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表达与胰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显路 孙仁寿 +2 位作者 李玉军 张顺 吴力群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44-245,共2页
①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与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胰腺癌组织表达及与胰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法检测 8例正常胰腺和 4 7例胰腺癌组织中uPA和uPAR的表达。③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中uP... ①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与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胰腺癌组织表达及与胰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法检测 8例正常胰腺和 4 7例胰腺癌组织中uPA和uPAR的表达。③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中uPA和uPAR均呈阴性表达 ,而胰腺癌组织中uPA和uPA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 7.4 % (2 7/47)和 5 1.1% (2 4 /47) ;二者与胰腺癌的浸润 (χ2 =5 .35、5 .0 0 ,P <0 .0 5 )和转移 (χ2 =7.5 2、6 .13,P <0 .0 5 )密切相关 ,而与胰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无关 (χ2 =2 .5 3、2 .84 ,P >0 .0 5 ) ;uPA与uPA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 =0 .86 ,χ2=10 .2 3,P <0 .0 1)。④结论 uPA uPAR系统的激活在胰腺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特异性受体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中Kail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孙显路 林爱风 丛林 《齐鲁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275-276,共2页
①目的 了解Kail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2例正常胰腺和 4 7例胰腺癌组织中Kail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中Kail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83.3% ,明显高于胰腺癌组织中Kail蛋白阳性... ①目的 了解Kail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2例正常胰腺和 4 7例胰腺癌组织中Kail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中Kail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83.3% ,明显高于胰腺癌组织中Kail蛋白阳性表达率 (χ2 =4 .0 8,P <0 .0 5 )。Kail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淋巴结和肝转移密切相关 (χ2 =5 .4 7、4 .83,P <0 .0 5 ) ,而与胰腺癌的侵袭能力、组织学分级和病人 1年生存率无关 (χ2 =3.14~ 3.5 8,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Kail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意义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疣状癌的诊治(附4例报告)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振林 欧美荣 +5 位作者 孙显路 王笑芳 张劲峰 孙立江 赵鹏 纪祥瑞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年龄42—76(平均52)岁。肿瘤均呈菜花状、外生型生长,最大直径1.4—5.8cm。2例病变局限于阴茎头,另2例肿瘤侵犯至冠状沟(其中1... 目的: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年龄42—76(平均52)岁。肿瘤均呈菜花状、外生型生长,最大直径1.4—5.8cm。2例病变局限于阴茎头,另2例肿瘤侵犯至冠状沟(其中1例合并梅毒感染)。1例肿瘤局限于阴茎头且瘤体较小者(直径1.4cm)行阴茎头切除术;1例肿瘤局限于阴茎头且瘤体较大者及2例肿瘤侵犯至冠状沟者均行阴茎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合并梅毒感染者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再手术)。4例患者肿瘤标本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分化好,切缘均呈阴性。标本切片均显示上皮呈乳头瘤状结构并过度角化,肿瘤细胞于基底部呈球茎状推进式生长。周围间质见淋巴细胞浸润。术后随访3—7年,平均4.6年,肿瘤均无复发。合并梅毒感染者术后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为阴性,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仍呈阳性。结论:阴茎疣状癌表现为局部侵袭性生长,很少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者。治疗方法采用阴茎头切除或阴茎部分切除术,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疣状癌 诊断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F3在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路艳艳 田字彬 +4 位作者 魏良洲 孔心涓 赵清喜 李玉军 孙显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3688-3692,共5页
目的:分析三叶因子3(TFF3)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胃腺瘤、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 目的:分析三叶因子3(TFF3)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胃腺瘤、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0例不典型增生、40例胃癌组织中TFF3的表达,同时检测MVD值,以抗CD34标记.结果:TFF3在胃腺瘤、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各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50.0%,65.0%,70.0%,57.5% vs 5.0%,均P<0.01).胃癌MVD值高于正常胃黏膜、胃腺瘤、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30.65±6.04 vs 14.87±3.06,22.33±3.78,23.16±3.20,25.22±4.66,均P<0.01),各组MVD值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均P<0.01).TFF3表达和M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均P<0.05),MVD值还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P<0.05).TFF3阳性表达组的MVD值明显高于TFF3阴性组(34.53±4.45 vs 25.39±3.25,P<0.01).结论:TFF3可能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在胃黏膜癌变和癌变后的恶性演进过程中起作用,对胃癌早期诊断和预测胃癌发生转移可能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因子3 胃癌 癌前病变 胃腺瘤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的CT、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路晓东 林吉征 +1 位作者 王振光 孙显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 ,术前均行CT扫描 ,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 ,术前均行CT扫描 ,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某些CT征象与PCNA过度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肺门和 /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某些CT征象与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结论 PCNA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反映肺腺癌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CT 病理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表达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在肺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庆峰 矫文捷 +1 位作者 林乐胜 孙显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 检测内皮素 1(ET 1)在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探讨内皮素在肺癌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80例肺癌组织及相应周围淋巴结中ET 1表达情况。结果  80例肺癌组织标本中 ,鳞癌和腺癌中ET 1表达较高 ... 目的 检测内皮素 1(ET 1)在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探讨内皮素在肺癌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80例肺癌组织及相应周围淋巴结中ET 1表达情况。结果  80例肺癌组织标本中 ,鳞癌和腺癌中ET 1表达较高 ,分别为 68.7%和 62 .5 % ,小细胞肺癌中ET 1表达较低 ,为 15 .0 %。在转移淋巴结中ET 1阳性表达率为 5 8.0 %。TNM临床分期 ,ET 1阳性率分别为Ⅰ期 19.0 % ,Ⅱ期 65 .7% ,Ⅲ期 75 .0 %。ET 1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直径大于 3cm者与小于 3cm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肺癌组织中ET 1表达阳性者 ,其周围淋巴结转移率 ( 79.1% )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 ( 4 7.8% ) (P <0 .0 5 )。结论 ET 1普遍存在于肺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中 ,对肺腺癌、鳞癌生长及转移过程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内皮素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胰腺癌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玉军 李力 +3 位作者 梁朝群 孙显路 姜天福 纪祥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①目的 研究胰腺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与胰腺癌增殖和凋亡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4 7例胰腺癌和 1 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IF 1α、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Bcl 2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4 7例胰腺... ①目的 研究胰腺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与胰腺癌增殖和凋亡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4 7例胰腺癌和 1 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IF 1α、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Bcl 2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4 7例胰腺癌组织HIF 1α表达阳性率为 5 5 .3% ,1 0例正常胰腺组织均呈阴性表达。HIF 1α阳性表达率在有周围脏器浸润的胰腺癌组织中为 6 6 .7% ,无浸润者为 35 .3% ,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 =4 .32 ,P <0 .0 5 ) ;伴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的胰腺癌组织HIF 1α阳性表达率为 72 .0 % ,高于无转移者的 36 .4 % ,其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6 .0 1 ,P <0 .0 1 )。HIF 1α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的大小、组织学分级和 1年生存率无关 (χ2 =2 .0 7~ 2 .5 2 ,P >0 .0 5 )。在 4 7例胰腺癌组织中高增殖活性 2 8例、低增殖活性 1 9例。 1 0例正常胰腺的腺胞均呈低增殖状态。胰腺癌细胞增殖程度与胰腺癌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及病人术后生存时间均密切相关 (χ2 =5 .98、6 .1 9,P <0 .0 5 ) ;而与胰腺癌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无关 (χ2 =2 .0 1~ 3.74 ,P >0 .0 5 )。 1 0例正常胰腺癌组织Bcl 2蛋白均呈阳性表达 ,4 7例胰腺癌组织中Bcl 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2 9.8%。Bcl 2蛋白表达与胰腺癌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表达 胰腺癌 增殖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VEGF及IGF-Ⅰ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耿蕾 崔竹梅 +1 位作者 李玉军 孙显路 《齐鲁医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07-209,212,共4页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并探讨HIF-1α与IGF-Ⅰ及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方法检测HIF-1α...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并探讨HIF-1α与IGF-Ⅰ及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方法检测HIF-1α、VEGF、IGF-Ⅰ蛋白在42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进行分析.结果 HIF-1α、VEGF、IGF-Ⅰ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2.094~25.261,P〈0.01).HIF-1α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Ⅰ期为42.11%,Ⅱ期为81.82%,Ⅲ期为83.33%,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435,P〈0.05);HIF-1α蛋白的表达与病人发病年龄、病理分级无关(χ^2=0.036、0.634,P〉0.05).VEGF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Ⅰ期为36.84%,Ⅱ期为81.81%,Ⅲ期为75.00%,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578,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病人发病年龄、病理分级无关(χ^2=1.879、0.097,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Ⅰ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病人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关(χ^2=0.190~0.791,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69,P〈0.01);IGF-Ⅰ与VEGF蛋白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2,P〈0.01);HIF-1α与IGF-I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r=0.209,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VEGF、IGF-I蛋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HIF-1α、IGF-Ⅰ蛋白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IGF-Ⅰ蛋白与HIF-1α的表达无相关性,提示HIF-1α与IGF-Ⅰ可能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基因PIK3C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洪艳 崔竹梅 +3 位作者 刘湘萍 隋爱华 杨堃 孙显路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PIK3C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PIK3CA mRNA在15例正常宫颈组织和3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蛋白在50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及2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宫颈上皮内...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PIK3C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PIK3CA mRNA在15例正常宫颈组织和3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蛋白在50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及2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到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PIK3CA的蛋白表达产物PI3K p110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Hc=9.968,P<0.05);PIK3CA mRNA在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结论PIK3CA基因改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伴随着PI3K p110a蛋白的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癌基因蛋白质PIK3C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Th2类细胞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圣林 邱法波 +4 位作者 吴力群 张顺 卢云 孙显路 孙玉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干扰素Ⅱ型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病变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纪祥瑞 姜天福 +4 位作者 李玉军 赵鹏 张华 刘海静 孙显路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①目的 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AIL)较系统的研究 ,进一步认识AIL的病变性质 ,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筛选对判定AIL病变性质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和指标。②方法 在临床病理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技... ①目的 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AIL)较系统的研究 ,进一步认识AIL的病变性质 ,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筛选对判定AIL病变性质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和指标。②方法 在临床病理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图像分析技术 ,对 4 4例符合AIL组织学诊断标准病例的免疫表型、基因重排、bcl 2 /IgH融合基因、EBV DNA、DNA含量、P5 3蛋白、bcl 2、c myc、EB病毒潜伏膜蛋白 (LMP 1 )、PCNA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同时选择非何杰金淋巴瘤 (NHL) 2 0例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1 0例作为对照。③结果4 4例AIL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呈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复杂的临床表现 ;有在某季节 (春季 )集中发病的倾向。AIL的免疫表型表现为以T细胞增生为主。在组织学上 ,AIL表现为良恶性增生兼有的特征 ,片巢状透明细胞增生的出现是诊断恶性的组织学特征。 4 4例AIL中有 1 6例 (36 .7% )为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 ,其中 1 2例为TCRγ克隆性重排 ,2例为IgH克隆性重排 ,2例为TCRγ和IgH双重排 ,其克隆性重排的检出率在AIL、NHL和反应性增生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χ2 =8.2 1 8~ 2 6 .0 36 ,P <0 .0 1 )。 4 4例AIL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1 .8% ,2 0例NHL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70 .0 % ,反应性增生者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病变性质 基因重排 DNA 蛋白质P53 原癌基因蛋白质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腺癌p53、c-erbB-2、CD44v6和雌孕激素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志敏 姜天福 +2 位作者 孙显路 孙惠安 纪祥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42-43,共2页
①目的 探讨 p5 3、c erbB 2、CD4 4v6与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判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88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p5 3、c erbB 2、CD4 4v6、ER和PR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与组织... ①目的 探讨 p5 3、c erbB 2、CD4 4v6与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判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88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p5 3、c erbB 2、CD4 4v6、ER和PR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③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 p5 3、c erbB 2与CD4 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4 .8%、6 2 .5 %和 5 6 .8% ,并且随临床分期和恶性程度增高 ,阳性表达率亦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χ2 =4 .1 9~ 1 3.4 5 ,P <0 .0 5、0 .0 1 )。ER和P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76 .1 %和 73.3% ,其表达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 (χ2 =2 2 .83、1 6 .5 7,P <0 .0 1 ) ,且分期越晚 ,表达率越低 (χ2 =1 9.2 7、1 0 .1 4 ,P <0 .0 1 )。④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 p5 3、c erbB 2、CD4 4v6阳性表达及ER和PR阴性的病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P53 c—erbB-2 CD44V6 雌孕激素受体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T1799A基因突变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杰 赵世华 +3 位作者 赵鹏 孙显路 王颜刚 赵文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469-1472,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T1799A突变与PDGF、VEGF表达及肿瘤生长方式的关系。方法:对116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并随机选取BRAFT1799A阳性和阴性病例各30名。BRAFT1799A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T1799A突变与PDGF、VEGF表达及肿瘤生长方式的关系。方法:对116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并随机选取BRAFT1799A阳性和阴性病例各30名。BRAFT1799A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法分析,产物经测序证实。PDGF、VEGF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116名PTC患者中BRAFT1799A阳性者33名,阳性率为28.4%。BRAFT1799A阳性者肿瘤腺体外浸润和肿瘤Ⅲ级以上分级比例高于阴性患者(P<0.05)。BRAFT1799A阳性患者PDGF-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而两者PDGF-A和VEGF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调整性别、年龄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AFT1799A与肿瘤腺体外浸润和肿瘤Ⅲ级以上分级及PDGF-B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BRAFT1799A影响肿瘤的生长方式,使PTC肿瘤腺体外浸润生长发生率高,进而影响PTC患者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 T1977A 甲状腺乳头状癌 PDGF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附4例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笑芳 欧美荣 +4 位作者 王振林 李延江 孙显路 刘晖 孙立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4-76岁,平均52岁。结果3例患者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pT1aNxM01例,pT1bN0M03例。... 目的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4-76岁,平均52岁。结果3例患者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pT1aNxM01例,pT1bN0M03例。病理分级:G13例,G2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阳性,Vimentin(波型蛋白)阴性,Hale胶体铁阳性。随访4个月至8年,平均4年。4例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帮助,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嫌色细胞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C-erbB-2、p53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有效性关系临床研究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希光 孙显路 +3 位作者 王勇杰 梁军 雷炜 刘华敏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肺腺癌C erbB2、p53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2002年5月~2004年1月,我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肺腺癌患者38例(其中低分化腺癌24例,中分化腺癌14例),对其经石蜡包埋的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 P法进行C erbB2、p53... 目的:观察肺腺癌C erbB2、p53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2002年5月~2004年1月,我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肺腺癌患者38例(其中低分化腺癌24例,中分化腺癌14例),对其经石蜡包埋的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 P法进行C erbB2、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对进入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根治性放射治疗或手术前给予长春瑞滨加顺铂(NP)方案的化疗,长春瑞滨25mg/m2,d1、d8,顺铂75mg/m2,d3。每3周为1周期,3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未观察到p53表达阳性、C erbB2表达阳性与化疗疗效有密切关系(P=0.19,P=0.31);但新辅助化疗有效率在C erbB2、p53表达均阳性者为22.2%(2/9),而在C erbB2、p53表达阴性者为75.0%(9/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未观察到C erbB2、p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关系(P=0.44,P=0.42)。结论:肺腺癌患者p53表达阳性、C erbB2表达阳性与化疗疗效无关;C erbB2、p53表达均阳性者对治疗NSCLC常用的NP方案敏感性低于表达均阴性者。因观察的例数尚少,最后的结论有待积累更多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辅助化疗 敏感性 C-ERBB-2 P63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中COX-2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希双 李玉军 +5 位作者 田字彬 张翠萍 孙显路 魏良洲 薛会光 刘思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459-461,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环氧化酶-2(COX-2)和Bcl-2蛋白在不同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和Bcl-2蛋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icTure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47例胰腺癌、12例胰腺导管上皮内肿瘤(PIN)和10例... 目的:通过检测环氧化酶-2(COX-2)和Bcl-2蛋白在不同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和Bcl-2蛋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icTure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47例胰腺癌、12例胰腺导管上皮内肿瘤(PIN)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OX-2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2例,Bcl-2蛋白阳性表达9例;COX-2在PIN和胰腺癌中均呈高表达,分别为75%和68%,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Bcl-2蛋白在PIN组织中阳性表达者占83%,与正常胰腺组织相近(P>0.05),明显高于在胰腺癌组织中47%的阳性表达(P<0.05).胰腺癌组织中COX-2和Bcl-2蛋白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4552,P=0.005).结论:COX-2在PIN和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Bcl-2蛋白在胰腺癌发生早期起作用,二者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癌组织 COX-2 BCL-2 基因表达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荣涛 纪祥瑞 +2 位作者 孙显路 赵洁 李宁毅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20-421,共2页
目的 研究CD4 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 (PA)及其恶变 (Cain -PA)中的表达 ,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2 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 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 4v6的表达。结果 CD4 4v6在PA及Cain -PA中... 目的 研究CD4 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 (PA)及其恶变 (Cain -PA)中的表达 ,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2 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 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 4v6的表达。结果 CD4 4v6在PA及Cain -PA中表达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呈CD4 4v6强表达 ,恶变后呈弱表达 ,细胞间粘附力减弱 ,从而利于浸润转移。CD4 4v6在Cain -PA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弱或不表达 ,显示瘤细胞粘附力弱 ,易于脱离肿瘤主体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多形性腺瘤 恶度 CD44V6 涎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o及其受体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崇娟 崔竹梅 +3 位作者 孙显路 李玉军 吕振华 刘相萍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05-307,310,共4页
目的了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0例宫颈癌组织Epo、EpoR 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PV-6000方法检测50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Epo、EpoR蛋白表达,并与正常... 目的了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0例宫颈癌组织Epo、EpoR 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PV-6000方法检测50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Epo、EpoR蛋白表达,并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结果Epo、EpoR mRNA在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83、173.73,q=4.83、10.86,P<0.05)。Epo、EpoR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各组间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78、15.88,P<0.05),Epo、EpoR蛋白表达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明显增加;EpoR蛋白表达与Epo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结论Epo/EpoR的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受体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血小板生长因子表达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杰 赵世华 +2 位作者 赵鹏 孙显路 王颜刚 《中外医疗》 2008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内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方式,进而影响患者预后。PDGF、VEGF与肿瘤的生长和浸润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探讨PTC患者PLT水平、PDGF和VEGF表达及肿瘤生长方式的关系。方法实验随机选取Ⅰ/Ⅱ...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内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方式,进而影响患者预后。PDGF、VEGF与肿瘤的生长和浸润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探讨PTC患者PLT水平、PDGF和VEGF表达及肿瘤生长方式的关系。方法实验随机选取Ⅰ/Ⅱ期和Ⅲ/Ⅳ期PTC各30例,并对2组患者的PLT水平、甲状腺癌组织内PDGF、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PLT水平、癌组织有无浸润和转移以及PDGF、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Ⅲ/Ⅳ期患者的PLT水平、PDGF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LT表达水平与PDGFB表达水平呈正相关,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尺寸以及甲状腺外浸润呈正相关。结论血液中PLT水平较高的PTC患者肿瘤组织局部的PLT浓度相应增高,高浓度的PLT分泌大量PDGFB,激活了肿瘤细胞内的MAPK信号传导系统,导致了细胞生长信号的高表达,从而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和增殖。VEGF表达水平较高者PTC肿瘤体积较大,腺体外浸润发生率高。PDGF-B与VEGF的相对高表达可能与PTC临床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PIJT PDGF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晶 陈爱平 +3 位作者 孙显路 杜鹃 刘晖 刘丽芝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8-11,15,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检测9例正常卵巢、1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9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39例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检测9例正常卵巢、1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9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39例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交界性和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P<0.01);(2)EGFR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5),与组织学分型、细胞学分级、患者年龄、腹水及淋巴结转移有无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MVD计数与上述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3)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EG-FR蛋白表达与MVD计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r=0.685,P<0.01)。结论EGFR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血管生成存在相关性,阳性表达强的组织微血管密集;EGFR可能参与了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微血管密度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