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中的性别差异及女性身份认同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霞敏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94,共4页
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上的差异通常会在自然语言中留下印记,这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亦有体现。本文以此为参照,首先对比几个不同译本论证性别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进而探察女性译者如何通过词汇选择获取自己的身份... 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上的差异通常会在自然语言中留下印记,这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亦有体现。本文以此为参照,首先对比几个不同译本论证性别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进而探察女性译者如何通过词汇选择获取自己的身份认同,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词汇的选择主要涉及语气和词汇倾向性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反映的是男性与女性译者不同的心理体验,属于心理范畴;后者主要是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的。受父权制度和社会的影响,男性译本往往赋予原文中性词汇以贬义色彩,以此彰显一种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感,而女性译本则通过词汇倾向性的选择有意识地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提升意识。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对文学翻译中性别语言的考察是一项不无意义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语言 性别差异 不同译本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物的图形—背景分析再探《诺桑觉寺》的主题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霞敏 万姗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1,共5页
长久以来,同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爱情"一直被视为《诺桑觉寺》的主题。文体统计可以发现,作品中谈情说爱的场景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将借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诺桑觉寺》中人物群像进行分析,进而推出... 长久以来,同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爱情"一直被视为《诺桑觉寺》的主题。文体统计可以发现,作品中谈情说爱的场景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将借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诺桑觉寺》中人物群像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小说的主题不在于爱情,而在于表现女性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及抨击当时金钱至上的婚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 人物分析 《诺桑觉寺》 主题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霞敏 杨绍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8,共5页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对莫里森新作《慈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以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物"和"图式知识"因素的影响,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再图式化",之后才建立起各自的认知模式。而这些不顺利的认知过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彰显了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同时人物对人物的情感和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也随着这些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认知叙事学 人物 读者 认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琐碎微末下的精美与深邃——从班内特的话语看奥斯丁对话描写艺术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霞敏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0-43,共4页
《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的对话话语在数量上少于其夫人的对话话语,但在形式上却更富有变化,更富有意味和戏剧张力。其形式主要有言语行为叙述、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有意悖逆,以及反讽等,使贝内特夫妇不仅... 《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的对话话语在数量上少于其夫人的对话话语,但在形式上却更富有变化,更富有意味和戏剧张力。其形式主要有言语行为叙述、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有意悖逆,以及反讽等,使贝内特夫妇不仅在性格而且在对话话语形式上都形成了对照。这部小说的喜剧性很大程度上倚赖于贝内特先生的对话及其夫妇性格与话语上的强烈反差。而贝内特先生的对话表现出的精美形式和深邃内蕴,使得人物形象于轻描淡写中跃然纸上,艺术光彩毫不逊色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戏剧张力 形式 内蕴 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嘲讽、戏拟还是借鉴、模仿——《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霞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3,共6页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一度认为《诺桑觉寺》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戏拟。但细细品味之余可以发现,奥斯丁嘲弄的是对小说的误解与误读,该小说其实是借鉴、模仿了哥特小说,以反对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对小说的诋毁和刻板的道德说教,...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一度认为《诺桑觉寺》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戏拟。但细细品味之余可以发现,奥斯丁嘲弄的是对小说的误解与误读,该小说其实是借鉴、模仿了哥特小说,以反对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对小说的诋毁和刻板的道德说教,同时也反对把小说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狭隘观念,倡导正确的小说阅读方式。这既是当时社会风习的折射,更蕴含着作者对包括哥特小说在内的小说艺术的自觉追求和对小说地位的坚定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丁 戏拟 模仿 辩护 哥特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戏剧话题与小说叙事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霞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5-178,共4页
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用了较大篇幅来处理戏剧话题,戏剧话题同时也具有叙事功能,具有故事情节的性质,演绎人物性格特征,制造冲突,进行文化批评,等等。奥斯丁以对戏剧话题的卓越处理,为小说叙事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戏剧话题 小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Three Ds”看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霞敏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69,共6页
语言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实践。受父权文化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的地位差异和对女性的歧视在英语中有着或隐或显的反映,这些性别歧视可以用"Three Ds"加以概括,即Dismissing(指女性在语言中的"缺席"或"消... 语言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实践。受父权文化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的地位差异和对女性的歧视在英语中有着或隐或显的反映,这些性别歧视可以用"Three Ds"加以概括,即Dismissing(指女性在语言中的"缺席"或"消失"),Defining(指女性的地位由她的职业、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地位而决定)和Deprecating(即语言中对女性带歧视、藐视的那些语词)。从两性差异的角度对英语做细致的分析能帮助我们了解语言与文化的现实,了解性别与性别身份是如何通过语言得到再现和确认的,从而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THREE DS 性别歧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立与和谐:论《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塑造艺术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霞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16-119,共4页
奥斯丁在《理智与情感》中沿用了18世纪流行的二元对立的“小说情节图式”,但又有所创新,使笔下的女主人翁突破了流行模式的束缚,从对立走向了和谐,完整体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爱情———婚姻观,也塑造出了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完成了类... 奥斯丁在《理智与情感》中沿用了18世纪流行的二元对立的“小说情节图式”,但又有所创新,使笔下的女主人翁突破了流行模式的束缚,从对立走向了和谐,完整体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爱情———婚姻观,也塑造出了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完成了类型人物向典型形象的演化,达到了艺术与思想的高度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丁 对立 和谐 人物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浪漫走向世俗的新型女性——《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霞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9-82,共4页
玛丽安是一个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敢于追求现实的幸福和真正的爱情,希望富裕但又不盲目膜拜财富的新型女性形象,开始关注于经济的思考,最终成为了一个世俗的、现实的女性,而不是以往只关注道德的待字闺秀,突破了以往文学史上那些仅... 玛丽安是一个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敢于追求现实的幸福和真正的爱情,希望富裕但又不盲目膜拜财富的新型女性形象,开始关注于经济的思考,最终成为了一个世俗的、现实的女性,而不是以往只关注道德的待字闺秀,突破了以往文学史上那些仅仅依靠美貌加美德而获得美满婚姻的女性塑造的老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安 新型女性 浪漫主义 社会习俗 《理智与情感》 小说 英国 简·奥斯丁 性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简·奥斯丁的自然写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霞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0,共5页
简.奥斯丁善于用她那散文的风格来描画风景,自然写作在其作品中无所不在。人物对自然的反应象征着奥斯丁的自然观。奥斯丁企图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寻找和谐。事实上,奥斯丁的自然写作属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奥斯丁作品的艺术效果在一... 简.奥斯丁善于用她那散文的风格来描画风景,自然写作在其作品中无所不在。人物对自然的反应象征着奥斯丁的自然观。奥斯丁企图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寻找和谐。事实上,奥斯丁的自然写作属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奥斯丁作品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产生于自然写作的过程。因此,对其自然写作的探讨对奥斯丁研究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丁 自然写作 风景 浪漫主义传统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桑觉寺》中的女性教育主题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霞敏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2-67,共6页
女性教育是《诺桑觉寺》的主题。奥斯丁借助哥特小说的手法,在凯瑟琳与亨利的爱情—婚姻故事框架中演绎女性教育主题,探讨青年男女如何在社会和时代的压力下寻找自己婚姻的出路,就当时流行的女性教育、婚姻习俗、小说成规和小说阅读等... 女性教育是《诺桑觉寺》的主题。奥斯丁借助哥特小说的手法,在凯瑟琳与亨利的爱情—婚姻故事框架中演绎女性教育主题,探讨青年男女如何在社会和时代的压力下寻找自己婚姻的出路,就当时流行的女性教育、婚姻习俗、小说成规和小说阅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理性对于情感和想象的重要性,同时为包括哥特小说在内的小说艺术作了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桑觉寺》 女性教育 哥特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用负迁移分析
12
作者 刘霞敏 《英语研究》 2008年第2期69-72,共4页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有学习就会有迁移。在外语写作中,迁移是一种语用迁移,包括语义、句法和话语等不同层面的迁移,而句法层面的各种负迁移主要有语法范畴的负迁移、"省略"的负迁移、句式的负迁移和话语结...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有学习就会有迁移。在外语写作中,迁移是一种语用迁移,包括语义、句法和话语等不同层面的迁移,而句法层面的各种负迁移主要有语法范畴的负迁移、"省略"的负迁移、句式的负迁移和话语结构的负迁移等,其中以范畴不对应、汉语独立分句和流水句法等方面的影响最为深刻,且多为学习者所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迁移 句法 范畴 语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篇视点、信息结构与被动语态 被引量:29
13
作者 熊沐清 刘霞敏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信息结构 被动语态 话语话题 语篇 信息中心 被动句 已知信息 主动句 语义蕴涵 句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形位的变体分析
14
作者 刘霞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88-90,共3页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中最灵活的核心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摆脱对词汇的依赖。形位是构词的材料,也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形位变体在不同构词环境中有不同的形位表现形式,并在...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中最灵活的核心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摆脱对词汇的依赖。形位是构词的材料,也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形位变体在不同构词环境中有不同的形位表现形式,并在音的同化、音的交替、增音和减音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形位变化现象对英语语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词汇 辅音 元音 音素交替 形位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中的英汉句法特征
15
作者 刘霞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在文化视野中,英、汉句子都具有主体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差异在于句子结构的词类优势不同和造句规则不同:汉语有着动词优势,英语有着名词优势;汉语造句注重时间顺序规则和群体本位规则,英语注重主语中心规则和个体本位规则。
关键词 文化 英汉句法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的记忆:“他者”的病态身份构建——浅析莫里森新作《慈悲》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绍梁 刘霞敏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65-71,共7页
记忆,尤其是创伤性记忆在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占据了大半篇幅,这些创伤记忆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文章主题的彰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实,小说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或多或少经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生理创伤,致使他们沦为了社会... 记忆,尤其是创伤性记忆在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占据了大半篇幅,这些创伤记忆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文章主题的彰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实,小说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或多或少经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生理创伤,致使他们沦为了社会的"他者";而创伤又在人物的记忆里"阴魂不散",这些创伤场景在他们内心不断回放时,不仅加重了他们的身心创伤,而且也导致了小说中的"他者"们病态的身份构建,这也是其身份构建失败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的记忆 病态身份构建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文学研究的进化范式:文学达尔文主义——《图解简·奥斯汀——文学意义的进化基础》评介
17
作者 符文欣 刘霞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8-160,共3页
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相继衍生出认知诗学、认知生态批评、认知后殖民研究、认知酷儿理论、神经认知诗学、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学达尔文主义等范式或方法。
关键词 文学意义 简·奥斯汀 认知诗学 文学达尔文主义 生态批评 酷儿理论 后殖民研究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霞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21-123,共3页
从文体学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分析来看,对话在奥斯丁小说中起到了刻划人物、突出主题、营造气氛的作用,并且成为其主要形式和方法。而合作原则的悖逆和各类引语的选用是作者对话描写艺术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 对话描写 合作原则 引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语言艺术剖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霞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关键词 爱伦·坡 语言艺术 恐怖小说 形容词 叙述人 平行结构 插入成分 韵律特征 模糊限制词 第一人称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方式与英汉语言的结构顺序
20
作者 刘霞敏 《怀化师专学报》 1998年第1期80-83,共4页
语言结构顺序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语言结构顺序与认知方式的关系,汉语主要遵循自然顺序,其具体结构方式为时间顺序规则;英语为非自然顺序,其结构方式为主语中心规则。
关键词 结构顺序 认知方式 英语 结构方式 规则 时间顺序 中心 人类 关系 反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