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刺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海妹 袁瑞瑛 +1 位作者 小尼玛顿珠 冯锋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年第4期314-316,共3页
从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f.et Thoms的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3)、小麦黄素... 从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f.et Thoms的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3)、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D-葡萄糖(5)、桂皮酰胺(6)、对羟基桂皮酰胺对羟基苯乙胺(7)、小麦黄素(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芹菜素(11)、山奈酚-4′-甲醚(12)、山奈酚(13)。其中化合物1、5、6、7、12、13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化学成分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石油化工安全技术与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海妹 《化工管理》 2018年第4期124-125,共2页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而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稳固提升,石油等化工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然而,随着近年来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而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稳固提升,石油等化工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然而,随着近年来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环境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在接下来得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安全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依据相应的问题来对环境风险做出客观评价,希望可以为日后的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工 安全技术 环境风险 问题与策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纹诊法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概述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吕仪 陈聪 +2 位作者 郝一鸣 吴海妹 王忆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9-1566,共8页
掌纹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也属于现代医学中"皮纹学"的范畴,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对掌纹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的掌纹诊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纳入中医客观化研究范畴,更好地应用于临... 掌纹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也属于现代医学中"皮纹学"的范畴,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对掌纹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的掌纹诊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纳入中医客观化研究范畴,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并可用以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纹 临床应用 客观化 概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细胞凋亡及自噬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吕仪 吴海妹 +2 位作者 吴平 高慧 王忆勤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74-2478,共5页
中国冠心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从中医药中寻求抗冠心病的方法已成为目前一条热门的途径,而冠心病的发病与细胞凋亡和自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近年来一些中药主要成分由细胞凋亡及自噬抗冠心病的研究... 中国冠心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从中医药中寻求抗冠心病的方法已成为目前一条热门的途径,而冠心病的发病与细胞凋亡和自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近年来一些中药主要成分由细胞凋亡及自噬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的小结,以期深入挖掘,中西医结合,指导临床,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服务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凋亡 自噬 冠心病
原文传递
云南省傣医、彝医“毒邪致病”理论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性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海妹 陈子方 +4 位作者 沈凡艺 尹子丽 冯德强 郭沛鑫 解宇环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11期35-38,共4页
民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在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傣族和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少数民族医学理论中均出现了毒邪致病理论。着重讨论傣医和彝医对毒的认识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 民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在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傣族和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少数民族医学理论中均出现了毒邪致病理论。着重讨论傣医和彝医对毒的认识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性,以期完善对傣医学和彝医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邪致病 傣医 彝医 自然地理环境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proBDNF及mBDNF/proBDNF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沛鑫 王玉莲 +4 位作者 吴海妹 雷娜 许苑南 解宇环 熊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18期2038-2042,共5页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自杀率、易复发、易致残的常见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等症状,同时还伴随着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和自杀行为等[1]。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在美国的终身患病率可达到16.9%...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自杀率、易复发、易致残的常见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等症状,同时还伴随着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和自杀行为等[1]。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在美国的终身患病率可达到16.9%,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人类丧失工作能力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传统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调有关,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点并提出了经典的抑郁症的“单胺递质假说”[3],该假说主导并影响着目前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然而临床发现这些药物起效慢,用药以后不良反应明显[4],患者还表现出部分缓解或不缓解,甚至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佳[5]。上述结果提示,抑郁症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病理机制。目前,关于抑郁症提出的假说还有“脑奖赏通路受损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PA)轴功能异常假说”以及“神经营养假说”[6],其中基于神经可塑性提出的神经营养假说在目前的抗抑郁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与神经可塑性调节相关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包括前体蛋白和成熟体)与抑郁症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药物的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BDNF proBDNF mBDNF/proBDNF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醇提取物灌胃对帕金森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沛鑫 雷娜 +3 位作者 吴海妹 李江蕊 苟向薇 解宇环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7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天麻醇提取物对帕金森病(P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两点法分别于中脑腹侧被盖部和黑质致密部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复制大鼠PD模型。取PD模型复制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天麻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天麻醇提取... 目的探讨天麻醇提取物对帕金森病(P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两点法分别于中脑腹侧被盖部和黑质致密部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复制大鼠PD模型。取PD模型复制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天麻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天麻醇提取物中剂量组、天麻醇提取物高剂量组、美多巴组、模型对照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天麻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5 g生药/kg、10 g生药/kg、20 g生药/kg的天麻醇提取物,美多巴组灌胃给予7.8 mg/kg的美多巴,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相同体积的蒸馏水,1次/d,连续21 d。以盐酸去水吗啡0.5 mg/kg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旋转,观察注射5 min后30 min内大鼠恒定向健侧旋转的转圈数;以Morris水迷宫实验[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距离百分比(PT%)和停留时间百分比(T%)]评价天麻醇提取物对P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光学法测定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评价天麻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麻醇提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D大鼠转圈数均有降低趋势,但P均>0.05;天麻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在水迷宫的PT%和T%增加(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中LPO、MDA含量升高,血清GSH-Px、SOD含量降低(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麻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LPO含量降低(P<0.05),天麻醇提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中GSH-Px、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或<0.01)。结论天麻醇提取物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增强了机体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天麻醇提取物 认知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帕金森病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DA及NE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郭沛鑫 吴海妹 +2 位作者 尹玉莲 解宇环 雷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82-186,共5页
目的建立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探讨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组织中DA及NE含量的影响。方法(1)色谱条件:色谱柱:QU-3C18-15021型C;反相色谱柱(150 mm×... 目的建立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探讨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组织中DA及NE含量的影响。方法(1)色谱条件:色谱柱:QU-3C18-15021型C;反相色谱柱(150 mm×2.1 mm);流动相为∶水相∶有机相(90∶10,V/V)[其中水相为磷酸二氢钾(0.076 mol/L),辛烷磺酸钠(25 mg/L),用磷酸调节pH至4.6;有机相为甲醇];流速:0.1 mL/min;柱温:28℃。电化学检测器工作电极:玻璃碳电极;参比电极:银/氯化银(Ag/AgCl)电极;检测电压:+0.7 V。(2)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采用脑内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8组,即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美多芭7.8 mg/kg)、吐温溶剂组、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低剂量组(5 g生药/kg)、中剂量组(10 g生药/kg)、高剂量组(20 g生药/kg)。各组灌胃给药治疗30 d。于末次给药2 h后分离取出大鼠脑组织,经处理后采用HPLC-ECD测定脑组织中神经递质-DA、NE的含量变化。结果(1)HPLC-ECD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本色谱条件下可以很好的分离单胺类递质DA、NE(R>1.5),且阴性对照(空白溶剂)在相应位置无干扰,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良好,可以用于DA、NE的检测;(2)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高剂量组(20 g生药/kg)能显著增加PD大鼠脑中DA的含量(P<0.05),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生药/kg)对NE亦有明显增高作用(P<0.05)。结论采用HPLC-ECD方法进行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的检测,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其检测结果表明,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升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显示出抗P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天麻乙酸乙酯萃取物 HPLC-ECD DA 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代谢调控机制及相应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段素素 雷娜 +2 位作者 吴海妹 解宇环 郭沛鑫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0期93-96,共4页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复杂,虽然目前临床上有许多降脂药物,但其适用范围有限且不良反应明显。寻找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少的降脂药物是新药研发的热点。目前针对降脂药物的研究集中于调控外源性脂质吸收、内源性脂质合成及脂质的转运和代谢...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复杂,虽然目前临床上有许多降脂药物,但其适用范围有限且不良反应明显。寻找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少的降脂药物是新药研发的热点。目前针对降脂药物的研究集中于调控外源性脂质吸收、内源性脂质合成及脂质的转运和代谢等方面。在调节脂质吸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总胆固醇吸收的调节,而对甘油三酯的研究较少,且没有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在抑制脂质合成、转运和代谢方面,针对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ATP柠檬酸裂解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胆固醇7α-羟化酶等新靶点,相应药物的开发多处于动物研究阶段,且已有研究缺乏与已上市降脂药物的药效学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降脂药物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如何以微课翻转Pro/E课堂
10
作者 吴海妹 《天工》 2019年第2期82-83,共2页
随着"微"概念的产生和流行,微课应运而生,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软件操作课。"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学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教学任务上,如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技能。它... 随着"微"概念的产生和流行,微课应运而生,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软件操作课。"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学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教学任务上,如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技能。它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其中,让学习者自主学习是微课的初衷,音频、视频或动画等流媒体是微课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微课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变革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使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再仅仅依靠教师传授知识,而是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场所。通过互动、回答问题、解谜,前者"希望我学习"成为"我想学习"。教师更有责任了解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弥补传统教育的某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Pro/E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子方 吴海妹 +3 位作者 沈凡艺 谭慧 郭沛鑫 解宇环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93-96,共4页
帕金森病(PD)是以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多巴胺缺乏为病因,以运动障碍为典型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病变。PD动物模型对于疾病发病机制、新型治疗方案及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PD大鼠模型主要有有神经毒素诱导模型、脂多糖诱导... 帕金森病(PD)是以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多巴胺缺乏为病因,以运动障碍为典型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病变。PD动物模型对于疾病发病机制、新型治疗方案及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PD大鼠模型主要有有神经毒素诱导模型、脂多糖诱导模型、转基因模型、基因敲除模型、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模型、乙型脑炎病毒所致模型等。然而以上PD模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契合临床的实际状况。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模型结合、共同评价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模型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的制备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沛鑫 吴海妹 +4 位作者 雷娜 杨金艳 吴静 解宇环 熊磊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1年第3期40-46,共7页
通过家兔单次皮肤刺激试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单次眼刺激性试验、多次眼刺激性试验进行刺激强度评分,考察了制备的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对皮肤和眼的刺激性,并通过致敏性试验、光毒性试验和复方提取物经口给药急毒试验,考察儿童复方紫... 通过家兔单次皮肤刺激试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单次眼刺激性试验、多次眼刺激性试验进行刺激强度评分,考察了制备的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对皮肤和眼的刺激性,并通过致敏性试验、光毒性试验和复方提取物经口给药急毒试验,考察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的致敏性、光毒性和经口给药急性毒性,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发现,该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对家兔的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均无刺激;单次眼刺激性试验、多次眼刺激性试验表明其对家兔无眼刺激性;同时,试验表明以此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外用给药,对豚鼠无致敏性和光毒性,其复方提取物经口最大给药量为160 g(生药)/kg(体重),为人体平均临床用量的186.67倍。因此,按研究配方制备的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应用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复方紫草沐浴露 制备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凡艺 陈子方 +1 位作者 吴海妹 郭沛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22期60-64,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原因相互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PD的发病缘由和致病机理复杂,针对疾病各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详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诠释清楚。文章对近年来PD的发...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原因相互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PD的发病缘由和致病机理复杂,针对疾病各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详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诠释清楚。文章对近年来P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
14
作者 岳莉 王江涛 +1 位作者 吴海妹 龙连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采用流化床一步制粒工艺制备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方法以释放度的相似因子f2为评价指标,对处方进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设计。结果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的自变量最优区域选取3点进行验证试验,样品的累计释放度相似因子f2值高达80,含... 目的采用流化床一步制粒工艺制备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方法以释放度的相似因子f2为评价指标,对处方进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设计。结果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的自变量最优区域选取3点进行验证试验,样品的累计释放度相似因子f2值高达80,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结果均优于原研产品,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结论研制的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符合缓释片的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安非他酮 缓释片 响应面分析法 星点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及智能调优算法优化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脉象识别研究
15
作者 吕仪 吴海妹 +4 位作者 燕海霞 洪静 侍煜景 王忆勤 徐璡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为早期检测冠心病探索无创、快速、经济、可靠的技术。方法:纳入健康人群196名,仅高血压病无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226例,采集其脉象数据并提取参数。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传统脉象参数进行扩充,引入更多特征... 目的:为早期检测冠心病探索无创、快速、经济、可靠的技术。方法:纳入健康人群196名,仅高血压病无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226例,采集其脉象数据并提取参数。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传统脉象参数进行扩充,引入更多特征并使用树模型特征选择对所有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后取前十进行降维。随后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算法以及使用麻雀搜索算法(SSA)、模拟退火算法(SA)、粒子群算法(PSO)以及开普勒优化算法(KOA)分别对其进行调优。结果:基于KOA优化的LSTM取得了0.83607的准确率,0.83446的精准率,0.83734的召回率,0.8359的F1得分以及0.91793的特异性。结论:基于KOA优化的LSTM相比其他基于LSTM的智能优化算法拥有更高的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F1得分以及特异性,对健康人群、高血压病以及冠心病人群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普勒优化算法 长短时记忆 冠心病 脉象识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