范围:34~87岁)。肿瘤位于胰头30例、胰体尾34例。肿瘤平均最大径6.1 cm(≤4.0 cm 35例、>4.0 cm 29例)。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进行IRE消融,根据肿瘤大小选择2~6根消融电极针,针距2 cm且相互平行,在横结肠系膜下方由足侧向头侧进针,使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按治疗顺序将前15例和后49例分别定义为初期治疗组和中后期治疗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肿瘤无进展生存(PFS),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学指标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住院时间为(8.9±2.7)d(范围:5~20 d)。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64),其中B级胰瘘、切口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分别有7、4、2例。初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2例死亡;中后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1%(3/49),无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1,P<0.01)。术后1个月腹痛减轻者占95.3%(61/64)(t=-28.55,P<0.01)。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8%,中位随访时间为29.3个月(范围:13.5~55.7个月)。全组OS时间为24.6个月(95%CI:22.0~27.3个月),PFS时间为12.0个月(95%CI:8.8~15.2个月)。结论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IRE联合化疗治疗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较好,但其治疗价值有待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电穿孔 纳米刀 生存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引导纳米刀消融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3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俊 何朝滨 +4 位作者 宋运达 崔伯康 林小军 劳向明 李升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8-360,共3页
胰腺癌(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中约40%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通常LAPC定义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但侵犯邻近的动脉>180°或侵犯静脉造成其不可重建[1-3]。LAPC的主要治疗手段... 胰腺癌(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中约40%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通常LAPC定义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但侵犯邻近的动脉>180°或侵犯静脉造成其不可重建[1-3]。LAPC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部分化疗联合放疗,但疗效欠佳[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经皮超声 纳米刀 不可逆电穿孔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