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柏地理分布及随气候变化的分布格局模拟
1
作者 翁慧莹 刘益鹏 +5 位作者 杨黔越 叶兴状 毕远洋 张国防 陈世品 刘宝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有重要驱动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已经严重威胁到福建柏(Chamaecyparis hodginsii)的生存环境,野生资源日渐稀少,预测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福建柏地理分布格局变迁历史,探讨环境因子对其潜在分布...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有重要驱动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已经严重威胁到福建柏(Chamaecyparis hodginsii)的生存环境,野生资源日渐稀少,预测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福建柏地理分布格局变迁历史,探讨环境因子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机制,为福建柏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福建柏的160个现代分布点信息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并结合ArcGIS软件,预测福建柏在过去、现代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并利用贡献率和置换重要值分析环境因子对其地理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福建柏当代高度适生分布区主要位于浙江南部、福建、湘赣交界处、湘粤接壤处以及湘桂交界处等;(2)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福建柏总适宜分布区较当代分布范围呈收缩趋势,但其高度适生区分布面积除2090s⁃SSP126外,较当前时期均表现出扩增趋势;(3)平均昼夜温差(bio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海拔(elev)、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是制约福建柏地理分布变迁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SSPs情景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江南油杉群落区系与种群动态分析
2
作者 林碧华 陈绪辉 +5 位作者 罗敏贤 陈泽平 张雨晨 刘宝 刘益鹏 郑世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江南油杉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油杉群落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成分,编绘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并引用时间序列模型,以探明江... 江南油杉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油杉群落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成分,编绘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并引用时间序列模型,以探明江南油杉群落现状及种群动态,为该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群落有维管束植物54科97属159种,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和10个亚型,热/温比值(R/T)为1.81。2)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结构,第Ⅶ龄级个体缺失,总体呈现“增长-稳定-衰退-增长-衰退”的波动结构动态关系。3)种群存活曲线属于“凹”形(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最大值均出现在第Ⅰ龄级,最小值均出现在第Ⅲ龄级。4)种群生存率逐渐下降,累计死亡率逐渐增加,死亡密度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从第Ⅱ龄级后基本表现一致,均在第Ⅲ龄级出现最小值,之后变化基本持平。5)时间序列模型显示,种群将以小树和中树为主,老年个体的数量波动不大。综上所述,江南油杉种群发展稳定性不高,幼苗死亡率高(94.1%),种群规模呈逐渐缩小趋势,需通过开展科学的人工措施,适当疏伐,创造林窗,改善林内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油杉 珍稀濒危植物 植物区系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栒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3
作者 吕增伟 文国卫 +5 位作者 赖文峰 施晨阳 陈启华 刘益鹏 黄秋良 张国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目的】探究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差异,为水栒子内生真菌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共获得1590个OTUs序列,其中茎的OTUs... 【目的】探究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差异,为水栒子内生真菌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共获得1590个OTUs序列,其中茎的OTUs数量最多(597个),其次为叶(545个),根最少(448个)。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丰度存在一定差异。各组织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其中,根、茎和叶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1.65%、22.29%和10.16%。球旋霉属(Spirosphaera,相对丰度8.89%)、Anguillospora(对丰度7.92%)、刺孢菌属(Subulicystidium,相对丰度2.10%)为根部优势属;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相对丰度2.52%)、Arthrocatena(相对丰度2.19%)]为茎部优势属;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相对丰度2.47%)、棘壳孢属(Pyrenochaeta,相对丰度2.05%)为叶部优势属。通过LEfSe分析发现,水栒子根、茎和叶都存在差异指示种,球旋霉属为根部差异指示种,Arthrocatena为茎部差异指示种,线黑粉酵母属为叶部差异指示种。【结论】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水栒子组织器官中内生真菌资源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栒子 内生真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4
作者 周道红 彭云 +4 位作者 蔡信永 刘益鹏 黎敏 王艺 鲁卫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0期2771-2772,共2页
目的测定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本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采用MTS法检测替加环素MIC值,折点采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公布的判定标... 目的测定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本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采用MTS法检测替加环素MIC值,折点采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公布的判定标准。结果 6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极高的耐药率,替加环素的灵敏度为80.3%,中介率为19.7%,无耐药菌株。MIC90为3μg/mL,而MIC50为2μg/mL。结论替加环素对于本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碳青霉烯类 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 体外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被引量:12
5
作者 叶兴状 文国卫 +5 位作者 张明珠 刘益鹏 范辉华 张国防 陈世品 刘宝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423,共9页
利用15对EST-SSR引物对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ung T.Chang)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 e=0.816),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6.63%),但不同地区间遗传分化系数较高(F st=0.... 利用15对EST-SSR引物对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ung T.Chang)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 e=0.816),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6.63%),但不同地区间遗传分化系数较高(F st=0.176)。半枫荷的17个居群可划分为6个基因库,同时本研究发现半枫荷遗传背景复杂,基因杂合性高。半枫荷居群遗传结构不稳定,有4个居群(40%)经历瓶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半枫荷维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进化潜力。繁育系统、生境破碎化和人为干扰可能是造成半枫荷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其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和居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枫荷 濒危植物 遗传多样性 EST-SSR分子标记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Ps预测格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明珠 叶兴状 +4 位作者 刘益鹏 李佳慧 陈世品 张国防 刘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5,共12页
【目的】格木为珍贵硬材树种,由于木材珍贵,其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树种,探讨格木适生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格木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格木55个天... 【目的】格木为珍贵硬材树种,由于木材珍贵,其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树种,探讨格木适生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格木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格木55个天然分布点,以BCC-CSM2-MR气候模式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作为气候数据,结合海拔、土壤以及人类活动因子数据,用MaxEnt模型预测SSP1_2.6、SSP2_4.5和SSP5_8.53种情景下格木在2041-2060年(2050s)和2081-2100年(2090s)的生长分布区。【结果】当特征组合(FC)为片段化(H)、乘积型(P)和阈值型(T),调控倍频RM=2.5时,预测结果较为可靠。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以及刀切法检验得出温度年较差、1月降水量、海拔、年降水量、月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格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在SSP1_2.6、SSP2_4.5情景中,格木总适生区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SSP5_8.5情景下,格木总适生区增加,并在此情景下出现生长优势。福建、广西、广东原有生长区域的北部,云南、西藏南部小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将成为格木潜在适生区。分析格木在2050s、2090s的3种情景下质心迁移方向,质心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结论】温度、降水、海拔是影响格木当前与未来气候情景下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大幅度增温增湿一定程度上对格木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广东、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云南西双版纳等可实行引种栽培,以期扩大格木在全国的种植区域。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适时适地加强对格木资源的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格木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SSPs MAXENT 气候变化 地理分布 物种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珙桐潜在分布预测及其重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叶利奇 张伟皓 +4 位作者 叶兴状 刘益鹏 张国防 刘宝 阮少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4-612,共9页
【目的】探讨末次间冰期以来珙桐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过程、了解环境因子对珙桐的影响可为珙桐的有效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条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并应用ENMeval数据包优化的Maxent模型模拟珙桐在8种气候情景... 【目的】探讨末次间冰期以来珙桐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过程、了解环境因子对珙桐的影响可为珙桐的有效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条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并应用ENMeval数据包优化的Maxent模型模拟珙桐在8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综合使用环境变量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刀切法检验评估影响当代珙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1)当delta. AICc=0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训练AUC值)为0.983,表明预测结果极好;珙桐在当代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湖南湖北地区的西部、云南的东北部以及贵州梵净山;(2)温度年较差(bio7,44.54%)、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9.97%)、温度季节变动系数(bio4,7.34%)、年降水量(bio12,13.56%)、最干季降水量(bio17,3.2%)和海拔(elev,3.46%)为影响珙桐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其中气温环境因子和降水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4.06%和16.76%;(3)在过去气候情景下,珙桐不同等级适生区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雪峰山脉和大巴山脉的西南地区,全新世中期珙桐适生区增加面积相较于末次间冰期和末次盛冰期最大;在未来2050年、2070年温室气体低浓度排放情景(RCP2.6)和温室气体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珙桐适生区增加面积逐渐缩小。【结论】温度年较差是限制其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珙桐适生区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对于面积收缩地区,可以采取迁地保护措施,保存其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MAXENT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标记半枫荷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叶兴状 张明珠 +5 位作者 刘益鹏 文国卫 赖文峰 范辉华 张国防 刘宝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8,共9页
基于SRAP标记对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17个天然种群154个样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枫荷17个天然种群多态性条带数的均值为113.6,多态性条带百分比的均值为63.5%。半枫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 基于SRAP标记对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17个天然种群154个样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枫荷17个天然种群多态性条带数的均值为113.6,多态性条带百分比的均值为63.5%。半枫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均值为0.2504,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的均值为0.3662〕,其中,福建连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值为0.3544,I值为0.5210)。半枫荷种群内遗传变异较高(贡献率75.95%),种群间遗传变异较低(贡献率24.05%),种群间基因流为1.579,遗传分化系数为0.241。综合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UPGMA聚类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结果,半枫荷17个天然种群先划分为集群Ⅰ和集群Ⅱ,集群Ⅰ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群,其中,亚群Ⅰa包括福建的德化和连城种群以及江西的乐安和大余种群,广东平远种群单独构成亚群Ⅰb,亚群Ⅰc包括福建的延平、沙县和清流种群,亚群Ⅰd包括福建的南靖和周宁种群,亚群Ⅰe包括福建的邵武和顺昌种群以及广西融水种群;集群Ⅱ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群,其中,湖南江华种群单独构成亚群Ⅱa,亚群Ⅱb包括福建的长汀、永定和武平种群。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半枫荷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建议结合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对半枫荷进行保护,在福建的连城、沙县、武平和顺昌,湖南江华,广西融水以及广东平远实行就地保护的同时,尽快建立半枫荷核心种质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枫荷 SRAP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佳慧 叶兴状 +5 位作者 张明珠 赖文峰 刘益鹏 张天宇 张国防 刘宝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274,共12页
【目的】三裂叶豚草是中国重点防控的入侵植物,研究其潜在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对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MaxEnt优化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RCP2.6、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三裂叶豚草潜在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当调控倍... 【目的】三裂叶豚草是中国重点防控的入侵植物,研究其潜在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对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MaxEnt优化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RCP2.6、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三裂叶豚草潜在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当调控倍频(RM)=3.5,FC(特征组合)=LQH(线性、二次型、片段化组合)时为最优模型,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准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达0.9287;综合8种途径评估出人类活动因子(hfp,贡献率69%)、等温性(bio3,贡献率8.9%)、温度季节变动系数(bio4,贡献率2.9%)、年降水量(bio12,贡献率7.3%)和海拔(ELEV,贡献率3.7%)是制约三裂叶豚草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情景下,三裂叶豚草的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江淮地区、京津冀、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结论】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三裂叶豚草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总体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即丧失率大于增加率;三裂叶豚草将有向南迁移的趋势;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是最不相似变量分析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因子,表明温度因素对三裂叶豚草潜在地理分布变迁起到重要制约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三裂叶豚草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 MaxEnt模型 适生区 入侵植物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光木群落优势树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益鹏 叶兴状 +5 位作者 叶利奇 陈绪辉 郑世群 陈世品 张国防 刘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70-2678,共9页
为了解君子峰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观光木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生态联系,加强观光木野生资源的保护,对群落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光木、浙江润楠、木荷、赤杨叶的生态位宽度优势明显,是主要建群种;20个优势... 为了解君子峰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观光木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生态联系,加强观光木野生资源的保护,对群落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光木、浙江润楠、木荷、赤杨叶的生态位宽度优势明显,是主要建群种;20个优势树种的190组种对中,有50.5%的种对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物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观光木与其他19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度普遍较高,当资源不足时,有竞争风险;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后期;χ2检验、联结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均显示,种间联结性的显著率极低,种间独立性较强;种间联结性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呈正相关。君子峰观光木群落较为成熟,资源利用充分,种间关系稳定,为促进观光木种群恢复和壮大,可适当限制与观光木生态位重叠度大、有显著负联结的种群规模,提高与之有正相互作用的物种比例,为观光木营造良好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光木 生态位 种间联结 极小种群
原文传递
某部医院住院部疾病谱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青凤 吴永亮 +1 位作者 陈晓 刘益鹏 《医学动物防制》 2017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某部医院住院部疾病谱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15年住院部病历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9)进行分类,并对疾病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系统疾病构成比中,呼吸系统疾病(66... 目的探讨某部医院住院部疾病谱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15年住院部病历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9)进行分类,并对疾病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系统疾病构成比中,呼吸系统疾病(66.61%)、损伤和中毒(12.57%)以及消化系统疾病(7.18%)是发生率居前3位的系统疾病,占发病总数的86.35%。呼吸系统疾病在各季度均位列发生率第1位,前3个季度中,发生率其次的分别是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肤下组织疾病。而在第四季度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0.68%)上升到发生率第2位,皮肤和皮肤下组织疾病(5.83%)下降到第4位,损伤和中毒(4.85%)下降到第5位。常见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32%)为主,其次是肺炎(8.89%)、胃肠炎(7.18%)、软组织损伤(6.64%)、骨折及皮肤病(5.03%),合计占发病总数的85.46%。呼吸道病原体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主要在冬春季节高发。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是某部主要疾病类型,病原体及流行季节清晰,应给予针对性防控,同时应提高对消化系统疾病及皮肤和皮肤下组织疾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谱 部队 住院部 发病特点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情景下长序榆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明珠 叶兴状 +3 位作者 李佳慧 刘益鹏 陈世品 刘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22-3835,共14页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我国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与经济价值,但受自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现有野生植株少且分布零星。植物地理分布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本研究旨在准确理解并揭示气候变化对长序榆分布的影响,为长...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我国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与经济价值,但受自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现有野生植株少且分布零星。植物地理分布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本研究旨在准确理解并揭示气候变化对长序榆分布的影响,为长序榆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长序榆在国内的42个天然分布点和16个环境因子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优化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共同构建其适生区分布模型,探讨影响长序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预测长序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代以及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里RCP2.6、RCP8.5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范围与面积。结果显示:当特征组合FC=HPT(H:二次型Hinge;P:乘积型Product;T:阈值型Threshold),调控倍频RM=2时,模型预测准确,预测分布范围与现实分布相符。综合评估显示,最干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海拔、表层土壤pH、最冷月最低气温、最热月最高气温对长序榆潜在地理分布变迁起着重要作用。在RCP2.6气候情景下,增温控制在2℃内可能为长序榆提供一个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在RCP8.5气候情景下,长序榆质心从当代到2070s有从低纬向高纬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序榆 MaxEnt优化模型 适生区预测 ENMeval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