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TS元器件装备应用标准研究
1
作者 余永涛 周圣泽 +2 位作者 张树琨 刘红辉 任艳 《航天标准化》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商用现货(Commercial-Off-The-Shelf,COTS)元器件具有性能较高、通用性好、采购成本低、时间周期短等优点,在国外装备系统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标准是电子元器件管理和质量可靠性保障工作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元器件科研生产和整机装备配套... 商用现货(Commercial-Off-The-Shelf,COTS)元器件具有性能较高、通用性好、采购成本低、时间周期短等优点,在国外装备系统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标准是电子元器件管理和质量可靠性保障工作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元器件科研生产和整机装备配套使用过程。文章基于COTS元器件的技术特性和应用风险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内外COTS元器件装备应用相关标准,主要包括通用管理标准、使用质量保证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国外COTS元器件装备应用的标准化技术内容,结合我国相关标准情况,提出了标准化工作建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S元器件 装备应用 标准 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军电子元器件管理标准发展动态及启示
2
作者 余永涛 刘红辉 +2 位作者 周圣泽 任艳 张树琨 《航天标准化》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从美军电子元器件管理标准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军电子元器件管理历经强制性管理、成本化管理、非强制行管理、权威化管理等4个阶段。当前,美军采用MIL-STD-11991B替代MIL-STD-3018对电子元器件管理采用了更加严格和精细的管理方式。美军... 从美军电子元器件管理标准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军电子元器件管理历经强制性管理、成本化管理、非强制行管理、权威化管理等4个阶段。当前,美军采用MIL-STD-11991B替代MIL-STD-3018对电子元器件管理采用了更加严格和精细的管理方式。美军元器件管理模式的变化启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电子元器件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元器件管理标准化文件体系、广泛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和民用标准、持续动态维护元器件标准,以保持元器件管理的动态化、规范化、广泛性、权威性。文章同时介绍MIL-STD-11991B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与MIL-STD-3018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器件管理 管理标准 通用标准 MIL-STD-1199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及粪便代谢物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清梅 崔省委 +3 位作者 郭仕辉 余永涛 梁泰宇 李欢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92-4105,共14页
【目的】揭示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和粪便代谢物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粪便评分和临床症状,本研究将30日龄内哺乳犊牛分为健康组(CK)和腹泻组(D),应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CK和D组犊牛粪便菌群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目的】揭示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和粪便代谢物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粪便评分和临床症状,本研究将30日龄内哺乳犊牛分为健康组(CK)和腹泻组(D),应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CK和D组犊牛粪便菌群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犊牛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粪便菌群和粪便差异代谢物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K组相比,D组犊牛粪便菌群OTU数量和Chao1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Shannon和Simpson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D组粪便中梭杆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以及埃希-志贺属、梭杆菌属、梭菌属等9个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广古菌门,以及粪杆菌属、罕见小球菌属、厄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等11个菌属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梭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属、埃希-志贺菌属、死亡梭杆菌、大肠埃希菌是腹泻犊牛粪便生物标志物。从CK和D组犊牛粪便中共筛选到5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PC(16∶1(9Z)/16∶1(9Z))富集到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与梭杆菌属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柯林斯菌属、巨型球菌属、厄氏菌属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脱硫生物素富集到生物素代谢途径,与梭杆菌属显著负相关(P<0.05),与罕见小球菌属、巨型球菌属、罗尔斯通菌属显著正相关(P<0.05)。二氢生物蝶呤和二氢新蝶呤三磷酸富集到叶酸生物合成途径,与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罕见小球菌属、巨型球菌属、厄氏菌属、双歧杆菌属、普雷沃菌属、柯林斯菌属、粪杆菌属、副拟杆菌属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结论】腹泻犊牛粪便菌群丰富度、多样性、物种组成及粪便代谢物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犊牛肠道甘油磷脂代谢、生物素和叶酸生物合成受到影响,肠道菌群的紊乱和粪便代谢物的显著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犊牛 犊牛腹泻 粪便菌群 粪便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诺如病毒感染相关腹泻犊牛粪便菌群的特征分析
4
作者 赵清梅 崔省委 +3 位作者 郭仕辉 余永涛 梁泰宇 李欢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84-3494,共11页
[目的]比较哺乳期健康犊牛和感染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的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初步揭示BNoV感染的腹泻犊牛粪便菌群特征。[方法]首先应用PCR和RT-PCR法对健康和腹泻犊牛粪便中的腹泻相关病原进行检测,然后采... [目的]比较哺乳期健康犊牛和感染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的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初步揭示BNoV感染的腹泻犊牛粪便菌群特征。[方法]首先应用PCR和RT-PCR法对健康和腹泻犊牛粪便中的腹泻相关病原进行检测,然后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病原检测阴性的健康犊牛粪便(H组)和仅BNoV检测阳性的腹泻犊牛粪便(BNoV组)的微生物多样性、菌群组成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H组相比,BNoV组粪便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和Chao1指数显著升高(P<0.05),Shannon和Simpson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与H组相比,BNoV组粪便变形菌门、埃希-志贺属、丁酸球菌属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放线菌门、柯林斯菌属、巨球型菌属、厄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等丰度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双歧杆菌属、柯林斯菌属、巨球型菌属、厄氏菌属、粪杆菌属等在H组显著富集,而丁酸球菌属、埃希-志贺属、脆弱拟杆菌、梭菌属等在BNoV组显著富集。与H组相比,BNoV组粪便菌群胞内过程和信号传导、脂质代谢、新陈代谢、异生物质生物降解与代谢、萜类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等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而膜转运、复制与修复、翻译、核苷酸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等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感染BNoV的腹泻犊牛粪便菌群丰富度、多样性、物种组成和功能与健康犊牛显著不同,提示BNoV感染犊牛处于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诺如病毒(BNoV) 犊牛腹泻 粪便菌群 16S rRNA扩增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产期奶牛酮病的发病机制和预警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林 马云 +1 位作者 马燕芬 余永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62-3473,共12页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最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患酮病的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性能下降,且易继发各种疾病,增加了治疗成本,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早期诊断和预测酮病的发生是防控的关键环节。目前,基于酮病...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最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患酮病的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性能下降,且易继发各种疾病,增加了治疗成本,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早期诊断和预测酮病的发生是防控的关键环节。目前,基于酮病相关的血液、牛乳、尿液、瘤胃液、生理活动、生产管理数据等构建了奶牛酮病预测模型。本文围绕奶牛酮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和预测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健全奶牛酮病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酮病 发病机制 预警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部分地区哺乳期奶犊牛群中腹泻相关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6
作者 崔省委 赵清梅 +5 位作者 于鲲 薛佳祺 孙若菡 李勇 马云 余永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9-1613,共15页
为了解宁夏地区哺乳期奶犊牛群中腹泻相关病原的流行情况,采用PCR和RT-PCR法对采自宁夏4个地区、1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334份哺乳期犊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牛冠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诺如病毒(Bov... 为了解宁夏地区哺乳期奶犊牛群中腹泻相关病原的流行情况,采用PCR和RT-PCR法对采自宁夏4个地区、1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334份哺乳期犊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牛冠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 BNoV)、牛纽布病毒、牛星状病毒、牛环曲病毒、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 BKoV)、牛肠道病毒、隐孢子虫、艾美耳球虫、贾第鞭毛虫、K99型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14种腹泻相关病原的检测,并对各种病原的流行特点和主要流行病原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宁夏地区哺乳犊牛粪便中共检出13种腹泻相关病原,其中隐孢子虫(38.02%)、BRV(19.76%)、BKoV(18.56%)和BNoV(13.77%)检出率较高,隐孢子虫、BRV和BKoV在腹泻犊牛粪便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犊牛(P<0.05)。单一病原感染类型占比显著高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类型(P<0.05)。在宁夏4个地区、3个季节采集的样品中,隐孢子虫、BRV、BKoV和BNoV检出率相对较高,在1~30日龄犊牛群中隐孢子虫、BRV和BKoV检出率较高,在31~60日龄犊牛中隐孢子虫和BNoV检出率较高,在60日龄以上的哺乳犊牛中BKoV、BEV和隐孢子虫检出率较高。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哺乳犊牛感染的隐孢子虫主要为微小隐孢子虫,BRV主要为A型轮状病毒,BKoV主要为B型爱知病毒,BNoV主要为GⅢ.2型诺如病毒。以上结果表明,隐孢子虫、BRV、BKoV和BNoV是宁夏地区哺乳期奶犊牛群中主要流行的腹泻相关病原,并与犊牛腹泻的发生关系密切。单一病原感染是哺乳期奶犊牛腹泻相关病原感染的主要类型。犊牛感染的病原种类与季节和日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奶犊牛 犊牛腹泻 病原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3种疯草中合成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鉴定 被引量:40
7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3 位作者 王妍 宋毓民 耿果霞 李勤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662-3671,共10页
【目的】从西藏毛瓣棘豆、冰川棘豆、茎直黄芪中分离内生真菌。【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筛选可生成SW的内生真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的ITS序列和IGS序列... 【目的】从西藏毛瓣棘豆、冰川棘豆、茎直黄芪中分离内生真菌。【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筛选可生成SW的内生真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的ITS序列和IGS序列进行扩增,并根据ITS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种属分类;对IGS序列进行限制性酶切,并分析酶切产物。【结果】从3种疯草中分离到可以产生SW的4株内生真菌,各菌的形态、ITS序列的同源性与埃里格孢属真菌较为接近,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真菌均为棘豆埃里格孢菌。ITS序列和IGS序列的限制性片段的分析表明,4株真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仍存在种间变异,可能为棘豆埃里格孢菌的不同亚种。【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探讨内生真菌合成SW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动物疯草中毒病的防除和疯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草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棘豆埃里格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1
8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7 位作者 赵清梅 李海利 宋毓民 王妍 张志敏 崔忠华 耿果霞 李勤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6,51,共8页
【目的】确定甘肃棘豆中是否存在产生苦马豆素(SW)的内生真菌。【方法】对甘肃棘豆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内标法分别对菌丝中SW进行检测,筛选可生成SW的疯草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应用... 【目的】确定甘肃棘豆中是否存在产生苦马豆素(SW)的内生真菌。【方法】对甘肃棘豆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内标法分别对菌丝中SW进行检测,筛选可生成SW的疯草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5.8S 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筛选出1种可以产生SW的甘肃棘豆内生真菌FEL3,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其菌丝中SW含量为400.52μg/g。根据形态学、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确定FEL3为埃里格孢属真菌。【结论】甘肃棘豆中存在生成SW的内生真菌Embellisiasp.FEL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棘豆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埃里格孢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黄芪中产苦马豆素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9
作者 余永涛 李金荣 +4 位作者 赵清梅 何生虎 陈娟 杨奇 毛彦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70-1780,共11页
为了确定直立黄芪中是否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及该类真菌与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对直立黄芪植物组织中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应用ɑ-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分离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 为了确定直立黄芪中是否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及该类真菌与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对直立黄芪植物组织中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应用ɑ-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分离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素进行分析,筛选能够产生苦马豆素的菌株。PCR法扩增产苦马豆素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和β-酮脂酰合酶(β-ketoacyl synthase,KS)基因,测定其序列,进行序列一致性比对。基于ITS和GPD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和形态特征,对直立黄芪中的产苦马豆素真菌进行种属分类和命名。结果显示:从直立黄芪中共分离到43株真菌,其中有13株菌丝中含有苦马豆素,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真菌与已报道的直立黄芪病原真菌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和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直立黄芪中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根据形态特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将从直立黄芪中分离的产苦马豆素真菌划分到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中,并命名为甘肃波状芽管孢(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gansu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黄芪 甘肃波状芽管孢 苦马豆素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AM K6R4016V1D单粒子闩锁及防护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余永涛 封国强 +2 位作者 陈睿 上官士鹏 韩建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587-591,共5页
本工作利用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装置对三星公司的SRAM K6R4016V1D进行了单粒子闩锁效应试验研究。试验测得了此器件的单粒子闩锁效应脉冲激光能量阈值、闩锁截面曲线和闩锁电流。针对这款器件,还对工程中防护闩锁过流常用的限流... 本工作利用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装置对三星公司的SRAM K6R4016V1D进行了单粒子闩锁效应试验研究。试验测得了此器件的单粒子闩锁效应脉冲激光能量阈值、闩锁截面曲线和闩锁电流。针对这款器件,还对工程中防护闩锁过流常用的限流和断电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非常低的单粒子闩锁效应阈值能量和很高的闩锁饱和截面,对空间辐射环境极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单粒子闩锁效应 限流电阻 断电解除闩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苦豆子中产苦参碱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余永涛 何生虎 赵清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643-2654,共12页
【目的】从宁夏野生苦豆子中分离内生真菌,筛选能够产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或槐定碱4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离菌株显微形态进行观察,根据形态对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 【目的】从宁夏野生苦豆子中分离内生真菌,筛选能够产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或槐定碱4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离菌株显微形态进行观察,根据形态对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检测各分离菌株的生物碱成分。对能够产生生物碱的真菌ITS和SSU rDNA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从苦豆子中共分离到27株真菌,其中23株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Simplicillium属真菌,4株为不产孢菌;筛选出E1、E3和E5这3株能够产生苦参碱的内生真菌,均属于Simplicillium属真菌,其菌丝中苦参碱的含量分别为20.4、17.4和37.6μg.g-1。【结论】根据真菌形态特征、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确定该3株产苦参碱内生真菌均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苦参碱 内生真菌 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畜毛瓣棘豆中毒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永涛 耿果霞 +2 位作者 刘志滨 赵兴华 王建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5-77,共3页
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oopetala是“疯草”中棘豆属重要的有毒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的河滩沙砾地。当地家畜采食后大量中毒,严重的发生死亡,给西藏畜牧业带来很大损失。从毛瓣棘豆的生态分布、危害、毒性成分、中毒诊断和治疗... 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oopetala是“疯草”中棘豆属重要的有毒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的河滩沙砾地。当地家畜采食后大量中毒,严重的发生死亡,给西藏畜牧业带来很大损失。从毛瓣棘豆的生态分布、危害、毒性成分、中毒诊断和治疗、防除利用、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瓣棘豆 危害 中毒症状 毒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粒子翻转敏感区定位的脉冲激光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永涛 封国强 +2 位作者 上官士鹏 陈睿 韩建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6-180,共5页
利用脉冲激光单粒子翻转敏感区定位成像系统,对静态随机存储器件IDT71256开展了单粒子翻转敏感区定位的试验研究。为避开器件正面金属层对激光的阻挡,试验采用背面辐照方式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存储单元中存储数据类型对器件单粒子... 利用脉冲激光单粒子翻转敏感区定位成像系统,对静态随机存储器件IDT71256开展了单粒子翻转敏感区定位的试验研究。为避开器件正面金属层对激光的阻挡,试验采用背面辐照方式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存储单元中存储数据类型对器件单粒子翻转的敏感性有较大影响,由测得的单粒子翻转敏感区分布图经处理得到单粒子翻转截面,结果与重离子试验测得的翻转截面数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粒子效应 敏感区定位 数据类型 翻转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瓣棘豆中苦马豆素的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余永涛 刘志滨 +2 位作者 赵兴华 耿果霞 王建华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共3页
毛瓣棘豆草粉(3.28kg)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浓缩得浸膏。浸膏用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溶液用HCl酸化后经氯仿萃取,酸水液用NaOH调pH12~14得碱水液。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 毛瓣棘豆草粉(3.28kg)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浓缩得浸膏。浸膏用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溶液用HCl酸化后经氯仿萃取,酸水液用NaOH调pH12~14得碱水液。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碱性正丁醇萃取物5.7g。碱性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薄层色谱)检测,合并相同组份,其中101~200份含有苦马豆素。将101~141份用氨性氯仿处理,减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34mg。经TLC(薄层色谱)检查、熔点测定和质谱分析可确定该白色针状结晶为苦马豆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瓣棘豆 苦马豆素 薄层色谱 质谱 纯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瓣棘豆结荚期营养成分及其矿质元素含量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2 位作者 付广建 王岚峰 王永卫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8-51,共4页
将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oopetala地上部风干、粉碎,分别进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和钙、磷、硫、硒、铁、钴、铜、锌、锰、钼等矿质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瓣棘豆中粗蛋白含量为10.75%,粗脂肪含量为4.79%,粗纤维含量为27... 将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oopetala地上部风干、粉碎,分别进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和钙、磷、硫、硒、铁、钴、铜、锌、锰、钼等矿质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瓣棘豆中粗蛋白含量为10.75%,粗脂肪含量为4.79%,粗纤维含量为27.65%,其营养价值总体上与豆科、禾本科牧草相当;毛瓣棘豆中钙、磷、硫、硒、铁、钴、铜、锌、锰、钼等矿质元素含量分别为91.5、80.9、9.5、0.03108、30.4、15.185、3.28、4.59、3.74和0.085 mg/kg,其中钴元素超过我国牛饲养标准和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奶牛、绵羊饲养标准要求的最大耐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瓣棘豆 营养成分 矿物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激光定位的SRAM单粒子闩锁事件率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永涛 韩建伟 +1 位作者 封国强 蔡明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9-615,共7页
器件单粒子闩锁效应(SEL)预估方法一般是建立在只有一个敏感体积单元的长方体(RPP)模型上,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单粒子闩锁敏感区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敏感体积单元不仅有一个.利用脉冲激光定位SRAM K6R4016V1D单粒子闩锁效应敏感区的试... 器件单粒子闩锁效应(SEL)预估方法一般是建立在只有一个敏感体积单元的长方体(RPP)模型上,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单粒子闩锁敏感区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敏感体积单元不仅有一个.利用脉冲激光定位SRAM K6R4016V1D单粒子闩锁效应敏感区的试验结果对器件在轨SEL事件率进行了修正计算.首先利用脉冲激光定位SRAM SEL敏感区,获得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并确定整个器件敏感体积单元的数量.然后针对不同的空间轨道、辐射粒子以及敏感体积厚度和敏感体积单元数进行了相应的器件SEL事件率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重离子引起的SEL事件率随敏感体积单元数量的增大而减小;修正敏感体积单元数量对预估质子引起的SEL事件率非常必要,否则将会过高评估质子直接电离作用对SEL事件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事件率 敏感区定位 敏感体积单元 质子直接电离 静态随机存储器 脉冲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OS SRAM器件单粒子锁定敏感区的脉冲激光定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永涛 封国强 +3 位作者 陈睿 蔡明辉 上官士鹏 韩建伟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利用脉冲激光定位成像系统,对CMOS SRAM K6R4016V1D器件开展了单粒子锁定效应(SEL)敏感区定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器件的单粒子锁定效应敏感区呈周期性分布,而对于单一的SEL敏感区,其长度和宽度相差很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 利用脉冲激光定位成像系统,对CMOS SRAM K6R4016V1D器件开展了单粒子锁定效应(SEL)敏感区定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器件的单粒子锁定效应敏感区呈周期性分布,而对于单一的SEL敏感区,其长度和宽度相差很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SEL敏感区的分布对测试方法和空间SEL发生频次计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粒子锁定 敏感区定位 单粒子锁定频次 静态存储器 脉冲激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的棘豆链格孢菌菌株苦马豆素合成基因簇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永涛 毛彦妮 +4 位作者 赵清梅 李金荣 白晓南 薛佳祺 张浩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1-1251,共11页
旨在对棘豆链格孢菌SWN基因簇各基因表达模式与苦马豆素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应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诱变处理,筛选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变化的诱变菌株。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EMS诱变菌株及甘肃链格孢菌EA菌株... 旨在对棘豆链格孢菌SWN基因簇各基因表达模式与苦马豆素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应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诱变处理,筛选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变化的诱变菌株。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EMS诱变菌株及甘肃链格孢菌EA菌株SWN基因簇AATL、swnR、swnN、swnH1、swnH2、swnK(A、KS、SDRe1、SDR)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和swnK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02、E23和E25等诱变菌株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增加,其AATL、swnR、swnN、swnH1及swnH2等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A、KS、SDR和SDRe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突变菌株E02 swnK基因13个核苷酸位点发生突变,其氨基酸序列6个位点发生突变。与UA003相比,EA菌株163个核苷酸位点不同,氨基酸序列67个位点不同,其编码产物起始段缺失一段由MLTPAVSLKNLTKPK组成的氨基酸序列,在AT基因编码产物的1135与1143处插入了一段由TEVDGVP组成的氨基酸序列。综上所述,EMS诱变处理能显著改变棘豆链格孢菌的苦马豆素合成能力及SWN基因簇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其SWN基因簇中AATL、swnR、swnN、swnH1、swnH2等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苦马豆素合成呈现负相关,A、KS、SDR和SDRe1等基因的表达模与苦马豆素合成呈现正相关,EMS突变菌株苦马豆素合成的变化可能与SWN基因簇相关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草内生真菌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苦马豆素 苦马豆素合成基因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结合教学模式在家畜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永涛 何生虎 +4 位作者 赵清梅 淡新刚 魏凡华 郭延生 赵洪喜 《农业科学研究》 2020年第1期71-75,共5页
家畜内科学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中一门专业理论和实践综合程度较高的临床基础课。针对家畜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教学模式... 家畜内科学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中一门专业理论和实践综合程度较高的临床基础课。针对家畜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LBL、PBL、CBL、雨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整合到家畜内科学教学中并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从根本上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内科学 多元结合教学模式 动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750Ex-HD的32位MCU芯片在线测试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永涛 王小强 +2 位作者 余俊杰 陈煜海 罗军 《电子与封装》 2022年第3期35-40,共6页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芯片以其高性能、多功能、可编程、低功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号处理和嵌入式系统。MCU芯片在线测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何实现高性能和复杂功能的高效测试是MCU芯片在线测试的难...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芯片以其高性能、多功能、可编程、低功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号处理和嵌入式系统。MCU芯片在线测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何实现高性能和复杂功能的高效测试是MCU芯片在线测试的难点。针对一款32位高性能MCU芯片,基于J750Ex-HD型集成电路ATE测试系统开展了MCU芯片在线测试技术研究,详细说明了MCU芯片内部的POR/PDR、GPIO、ADC、Trimming、存储器等功能模块的功能性验证方法。按照MCU在线测试方法流程,设计制作了MCU芯片测试适配器,开发了基于VBT编程的芯片测试程序,实现了批量MCU芯片的在线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控制单元 ATE测试系统 功能测试 修调测试 ADC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