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李汉伟 赵晖 +3 位作者 宋亚刚 朱平生 苗明三 乔靖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目的 探索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模型+联苯双酯5.6... 目的 探索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每组14只。各给药组连续ig给予相应药物7 d,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ip给予0.2%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于造模24 h后,各组取8只小鼠,称重,取血,取肝,并计算肝指数。制备肝组织匀浆,试剂盒微板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酶学指标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各组剩余6只小鼠采用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分析小鼠肝氧合血红蛋白(HbO_(2))和脱氧血红蛋白(Hb),计算血氧饱和度,并通过分析吲哚氰绿(ICG)肝内分布判断肝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PT、GOT和α-G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以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小鼠肝指数、GPT、GOT和α-GST水平及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熊果酸和BF可明显减轻小鼠肝细胞的病变程度,脂肪变性明显减轻。MSOT成像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HbO_(2)水平及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Hb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小鼠HbO_(2)水平显著升高,Hb水平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减轻肝细胞损伤后ICG染料探针肝内蓄积。结论 熊果酸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MSOT成像分析发现熊果酸能够升高小鼠肝脏血氧饱和度,改善ICG代谢,减轻肝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肝损伤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血清总胆汁酸、α-谷胱甘肽S转移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变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乔靖怡 周璐 +1 位作者 金若敏 姚广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0-656,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对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Wistar大鼠分别ig给予CCl40.02,0.05和0.08 m.l kg-1,每天1次,连续10 d。于给CCl4后第1天和第...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对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Wistar大鼠分别ig给予CCl40.02,0.05和0.08 m.l kg-1,每天1次,连续10 d。于给CCl4后第1天和第3天采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以及总胆汁酸的水平,采用ELISA测定血清α-GST,PNP和OCT的水平;于给CCl4后第10天,测定血清GPT、GOT、碱性磷酸酶及总胆红素,计算大鼠的肝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分别用ROC曲线分析给CCl4后第1和第3天总胆汁酸、α-GST、PNP和OCT以及GPT和GOT对CCl4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给CCl4第1天,CCl40.02,0.05和0.08 ml.kg-1组PNP均升高(P<0.05,P<0.01),CCl40.08 m.l kg-1组GPT和总胆汁酸升高(P<0.05,P<0.01);给CCl4第3天,CCl40.05和0.08 m.l kg-1组GOT,α-GST和OCT升高(P<0.05,P<0.01);给CCl4第10天,CCl40.02,0.05和0.08 m.l kg-1组大鼠肝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肝出现严重的肝细胞脂肪变性(P<0.01)。大鼠血清中GPT、GOT、总胆汁酸、α-GST、PNP和O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728,0.878,0.629,0.850和0.571。GPT和GOT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总胆汁酸、α-GST、PNP和OCT以及总胆汁酸、PNP和OCT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且均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结论总胆汁酸、α-GST、PNP和OCT可作为CCl4致肝损伤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且总胆汁酸、PNP和OCT联合检测在CCl4致肝损伤早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早期诊断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脑缺血动物模型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乔靖怡 张小磊 +1 位作者 王灿 苗明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8-750,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能体现临床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对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的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模型和过氧化物诱导小鼠TIA样发作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并比较已有模型的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 目的探讨建立能体现临床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对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的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模型和过氧化物诱导小鼠TIA样发作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并比较已有模型的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结果通过对现有可用于TIA研究的动物模型对比分析,揭示各种模型的适宜范围,并提出对已有模型的改进建议。结论病症结合的动物模型是最能体现TIA临床特点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动物模型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豆根致大鼠肝损伤血清酶生物标志物的早期变化及联合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乔靖怡 金若敏 +2 位作者 姚广涛 陈华英 徐婷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等血清酶生物标志物对北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北豆根低、高剂量组(22.5、45 g·kg-1),每组18只。给药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2...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等血清酶生物标志物对北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北豆根低、高剂量组(22.5、45 g·kg-1),每组18只。给药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21 d,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分别于给药7 d、14 d、21 d处理动物,每组6只,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以及TBA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α-GST、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和精氨酸酶Ⅰ(ArgⅠ)的水平;计算大鼠的肝脏指数及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北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给药14 d ALP升高(P<0.05),14 d、21 d ALT和肝脏指数升高(P<0.05),组内有2∕6肝组织出现肝细胞点状坏死、小灶性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北豆根低剂量组肝脏指数于给药21 d升高(P<0.01)。北豆根高剂量组给药7 d、14 d、21 d血清α-GST、PNP和ArgⅠ升高(P<0.05或P<0.01),OCT 14 d、21 d升高(P<0.01),TBA 14 d升高(P<0.05)。动物血清中ALT、AST、α-GST、PNP和ArgⅠ各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483、0.957、0.948和0.934。其中ALT和AST联合检测的AUC为0.809,α-GST、ArgⅠ及与PNP联合检测的AUC为1.000,均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AUC。结论:血清α-GST、PNP和ArgⅠ可作为北豆根致肝损伤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且联合检测在北豆根致肝损伤早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 肝损伤 血清酶生物标志物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乔靖怡 白明 苗明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7期153-155,共3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导师队伍、学位论文监管等方面提出硕士研究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导师队伍、学位论文监管等方面提出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综合能力 中医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初探 被引量:5
6
作者 乔靖怡 武香香 苗明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8期155-157,共3页
实验室是我国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规范化的管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针对高校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规范实验室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细化实验室运行机制、... 实验室是我国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规范化的管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针对高校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规范实验室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细化实验室运行机制、规范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准入制度等,为高校提高实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实验室 科研实验室 管理水平 实验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H-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黄药子乙醇提取物致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4
7
作者 盛云华 乔靖怡 +3 位作者 金若敏 姚广涛 周璐 唐黎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6-316,共11页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恢复期)取6只大鼠采血,进行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用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收集给药后0,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对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DB组血清总胆红素(TB)和总胆固醇(TC)于给药后3~28 d显著升高(P〈0.05),总胆汁酸(TBA)于7~28 d显著升高(P〈0.05),TB,TC和TBA于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RDB组给药后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肝组织于给药后7 d开始出现单细胞坏死和肝细胞肿大,随给药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加重;停药7 d后有所恢复。代谢组学检测显示,RDB给药早期血清脂质〔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升高(P〈0.05),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等降低(P〈0.05);上述代谢产物在停药7 d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肝损伤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和胆汁淤积有关。随着RDB给药的持续,产生了组织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导致体内能量代谢不足。血清脂质(LDL/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及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均可作为RDB致肝损伤的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子 肝损伤 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外周血microRNA早期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盛云华 金若敏 +2 位作者 姚广涛 周璐 乔靖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目的探讨山豆根致肝损伤外周血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早期变化特征,寻找肝损伤早期外周血miRNA标志物。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山豆根水煎液12g/kg(2mL/100g)和等容量蒸馏水灌胃。于给药3、... 目的探讨山豆根致肝损伤外周血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早期变化特征,寻找肝损伤早期外周血miRNA标志物。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山豆根水煎液12g/kg(2mL/100g)和等容量蒸馏水灌胃。于给药3、7、14、28天和停药后28天分批处理动物,取血清,测定常规血液生化指标ALT、AST、T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计算球蛋白(GLO)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同时分别取两组大鼠给药7、14、28天全血进行miRNA芯片检测,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进行RT-PCR验证。结果山豆根组给药7~28天ALT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组织于给药28天出现肝细胞变性肿大。外周血miRNA芯片检测中,给药7、14、28天上调差异表达miRNA分别有11个、22个、13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分别有1个、13个、2个。对给药7、14、28天共有差异表达miRNA通过靶基因预测和pathway分析发现,参与调控信号转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骨架、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了肝损伤的进程。时效高峰在7天的miR-291a-5p的RT-PCR验证显示,miR-291a-5p在外周血和肝组织的表达基本一致。结论 miR-291a-5p可在早期提示肝脏的损伤,可作为山豆根致肝损伤早期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肝损伤 微小RNA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致大鼠和小鼠肝损伤血清酶生物标志物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周璐 徐婷婷 +2 位作者 金若敏 乔靖怡 姚广涛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8-423,共6页
目的探索酶学生物标志物精氨酸酶玉(Arginase玉,Arg玉)、琢-谷胱甘肽S转移酶(琢-glutathione-S-transferase,琢-GST)、谷胱苷肽脱氢酶(Glutamic dehydrogenase,GLDH)和嘌呤核苷磷酸酶(purine nucleosidephosphorlyase,PNP)作为吴茱萸致... 目的探索酶学生物标志物精氨酸酶玉(Arginase玉,Arg玉)、琢-谷胱甘肽S转移酶(琢-glutathione-S-transferase,琢-GST)、谷胱苷肽脱氢酶(Glutamic dehydrogenase,GLDH)和嘌呤核苷磷酸酶(purine nucleosidephosphorlyase,PNP)作为吴茱萸致肝损伤早期敏感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取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组,吴茱萸组连续28 d灌胃给予吴茱萸30 g·kg-1·d-1,正常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组,吴茱萸组连续28 d灌胃给予吴茱萸20 g·kg-1·d-1,正常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各组均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及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动物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Arg玉、琢-GST、GLDH和PNP的含量。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小鼠实验中,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吴茱萸组ALT于给药21 d和28 d显著性升高(P约0.05或P约0.01),肝组织形态学检查仅见个别小鼠的肝细胞坏死。吴茱萸组血清生物标志物Arg玉、琢-GST和PNP于7 d起明显升高,GLDH于14 d起明显升高(P约0.05或P约0.01),均持续至28 d。大鼠实验中,与同时间点正常组比较,吴茱萸组常规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肝组织形态学检查仅极少数动物见肝细胞坏死,吴茱萸组血清生物标志物Arg玉、GLDH和PNP于7 d起明显升高,琢-GST于14 d起明显升高(P约0.05,P约0.01),均持续至28 d。结论血清Arg玉、琢-GST、GLDH和PNP可作为吴茱萸致肝损伤的早期敏感酶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大鼠 小鼠 肝损伤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中药应用的风险管理及安全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苗明三 乔靖怡 《中国药物警戒》 2008年第6期344-347,共4页
从中药材、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剂三方面分析中药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中药风险管理的措施,以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中药材 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田园 白明 +3 位作者 刘保松 乔靖怡 刘会丽 苗明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18-2021,共4页
目的探究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用药特点。方法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采用"中药+围绝经期"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近8年的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关于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制剂治疗围绝经期及其并发症的文献,将其录... 目的探究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用药特点。方法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采用"中药+围绝经期"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近8年的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关于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制剂治疗围绝经期及其并发症的文献,将其录入Excel表数据库中,使用SPSS Statistics 23.0、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纳入的134首方剂中,共涉及207种中药,使用频数≥30的药物共15种,其中以熟地黄(77次,11.53%)、山药(59次,8.83%)、白芍(55次,8.23%)等最为常见;经统计,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用药类别上以采用补虚药(817次,47.83%)、活血化瘀药(94次,5.50%)、清热药(152次,8.90%)居多;在药性的研究中以四气“温(76次,36.71%)、寒(65次,31.40%)”药;五味“甘(106次,31.27%)、苦(89次,26.25%)”为主;归经中归肝经(115次,21.70%)的药物较多,相继是肾经(84次,15.85%)、脾经(73次,13.77%)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潜在药对组合15种,因子分析中发现公因子6个。结论数据分析显示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选择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以利水渗湿药,安神药等为辅助,并着重选择药性为甘、苦;偏寒、温;归肝、肾经等药物进行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围绝经期综合征 用药规律 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关联规则和因子分析探讨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用药规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孟凡 乔靖怡 +2 位作者 白莉 白明 苗明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2008年1月至2018年8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clementine 12.0、SPSS Stat...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2008年1月至2018年8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78篇,共含中药133味,频数共计917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内:频数≥5的中药共49种,频数≥10的中药共30种,前三种分别是菟丝子、当归和淫羊藿;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最为常见,占比83.62%;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占比93.22%。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占比96.60%;归经分类中,以肝、脾、肾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7种,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 PCOS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性味归经 关联规则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分析的中药毒性分级方法及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亚刚 田硕 +4 位作者 乔靖怡 武香香 朱星昊 留甜甜 苗明三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9-154,共6页
中药毒性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合理的毒性中药分级策略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现有的中药毒性分级仍沿用传统分级法,该分级法虽对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合理的指导作用,但缺乏定量数据,不够精准,出现同种药物不同书籍... 中药毒性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合理的毒性中药分级策略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现有的中药毒性分级仍沿用传统分级法,该分级法虽对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合理的指导作用,但缺乏定量数据,不够精准,出现同种药物不同书籍对毒性分级记载不同的现象。毒性分级现代研究主要有以口服生药LD50值划分、多指标综合分类法、基于“物质-功效-毒性”有毒中药评价模式分级方法、沿用现代毒理研究模式等方法,虽然实现了中药毒性分级的定量标准,但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且与临床实际相差较大,未能体现中医药临床复方用药的实质。在梳理前人中药毒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据挖掘结合毒理研究的赋值评分分级法。该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毒性中药的古文献毒性记载、临床报道和体内外实验研究)综合现代毒理研究成果,对各项进行赋值加权评分,提出基于文献发掘的毒性中药分级方法,评分越高,毒性越大,并以附子为例,开展其毒性等级确定。本分级方法注重临床复方用药的优势,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反映毒性大小,但该分级方法内容仍需进一步细化。随着该毒性中药分级法的逐步完善、细化,以期为临床毒性中药的合理应用及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中药 数据挖掘 毒理研究 毒性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之中医养生与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慧媛 苗明三 +1 位作者 方晓艳 乔靖怡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350-1353,共4页
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到了醋,张仲景将醋称为“苦酒”,主要用作药物炮制的辅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醋的作用更加广泛。为了更好的研究醋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文章从仲景用醋、养生用醋、医疗用醋三个方面进行... 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到了醋,张仲景将醋称为“苦酒”,主要用作药物炮制的辅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醋的作用更加广泛。为了更好的研究醋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文章从仲景用醋、养生用醋、医疗用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养生 临床应用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与中药综合利用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亚刚 田硕 +4 位作者 武香香 乔靖怡 李占占 赵晖 苗明三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1期1659-1662,共4页
河南段黄河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区域,河道宽、悬差大、滩区面积大、历史灾害最重。河南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为沿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滩湿地保护与当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部分中药对盐碱地、沼泽地有着较强的适... 河南段黄河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区域,河道宽、悬差大、滩区面积大、历史灾害最重。河南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为沿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滩湿地保护与当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部分中药对盐碱地、沼泽地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也有部分中药具有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沿黄流域发展中药材经济不仅是对中医药政策的落实,更是有效改善沿黄区域存在问题、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1)规划种植适宜滩区中药材,构建河南黄河滩区特色的中药产业体系;(2)综合利用中药材非药用部位;(3)大力发展湿地中医药养生生态旅游产业;(4)因地制宜确立政策,针对粮食产量低、布局条件差的农业效益低下区域,推进林下药、林药结合、林下草、林牧结合等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综合利用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乔靖怡 李汉伟 +6 位作者 陈金香 王灿 宋亚刚 狄培琰 朱平生 张思森 苗明三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桑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分析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桑椹的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对应的作用靶点;在OMIM数据库和GeneC...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桑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分析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桑椹的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对应的作用靶点;在OMIM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中进行与炎症相关的疾病靶点预测,得到炎症相关基因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桑椹与炎症相关疾病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桑椹总黄酮低、中、高剂量(75、150、300 mg·kg^(-1))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桑椹总黄酮干预,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炎症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桑椹抗炎有关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花青素、槲皮素、桑色素和β-胡萝卜素,抗炎的潜在靶点有80个,PPI网络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B(AKT)1、白蛋白(AL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MMP9等核心靶点。涉及到的通路主要有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肝组织中炎症指标IL-6、TNF-α含量以及MMP9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桑椹总黄酮各剂量组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及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肝损伤的病变程度减轻。结论桑椹通过花青素、槲皮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IL-6、TNF-α、MMP9等靶点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主要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JAK-STAT等信号通路有关,其保肝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下调MMP9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炎症 免疫 肝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四氯化碳
原文传递
Discussion on the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uji Xiaodu Drink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
17
作者 KANG Le MIAO Jinxin +3 位作者 QIAO Jingyi ZHANG Jin ZHANG Yanan MIAO Mingsan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2021年第1期24-35,共12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plecular mechanism of Puji Xiaodu Drink(普济消毒饮,PJX-DD)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Meth...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plecular mechanism of Puji Xiaodu Drink(普济消毒饮,PJX-DD)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Methods:The main active compounds of PJXDD were search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database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cords,and the potential target of PJXDD was found by Swiss Target Prediction;relevant targets of COVID-19 were obtained through Gene Cards database.The PPI network of"drug-compound-target"and target protein interaction was constructed by STRING database and Cytoscape 3.6.1 software.The key targels were analyzed by MCODE plug-in.Finally,the common targets were used for GO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KEGG pathway analysis by Enrichr.Molecular docking was used to screen the main active components that interact with key targets.Results:202 effectiv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PJXDD were screened,and 71 targets were applied to COVID-19.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docking suggested that naringin and luteolin may be important active compounds of PJXDD against COV-ID-19.They may play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by parieipating in the signaling pathways of inter-leukin signaling,cytok ine signaling in immune system,and the intrinsic pathway of apoptosis.Conclusion:PJX-D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COVID-19 through multi-component,multi-target and multi-channel action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immune re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ji Xiaodu Drink(PJX DD) network phamacology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齿苋总黄酮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乔靖怡 李汉伟 +4 位作者 胡锴 宋亚刚 方晓艳 武香香 苗明三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95,共5页
目的:研究马齿苋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马齿苋总黄酮50、100、200 mg/kg组和联苯双酯3.75 mg/kg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于末次灌胃... 目的:研究马齿苋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马齿苋总黄酮50、100、200 mg/kg组和联苯双酯3.75 mg/kg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于末次灌胃1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CCl4橄榄油溶液10 ml/kg造模。24 h后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肝脏。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计算肝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和TBIL水平及肝组织中MDA、NO、TNF-α和IL-6含量以及肝脏指数均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马齿苋总黄酮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肝脏指数,减轻肝损伤的病变程度,降低血清中ALT、AST、ALP和TBIL水平以及肝组织中MDA、NO、TNF-α和IL-6含量,同时升高SOD、GSH-PX活性(P<0.05或P<0.01)。结论:马齿苋总黄酮对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减轻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总黄酮 急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脂质过氧化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熊果酸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乔靖怡 臧云彩 +3 位作者 苗艳艳 曹利华 栗俞程 苗明三 《中药药理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乙醇所致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组(15、30、60 mg/kg)及联苯双酯组(5.625 mg/kg)。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乙醇所致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组(15、30、60 mg/kg)及联苯双酯组(5.625 mg/kg)。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分别灌胃给予50%乙醇14 ml/kg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造模12 h后,处理动物,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熊果酸组(15、30、60 mg/kg)均能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GGT和TG水平以及肝组织中MDA、TNF-α含量,升高SOD活性和GSH含量。组织病理学显示,熊果酸可明显减轻小鼠肝损伤的病变程度。结论:熊果酸对乙醇所致的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抑制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因子的过量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酒精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脂代谢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山楂总黄酮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乔靖怡 李汉伟 +3 位作者 付双楠 汪保英 白明 苗明三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山楂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脂组(3.75 mg/kg)和山楂总黄酮(30,60,120 mg/kg)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d。末次给药... 目的:研究山楂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脂组(3.75 mg/kg)和山楂总黄酮(30,60,120 mg/kg)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d。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10%CCl4橄榄油溶液10 ml/kg复制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复制模型24 h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水平;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山楂总黄酮(30、60、120 mg/kg)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肝脏指数,减轻肝损伤的病变程度,降低血清中ALT、AST、ALP和TB水平以及肝组织中MDA及TNF-α和IL-6含量,同时升高SOD活性和GSH含量。结论:山楂总黄酮能够减轻CCl4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肝细胞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总黄酮 急性肝损伤 脂质过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