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被引量:
41
Crisis of Self- identity in Web Virtual Assoc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网络虚拟交往是网络交往的一种形式 ,也是对现代人际交往的发展。本文侧重于分析网络虚拟交往的负面影响之一———人的自我认同的危机。网络虚拟交往导致的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离、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分离、自我与人的本质的分离等 3个方面。在交往过程中 ,由于身体—身份的缺场而产生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是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
作者
李辉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8,共5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网络
虚拟交往
自我认同
危机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311
引证文献
41
二级引证文献
322
参考文献
4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年.第4页.
2
[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53、155、290、365、312、312页.
3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
4
[美]斯蒂文·贝斯特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246页.
共引文献
33
1
钟瑛,刘海贵.
网络有害信息管理中的冲突与困境[J]
.国际新闻界,2004,26(4):44-48.
被引量:4
2
刘瑛.
手机短信的崛起与小众化传播[J]
.当代传播,2005(3):54-56.
被引量:20
3
孔繁斌.
治理对话统治——一个政治发展范式的阐释[J]
.南京社会科学,2005(11):62-67.
被引量:13
4
张康之.
论社会治理体系“返魅”的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06(3):34-40.
被引量:4
5
张大伟.
城市文化与“身份认同”[J]
.甘肃社会科学,2006(2):6-8.
被引量:7
6
周福岩.
道德传统与社会再生产[J]
.人文杂志,2006(3):45-51.
被引量:2
7
卢建红.
视觉因素、起源叙事与鲁迅的“自觉”[J]
.求索,2006(7):177-180.
被引量:3
8
郑丹丹.
社会意识的行动逻辑——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学社会学解释框架[J]
.浙江学刊,2006(5):196-201.
被引量:8
9
李卫华.
论民族文学创作中的空间书写[J]
.当代文坛,2007(2):72-74.
被引量:10
10
肖巍.
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
.学术界,2007(2):35-42.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311
1
吴思慧.
互动与在场:数字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实践研究——以《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1,7(19):103-107.
被引量:5
2
徐英瑾.
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J]
.探索与争鸣,2021(3):57-65.
被引量:74
3
蓝江.
外主体的诞生——数字时代下主体形态的流变[J]
.求索,2021(3):37-45.
被引量:65
4
王汝蕙.
代际冲突与文学介入——电影《狗十三》的反类型策略与美学表达[J]
.华夏文化论坛,2020(1):193-198.
被引量:1
5
郑百灵,谢建社.
论互联网人际交往的特征及类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30-33.
被引量:6
6
邹广文.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J]
.河北学刊,2007(2):35-38.
被引量:23
7
刘建银,陈思桦.
未成年学生网络游戏行为调查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07(11):37-41.
被引量:7
8
盖建民.
再论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现代性意义[J]
.宗教学研究,2009(4):19-23.
被引量:8
9
于海.
行动论、系统论和功能论──读帕森斯《社会系统》[J]
.社会,1998,18(3):44-45.
被引量:16
10
唐晓群.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6):52-57.
被引量:36
引证文献
41
1
权玺,王佳.
网络购物:构建以网络人际传播为基础的“长尾”市场[J]
.东南传播,2007(7):84-85.
被引量:5
2
谢玉进,郑永廷.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49-52.
被引量:7
3
谢玉进.
网络趣缘群体与青少年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6(7):60-63.
被引量:25
4
詹志华.
虚拟实践主体发展之哲学审思[J]
.科学.经济.社会,2006,24(4):82-85.
被引量:2
5
谢玉进.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4):50-54.
被引量:2
6
谢玉进.
网络趣缘关系与人的发展[J]
.理论导刊,2007(1):37-39.
被引量:7
7
谢玉进.
论网络趣缘关系[J]
.重庆社会科学,2007(3):115-118.
被引量:12
8
李其平.
网络传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
.理论建设,2007,23(6):65-68.
被引量:10
9
屈勇.
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的本质:角色与去角色[J]
.社会心理科学,2009(1):34-39.
被引量:4
10
徐琳琳,王前.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6):55-59.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322
1
刘丹凌,匡贝茜.
元宇宙:概念演进、技术想象与社会期待[J]
.昭通学院学报,2023,45(1):106-113.
2
向羽,贺志峰,沈丽冰.
青年使用新媒体的特征及对思想引领工作的启示——以Z市为例[J]
.珠海潮,2019(2):77-94.
3
黄丁,翁芝涵.
高校哲学课程在线教学实践探索——以《西方哲学史》为例[J]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1(1):157-167.
被引量:1
4
李晴晴.
凝视中的自习:学习直播间的学习文化实践[J]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1):94-169.
5
朱秀凌.
群际接触视域下粤港青年网络社群互动与国家认同研究[J]
.新闻知识,2022(8):29-35.
被引量:1
6
燕道成,苑文楠.
青少年网络文明建设中的算法隐忧:黑箱、控制与依赖[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3):137-150.
7
刘锐.
人工智能背景下精准国际传播的复合风险与治理体系构建[J]
.新媒体与社会,2023(2):157-172.
被引量:2
8
孔祥蕊.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仪式的呈现与影响——以App个人年度报告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3,9(6):82-84.
被引量:1
9
娄佳敏,张金荣.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下小学家师关系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小学家校合作访谈分析[J]
.新课程导学,2022(22):91-94.
10
喻国明,刘彧晗.
从信息竞争到认知竞争:策略性传播范式全新转型——基于元传播视角的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2):128-134.
被引量:11
1
江琴.
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0):92-94.
被引量:6
2
申思.
无为而治中“我”的缺场[J]
.作家,2014,0(09X):156-158.
3
赵凤莲,汤林弟.
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危机的成因分析[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3):34-37.
被引量:2
4
施晶晖.
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6):102-104.
被引量:14
5
谢军.
娓娓道来是大家——读孙中原先生的《墨子趣谈》[J]
.博览群书,2016,0(11):75-77.
6
禾木.
不在之在何以存在?——论拉康关于实在的理论[J]
.哲学动态,2003(5):41-45.
被引量:2
7
朱金凤.
网络沉思[J]
.山东教育,2005(21):7-8.
8
禾木.
论拉康的能指理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17.
被引量:3
9
黄瑜.
“人肉搜索”的道德哲学反思[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123-126.
被引量:3
10
何忠国.
论虚拟世界中的人格塑造[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4):42-45.
社会科学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