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和解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构建研究
1
作者 刘付华东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22期354-355,共2页
刑事和解是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协商一致并达成协议后,国家司法机关减免加害人的刑事处罚来实现。其起源于加拿大,流行于欧美国家,有着传统做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来来,该理论引进我国,并取得了法... 刑事和解是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协商一致并达成协议后,国家司法机关减免加害人的刑事处罚来实现。其起源于加拿大,流行于欧美国家,有着传统做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来来,该理论引进我国,并取得了法学界的认同,并在某些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得到初步的尝试,我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制度 价值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付华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 下学上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主义的合理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剑波 刘付华东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3-113,共11页
对比主义主张,知识是三元的对比关系。对比主义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为知识的对比性提供了理据。在思辨层面,论证对比项的理据有:对比归赋论证、捆绑论证、省略论证、聚焦论证、表面悖论论证、兼容论证、探求得分论证以及思想实验论证;... 对比主义主张,知识是三元的对比关系。对比主义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为知识的对比性提供了理据。在思辨层面,论证对比项的理据有:对比归赋论证、捆绑论证、省略论证、聚焦论证、表面悖论论证、兼容论证、探求得分论证以及思想实验论证;在实证层面,问卷调查发现知识归赋具有对比效应。对比主义在最近十多年来迅猛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信念、确证、解释、因果、正当性、实践推理等研究领域。尽管如此,对比主义的繁荣背后隐藏着不可克服的困境,作为基础的知识对比主义面临实证的挑战,难逃非超越性、可取代性、自身难题等方面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主义 对比关系 对比项 证据 困境
原文传递
道德知识归类下的郁、黄之争及其消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付华东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98,128,共12页
自赖尔作出两种知识区分以来,道德知识的归类多了一个新的区分向度。在此区分向度下,郁振华与黄勇两人在对"良知"的归类问题上有着道德的"能力之知"与"动力之知"的争论。溯因分析表明,"郁、黄之争&q... 自赖尔作出两种知识区分以来,道德知识的归类多了一个新的区分向度。在此区分向度下,郁振华与黄勇两人在对"良知"的归类问题上有着道德的"能力之知"与"动力之知"的争论。溯因分析表明,"郁、黄之争"可归因于双方在具体区分向度上有所差异,在"能力之知"概念理解上存在分歧,以及持反理智主义立场所导致的混乱。争论中两人可能存在着误把良知当作纯粹的知态概念、动力来源交代不清、忽略良知与命题性知识的密切关联等问题。通过质疑赖尔知识区分的反理智主义立场的正当性,可主张在理智主义立场下进行道德知识的归类:将道德知识理解为一种"谱系式"的知识概念,并把不同形态的道德知识统一在可"还原"为命题性知识的"Knowing-Wh"知识形式之下。如是可完成道德知识的新归类,以及对郁、黄之争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道德知识 能力之知 动力之知 Knowing-Wh
原文传递
朱熹“格物致知论”新论——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道德知识论设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付华东 《朱子学研究》 2023年第1期54-67,共14页
朱熹以“格物致知论”为核心的知识论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乐爱国曾评论道:“在朱子的学术生涯中,格物致知思想的酝酿、形成、完善和阐扬贯穿于始终。”①黄宗羲则于《宋元学案》中将朱熹的整个学说归结为:... 朱熹以“格物致知论”为核心的知识论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乐爱国曾评论道:“在朱子的学术生涯中,格物致知思想的酝酿、形成、完善和阐扬贯穿于始终。”①黄宗羲则于《宋元学案》中将朱熹的整个学说归结为:“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②这几句评语所反映的内容,与朱熹知识论思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学案》 道德知识论 黄宗羲 朱子 居敬 格物致知 穷理 朱熹
原文传递
朱熹知行观重审:“真知必能行”的知识论意涵及其论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付华东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1期343-363,共21页
重审朱熹知行观,将之概括为“两层四点”,并于工夫论结构中予以圆融的解释。朱熹驳斥知而不行而主张真知必能行。其策略有二:否认此“知”是真知;细分“不行”,并逐一予以批驳。“必能行”是真知规定意义中的应有之义。“知而不行”可... 重审朱熹知行观,将之概括为“两层四点”,并于工夫论结构中予以圆融的解释。朱熹驳斥知而不行而主张真知必能行。其策略有二:否认此“知”是真知;细分“不行”,并逐一予以批驳。“必能行”是真知规定意义中的应有之义。“知而不行”可转述为另一个知-行序列的“知而行”。将“能行”界定为一个具有现实性的、体现智力的倾向性概念,强调心是道德动力之源与真知贯穿诚意,阐明真知能够克服“知而不行”。真知必能行的证立,反过来确立了道德真知结构的一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知行观 知而不行 真知必能行 知-行序列 动力之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