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现代化理论与战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主要结果及观点
被引量:3
出处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4
-
1徐炳文.试论我国东、西部地区应采取“一个半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管理,1985,11(8):13-14. 被引量:6
-
2刘再兴.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5(6):45-49. 被引量:23
-
3刘宪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J].开放导报,1997(Z1):46-48. 被引量:22
-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3):152-164. 被引量:14
-
5胡序威.论中国经济区的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48(3):193-203. 被引量:45
-
6刘乃全,郑秀君,贾彦利.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31(1):25-37. 被引量:37
-
7魏后凯.区域经济的新发展观[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5):31-36. 被引量:4
-
8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王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1996,12(4):175-189. 被引量:43
-
9戴晔,丁文锋.试论陇海—兰新线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主轴线地位[J].开发研究,1988(2):26-29. 被引量:6
-
10陈传康.陇海—兰新线与连云港[J].开发研究,1987(4):38-40.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刘仁庆.区域经济与公共政策若干问题探讨[J].河南科学,2006,24(6):952-954. 被引量:2
-
2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黄丽萍.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6,26(6):974-977. 被引量:46
-
3孙峰华,魏晓.中国犯罪地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93-495. 被引量:14
-
4刘辉.从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看缩小我国区域差距[J].开发研究,2007(2):113-116. 被引量:1
-
5田辉,孙剑平,朱英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测度分析——基于HDI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8,34(2):69-76. 被引量:16
-
6王振波,徐建刚.主体功能区划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26-131. 被引量:17
-
7杨学辉,吴松强,刘卫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政府协商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1):35-39. 被引量:1
-
8孙岩巍.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难点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261-261.
-
9王岩.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思路与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173-174. 被引量:8
-
10张赫,张建勋,王睿,亚萌,彭竞仪.小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机理[J].城市问题,2020(7):4-10. 被引量:19
-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4,0(5):18-18.
-
2张忠模.我国现代化水平在世界的排名简况[J].功能材料信息,2004,1(1):51-51.
-
3现代化[J].神州学人,2004(4):5-5.
-
4地区现代化的实现程度[J].时事资料手册,2004(2):99-99.
-
5中国属初等发达国家[J].政工研究动态,2004,0(5):21-21.
-
6封欣.上海:第二次现代化提速[J].沪港经济,2004(10):28-29.
-
7重磅资讯[J].现代广告,2004(3):107-107.
-
8李京文.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理论与战略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4):72-73.
-
9贲克平.关于当前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观点综述[J].改革与战略,1997,13(2):25-28. 被引量:1
-
10高云龙.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2):49-52.
;