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译中的性别差异及女性身份认同 |
刘霞敏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8
|
|
2
|
从人物的图形—背景分析再探《诺桑觉寺》的主题意义 |
刘霞敏
万姗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3
|
《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
刘霞敏
杨绍梁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4
|
琐碎微末下的精美与深邃——从班内特的话语看奥斯丁对话描写艺术 |
刘霞敏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5
|
嘲讽、戏拟还是借鉴、模仿——《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 |
刘霞敏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6
|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戏剧话题与小说叙事的关系 |
刘霞敏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7
|
从“Three Ds”看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
刘霞敏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8
|
对立与和谐:论《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塑造艺术 |
刘霞敏
|
《怀化学院学报》
|
2006 |
6
|
|
9
|
从浪漫走向世俗的新型女性——《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分析 |
刘霞敏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9
|
|
10
|
论简·奥斯丁的自然写作 |
刘霞敏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1
|
《诺桑觉寺》中的女性教育主题 |
刘霞敏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10
|
|
12
|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用负迁移分析 |
刘霞敏
|
《英语研究》
|
2008 |
0 |
|
13
|
语篇视点、信息结构与被动语态 |
熊沐清
刘霞敏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9
|
|
14
|
英语形位的变体分析 |
刘霞敏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5
|
文化视野中的英汉句法特征 |
刘霞敏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 |
0 |
|
16
|
创伤的记忆:“他者”的病态身份构建——浅析莫里森新作《慈悲》 |
杨绍梁
刘霞敏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6
|
|
17
|
认知文学研究的进化范式:文学达尔文主义——《图解简·奥斯汀——文学意义的进化基础》评介 |
符文欣
刘霞敏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 |
刘霞敏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0
|
|
19
|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语言艺术剖析 |
刘霞敏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6
|
|
20
|
认知方式与英汉语言的结构顺序 |
刘霞敏
|
《怀化师专学报》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