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烟煤润湿性能影响的分子模拟及实验
1
作者 唐明云 金靖艳 +4 位作者 江丙友 郑春山 周亮 高世强 王乐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86-2996,共11页
喷雾降尘是现阶段矿井使用最广泛的除尘方式之一,水对煤的润湿性能对喷雾降尘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水对煤的润湿性能。为探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烟煤粉尘润湿性能影响,以快渗T、1227、BS-12和APG 4种类... 喷雾降尘是现阶段矿井使用最广泛的除尘方式之一,水对煤的润湿性能对喷雾降尘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水对煤的润湿性能。为探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烟煤粉尘润湿性能影响,以快渗T、1227、BS-12和APG 4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为代表,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对烟煤的润湿性能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利用分子模拟手段构建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界面体系,基于氢键形成数目和径向分布函数理论,对表面活性剂自身的亲水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开展了4种试剂的表面张力实验,研究发现,快渗T形成氢键的数目最多,为398个,且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出现峰值最早在1.99×10^(-10)m处,最易与H_(2)O分子吸附,实验结果也表现为快渗T对水的表面张力削弱最强,即表面张力最小,为24.4 mN/m。另一方面,通过静电势计算,结合构建的表面活性剂/水/烟煤三元吸附体系相互作用能分析,研究了4种表面活性剂对烟煤润湿性影响,并分别开展了烟煤在4种试剂中的沉降实验和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快渗T与烟煤分子结合后该部位与水分子的电势差最大,为6.8535 eV,其与烟煤间相互作用能也最大,为-2705.12 kJ/mol,实验结果也表现为2种烟煤在快渗T中的沉降时间最小,分别为26.3、10.22 s,接触角最小,分别为25.8°、21.7°,由此表明分子模拟结果均与实验结果一致,均验证得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快渗T对烟煤的润湿性能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烟煤 分子模拟 氢键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滤膜称重法的自动化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清华 许曾生 +5 位作者 王小润 江丙友 唐明云 胡祖祥 邱进伟 周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97-3006,共10页
传统滤膜称重法操作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且自动化程度低,虽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粉尘质量浓度实时检测需求。设计了粉尘质量浓度自动检测装置,通过建立温湿度补偿模型,替代手工称重法中采样后滤膜烘干的步骤,进一步缩减粉尘质量浓度检测... 传统滤膜称重法操作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且自动化程度低,虽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粉尘质量浓度实时检测需求。设计了粉尘质量浓度自动检测装置,通过建立温湿度补偿模型,替代手工称重法中采样后滤膜烘干的步骤,进一步缩减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时间以及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体积。搭建试验样机并调试实验,结果表明,煤矿井下常用的CCZ-20A型粉尘采样器与本装置检测得到的粉尘质量折算浓度经过计算其标准偏差在5%以内,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分析下的实验数据拟合相关性较好。为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检测精度,研究基于傅里叶级数、线性拟合以及周期拟合相结合的误差补偿方法,设计出装置浓度计算流程并代入原始数据中,将该装置检测浓度误差由原始的(-7.20%,-1.26%)集中至(-3.64%,3.65%)。引入装置浓度计算流程后进行多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装置浓度检测误差均在此区间内,验证了装置浓度计算流程的可靠性。该装置缩短了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所需时间,同时检测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为滤膜称重法在粉尘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膜称重法 粉尘质量浓度 自动称重 温湿度补偿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地下工程通风与安全”课程为例
3
作者 邱进伟 唐明云 +3 位作者 周亮 陈清华 张树川 郑春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14-118,共5页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进行BOPPP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提高新质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针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通风与安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进行BOPPP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提高新质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针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通风与安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探索了基于BOPPPS的教学模式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法,构建了BOPPPS框架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并在“地下工程通风与安全”课程中进行了实践与应用。结果表明,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显著地提升了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证明了该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为工科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 BOPPPS 混合式教学 教学设计 安全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烟煤润湿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靖艳 唐明云 +3 位作者 江丙友 王乐乐 陈功辉 王冬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表面活性剂是1种溶于水且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能有效解决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粉尘危害问题。为研究多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烟煤润湿效果的影响,采用淮南潘三煤矿烟煤作为研究对象,以表面张力、沉降时间为考察指标,从8种表面活... 表面活性剂是1种溶于水且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能有效解决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粉尘危害问题。为研究多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烟煤润湿效果的影响,采用淮南潘三煤矿烟煤作为研究对象,以表面张力、沉降时间为考察指标,从8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快渗T、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S-1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G共3种试剂单体;通过比较表面张力和沉降时间,得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快渗T效果均为最好;同时采用分子模拟技术考察3种单体试剂的静电势分布,比较得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快渗T的效果也是最好;采用正交试验法等比例复配,得到3种试剂单体最佳配方浓度分别为0.20%、0.15%、0.25%;此时表面张力为16.95 mN/m,比快渗T提高了30.59%;沉降时间为20.95 s,比快渗T提高了2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抑尘剂 沉降时间 表面张力 静电势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焰煤气水相渗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功辉 唐明云 +1 位作者 甯江琪 张海路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长焰煤内部蕴藏大量煤层气,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需要对煤储层中煤层气与地下水之间的复杂渗流特性进行探索,以降低煤层气开采难度、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魏家峁矿区长焰煤为实验对象,采用TCXS-Ⅱ型煤岩气... 长焰煤内部蕴藏大量煤层气,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需要对煤储层中煤层气与地下水之间的复杂渗流特性进行探索,以降低煤层气开采难度、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魏家峁矿区长焰煤为实验对象,采用TCXS-Ⅱ型煤岩气水相对渗透率测定仪进行长焰煤气水相渗实验,利用非稳态法得到不同有效应力、孔隙压力和温度作用下长焰煤在气驱水过程中的气水相渗特征,结果表明:(1)当有效应力由3.7 MPa增大至7.7 MPa时,气相相对渗透率上升幅度减小,而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幅度略有增加;有效应力的增大会对流体的渗透能力产生抑制作用,且对水相渗流的抑制作用大于气相渗流;残余水饱和度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大。(2)当孔隙压力由2 MPa增大至6 MPa时,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幅度变缓,气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上升幅度更加明显,气水共渗范围变宽,等渗点饱和度增大,残余水饱和度减小。(3)当温度由20℃升高至80℃时,气相相对渗透率增长幅度及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幅度均逐渐变大,气水共渗范围变宽,残余水饱和度呈下降趋势,气相渗流量呈增长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长焰煤储层水力压裂和注热开采等煤层气开采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焰煤 气水相渗 相对渗透率 有效应力 孔隙压力 温度 残余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作用和循环围压对煤岩CH_(4)渗透率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祝月 徐宏杰 +3 位作者 唐明云 刘会虎 杨祎超 卢宏伟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4,共9页
煤储层渗透率受自身性质、温度、应力状态等诸多因素影响。以淮南刘庄煤矿13-1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CH_(4)渗透率测试,研究了体积应力、温度与气体压力耦合以及循环围压下CH_(4)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积应力与气体压力耦合主要... 煤储层渗透率受自身性质、温度、应力状态等诸多因素影响。以淮南刘庄煤矿13-1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CH_(4)渗透率测试,研究了体积应力、温度与气体压力耦合以及循环围压下CH_(4)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积应力与气体压力耦合主要通过控制有效应力大小来影响煤岩CH_(4)渗透率,有效应力越大,渗透率越低;气体压力对CH_(4)渗透率的影响受限于体积应力,但气体压力对渗透率的影响大于体积应力;温度与气体压力耦合对CH_(4)渗透率的影响由气体压力主导,渗透率随气体压力的增大呈“U形滑梯式”下降,且“滑梯式”变化比“U”形变化更为明显;气体压力对CH_(4)渗透率的影响大于温度,且增大气体压力会降低温度对渗透率的影响;循环围压会造成煤岩孔裂隙的不可逆塑性变形,使煤中有效渗流通道减少,CH_(4)渗透率降低;第1次循环围压产生的塑性变形量最大,随循环次数增加,塑性变形量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渗透率 耦合作用 体积应力 温度 气体压力 循环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地表裂隙分布及动态演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英兵 王青祥 +6 位作者 宋小林 何铖茂 徐冉 唐明云 王光雄 贺兵兵 陈明浩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5,共10页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群开采导致地表裂隙发育良好,立体漏风复杂。为研究神东矿区地表裂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以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和补连塔煤矿浅埋藏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无人机定点观测、红外、地质雷达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群开采导致地表裂隙发育良好,立体漏风复杂。为研究神东矿区地表裂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以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和补连塔煤矿浅埋藏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无人机定点观测、红外、地质雷达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表宏观裂隙、隐蔽裂隙分布特征,并对裂隙动态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工作面采空区对地表走向裂隙的影响相比于倾向裂隙较大,其中活鸡兔井12下206工作面101条裂隙有效影响范围35 m,补连塔煤矿22310工作面122条裂隙为62 m,走向裂隙最大裂隙宽度达到80 cm,倾向裂隙普遍在10 cm以下;随工作面的推进,裂隙宽度逐渐变大,直至发育完全,裂缝位置不连续断面间距变大,落差增大;宽度较大的裂隙(裂隙宽度大于10 cm),如果距离工作面较近,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隙宽度会逐渐缩小,甚至可能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群 地表裂隙 漏风 裂隙宽度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扰动下连采工作面截割粉尘运移及分布规律
8
作者 黄超 唐明云 +2 位作者 王乐乐 蔡建国 袁雅楠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178,共11页
为掌握通风扰动下连采工作面截割粉尘运移及分布规律,以陕西红柳林煤矿15218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SolidWorks构建了连采工作面物理模型,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使用CFD软件对风流场、粉尘浓度分布、粉尘粒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 为掌握通风扰动下连采工作面截割粉尘运移及分布规律,以陕西红柳林煤矿15218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SolidWorks构建了连采工作面物理模型,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使用CFD软件对风流场、粉尘浓度分布、粉尘粒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连采工作面内大部分含尘风流向回风侧运移,粉尘主要富集于回风侧连续采煤机截割滚筒下方的三角区及连续采煤机尾部至巷道中部区域。(2)涡流区内粉尘富集较少,部分粉尘富集于梭车内,尾流区内粉尘云团呈凹形条带状。(3)含尘风流向巷道出口运移过程中,粗尘沉降最多,细尘次之,微尘沉降最少;微尘、细尘、粗尘数量随巷道高度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微尘、细尘、粗尘数量随距采煤壁面距离、回风侧巷道壁面距离的增大均减少。(4)呼吸带高度处粉尘云团浓度和面积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且微尘、细尘、粗尘占比分别为15%,54%,31%左右,基本不受风速变化影响。(5)1.6 m/s的风速虽利于呼吸带高度平面粉尘富集区域的排尘,但会扬起更多的粉尘进入呼吸带高度平面,因此既要合理增大风速进行全局排尘,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局部重点控降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采工作面 截割粉尘 粉尘运移 粉尘浓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52
9
作者 唐明云 戴广龙 +1 位作者 秦汝祥 陈清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94-1498,共5页
为得到综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的流场分布,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推算得出采空区漏风阻力系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等因素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及其自适应网格技术,对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 为得到综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的流场分布,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推算得出采空区漏风阻力系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等因素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及其自适应网格技术,对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121103工作面及其采空区漏风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工作面风量分布进行比较,工作面风量分布趋势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主要发生在倾向0~25 m区域内,在该区域内,漏入采空区内的风量有部分返回至工作面;在倾向25~215 m区域内,工作面风量变化不大;采空区漏风流场等值线在倾向上并不是对称分布的,在采空区走向0~10 m及倾向20~30 m区域内存在低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面 数值模拟 自适应网格技术 工作面风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组分挥发对蒸汽热采稠油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明云 施安峰 +1 位作者 王晓宏 贾江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3-1048,共6页
针对蒸汽驱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轻质组分挥发对注蒸汽热采稠油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在蒸汽注采过程中,蒸汽腔内挥发出来的轻质组分向锋面聚集,从而提高了锋面附近的油相流动性,重力作用... 针对蒸汽驱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轻质组分挥发对注蒸汽热采稠油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在蒸汽注采过程中,蒸汽腔内挥发出来的轻质组分向锋面聚集,从而提高了锋面附近的油相流动性,重力作用使得轻质组分更易聚集在蒸汽腔上半部的锋面附近;轻质组分挥发作用对蒸汽驱影响较大,而对SAGD影响较小;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轻质组分挥发对采油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对轻质组分分子量较大且含量较低的稠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时,可以简化为三相二组分模型而不考虑轻质组分的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热采 稠油 轻质组分挥发 数值模拟 采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及试验的采空区自燃“三带”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明云 张国枢 +1 位作者 戴广龙 秦汝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4-187,共4页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模型演化得到采空区走向及倾向的漏风阻力系数分布,综合考虑了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以及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不同等因素影响。采用专业的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桃园矿1033工作面及其采空区进行了流场数值模...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模型演化得到采空区走向及倾向的漏风阻力系数分布,综合考虑了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以及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不同等因素影响。采用专业的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桃园矿1033工作面及其采空区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得到了工作面的漏风量分布及采空区漏风流场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区域主要发生在倾向上靠进风侧0~10 m范围,并有部分漏风量在工作面倾向从中间点前流回至工作面,采空区内的流场等值线并不完全呈对称分布。采用工作面埋管取气分析采空区内氧气体积分数,得到了采空区内氧气体积分数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沿着采空区走向,氧气体积分数逐渐下降;在采空区倾向上,回风巷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最快,进风巷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最慢。综合考虑采空区内的滤流速度和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得到了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在采空区回风巷,氧化带距离工作面范围为11~38 m;在采空区进风巷,距离工作面范围为23~76 m;在中部,距离工作面范围为12~66 m。最后,计算得到工作面安全回采速度为2.2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通风网络理论 流场 氧气浓度 自燃 “三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流量对煤升温氧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唐明云 张国枢 +1 位作者 戴广龙 骆大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3,34,共3页
利用自制的程序升温煤自燃性测试仪,对孔集矿A1煤样分别在不同流量下进行升温氧化实验,得到不同流量下煤的耗氧量与CO产生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最后获得在此相同实验条件下煤升温氧化的最佳空气流量,对确定煤升温氧化实验时空气流量和煤... 利用自制的程序升温煤自燃性测试仪,对孔集矿A1煤样分别在不同流量下进行升温氧化实验,得到不同流量下煤的耗氧量与CO产生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最后获得在此相同实验条件下煤升温氧化的最佳空气流量,对确定煤升温氧化实验时空气流量和煤矿井下预防煤炭自然发火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空气流量 程序升温 气相色谱仪 耗氧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热线法测定松散煤体导热系数试验 被引量:12
13
作者 唐明云 张国枢 +2 位作者 张朝举 束永保 邱进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5,共3页
根据国际标准的平行热线法原理,设计出测定松散煤体导热系数试验装置,给出了其计算方法,并对祁东煤矿的不同粒径及不同含水量的煤质进行了反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粒径及含水量的增加,煤体导热系数呈上升趋势,且越趋平稳;最后对结果作了... 根据国际标准的平行热线法原理,设计出测定松散煤体导热系数试验装置,给出了其计算方法,并对祁东煤矿的不同粒径及不同含水量的煤质进行了反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粒径及含水量的增加,煤体导热系数呈上升趋势,且越趋平稳;最后对结果作了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热线法 松散煤体 导热系数 粒度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三煤矿11-2煤穿层钻孔的优化布置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明云 秦汝祥 +3 位作者 戴广龙 胡祖祥 周亮 杨应迪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8,共14页
穿层钻孔的布置方式是影响瓦斯抽采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潘三煤矿11-2煤穿层钻孔布置方式对瓦斯抽采的影响,笔者以该矿2121(1)运顺瓦斯综合治理巷为工程研究对象,分析10×5,8×6和7×7穿层钻孔布置方式对瓦斯抽采的... 穿层钻孔的布置方式是影响瓦斯抽采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潘三煤矿11-2煤穿层钻孔布置方式对瓦斯抽采的影响,笔者以该矿2121(1)运顺瓦斯综合治理巷为工程研究对象,分析10×5,8×6和7×7穿层钻孔布置方式对瓦斯抽采的影响。基于对煤层瓦斯的一系列假设建立了煤层瓦斯气固耦合模型,利用有限容积和牛顿迭代法对3种钻孔布置方式的瓦斯抽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这3种钻孔布置方式的钻孔施工工程量和单孔平均抽采瓦斯纯量进行了现场试验考察。结果表明:采用7×7与8×6布孔方式在相同抽采时间下留有空白带面积明显小于10×5,而且它们在消除空白带所需的时间上也少于10×5,由此看出10×5布孔方式最不利于消突;8×6钻孔布置所需钻孔施工工程量最少,而7×7钻孔工程量最多;7×7布孔方式的单孔平均抽采瓦斯纯量略高于8×6,而10×5布孔方式单孔平均抽采瓦斯纯量最低。结合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得出,采用8×6钻孔布置方式最优。该研究结果对煤矿井下穿层钻孔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层钻孔布置 数值模拟 空白带面积 抽采瓦斯纯量 钻孔工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采机截割尘源高压雾化封闭控降尘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明云 王乐乐 +3 位作者 周亮 林汉毅 王宏梁 金靖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81,共8页
为有效治理连采掘进工作面截割区域的粉尘,针对连采机传统的喷雾降尘措施存在的雾化效果差、覆盖范围小等不足,对降尘用喷嘴进行参数优选试验,得到具有封控特性的等效孔径1.8 mm扇形喷嘴和具有雾化捕尘特性的等效孔径2 mm实心锥形喷嘴... 为有效治理连采掘进工作面截割区域的粉尘,针对连采机传统的喷雾降尘措施存在的雾化效果差、覆盖范围小等不足,对降尘用喷嘴进行参数优选试验,得到具有封控特性的等效孔径1.8 mm扇形喷嘴和具有雾化捕尘特性的等效孔径2 mm实心锥形喷嘴。基于红柳林煤矿15218连采掘进工作面现场条件和连采工艺特征,对该工作面连采机截割区域进行防尘设计,研发了连采机新型外喷雾控降尘装置,在雾化喷嘴与外喷雾控降尘装置之间加装可调节万向球头,采用“外喷雾控降尘装置+可调节万向球头+雾化喷嘴”组合模式,不仅减少了频繁拆卸喷嘴对外喷雾控降尘装置内螺纹的磨损,还便于调节雾化喷嘴喷雾方向,满足连采机降尘需要。为了提高连采机供水管路水压,通过对连采机机载各装置耗水量和连采机供水管路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优选使用了额定流量250 L/min、额定压力6.3 MPa的增压泵对连采机用水进行增压,综合形成了适用于红柳林煤矿连采掘进工作面的连采机截割尘源高压雾化封闭控降尘系统。现场应用表明:使用该系统后连采机截割区域全尘降尘率≥82.3%,呼尘降尘率≥72.5%,有效降低了截割区域的产尘量和溢尘量,实现了对连采机截割尘源的封闭式高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采机 粉尘 掘进工作面 截割区域 喷雾降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线法测定松散煤体导热系数装置改进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明云 张国枢 +1 位作者 戴广龙 秦汝祥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5-57,共3页
基于平行热线法原理,设计了松散煤体导热系数测试装置,与以往的类似试验装置相比,利用PLC结合组态王软件实现温度数据的自动采集,开发的相关软件可实现对采集数据的自动处理、实验报表打印、误差分析等功能,提高了试验结果的精确度和自... 基于平行热线法原理,设计了松散煤体导热系数测试装置,与以往的类似试验装置相比,利用PLC结合组态王软件实现温度数据的自动采集,开发的相关软件可实现对采集数据的自动处理、实验报表打印、误差分析等功能,提高了试验结果的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热线法 松散煤体 导热系数 自动采集 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轻质组分稠油油藏蒸汽注采过程自适应网格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明云 施安峰 王晓宏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1,共7页
对含轻质组分稠油油藏蒸汽注采过程数值模拟的自适应网格方法进行研究。网格的细化和粗化是自适应网格方法的基本步骤,为克服组分摩尔分数在网格细化过程中出现小于0或大于1的非物理振荡,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守恒修正分片线性插值算法;指... 对含轻质组分稠油油藏蒸汽注采过程数值模拟的自适应网格方法进行研究。网格的细化和粗化是自适应网格方法的基本步骤,为克服组分摩尔分数在网格细化过程中出现小于0或大于1的非物理振荡,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守恒修正分片线性插值算法;指出可挥发的轻质组分分子量较大时,除了温度和各相饱和度外,组分摩尔分数需作为网格细化的判据。算例显示自适应网格方法有着很好的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蒸汽热采 稠油油藏 数值模拟 渗流 多相流 自适应网格法
原文传递
花眼护孔管对顺层钻孔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明云 郑鹏先 +2 位作者 戴广龙 姚冠霖 段三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96,共7页
为探究顺层钻孔内花眼护孔管对瓦斯抽采的作用程度,建立基于裂隙-孔隙双重介质的煤岩瓦斯气-固耦合数学模型,分别对顺层钻孔内花眼护孔管不同长度的布置方式进行瓦斯抽采数值模拟;此外,在潘三煤矿11-2煤层开展现场试验,对比分析钻孔内... 为探究顺层钻孔内花眼护孔管对瓦斯抽采的作用程度,建立基于裂隙-孔隙双重介质的煤岩瓦斯气-固耦合数学模型,分别对顺层钻孔内花眼护孔管不同长度的布置方式进行瓦斯抽采数值模拟;此外,在潘三煤矿11-2煤层开展现场试验,对比分析钻孔内布置与不布置花眼护孔管的实际抽采效果。结果表明:当顺层钻孔全程使用花眼管护孔时,模拟得到的钻孔周围残余瓦斯压力和含量最低;使用花眼护孔管的钻孔周围瓦斯含量明显下降,并且随着抽采时间的增加,花眼护孔管对瓦斯抽采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钻孔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瓦斯抽采 花眼护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方法及探讨 被引量:25
19
作者 唐明云 《煤炭技术》 CAS 2004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采空区煤炭自燃火灾一直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 ,采空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方法也越来越见成熟。文中首先简单的举出了目前几种常用的预测预报方法 ,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利用测温... 采空区煤炭自燃火灾一直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 ,采空区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方法也越来越见成熟。文中首先简单的举出了目前几种常用的预测预报方法 ,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利用测温和数值模拟进行综合预测的方法理论 ,为在煤矿中预防采空区煤炭自燃发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煤炭自燃 综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好英雄故事:价值意蕴、精神内核和实践路径
20
作者 曹宣明 唐明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英雄故事意义重大。讲好英雄故事要凸显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用理想信念指引航向,用挺膺担当奏响奋进旋律,用奋斗实干擦亮人生底...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英雄故事意义重大。讲好英雄故事要凸显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用理想信念指引航向,用挺膺担当奏响奋进旋律,用奋斗实干擦亮人生底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要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讲好英雄故事,拓展叙事话语主体,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播,创新叙事话语表达方式,营造精神价值明确的叙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英雄 故事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