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文化的数字化生产:平台的日常化与表达的政治 被引量:8
1
作者 孙萍 何锦娜 刘姿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共11页
平台化于润物无声中影响着年轻人的意义生成,这一进程体现在青年日常的数字文化消费与生产中,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意义。为了探究平台对青年文化、社会与社会整体的影响,本文将理论视角从平台诸多辉煌、非凡的时刻转移到青年每日或琐碎或... 平台化于润物无声中影响着年轻人的意义生成,这一进程体现在青年日常的数字文化消费与生产中,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意义。为了探究平台对青年文化、社会与社会整体的影响,本文将理论视角从平台诸多辉煌、非凡的时刻转移到青年每日或琐碎或诗性的平台文化实践,使用“平台日常化”与既有的研究对话。研究发现,青年的平台文化生活以自我平台化为前提,微观上表现为青年既专业又重本真的“做真我”姿态,宏观上体现为正常转码与并行游走等平台节奏。平台在以资本主义逻辑生产日常的同时,也在将青年的“我”与“他”广泛相连,也支持着青年对表达和连接的持续追求。平台隐入日常后,青年以自我表达为特征的平台文化实践,是一种基于个人日常的微观政治,它虽是小写的,但也是平台日常化后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化 日常生活 本真性 文化生产平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的性别历史与公共性:技术的性别建构与性别平等
2
作者 何锦娜 卜卫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5-46,共12页
技术与性别既是文化隐喻,又是基于物质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实践。因此,媒介与性别研究越关心技术之日新月异,就越应当将技术发展的历史性和建构性带回新技术“横空出世”的神话。对国内《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 技术与性别既是文化隐喻,又是基于物质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实践。因此,媒介与性别研究越关心技术之日新月异,就越应当将技术发展的历史性和建构性带回新技术“横空出世”的神话。对国内《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妇女研究论丛》5种刊物,以及国外的Feminist Media Studies和Gender,Technology&Development两种刊物近五年共188篇涉及技术和性别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国内相关研究集中于性别气质和亲密关系劳动,国外相关研究集中于数字女性主义运动的自我赋权与风险。立足我国本土现实与既有理论资源,借鉴国外性别与技术研究中对网络性别暴力和性别公正的技术行动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成为我国媒介研究进行性别与技术知识在地化生产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与性别 技术赋权 技术女性主义 性别平等 数字劳动女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文化的数字化生产:平台的日常化
3
作者 孙萍 何锦娜 刘姿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7期149-150,共2页
平台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基础设施,当下的青年人正在努力地从中寻求意义。在文化研究学者看来,文化是日常的而非高雅的。现代性使其逐步脱离精英艺术或“言思之精华”的指代范畴。本文所谈论的“青年文化”,并不指代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景观.
关键词 文化基础设施 高雅文化 数字化生产 精英艺术 日常化 阳春白雪 现代性 青年
原文传递
风里自有好声音
4
作者 何锦娜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3年第12期51-52,共2页
独坐窗前.且听风吟。 风,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黑沉沉的,黑沉沉的大河.带着千军万马之势。裹着塞北干燥新鲜的冷空气,力压而来。捧杯热茶,独坐窗前的我,一如冬日瑟缩在巢中的兔子,竖起耳朵.且听窗外风的吟唱。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